高德耀(Robert Joe Cutter) 著,呂辛福 譯
(1.內(nèi)華達(dá)大學(xué)雷諾分校 世界語言與文學(xué)系,美國 雷諾 89557;2.青島科技大學(xué) 傳媒學(xué)院,山東 青島 266061)
一
讓我們先從《文選》中曹植《洛神賦》的李善注說起,李善注《洛神賦》時引用了一篇無名氏的《記》,內(nèi)容如下:
《記》曰:魏東阿王,漢末求甄逸女①《世說新語》注引《魏略》稱甄后之父為甄會。見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出版,第489頁;Richard B.Mather(馬瑞志),trans.:Shih-shuo Hsin-yu: 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Minneapolis: Univ.of Minnesota Press, 1976),第484頁。然而,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引《魏略》卻沒有出現(xiàn)甄逸又名甄會這句話,見盧弼:《三國志集解》卷五,臺北漢京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1981年出版,第11a頁?!妒勒f新語》注引的《魏略》文本可能有所竄改。,既不遂。太祖回與五官中郎將。植殊不平,晝思夜想,廢寢與食。黃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鏤金帶枕,植見之,不覺泣。時已為郭后讒死②《記》的作者對封號引用不當(dāng),當(dāng)此事件發(fā)生時,無論甄氏還是郭氏,還都沒有封“后”。。帝意亦尋悟,因令太子留宴飲,仍以枕賚植。植還,度轘轅,少許時,將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見女來,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時從嫁前與五官中郎將,今與君王。遂用薦枕席,懽情交集,豈常辭能具。為郭后以糠塞口③這樣做或許是為了防止人的魂魄逃出。在更正統(tǒng)的貴族葬禮中,一個玉制的塞子也有此作用。參見Michael Loewe(魯惟一):Ways to Paradise: The Chinese Quest for Immortality(London: Allen & Unwin, 1979),第 9 頁。,今被發(fā),羞將此形貌重睹君王爾!言訖,遂不復(fù)見所在。遣人獻(xiàn)珠于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勝,遂作《感甄賦》。后明帝見之,改為《洛神賦》。④蕭統(tǒng)撰、李善注:《文選》卷十九,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出版,第11b——12a頁。
今天很少有人會相信這個材料的真實性①至于《記》是否是李善原注,相當(dāng)令人生疑,這則材料可能是尤袤在1181年《文選》刻本中加入的。參見胡克家:《文選考異》,見蕭統(tǒng):《文選》卷四,第4b頁。,確實沒有依據(jù)表明《洛神賦》是寫給甄后的詩,也沒有理由假定曹植會跟她產(chǎn)生一段沒有希望的熱戀②Paul W.Kroll(柯睿):“Seven Rhapsodies of Ts’ao Chih”,in Festschrift J.I.Crump(Stanford: Stanford Univ.Press, forthcoming);Robert Joe Cutter(高德耀):“Cao Zhi(192-232) and His Poetry”(Ph.D.diss., Univ.of Washington, 1983),第 287——289 頁。。不僅如此,這段很有新意的闡釋材料很像是一則受到《洛神賦》啟發(fā)而創(chuàng)作的軼事小說,并且利用了美麗的貴婦、威嚴(yán)的皇帝和皇帝的浪漫弟弟之間可能存在的一種三角戀關(guān)系③Cutter(高德耀):“Cao Zhi(192-232) and His Poetry”,第287頁。。由于這段文字中涉及凡人與神靈的遭遇,可以看出受到了從曹植到李善這段時期志怪小說傳統(tǒng)的顯著影響。④有關(guān)志怪故事中的鬼神,參看Anthony C.Yu(余國藩):“‘Rest, Rest, Perturbed Spirit!’ Ghos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rose Fiction”,HJAS 47(1987):第397——434頁;以及Robert F.Campany(康儒博):“Ghosts Matter: The Culture of Ghosts in Six Dynasties Zhiguai”,CLEAR 13(December 1991):第15——34頁。作為一個鬼神故事,《記》是余國藩與康儒博文章中提到的鬼神故事類型的合體。甄后靈魂的現(xiàn)身,不僅是因為生前遭受的不公,還因為她對葬禮的不滿。此外,她還是一個多情的鬼魂,她的現(xiàn)身是回來享受生前不能得到的情愛。值得注意的是,幾個世紀(jì)后,清代的蒲松齡創(chuàng)作了一個以甄后鬼魂為同名女主人公的故事——《甄后》,然而這個故事卻不再聚焦于甄后之死。見蒲松齡:《聊齋志異》,香港商務(wù)印書館1963年出版,第437——438頁。
《記》中一些相似的情節(jié)在別處也出現(xiàn)過,首先就是曹植愛上甄后以及不同追求者之間圍繞甄后出現(xiàn)的競爭。另外,還有一種極不可能且有點讓人蒙羞的說法在《世說新語》中被精心杜撰了出來,內(nèi)容如下:
魏甄后惠而有色,先為袁熙妻,甚獲寵。曹公之屠鄴也,令疾召甄,左右白:“五官中郎將已將去。”公曰:“今年破賊,正為奴?!雹菪煺饒瘢骸妒勒f新語校箋》,第489頁。英文版見Cf.Mather(馬瑞志):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第484頁。Mather把“奴”譯為曹丕,但實際上這里的“奴”很可能指的是未來的甄后。參見張可禮:《三曹年譜》,齊魯書社1983年出版,第87頁。
這里的記載顯示,曹操對甄后有覬覦之心。三國時期相同的人與事,有時會在現(xiàn)存史書文獻(xiàn)中存在廣泛的敘述差異,鑒于當(dāng)時文人對曹操形成的刻板印象,曹操無疑更易受到這些矛盾敘述的影響。⑥見 Paul W.Kroll( 柯 睿 ):“Portraits of Ts’ao Ts’ao: Literary Studies on the Man and the Myth”(Ph.D.Diss., Univ.of Michigan,1976),第 118——138 頁。就我們剛剛引用到的這段材料來講,劉義慶(403——444)或其他任何可能是《世說新語》作者或編者的人,在這段文字中清晰地反映出了他們當(dāng)時對曹操本人的負(fù)面評價。實際上,劉義慶《世說新語》中其他有關(guān)曹操的內(nèi)容,更為不敬。⑦Kroll(柯睿):“Portraits of Ts’ao Ts’ao,”,第 129——131 頁。盡管曹植愛上甄后的傳說在后代獲得更為廣泛的認(rèn)可,但出于對《世說新語》的信任,清代學(xué)者梁章鉅⑧譯者按,原文誤為“劉章鉅”。(1775——1849)在《三國志旁證》中還是對曹操追求甄后給予了熱情的贊同⑨梁章鉅:《三國志旁證》卷七,臺北藝文書局1955年出版,第3a頁。。不過幸運的是,張可禮在《三曹年譜》中對此進(jìn)行了糾正。⑩張可禮:《三曹年譜》,第87頁。
事實上,有足夠多的材料可看出甄夫人是如何變成曹丕的妻子的。《三國志》中甄夫人的傳記中這樣寫道:
建安中,袁紹為中子熙納之。熙出為幽州,后留養(yǎng)姑。及冀州平,文帝納后于鄴。??陳壽:《三國志》卷五,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第160頁。按,鄴是冀州首府也是袁紹、袁尚政權(quán)的基礎(chǔ),曹操204年占領(lǐng)鄴城,舊址位于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鄴鎮(zhèn)三臺村。
裴松之的注把關(guān)于曹丕與甄夫人初次見面的細(xì)節(jié)以原樣保留了下來“,裴注”引《魏略》曰:
熙出在幽州,后留侍姑。及鄴城破,紹妻及后共坐皇堂上。文帝入紹舍,見紹妻及后,后怖,以頭伏姑膝上,紹妻兩手自搏。文帝謂曰:“劉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婦舉頭!”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視,見其顏色非凡,稱嘆之。太祖聞其義,遂為迎取。①陳壽:《三國志》卷五,第160頁。這段文字被方志彤和馬瑞志分別翻譯過,見Achilles Fang(方志彤),trans.:The Chronicle of the Three Kingdoms(220-265): Chapters 69-78 from the Tzu chih t’ung chien of Ssu-ma Kuang(1019-1086), ed.Glen W.Baxter, 2 vols.(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Press, 1965),第一冊:第69頁;Mather(馬瑞志):Shih-shuo Hsin-yu,第484頁。按,如前注所提,《世說新語》劉峻注引《魏略》文字與此處裴注文字略有不同。
裴松之還引用了《魏晉世語》中的材料:
太祖下鄴,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婦人被發(fā)垢面,垂涕立紹妻劉后,文帝聞之,劉答“是熙妻”,顧攬發(fā)髻,以巾拭面,姿貌絕倫。既過,劉謂后“不憂死矣”!遂見納,有寵。②陳壽:《三國志》卷五,第160頁。英譯本見方志彤:The Chronicles of the Three Kingdoms,第69——70頁,以及Mather(馬瑞志):Shih-shuo Hsin-yu,第484——485頁。
盡管上述材料有些不同,但此處所引的這些文本在一些主要觀點上大同小異,這些材料某種程度上也被曹丕本人間接予以證實。曹丕名作《典論》今天已大部分亡佚,但《群書治要》據(jù)稱是保存了其中的一部分內(nèi)容,在有關(guān)段落中,曹丕談到了他在袁紹府上停留(這件事):
上定冀州屯鄴,舍紹之第。余親涉其庭,登其堂,游其閣,寢其房。棟宇未墮,陛除自若。③魏徵(580——643)等編:《群書治要》卷四十六,第30b頁,四部叢刊本。又見于張可禮:《三曹年譜》,第86頁。英譯本可見 Howard J.Wechsler:Mirror to the Son of Heaven: Wei Cheng at the Court of T’ang T’ai-tsung(New Haven: Yale Univ.,Press, 1974),第113頁。
二
就曹操、曹丕對甄后的態(tài)度方面看,假設(shè)李善注所引的《記》和《世說新語》為代表的敘述傳統(tǒng)是不可信的,但就甄后之死這件事情本身來講,至少《記》中的內(nèi)容比較接近歷史真實。讓我們回憶一下,《記》中提到甄后之死與郭后的讒言有關(guān),也就是說郭后要為甄后之死擔(dān)責(zé),《三國志》甄后傳中對她的死有如下敘述:
黃初元年十月,帝踐阼。踐阼之后,山陽公奉二女以嬪于魏,郭后、李、陰貴人并愛幸④李貴人生曹協(xié),贊哀王,幼年去世。見陳壽:《三國志》卷二十,第590頁。,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賜死,葬于鄴。⑤陳壽:《三國志》卷五,第160頁。
甄后是曹睿的母親,曹睿在226年繼承帝位,即明帝。甄后去世時,曹睿還是個十幾歲的孩子,他非常想念自己的母親。由于某些不言自明的原因,人們一定會對明帝寫給郭后的悼詞內(nèi)容感到懷疑,這篇悼詞見于王沈《魏書》,裴松之引述如下:
維青龍三年三月壬申,皇太后梓宮啟殯,將葬于首陽之西陵。哀子皇帝睿親奉冊祖載,遂親遣奠⑥見J.J.M.De Groot(高延):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its Ancient Forms, Evolution, History and Present Aspect: Manners,Custom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Connected Therewith(1892-1910; rpt., Taibei: Literature House, 1964),第一冊:151——152頁。,叩心擗踴,號啕仰訴,痛靈魂之遷幸,悲容車之向路,背三光以潛翳⑦“三光”指太陽、月亮與星星。,就黃壚而安厝。嗚呼哀哉!昔二女妃虞⑧“虞”指“虞舜”,相傳堯帝把兩個女兒嫁給他為妻。見Bernhard Karlgren(高本漢), trans.:“The Book of Documents,”BMFEA 22(1950):第4頁;Bernhard Karlgren:“Glosses on the Book of Documents,”BMFEA 20(1948):第69——71頁。有關(guān)堯帝兩位女兒的更多材料可見司馬遷:《史記》卷六,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第248頁;David Hawkes(霍克思):“The Quest of the Goddess,” in Studies in Chinese Literary Genres, ed.Cyril Birch(Berkeley: Univ.of California Press, 1974),第 56 頁;Bernhard Karlgren(高本漢):“Legends and Cults in Ancient China,”BMFEA 18(1946):第296頁;以及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149頁。,帝道以彰,三母嬪周⑨“三母”指太姜、太任、太姒,分別是后稷、文王、武王的母親。,圣善彌光,既多受祉,享國延長。哀哀慈妣,興化閨房,龍飛紫極①“紫極”指帝王身份。,作合圣皇,不虞中年,暴罹災(zāi)殃。愍予小子,煢煢摧傷,魂雖永逝,定省曷望?嗚呼哀哉?、陉悏郏骸度龂尽肪砦?,第167頁。
明帝展現(xiàn)對他生母盡孝的一個做法是,給予了母后家族成員幾乎是無與倫比的封賞,朝廷官員無疑也從明帝這種行為中得到啟示,不斷建議給甄氏追加一些死后的榮譽③陳壽:《三國志》卷五,第161——163頁。。明帝即位后,郭后變成了皇太后,但明帝對甄后的善行并未延及郭后身上。如“裴注”引《魏略》所述:
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憂暴崩。甄后臨沒,以帝屬李夫人。及太后崩,夫人乃說甄后見譖之禍,不獲大殮,被發(fā)覆面④這里是指她被匆忙下葬而沒有舉行適當(dāng)?shù)膬x式。不僅她的尸體沒有穿上合適的衣服放入棺槨,而且她的頭發(fā)也沒有進(jìn)行適當(dāng)?shù)厥崂怼S嘘P(guān)一般葬禮的準(zhǔn)備,可以參看de Groot(高延):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volume 1?!按髿殹敝杆勒叩娜牍祝ńo死者的穿衣階段,見de Groot(高延):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volume 1:第6、331——342頁。,帝哀恨流涕,命殯葬太后,皆如甄后故事。⑤陳壽:《三國志》卷五,第166——167頁。
相似的敘述內(nèi)容還出現(xiàn)在“裴注”所引的《漢晉春秋》中:
初,甄后之誅,由郭后之寵,及殯,令被發(fā)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養(yǎng)明帝。帝知之,心常懷忿,數(shù)泣問甄后死狀。郭后曰:“先帝自殺,何以責(zé)問我?且汝為人子,可追仇死父,為前母枉殺后母邪?”明帝怒,遂逼殺之,敕殯者使如甄后故事。⑥陳壽:《三國志》卷五,第167頁。
這兩段文字跟《記》的內(nèi)容顯然有很多共同點:如《記》與《魏略》都提到,讒言與甄后之死有某種關(guān)聯(lián)。又如,在《記》中現(xiàn)身與曹植見面的甄后之魂魄說過“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發(fā)”;同樣的敘述語言出現(xiàn)在《魏略》與《漢晉春秋》中,用來描述這種施加在甄后身上的非常規(guī)葬禮,《魏略》提到她在棺槨中“被發(fā)覆面”,《漢晉春秋》不僅提到她的散發(fā),而且還用了跟《記》中一樣的詞斷定被郭后“以糠塞口”。因此我們傾向于把《記》看作是直接或間接取材于這些歷史傳記小說中的一部分。
三
此外,關(guān)于甄后之死還有第四種版本,這個版本提供給了我們有關(guān)陳壽、裴松之史書撰寫中的某些內(nèi)情。相關(guān)內(nèi)容見于王沈《魏書》,裴松之引述如下:
有司奏建長秋宮⑦長秋宮是一些皇后擁有的封號。見盧弼:《三國志集解》卷五,第12b頁;范曄:《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出版,第409頁注。長秋是西漢時期處理皇后事務(wù)的官職名稱,見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出版,第734頁。長秋宮建于后漢時期并成為皇后居所,見徐天麟編:《東漢會要》卷三十八,臺北世界書局1971年出版,第405頁。對“長秋”至少有兩種解釋,《后漢書》注認(rèn)為,之所以用“秋”是因為這是指萬物開始成熟的季節(jié);另一種說法認(rèn)為,之所以用“秋”,是因為皇后屬“陰”,秋是陰之興盛時節(jié),見楊晨編:《三國會要》卷九,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出版,第163頁。,帝璽書迎后,詣行在所,后上表曰:“妾聞先代之興,所以饗國久長,垂祚后嗣,無不由后妃焉。故必審選其人,以興內(nèi)教。今踐阼之初,誠宜登進(jìn)賢淑,統(tǒng)理六宮。妾自省愚陋,不任粢盛之事,加以寢疾,敢守微志。”璽書三至而后三讓,言甚懇切。時盛暑,帝欲須秋涼乃更迎后。會后疾遂篤,夏六月丁卯,崩于鄴。帝哀痛咨嗟,策贈皇后璽綬。⑧陳壽:《三國志》卷五,第161頁。
與其他有關(guān)甄后之死的版本相比,這個版本在內(nèi)容上顯得尤為離奇,從中可以看出曹丕在他摯愛的甄夫人去世后顯得非常悲痛,并在她死后很快追認(rèn)其為皇后。針對同一事件存在不同甚至是矛盾的演繹(較早之前提到過的現(xiàn)象),《魏書》此處可謂是提供了一個相當(dāng)完美的例證。
后代史學(xué)家一直對甄后之死的各種敘述之間的差異和矛盾感到困惑。舉例來講,盧弼認(rèn)為明帝對他生母的去世和葬禮似乎并不像《魏略》所述的那樣一無所知,明帝生于建安十一年(206),到黃初二年(221)甄后去世,他應(yīng)該是十六七歲的樣子,不是懵懂無知的少年。①盧弼:《三國志集解》卷五,第21a頁。盧弼由此認(rèn)為《漢晉春秋》的敘述較為合理且更容易接受,因為其中提到了明帝對郭后的憎恨。
不過,在一定程度上明顯成為問題的是,陳壽在甄后之死事件中對郭后的某種敘事沉默。然而,我們可以通過對文本的細(xì)讀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的某些端倪。陳壽的寫作受到了某種限制,我們或許不能讀懂他當(dāng)時的心思,但我們可以知道哪類事情是不受限的,即使他想擺脫它們。陳壽遇到的這個棘手問題在后代學(xué)者那里常被提到,現(xiàn)代史學(xué)家通常對陳壽表現(xiàn)出了某種同情,②例如,繆鉞:《三國志導(dǎo)讀》,巴蜀書社1988年出版,第5——11頁;繆鉞:《陳壽與三國志》,載吳澤、袁英光編:《中國史學(xué)史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316——320頁;Rafe de Crespigny(張磊夫):The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Centre of Oriental Studies Occasional Paper no.9(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Centre of Oriental Studies, 1970),第 7——14頁;Carl Leban :“Ts’ao Ts’ao and the Rise of Wei: The Early Years”(Ph.D.diss., Columbia Univ., 1971),第 19——29 頁?!端膸烊珪偰俊穼﹃悏鄣摹度龂尽窌空幸沧髁瞬糠只貞?yīng):
其書以魏為正統(tǒng),至習(xí)鑿齒作《漢晉春秋》,始立異議。自朱子以來,無不是鑿齒而非壽。然以理而論,壽之謬萬萬無辭。以勢而論,則鑿齒帝漢順而易,壽欲帝漢逆而難。蓋鑿齒時晉已南渡,其事有類乎蜀,為偏安者爭正統(tǒng),此孚于當(dāng)代之論者也。壽則身為晉武之臣,而晉武承魏之統(tǒng),偽魏是偽晉矣,其能行于當(dāng)代哉?③《合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未收書目禁毀書目》第5冊第10卷,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5年出版,第17頁;又見Leban:“Ts’ao Ts’ao and the Rise of Wei,”,第 24 頁。譯者按,作者此處引文出自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5年版《合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未收書目禁毀書目》,因譯者手頭并未有此書,無法核對原文,故此段引文譯者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245頁)中引出。
在甄后之死這件事上,陳壽沒有提供合法性的質(zhì)疑,或許有來自其他方面的壓力影響了他。例如何焯(1661——1722)曾指出,陳壽沒有展開記錄這些事情的細(xì)節(jié),是因為郭太后的親屬在當(dāng)時仍然具有影響力。④盧弼:《三國志集解》卷五注引,第21a頁。
還是讓我們再回到王沈《魏書》中的這段文字,《魏書》中的忠魏傾向(pro-Wei bias)或許是其對甄后之死與葬禮采取了不同于他處敘述的主要原因。⑤按,大多數(shù)學(xué)者認(rèn)為《魏書》不可信,見沈家本:《三國志注所引書目》卷一,第16b頁,載《古書目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出版;繆鉞:《三國志導(dǎo)讀》,第3頁;以及Leban:“Ts’ao Ts’ao and the Rise of Wei: The Early Years,”第11頁;Kroll(柯睿):“Portraits of Ts’ao Ts’ao,”,第 120——121 頁。裴松之征引《魏書》這段文字的原因是清晰的,他為《三國志》作注的目的之一就是準(zhǔn)確地提供任何有關(guān)某個歷史事件的不同敘述材料,這樣讀者可以自己作出判斷。確實,裴注中出現(xiàn)的這些材料沒有隱含他的態(tài)度。但實際上,裴松之有時也會批判地看待他從別處征引的材料,⑥見繆鉞:《三國志導(dǎo)讀》,第22——23頁。在征引王沈《魏書》這段文字之后,裴松之加上了一條比較長的評論:
臣松之以為,《春秋》之義,內(nèi)大惡諱,小惡不書。①《春秋》,儒家經(jīng)典之一,據(jù)說是孔子親自編定。是敘事極其簡潔的編年史,但由于孔子、孟子等人對它的重視,《春秋》常被認(rèn)為在一些歷史事件的敘述上具有微言大義的特點。然而,近年來,《春秋》文本中“褒貶”信息的存在引起了學(xué)者的質(zhì)疑。見 Stephen Durrant(杜潤德):“Ching,”in The Indiana Compan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ed.William H.Nienhauser,Jr.(倪豪士), et al., 2nd rev.ed.(Taibei: 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1986),第 313 頁。譯者按,倪豪士(Nienhauser)這本著作的臺灣版未親見,譯者手頭有該書的美國版(Bloomington: Indiana Univ.Press,1986),經(jīng)查找比對,杜潤德(Stephen Durrant)對“經(jīng)(Ching)”的解釋位于第309——316頁,其中涉及《春秋》的文字是在第313——314頁。文帝之不立甄氏,及加殺害,事有明審。魏史②譯者按,作者原文中此處注曰:“魏史”意為“魏國史官”,但也提到也可理解為“《魏史》”。若以為大惡邪,則宜隱而不言,若謂為小惡邪,則不應(yīng)假為之辭,而崇飾虛文乃至于是,異乎所聞于舊史。推此而言,其稱卞、甄諸后言行之善,皆難以實論。陳氏刪落,良有以也。③譯者按,作者原文中此處沒有注明引文出處,現(xiàn)補之,見陳壽:《三國志》卷五,第161頁。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清楚看出,裴松之對甄后受曹丕和郭后迫害致死而且從未被冊封為后是持有積極(認(rèn)可)的態(tài)度,他對《魏書》的譴責(zé)之義相當(dāng)明顯。他更傾向于理解陳壽沉默不語的苦衷,當(dāng)時機(jī)與場合都導(dǎo)致陳壽不能說出事情的真相時,陳壽只能自我克制不去創(chuàng)造出一個虛假的歷史故事。
歷史上甄后之死的故事,已成為了時間帷幕上的一個細(xì)小的褶皺,其中一些真相被隱藏了起來。但透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瞥見中世紀(jì)早期的兩類史學(xué)家,他們出于自己的良知,在當(dāng)時歷史環(huán)境允許的情況下,盡他們所能地為后代留下了相對較為準(zhǔn)確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