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綿聰,樊 偉,黃文靈,王天磊,潘嘉欣,莫燕麗,劉建浩
(海南省三亞市中醫(yī)院,海南 三亞 572000)
肌少癥是骨骼肌質量漸進性喪失的退行性疾病,有研究表明該病與機體衰老有關[1],主要表現(xiàn)為肌肉纖維數(shù)量減少,同時肌肉力量和耐力下降[2]。在老年人群中肌少癥是普遍存在的代謝性疾病之一,不僅會引起運動能力下降,還會增加心腦血管等疾病的發(fā)病風險[3]。隨著中醫(yī)藥研究的不斷深入,針灸在老年肌少癥的臨床治療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劉碧原等[4]采用痿三針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肌少癥,發(fā)現(xiàn)其可改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和平衡及步行能力。基于此,本研究探討電針聯(lián)合康復運動訓練治療老年肌少癥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在三亞市中醫(yī)院治療的老年肌少癥患者42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電針組,每組21例。對照組男8例,女13例,平均年齡(65.3±5.8)歲,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25.32±1.44)kg/m2。電針組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齡(64.7±6.2)歲,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24.19±1.65)kg/m2。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體質量指數(shù)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三亞市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審批號:2019(科研)第(001)號]。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亞洲肌少癥工作組(AWGS)制定的肌少癥診斷標準:用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測定肌量,四肢骨骼肌指數(shù)(RASMI)男性≤7.0 kg/m2,女性≤5.7 kg/m2;使用握力計測定肌肉功能,男性握力<26 kg,女性握力<18 kg[5]。②年齡≥60歲。③患者自愿加入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有腦血管意外后遺癥、多發(fā)性硬化癥、肌肉營養(yǎng)不良、帕金森病等直接影響肌肉功能的疾病者;合并有嚴重基礎性疾病及精神疾病者或有認知障礙者;在治療中脫落者;暈針、凝血功能障礙者;針刺部位有潰瘍、瘢痕等針刺禁忌證者。
2.1 對照組 給予康復運動訓練治療。有氧訓練:采用智能上下肢主被動訓練器(JS-ZBD-01,常州市久圣康復醫(yī)療器材有限公司)連續(xù)訓練20 min;抗阻運動:訓練動作包含小腿抬高、肩上推舉、股四頭肌伸展、肱二頭肌屈曲、肱三頭肌伸展、推胸練習等,每個動作堅持30 s,每組動作重復10次,可根據(jù)情況分組完成。堅持運動4周。
2.2 電針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電針治療。主穴取氣海、關元和雙側足三里、陽陵泉;肺熱傷津型加雙側尺澤、曲池、三陰交,濕熱襲絡型加大椎及雙側陰陵泉、曲池、內庭,脾胃虛弱型加中脘及雙側天樞、太白,肝腎虧損型加雙側太沖、太溪?;颊呷⊙雠P位,對穴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選用華佗牌0.30 mm×40 mm毫針(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直刺25 mm,同側足三里、陽陵泉連接華佗牌SDZ-Ⅱ型電子針療儀(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采用連續(xù)波,頻率5~20 Hz,根據(jù)患者的耐受情況調節(jié)強度。留針30 min,每周5次,持續(xù)治療4周。
3.1 觀察指標 ①簡易體能狀況量表(SPPB)評分。SPPB量表包括椅子坐立測試、平衡測試評分、步態(tài)速度測試3項,每項0~4分,總分0~12分,SPPB評分≤10分為身體活動能力異常。②簡易5項評分問卷(SARC-F)評分。SARC-F問卷包括肌肉力量、輔助行走、座椅起立、攀爬樓梯和跌倒次數(shù)5項,總分0~10分,SARC-F評分>4分為肌肉衰減綜合征。③6 min步行距離(6MWT)。測量在平直堅硬的走廊內患者6 min行走的最大距離。④握力。用握力計測量,患者每只手測量3次,記錄最大的握力值。⑤RASMI。采用生物電阻抗法測量四肢骨骼肌質量后計算得出,RASMI=四肢骨骼肌質量(kg)/身高2(m2)。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 結果
(1)SPPB評分、SARC-F評分及6MWT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SPPB評分、SARC-F評分及6MWT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SPPB評分高于治療前(P<0.05),SARC-F評分低于治療前(P<0.05),電針組6MWT大于治療前(P<0.05),且電針組SPPB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SARC-F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6MWT大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6MWT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老年肌少癥患者治療前后簡易體能狀況量表評分、簡易5項評分問卷評分及6 min步行距離比較(±s)
表1 兩組老年肌少癥患者治療前后簡易體能狀況量表評分、簡易5項評分問卷評分及6 min步行距離比較(±s)
注:1.SPPB,簡易體能狀況量表;SARC-F,簡易5項評分問卷;6MWT,6 min步行距離。2.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SPPB評分(分)SARC-F評分(分) 6MWT(m)電針組 21 治療前 6.25±1.23 5.61±1.08 263.55±58.22治療后 9.75±1.43△▲ 3.84±1.15△▲ 363.24±68.17△▲對照組 21 治療前 6.14±0.93 5.45±0.87 244.81±79.13治療后 7.64±1.05△ 4.73±1.07△ 302.30±72.35
(2)握力及RASMI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握力及RASMI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握力及RASMI均大于治療前(P<0.05),且電針組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老年肌少癥患者治療前后握力及四肢骨骼肌指數(shù)比較(±s)
表2 兩組老年肌少癥患者治療前后握力及四肢骨骼肌指數(shù)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握力(kg) 四肢骨骼肌指數(shù)(kg/m2)電針組 21 治療前 19.46±1.88 5.16±0.32治療后 23.18±2.11△▲ 6.05±0.44△▲對照組 21 治療前 18.73±1.27 5.21±0.37治療后 21.60±1.86△ 5.56±0.37△
肌少癥是一種老年綜合征,在80~89歲的老年人中發(fā)病率可高達50%[6]。該病的發(fā)生與老年人細胞線粒體功能和細胞凋亡關系密切[7]。該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營養(yǎng)療法、藥物治療、康復治療??祻童煼ㄊ羌∩侔Y的常用療法,但臨床上部分老年人因身體條件受限而難以進行主動運動,治療方案仍需進一步優(yōu)化。
肌少癥屬于中醫(yī)“痿證”范疇。針灸治療痿證時根據(jù)不同的治療原則可分為“獨取陽明”“主取陽明”和“多經(jīng)多穴”3種[8]。梁繁榮教授采用針刺治療重癥肌無力時,依據(jù)“多經(jīng)多穴”的治療原則,選取穴位以任督二脈、陽明經(jīng)、少陰經(jīng)穴為主,厥陰經(jīng)穴為輔,取得了較好的療效[9]。電針與傳統(tǒng)針刺相比,可通過特定電流刺激,在恢復患者的功能和肌肉組織再生方面起到更好的作用[10]。朱正威等[11]研究表明,電針可能通過調控腓腸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VEGF-A)、肌肉環(huán)指蛋白1(MuRF1)等相關基因表達調節(jié)促血管生成程序和蛋白轉運,延緩小鼠衰老性肌萎縮?;诖?本研究遵循“多經(jīng)多穴”的治療原則,采用電針療法,選穴以陽明經(jīng)足三里為主,配以陽陵泉舒筋活絡,氣海、關元培元補氣,同時隨癥配以其他穴位,治療老年肌少癥患者。
SARC-F評分常用于篩檢肌少癥患者及評價肌少癥患病風險,SPPB與6MWT是目前臨床常用的軀體綜合能力評估工具。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SPPB評分、SARC-F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P<0.05),且電針組SPPB評分、SARC-F評分及6MWT比對照組改善更明顯(P<0.05),說明電針聯(lián)合康復運動訓練可顯著改善老年肌少癥患者的骨骼肌肉功能,提高其行動能力。肌肉質量和肌肉力量下降會直接引起老年肌少癥患者跌倒、傷殘、喪失勞動能力和運動能力下降等[12]。董昊[13]通過阻抗運動訓練或針刺治療有效提高了肌少癥患者的肌肉質量與肌肉力量。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握力及RASMI均大于治療前(P<0.05),且電針組大于對照組(P<0.05),表明電針可有效增加老年肌少癥患者的骨骼肌質量,增強其肌肉強度。
綜上所述,電針聯(lián)合康復運動訓練可通過改善老年肌少癥患者的肌肉質量和肌肉強度增強其肌肉功能、提高其行動能力,但具體的作用機制還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