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英利
(南陽理工學院 黨政辦公室 河南 南陽 473004)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堅持在改進中加強,通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與針對性,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成長發(fā)展需求與期待。當前乃至以后,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任務依舊是幫助青年學生樹立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培育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在學習、生活、工作等諸多社會實踐中產生更多“獲得感”。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慣性”的影響下,較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針對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并未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教學過程以“單向式”灌輸為主,學生的獲得感十分有限,難以形成“學有所獲、學有所用”的直觀感受。因此,在新時代,有必要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形式、資源等層面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形成深刻理解和切身感受。接下來,筆者就以新時代為視角,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供需矛盾和提升路徑等問題進行探討。
思想政治教育關乎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一直以來,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對青年學生的思想引領和政治引導。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深刻闡述了辦好思政課的重大意義,強調“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學校思政課,今后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而且必須提高水平”[1]。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聚焦學生獲得感為前提,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持續(xù)進步,以此體現(xiàn)立德樹人目標的價值要求,為學生帶來能夠內化于心的精神領悟和外化于行的行動指導。
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應對目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進程中出現(xiàn)的新矛盾、新問題、新困境的現(xiàn)實回應。因此,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從滿足學生對“精神性產品”的訴求出發(fā),通過多種形式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側改革,為人才培養(yǎng)提供充足的內生動力。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增強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和自覺性,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更為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側改革能夠使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同步提升,在此期間可以進一步矯正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配置與學生訴求不相符等問題。
從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出發(fā),來優(yōu)化教育供給,能夠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對現(xiàn)實需求變化的適應性與靈活性,能夠讓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好地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也正因為如此,在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進行檢驗時,一個很重要的指標便是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否產生了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獲得感”就是這樣的一個指標。在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標準正在發(fā)生改變——從傳統(tǒng)教育者視野下的評價標準轉到了大學生實際獲得視野下的評價標準,這不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提升,也更加符合新時代學生學習、成長的規(guī)律,有利于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從強調結果到強調過程和結果并重的過渡,同時,也能夠引導教師更加注重實踐教學,注重人才培養(yǎng)和社會需求的耦合。
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的具體體現(xiàn)。在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唯有依據(j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確立的方向、目標、內容開展教育活動,才能體現(xiàn)立德樹人的政治要求。在此期間,強調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不但彰顯了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還向學生傳遞了教育活動的價值追求所在。比如,為青年學生持續(xù)提供具有正向引領作用的“精神性產品”,能夠提升其獲得感,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滿足其個性化情感訴求,能夠讓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獲得積極向上的主觀精神價值。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下,學生的“有所獲益”和“有所體悟”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獲得感”。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和相關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了一系列改革,讓青年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得到了顯著提升,他們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無論是在知識層面還是在精神層面都獲益良多。思想政治教育要解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等問題。但是,自進入“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以后,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臨更加復雜的環(huán)境,在獲得感供給與需求方面產生了諸多阻梗。比如,“升級”的訴求與“滯后”的供給間的矛盾讓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面臨新的境遇;話語“輸送”與“接收”間的矛盾讓供給側教育資源無法得到有效利用;“單向供給”與“雙向聯(lián)動”之間的矛盾讓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供需信息長期不對稱,嚴重影響了學生獲得感的提升。
在新時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增強獲得感為出發(fā)點,通過幫助學生獲得方向明確的“精神性產品”,最終實現(xiàn)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當代青年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訴求不斷升級,這就要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及其他相關課程(包括“課程思政”)對內容供給進行優(yōu)化,向其提供可以引領生活實踐的“精神產品”。但是,一方面是學生持續(xù)拓展的視野、不斷開闊的思維以及對獲得感追求的逐步升級,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供給的滯后,這種“跟不上腳步”或者“原地踏步”的做法,極大地削弱了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稀釋了學生參與和認知的欲望,讓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大打折扣。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與不斷“升級”的學生需求相比,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囿于學術與教學水平,無法向學生提供能夠滿足其需求的“精神產品”。之所以產生這一狀況,除了因為“升級”的訴求與“滯后”的供給之間存在矛盾外,還由于話語“輸送”與“接收”的“錯位”。比如,對新時代的青年學生來說,他們對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考核方式十分期待,但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新時代的青年學生在多元文化、網(wǎng)絡文化、亞文化的影響下,其話語體系呈現(xiàn)出了諸多新特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與話語方式只有符合學生話語偏好,才能更好地被接受、理解和認同。但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教師或者教育工作者的話語“供給”與學生的話語“需求”無法對接,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表達難以得到學生的認可。
面對當代青年學生來自思想、價值觀等層面的“精神訴求”,強調學生獲得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推動力。時至今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已經存在于教師和學生雙向互動的教學實踐中,唯有不斷提升雙向互動的程度,才能持續(xù)強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教育長期采用“單向供給”的形式,缺乏對教育手段、教育載體、教育話語的“信息反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聯(lián)動”并不存在。與此同時,由于教師缺少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深入思考和系統(tǒng)掌握,學生缺少表達需求和期待的渠道,導致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難以“發(fā)力”,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努力往往成效不佳。
獲得感是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在價值、深化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指標,它的提出不但彰顯了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魅力,也體現(xiàn)著深刻的理論價值和豐富的實踐價值。但正如前文所述,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側與需求側,資源、內容和形式都未實現(xiàn)高度對接,這對學生獲得感的提升來說是極為不利的[2]。因此,一方面要提升以學生發(fā)展需求為導向的供給優(yōu)化,在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尋求“利益匯合點”,讓“所需”和“所給”、“所求”和“所得”有效銜接;另一方面,要立足學生需求,營造“雙向聯(lián)動”的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通過謀求主客共識以促進兩端良性互動。此外,還要注意加強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引領,以便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全面貫徹和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及時解決青年學生的思想意識偏差、主流意識薄弱等問題。
在供給側視野下,要通過優(yōu)質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整合、教育手段結合和多元主體間的配合形成合力,以此強化對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側的供給,不斷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者應準確把握新時代青年學生的個性化訴求和期待,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以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其二,通過因材施教了解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水平、學習偏好,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方式提高學生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比如,可以采取基于問題導向的啟發(fā)式教育模式,凸顯學生的中心地位,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和集體探討中,獲得更多成果和收獲。其三,借助多樣化的教育教學工具營造活躍的教育氛圍,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更多活力。在此期間,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開展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閱讀和紅色影視作品的觀看、交流活動,讓學生在閱讀和瀏覽中掌握理論知識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
實踐表明,在新時代,營造基于“雙向聯(lián)動”的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能夠顯著推動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上升到新的高度,對培養(yǎng)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合格接班人也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全面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引導學生在思想上永遠忠于黨、忠于人民,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形成更多“默契”。比如,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現(xiàn)實中的真實案例,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等進行實踐批判,對這些錯誤思潮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深度解讀。其二,通過培養(yǎng)更多思想政治素質過硬、理論功底過關的思政課教師,進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資源,由這些優(yōu)秀的思政課教師為學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思想和精神指導[3]。在此期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嚴格依據(jù)教育部的要求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并以實際行動引導學生始終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確保學生的政治修養(yǎng)和道德素質得到持續(xù)提升。
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要始終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在供給側層面強化教育教學內容的親和力與針對性。其一,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要將宣傳好、講授好、闡釋好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政治任務來抓,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和學生的學習生活。其二,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要對內容供給進行篩選和優(yōu)化,防止教育內容過分追求面面俱到而無法突出重點,要通過取舍把重點內容講透,使教育內容既能夠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也易于理解和掌握,讓學生在受教育中形成更多獲得感。
在培養(yǎng)新時代青年的問題上,要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通過學習和實踐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要優(yōu)化教育教學內容供給,將其視為影響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關鍵因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引導學生明辨大是大非和善惡美丑,積極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yè)中。另一方面,要始終注意強化核心價值觀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引領,挖掘以學生發(fā)展訴求為導向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打造有利于提升學生獲得感的外部環(huán)境,最大限度地滿足青年學生思想、情感、能力等方面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