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太極拳聯(lián)合肌內(nèi)效貼對大學足球運動員FAI姿勢控制的影響

2022-04-08 06:50:40李有華李英奎
中國體育科技 2022年3期
關鍵詞:動態(tài)平衡柔韌性太極拳

李有華,李英奎

足球是全球第一大運動,具有對抗激烈、反復踢球、快速變向、瞬間加速、即時跳躍與著地的運動特征,這種特征使得其成為運動損傷發(fā)生率最高的運動項目之一(H?gglund et al.,2009),要遠遠高于籃球和手球等運動項目(Noya et al.,2014)。足球運動損傷的發(fā)生部位主要集中于下肢(Dvorak et al.,2000),尤其是踝關節(jié)(Jain et al.,2014a;Walls et al.,2016),約占足球總損傷的 85%(Beynnon et al.,2002)。由于足球運動員踝關節(jié)的不完全康復或過度使用易造成其反復受傷,成為足球損傷中復發(fā)風險最高的一種,達 80%(Hale et al.,2005),長此以往會逐漸形成功能性踝關節(jié)不穩(wěn)(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xiàn)AI)。當前對FAI發(fā)生機制尚未形成研究共識,研究表明,與踝關節(jié)損傷后導致的本體感覺敏感性缺失(Aya‐la et al.,2017;Steib et al.,2015)、力量下降(Grooms et al.,2013)和平衡感減弱(R?ssler et al.,2016)相關。

為了保證FAI大學足球運動員進行適當?shù)挠柧毢捅荣?,對其進行有效的康復仍是短時間難以解決的難題。目前,對FAI進行康復的先前研究主要聚焦于其本體感覺(Amrinder et al.,2012;Elshemy et al.,2013)、力量(Hanci et al.,2016;Ha et al.,2018)、平衡訓練(Cruz-Diaz et al.,2015;)、力量和本體感覺的干預(Kim,2013)以及運動感覺訓練(Ahmed,2010)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踝關節(jié)扭傷的復發(fā)率。

除運動療法之外,其他對FAI干預的策略也被建議用于改善踝關節(jié)的柔韌性和穩(wěn)定性。如肌內(nèi)效貼(kinesio taping,KT)改善FAI縱跳效果(Ho et al.,2015)、KT改善踝關節(jié)不穩(wěn)的籃球女運動員的功能表現(xiàn)(Kilic et al.,2017)、KT改善FAI動態(tài)平衡(Kwon et al.,2015),研究表明,KT也可以增加肌力(Zhang et al.,2016)、增強本體感覺(Magal‐haes et al.,2016)、提高柔韌性(Chen et al.,2013)。同時,也有研究報道了相反的結果(De Almeida et al.,2013)。當前,雖然有研究證明了KT的積極作用,但是尚未形成科學共識,需要更多的研究促進KT作用的一致性。

太極拳是以下肢單腿支撐為主要特點的運動項目,在對人體健康促進方面已得到廣泛應用,其中姿勢控制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改善大學生平衡(王會會等,2019)、提高老年人本體感覺(華冰 ,2018;Xu et al.,2004)、平衡(陳鵬 等,2017;Li et al.,2005)和預防跌倒(洪都 等,2018;Fong et al.,2006)、膝骨關節(jié)炎(李海鵬等,2014;謝輝 等,2016;Yan et al.,2013)等方面,目前鮮見太極拳對FAI干預的研究,尤其是對大學足球運動員FAI方面的干預。沒有足夠的證據(jù)證明太極拳或聯(lián)合KT對大學足球運動員FAI姿勢控制如穩(wěn)定性、柔韌性的干預效果。本研究以足球運動員為例,通過太極拳干預或與KT聯(lián)合干預,觀察對其FAI姿勢控制(動態(tài)平衡、靜態(tài)平衡、柔韌性)的影響。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樣本量的計算通過軟件G*Power 3.1.9 for Windows(G*Power?from University of Dusseldorf,Germany)(Faul et al.,2007)。本研究為3個組別、3次測量,統(tǒng)計功效為0.8,I型錯誤概率(α)為0.05,統(tǒng)計分析方法為混合型方差分析,預實驗中得到效果量為0.25,通過該軟件計算得到樣本量共計為54名參與者,每個組別為18名參與者。同時,考慮20%的脫落率以及各組之間的等比性,樣本量共計66名參與者,每個組別為22名參與者。

在北京某大學足球?qū)W院招募66名患有功能性踝關節(jié)不穩(wěn)的男性大學生,學習課程、生活節(jié)奏基本一致,經(jīng)過資格審查,排除4名受試者。FAI的納入標準參考Dela‐hunt等(2010)的研究進行確定,納入標準為:1)在最近1年內(nèi),踝關節(jié)重復扭傷2次及以上;2)最近一次踝關節(jié)扭傷距離研究>1個月,在功能活動中踝關節(jié)有失控感;3)踝關節(jié)功能評價問卷(AJ-FAT)分值≤26分;4)踝關節(jié)前抽屜試驗和距骨傾斜試驗結果為陰性;5)下肢無骨折或外科手術等病史;6)自愿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為:1)踝關節(jié)扭傷時間<1個月;2)休息時存在踝關節(jié)疼痛;3)對KT過敏;4)存在身體活動的醫(yī)學禁忌癥(如心血管疾病);5)由于個人或其他原因不能堅持干預。所有受試者在干預前都自愿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并對研究過程知情,嚴格遵循了《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赫爾辛基宣言》的道德標準。

隨機分組,隨機序列的生成、隨機名單的產(chǎn)生由單獨的研究人員通過SPSS 20.0軟件程序進行,對已經(jīng)簽署知情同意書的受試者以此進行,確保分組隱藏。樣本被隨機分為3組:TC+KT(n=20),進行太極拳聯(lián)合肌內(nèi)效貼干預;TC+KTp,進行太極拳和肌內(nèi)效貼安慰劑技術干預(n=21);KT組單獨進行肌內(nèi)效貼干預(n=21,圖1)。

圖1 受試者變化流程圖Figure 1. Flow Chart of Subject Change

1.2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雙盲隨機對照試驗,研究方案嚴格遵循關于非藥物治療隨機試驗的報告試驗綜合標準(CON‐SORT)聲明(Boutron et al.,2017)。

1.2.1 干預方案

研究前期通過24式太極拳典型動作對普通男性大學生FMS測試的干預結果顯示,至少6周才能對其身體穩(wěn)定性產(chǎn)生顯著影響(李有華,2018),因此,本研究3種不同干預均持續(xù)6周,在這期間正常參加平時的足球課程((即每周2次,每次90 min,周末進行1次比賽)。TC+KT和KT組的受試者在雙腳踝使用了KT功能矯正貼扎技術。KTp+TC組使用安慰劑技術(無張力)的KT。TC+KT和KTp+TC組受試者的TC訓練都聚焦于下肢姿勢控制。

1)肌內(nèi)效貼:肌內(nèi)效貼功能矯正技術是肌內(nèi)效貼技術的一種(Kase et al.,2012),貼布寬度為 5 cm、厚度為0.05 cm(Gonzalez-Iglesias et al.,2009),具有 70% 張力,粘貼于雙腳踝。貼扎方法:受試者仰臥、腳尖朝上躺下,貼布從腳背外側不施加張力地向內(nèi)側進行跨過跖骨。以70%張力通過足底到達外踝,橫穿踝關節(jié)外側韌帶,向上延伸至腓腸肌肌腱末端,在腓腸肌中部無張力貼扎剩余部分。張力百分比的計算以KT平鋪在紙上的長度為基點(0),將貼布以最大張力進行拉伸,測量其長度(100%)。因此,研究中KT所需張力為70%,即貼布所需最大可用張力與基點長度之間的差值為70%(Bravi et al.,2016)。貼扎完成后向受試者詢問是否存在疼痛,并做半蹲動作,以對比產(chǎn)生的疼痛感,若無疼痛則貼扎完成。踝關節(jié)損傷通常是外側韌帶的拉傷,因此,KT功能矯正技術的目的在于使踝關節(jié)外翻并防止內(nèi)翻,以預防踝關節(jié)運動損傷(Konradsen et al.,1997)。

2)肌內(nèi)效貼安慰劑技術:貼布的粘貼與上述相同,但張力為0,貼布只是在受試者踝關節(jié)貼著但沒有任何拉伸。功能矯正貼扎和安慰劑貼扎技術都是貼在受試者雙側腳踝,每5天貼扎1次(Dawood et al.,2013;Inglés et al.,2019;Kase et al.,2003)。如果受試者在更換KT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任何皮膚過敏,將其排除研究。

3)太極拳練習:太極拳干預動作選自24式太極拳(武冬,2001)中摟膝拗步、倒卷肱、云手、左右下式獨立(包括仆步穿掌和金雞獨立)、玉女穿梭5個動作。這5個動作已經(jīng)被華冰等(2018)、黃靈燕(2015)、馬金鳳等(2015)證明,對不同人群的平衡具有顯著影響。摟膝拗步、倒卷肱、云手、左右金雞獨立、玉女穿梭,包括了單腳支撐、單腳左支撐、單腳右支撐、左支撐右腳跟觸地、右支撐左腳跟觸地、左支撐右腳尖觸地、右支撐左腳尖觸地共7種支撐方式和不同的運動方向(前后、左右、上下、前偏左、前偏右)。這些動作主要是對身體下肢姿勢的控制。受試者除了正常上課和訓練之外,干預方案參考黃靈燕(2015)和Zhu等(2016)研究并結合受試者特征進行調(diào)整。太極拳動作作為平衡訓練手段的劑量效應并無研究證實,相關研究通過平衡訓練(每周2次,每次20 min)或聯(lián)合KT對足球運動員動態(tài)平衡具有顯著影響(Inglés et al.,2019)。研究創(chuàng)編新型太極拳康復方案(5個樁法動作:太極樁、踩踏樁、升降樁、陰陽樁、磨韻樁;7個套路動作:如封似閉、閃通臂、云手、摟膝拗步、倒卷肱、玉女穿梭、金雞獨立)并觀察其對老年膝骨關節(jié)炎患者臨床康復效果及步態(tài)生物力學的影響,其中動態(tài)平衡能力具有顯著提高,該研究的太極拳動作干預為每周3次,每次60 min(黃靈燕,2015)。基于此,結合本研究的太極拳動作數(shù)量、太極拳動作緩慢柔和的特點,同時,為了與受試者每周訓練次數(shù)和每次訓練課中素質(zhì)訓練時間保持一致,本研究太極拳動作練習采用每周3次,每次30 min。干預分為前2周學習和后4周提高兩個階段。前2周每次練習包括5 min熱身、20 min學習新動作、5 min拉伸。后4周包括5 min熱身、20 min動作重復練習、5 min拉伸。

1.2.2 測試指標

受試者同意參加干預后,對其進行了初步評估。有研究(Inglés et al.,2019)顯示,KT或聯(lián)合動態(tài)平衡四周練習對業(yè)余足球運動員的姿勢控制具有顯著效果,而太極拳動作的最短干預效應為6周,因此,分別在干預前(基線)、4周(干預中期)、6周(干預后期)進行了測試。測試的變量包括動態(tài)平衡、靜態(tài)平衡和柔韌性。

1)動態(tài)平衡:動態(tài)平衡使用星形偏移平衡測試(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SEBT)進行評估(Kinzey et al.,1998)。SEBT是一種包括力量、柔韌和協(xié)調(diào)素質(zhì)在內(nèi)的綜合素質(zhì),本文在前人的研究(焦魯?shù)龋?018;Gribble et al.,2013;Inglés et al.,2019)基礎上,在測試中要求受試者單足站立,保持身體平衡的同時以患側腿為支撐,非支撐腿分別向支撐腿的前方、后內(nèi)方向、后外方向盡最大可能地伸遠,并收回與支撐腿并攏,然后開始下一次伸遠。在測試過程中受試者的支撐腿移動或非支撐腿觸及地面都視為失敗。非支撐腿從起點到伸展方向上的最遠點為受試者達到的最遠距離/cm,也是本研究所有測試的目標數(shù)據(jù)。在正式測試前,受試者進行4次測試練習。受試者在每個方向上的測量為3次,每次間休息20 s,3次測試數(shù)據(jù)的平均值為受試者最終測試成績。SEBT已經(jīng)被證明是評價腳踝穩(wěn)定性的有效方法(Olmsted et al.,2002),并且具有較好的內(nèi)部可靠性(ICC=0.86~0.94)(Gribble et al.,2013)和重測可靠性(ICC=0.89~0.93)(Plisky et al.,2006)。

2)靜態(tài)平衡:靜態(tài)平衡通過閉眼單足站立測試(uni‐pedal stance test,UST)進行評估。要求受試者赤足、閉眼、雙臂交叉置于胸前、兩腿并攏站立,腳尖向前。受試者聽到口令開始,閉眼選擇患側腳作為支撐腿站立,另一腿屈膝提足至支撐腿膝關節(jié)高度,直到受試者失去身體平衡為止。通過秒表計算受試者單腿站立的有效時間,當發(fā)出開始口令時即計時。出現(xiàn)以下情況之一時間將停止:手臂未交叉于胸前;使用非支撐腿觸地或遠離支撐腿;支撐腿發(fā)生位移;睜開眼睛;站立時間已經(jīng)達到了45 s。每個受試者進行3次重復測試,每次測試間隔休息20 s,3次測試的平均值作為受試者的最終測試成績并用于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閉眼單足測試已經(jīng)被相關研究證明具有較高的評分信度(ICC=0.998)(Springer et al.,2007)。

3)柔韌性:柔韌性通過站立體前屈測試(toe touch test,TTT)進行評估。受試者雙腳并齊、腳尖朝前站立于木箱之上,直腿屈髖、盡力用手觸摸腳尖,在身體下俯過程中膝關節(jié)不能彎曲。要求受試者測試過程中在膝關節(jié)沒有彎曲、沒有疼痛的前提下盡最大努力完成測試。用手觸摸到尺子的數(shù)值即為受試者達到的距離/cm。每個受試者進行3次重復測試,每次測試間隔休息20 s,3次測試的平均值作為受試者的最終測試成績并用于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站立體前屈測試已經(jīng)被證明具有較好的重測信度(ICC=0.89)(Ayala et al.,2012)。

1.2.3 統(tǒng)計分析

通過社會科學統(tǒng)計軟件包軟件(The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SPSS 23,SPSS Inc.,Chicago,IL,USA)進行統(tǒng)計分析。通過ShaPiro-Wilk檢驗兩因素多元方差分析的變量是否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單因素多元方差分析比較受試者基線時的年齡、身高、體質(zhì)量、腿長數(shù)據(jù),探索組間是否具有同質(zhì)性。采用平均值±標準差的形式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采用兩因素多元方差分析對干預的組別(如TC+KT,KTp+TC,KT)和時間(如干預前、干預中期、干預后期)效應進行推理分析,以檢驗組別效應和時間效應以及時間與組別的交互效應。通過事后分析和bonferroni校正對方差分析中具有顯著效應的變量進行兩兩比較,以發(fā)現(xiàn)不同組別的時間效應和不同時間的組別效應。根據(jù)科恩的方法將效果量分為大(0.80)、中(0.50~0.79)、?。?.20~0.49)(Cohen,2013),以判斷干預效果的顯著程度。P<0.05表示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表示差異極其顯著。

2 結果

通過對受試者的招募和資格審查共計有66名受試者,其中4名受試者不滿足納入標準被排除,4人發(fā)生運動損傷(2人為TC+KTp組,2人為KT組),5人放棄干預(2人為TC+KTp組,3人為KT組)。將53名受試者隨機分為3組:KT+TC組20人、TC+KTp組17人、KT組16人(圖1)。

對受試者身高、體質(zhì)量、年齡、腿長、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的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表1)發(fā)現(xiàn),所有變量組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且都呈正態(tài)分布。

表1 基線受試者人口學信息統(tǒng)計Table 1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Statistics of Baseline Subjects

2.1 動態(tài)平衡效果評價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SEBT在時間(F=14.45,P<0.001,η2=0.162)、組別(F=15.03,P<0.001,η2=0.167)、時間與組別的交互作用(F=7.17,P<0.001,η2=0.161)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事后分析結果顯示,TC+KT組基線與干預中期(P<0.001)、基線與干預后期(P<0.001)具有顯著性差異。TC+KTp組基線與干預中期(P<0.01)、基線與干預后期(P<0.001)具有顯著性差異。事后分析結果顯示,與KT組相比,TC+KT和TC+KTp組具有顯著改善(P<0.001)。TC+KT和TC+KTp兩組之間沒有顯著改善(P>0.05)。KT組不同時間點比較不存在顯著性變化(P>0.05)。

2.2 靜態(tài)平衡效果評價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UST在時間(F=20.20,P<0.001,η2=0.212)、組別(F=4.59,P<0.05,η2=0.058)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時間與組別的交互作用(F=1.29,P>0.05,η2=0.033)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事后分析結果顯示,TC+KT組基線與干預后期(P<0.001)、干預中期與干預后期(P<0.001)具有顯著性差異;TC+KTp組基線與干預后期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事后分析結果顯示,與KT組相比,TC+KT組具有顯著改善(P<0.05)。TC+KT和TC+KTp、TC+KTp和KT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KT組不同時間點比較不存在顯著性變化(P>0.05)。

2.3 柔韌性效果評價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TTT在時間(F=6.97,P<0.05,η2=0.085)、組別(F=5.74,P<0.05,η2=0.071)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時間與組別的交互作用(F=2.14,P>0.05,η2=0.054)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事后分析結果顯示,TC+KTp組基線與干預后期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事后分析結果顯示,與KT組相比,TC+KT組具有顯著改善(P<0.01)。TC+KT和TC+KTp、TC+KTp和KT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KT組TTT不同時間點比較不存在顯著性變化(P>0.05,表2)。

表2 結局指標的時間和組別效應Table 2 Time and Group Effects of Outcome Indicators

3 討論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TC或其聯(lián)合KT對患有FAI的大學足球運動員姿勢控制的影響,姿勢控制的相關參數(shù)表現(xiàn)為穩(wěn)定性(動態(tài)平衡、靜態(tài)平衡)和柔韌性。本研究結果顯示,單獨使用KT功能矯正技術對FAI姿勢控制的改善沒有顯著性變化,在動態(tài)平衡、靜態(tài)平衡和柔韌性上都是無效的。單獨通過太極拳動作對FAI姿勢控制具有顯著改善,在動態(tài)平衡、靜態(tài)平衡和柔韌性上都是有效的。太極拳與KT功能矯正技術聯(lián)合干預對FAI的動態(tài)平衡和靜態(tài)平衡有顯著改善,而對柔韌性無效。與單獨使用KT功能矯正技術相比,TC或與KT功能矯正技術聯(lián)合使用時表現(xiàn)出明顯的優(yōu)勢。一項元分析的結果強調(diào)目前FAI非手術之外最佳康復訓練手段尚未確定(Kosik et al.,2017)。本研究將我國經(jīng)典太極拳動作應用于大學足球運動員的FAI康復,是對太極拳在訓練科學應用中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

3.1 太極拳或聯(lián)合肌內(nèi)效貼對FAI姿勢控制的影響

有研究表明,F(xiàn)IFA 11+練習干預大學足球運動員FAI與對照組16周的彈力帶+平衡墊康復訓練相比,F(xiàn)IFA 11+練習能夠顯著地改善大學足球運動員FAI的動態(tài)平衡和本體感覺(張陽等,2019)。平衡訓練或聯(lián)合KT對大學足球運動員姿勢控制干預,可以改善大學足球運動員踝關節(jié)的動態(tài)平衡,而不能改善大腿后側肌群的柔韌性(TTT),平衡訓練可以改善靜態(tài)平衡(Inglés et al.,2019)。這與本研究結果不同,原因在于平衡和太極拳兩種干預手段的差異。本研究TC能夠改善大學足球運動員FAI的動態(tài)平衡(基線與4周、基線與6周有差異)、靜態(tài)平衡(基線與6周有差異)、柔韌性(基線與6周有差異),TC聯(lián)合KT時能夠改善大學足球運動員FAI的動態(tài)平衡(基線與4周、基線與6周有差異)、靜態(tài)平衡(基線與4周、基線與6周有差異)。當KT單獨干預時,對大學足球運動員FAI動態(tài)平衡、靜態(tài)平衡、柔韌性都沒有顯著提升。

動態(tài)平衡是在力的作用下自我維持姿勢的能力,可以評價測試者神經(jīng)肌肉控制能力以及預防運動損傷的發(fā)生,也是評價運動損傷康復程度的重要指標(Dunsky et al.,2017)。踝關節(jié)動態(tài)平衡能力對FAI的運動康復和運動保護有著重要作用。先前研究中力量訓練(Amrinder et al.,2012)、本體感覺訓練(Ha et al.,2018)以及兩者的組合訓練(Kwak et al.,2016)、FIFA 11+練習(張陽 等,2019)均可以改善足球運動員FAI的動態(tài)平衡能力。太極拳是一項包含身體柔韌性和穩(wěn)定性等綜合素質(zhì)在內(nèi)的運動項目,國際上對太極拳促進平衡的研究集中于前庭功能(Mcgibbon et al.,2004)、步態(tài)(Hass et al.,2004)等方面,對足球運動員FAI的研究尚未發(fā)現(xiàn)。本研究中太極拳或與KT聯(lián)合使用均改善了大學足球運動員FAI的動態(tài)平衡能力,太極拳中以單腿為支撐,進行前后、左右、上下、前左、前右不同方向的運動,這與本研究中SEBT的測試方法較為相似,F(xiàn)AI受試者經(jīng)過4周太極拳練習便達到了顯著效果。對于大學足球運動員,在FAI得到顯著改善后,今后可能仍會發(fā)生踝關節(jié)的扭傷,先前研究證明練習太極拳時間越長,對其平衡能力的改善越好(趙影等,2014)。因此,堅持每周2次,每次30 min及其以上的太極拳鍛煉將是預防FAI復發(fā)的有效手段。

靜態(tài)平衡是在閉眼、單足站立狀態(tài)下,去除視覺和減弱本體感覺后測試人體的平衡能力,突出了前庭功能在調(diào)節(jié)中的作用(趙影等,2014)。FAI者靜態(tài)能力通過UST測試評估受試者對姿勢的控制能力。研究表明,平衡訓練聯(lián)合KT對大學足球運動員姿勢控制干預,可以改善大學足球運動員的靜態(tài)平衡能力(Inglés et al.,2019)。Ha等(2018)發(fā)現(xiàn),力量和本體感覺訓練相結合可以改善FAI的位置覺;Jain等(2014b)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4周的平衡訓練可以提高FAI踝關節(jié)的位置覺。本體感覺訓練和KT對FAI受試者干預效果的研究表明,未見KT對本體感覺的顯著性效果。FIFA 11+練習(張陽等,2019)可以改善大學足球運動員FAI的本體感覺能力。

這與本研究的結果一致,太極拳動作連綿不絕、緩慢柔和,膝關節(jié)屈曲運動重心在兩腳之間移動緩慢,踝關節(jié)有伸展、屈曲和扭轉(zhuǎn)運動。這些運動特征要求練習者通過踝關節(jié)、膝關節(jié)的本體感覺、前庭感覺以及肌力相互配合調(diào)節(jié)運動過程中的平衡。從UST動作的運動路線上看,太極拳動作中的金雞獨立與其較為相似,可以針對性地提高受試者的靜態(tài)平衡能力。今后大學足球運動員FAI可以將太極拳動作作為其靜態(tài)下調(diào)節(jié)平衡能力的練習手段,以此更好地控制身體姿勢,達到最佳競技表現(xiàn)。

柔韌性是提供人體關節(jié)穩(wěn)定性的基本條件,已經(jīng)被建議作為優(yōu)秀運動員高水平競技表現(xiàn)的關鍵指標(Witv‐rouw et al.,2003)。TTT是一種旨在測試身體整體柔韌性的指標,與踝關節(jié)的靜態(tài)平衡聯(lián)系緊密,因此,可以作為姿勢控制的參數(shù)。TTT測試對身體姿勢有較高的要求,可以按照不同的形式完成(Siqueiraet al.,2018),其中之一就是本研究采用的測試形式,即通過臀部向后移動以增大踝關節(jié)的活動度(Hall et al.,2009)。TTT可以被視為評估姿勢控制效果的間接因素。有研究表明,平衡訓練或聯(lián)合KT對大學足球運動員TTT干預發(fā)現(xiàn),都不能顯著地改善大學足球運動員 FAI的柔韌性(Inglés et al.,2019)。本研究與前人研究結果相反,研究中TC+KTp組對TTT在基線與干預后期(6周)的差異比較中具有顯著性差異。這可能與太極拳動作的特征有關:動作運動速度緩慢、下肢交替承重,膝關節(jié)屈、踝關節(jié)背部伸,膝關節(jié)伸、踝關節(jié)背部屈,相應的是小腿三頭肌的屈伸運動。這種運動特征對于提高TTT顯然具有重要作用。如“云手”左右的橫向移動有助于踝關節(jié)左右活動度;左右摟膝拗步的前后、左右、內(nèi)扣外撇以及提踵與勾腳尖有助于踝關節(jié)的韌帶等軟組織在不同方向上的活動度得到全面鍛煉。

3.2 肌內(nèi)效貼對FAI姿勢控制的影響

根據(jù)Kase等(2012)的研究,KT技術包括力學矯正技術、筋膜矯正技術、間隙矯正技術、功能矯正技術、肌腱或韌帶矯正技術和循環(huán)矯正技術等,本研究中使用的KT功能矯正技術可以防止踝關節(jié)過度拉伸而超出正常的活動范圍,從而預防運動損傷(Kase et al.,2003)。先前研究的結果顯示,與KT的急性效應相比,對大學足球運動員踝關節(jié)姿勢控制(動態(tài)平衡、靜態(tài)平衡)長期干預(4周)沒有顯著效果(Inglés et al.,2019),這與本研究中對大學足球運動員FAI的干預結果(6周)相一致。其他研究的結果也具有一致性,表明KT對動態(tài)平衡SEBT沒有顯著性影響(Kodesh et al.,2015;Nunes et al.,2013)。

KT對柔韌性的影響研究尚無定論。Chen等(2013)通過靜態(tài)拉伸和KT、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靜態(tài)拉伸兩種方法,比較干預前后對腘繩肌柔韌性的改善,結果顯示,KT在干預后的效果要顯著優(yōu)于PNF。而本研究的結果顯示,4周或6周的KT干預對TTT沒有任何顯著地改善。

然而,大多數(shù)對KT短期或急性效應的研究顯示出了顯著結果(Chang et al.,2010;De Almeida et al.,2013)。Chang等(2010)將21名健康大學運動員分為3組:1)無貼扎;2)安慰劑貼扎;3)肌內(nèi)效貼,以此觀察肌內(nèi)效貼的急性效應,通過單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在健康的大學運動員前臂肌內(nèi)效貼可增強相對力量。相反,也有研究報道了不同的結果,指出KT在股直肌處貼至48 h后,對健康個體的本體感覺和功能表現(xiàn)沒有促進作用(Magal‐haes et al.,2016)。原因可能是KT使用時間較長使得踝關節(jié)的感受器不斷地受到刺激,從而對改善本體感覺和提高平衡能力起到了抑制作用。因此,KT對人體的積極促進作用在當前研究中主要表現(xiàn)為短期或急性效應,長期效應還需足夠的證據(jù)證明。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1)長期單獨使用KT功能矯正技術對FAI姿勢控制提高沒有顯著變化,相比之下,太極拳可以有效地提高FAI姿勢控制的能力,顯著地改善其柔韌性、動態(tài)和靜態(tài)平衡。太極拳聯(lián)合KT對FAI動態(tài)和靜態(tài)平衡能力顯著提高,但柔韌性沒有顯著改善。

2)太極拳可以作為FAI姿勢控制的長期康復手段,肌內(nèi)效貼可以作為FAI姿勢控制急性效應的有效康復手段,尤其是大學足球運動員中的FAI者。

4.2 建議

1)研究從招募、經(jīng)過資格審查合格的66名受試者到最終納入統(tǒng)計分析的53名受試者,脫落率達到19.7%。樣本量減少將對干預結果產(chǎn)生重要影響,今后應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深入研究。

2)太極拳可以提高大學足球運動員FAI的姿勢控制,尤其是動態(tài)平衡(4周提高)、靜態(tài)平衡(6周提高)、柔韌性(6周提高)。足球?qū)m椷\動特征決定了其運動損傷的高風險性,長期進行有效康復訓練是保證訓練和比賽、延長運動員職業(yè)生涯的重要基礎,應將太極拳融入足球運動員的生活之中。

3)KT單獨使用的長期效應顯示對FAI姿勢控制無效,而有研究已經(jīng)證明了KT的急性效應。因此,未來應對FAI的康復將急性效應(單獨KT)和長期效應(太極拳)相結合,更好地為足球運動員FAI的有效改善貢獻價值。

猜你喜歡
動態(tài)平衡柔韌性太極拳
剖析常見的三力動態(tài)平衡問題
練習太極拳的感悟
少林與太極(2023年5期)2023-07-14 03:01:48
練太極拳為什么要一門深入
少林與太極(2023年3期)2023-07-14 02:49:56
如何從零基礎開始柔韌性訓練(二)
中老年保健(2022年7期)2022-09-20 01:06:32
如何從零基礎開始柔韌性訓練(一)
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08-19 01:42:32
超薄玻璃柔韌性表征和斷裂因素分析
太極拳的“教”與“學”應“以點帶面”
武術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3:26
賞析2017年高考物理動態(tài)平衡問題
論柔韌對少年蹦床運動員的影響
析拉繩旋轉(zhuǎn)試題解動態(tài)平衡問題
巴南区| 如东县| 赣州市| 石台县| 九江市| 饶阳县| 柞水县| 武安市| 沁阳市| 城市| 射阳县| 琼海市| 雅江县| 同仁县| 寿宁县| 江达县| 河池市| 咸阳市| 东乌| 思茅市| 长顺县| 修文县| 白河县| 洛扎县| 蓬安县| 陆川县| 沂南县| 固阳县| 镇原县| 乐昌市| 南开区| 屏南县| 乐至县| 固阳县| 鸡西市| 长宁县| 新闻| 鱼台县| 鹤峰县| 临沂市| 淮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