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主題整合:古詩教學的應然之舉

2022-03-25 22:34:13王芳
小學教學研究 2022年2期
關鍵詞:篩選古詩教學反思

王芳

【摘 要】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古詩詞的比重較大,而教師的零散教學仍然存在,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尚未習得。采取主題整合的古詩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促進深度理解。主題整合給學生提供了充沛的學習資源,給學生以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在比較、追問、例證中打開思維,習得古詩學習的方法,獲得超越古詩的文化信息。

【關鍵詞】古詩教學 主題整合 篩選 路徑 反思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古詩詞的比重較大,我們可從學習規(guī)律的角度切入,采取主題整合的古詩教學方式,圍繞一定的主題,將詩人、意象、時代、詩詞風格等進行整合,通過比異、求同、例證、追問等多種方法深入學習古詩,促進學生讀詩、悟詩、賞詩能力的提升,讓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背后的意蘊,豐厚文化底蘊。

一、主題整合,古詩教學的價值追求

(一)呼應古詩學習的基本特征

古詩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有著言辭凝練、音律和諧、意象豐富、意境悠遠的特點,是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常態(tài)下的古詩學習步驟不外乎:解詩題、知詩人、讀古詩、明詩意。主題整合教學就呼應了古詩學習的這種程序化、類別化特征,讓學生從一篇走向多篇,或者在多篇整合中逐漸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嘗試遷移運用,實現(xiàn)從“學方法”轉為“用方法”。

(二)帶來超越古詩的文化信息

當然,古詩的價值遠不止于此,它還是詩人境遇和志向的凝練表達,是社會和時代的縮影,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品格和氣質的傳承。單篇古詩教學,往往駐足于詩意的理解、畫面的想象,流于淺層。主題整合,圍繞一定的主題,給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源,從而給學生帶來超越古詩本身的文化信息:詩人、時代、場景……從而讓學生在腦海中建構起更為宏大的認知。

(三)拓展兒童廣闊的學習空間

小學生學習古詩,由于缺少一定的背景支撐,難以走向深度理解的層次。往往想象很豐盈,語言表達很干癟。面對此現(xiàn)狀,我們需要明確,學生的古詩學習宜寬不宜深,需要給學生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若將古詩依據(jù)一定的主題進行整理、分類,給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支撐、學法支撐、思維支撐,可以讓學生在比較異同、追問探究、實踐拓展的過程中不斷涵養(yǎng)文化。

二、主題篩選:甄選資源,找尋恰當?shù)娜肟?/p>

主題整合的古詩教學,顧名思義,無主題不教學。主題從何而來?可以是教材當中現(xiàn)有的單元主題,當然也不應只限于教材中的古詩。教師可以在深入解讀教材的前提下,以課內古詩為基石,縱向發(fā)展,向同類或相似題材的作品擴展,甄選并整合資源,找尋古詩教學恰當?shù)娜肟凇?/p>

(一)以內容為主題,讓話題更聚焦

古詩的表現(xiàn)內容是豐富多彩的。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的單元人文主題,大多就是從表現(xiàn)內容這一角度切入。如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田園生活”主題,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兒童”主題,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主題,均是發(fā)掘內容層面的共同點,整合成為課堂組詩教學的主題。

除此之外,古詩的不同題材也可以成為發(fā)掘的點。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家國情懷”。筆者在解讀文本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三首古詩屬于不同的題材:《從軍行》是邊塞詩,《送元二使安西》是送別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則是典型的愛國詩歌。教學中,教師不妨將已有的教材內容進行重組整合,確立新的主題。如教學《從軍行》時,教師可以關聯(lián)四年級的《出塞》《涼州詞》《塞下曲》,進行“邊塞詩”的主題教學,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邊塞環(huán)境的惡劣以及軍旅生活的艱苦。其他題材的主題教學亦是如此。

以內容為主題,學生交流的話題更加聚焦,能夠在同主題的古詩學習中形成“類”的概念,從而牢牢把握這一類古詩學習的特點,在話題聚焦中充分討論、交流。隨著學生年齡的不斷增長,堅持長期對同一內容主題的古詩開展研究,關于這一類古詩的內涵和外延也將在學生腦海中螺旋上升,形成系統(tǒng)的認知體系。

(二)以詩人為主題,建立詩人與詩歌的聯(lián)結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涌現(xiàn)出許多個性鮮明的偉大詩人。古詩作為詩人內在追求、個性特點的外顯載體,教學時教師可以將“詩人”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整合同一詩人的不同詩篇,走進詩人的世界。

二年級學習《望廬山瀑布》《夜宿山寺》時,初識李白,詩句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場面,與“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浪漫想象,無一不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深刻烙印。李白是個怎樣的人?為什么他的詩中都有著如此磅礴而奇妙的想象?面對這些問題,低年級學生仍然可以一窺詩人的概貌。筆者在教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以杜甫為主題,讓學生學習古詩《春望》《八陣圖》《蜀相》,去感受杜甫的愛國主義情懷。詩歌不再是割裂的一句句詩,不再是表面意義上的意思,每一首詩歌的背后都是詩人的影子,都暗藏詩人的價值追求與人生哲學。

(三)以時代為主題,窺見歷史的概貌

一首詩就是一個朝代、一段歷史,透過詩歌,我們可以窺見這個朝代的大概面貌?!妒緝骸贰额}臨安邸》兩首古詩,均出自南宋詩人。關聯(lián)到《夏日絕句》《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雖然詩人不一樣,但是朝代都是南宋,表達的情感均與愛國情懷相關。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詩人都在渴望收復失地?為什么都在諷刺南宋朝廷?南宋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教學中充分重視古詩的時代背景,以“南宋之殤”為主題開展教學,帶領學生更深刻地認識那個偏安一隅、貪圖享樂的南宋朝廷。

除此之外,詩中“意象”的整合、同類型的語言表達風格、詩中情感的統(tǒng)一……這些都可以成為古詩教學的切入口。這帶來的挑戰(zhàn)是教師需要深度研讀文本,立足教材,甄選多方資源,把原來破碎分解的知識體系及人文內涵統(tǒng)整為一個“集成塊”,在不同主題的引領下,建構起互相聯(lián)系、互相映襯的立體課堂。

三、提供路徑,讓兒童在主題聚焦中實現(xiàn)自由學習

(一)比較,在類比中加強對古詩的理解

古詩主題的確定,仍然是教師個人上位的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感知到主題,并通過主題的引領,實現(xiàn)整體思考與思維發(fā)散,走向對組詩的深度理解,需要一定策略的支撐。烏申斯基曾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都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的一切的?!蓖ㄟ^組詩“比較”的方式開展教學,求同存異,可以在任務驅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類比思維,引導學生通過歸類、比較的方式積極思考,主動構建對古詩的深度理解,發(fā)現(xiàn)深層的意蘊。

以《從軍行》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的主題教學為例?!稄能娦小访枋隽四切╇x開家人,輾轉在邊塞,用性命換取盛世太平的將士們;《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用詩歌為遺民高呼,諷刺南宋的統(tǒng)治者。兩首詩在情感層面,均表達出強烈的愛國之情,也體現(xiàn)出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家國情懷”。這種情感層面的共通是顯而易見的,教學中不必過于著力。作者是用怎樣的方式將這種情感表達出來的?聚焦詩人的寫法,恰恰是異同對比之時需要著力的地方。

【求同】

師:這兩首詩有什么相同之處?

生1:都是七言絕句。

生2:都表達了詩人的愛國之情。

生3:都和戰(zhàn)爭有關。

……

(課件用方框標注出兩首詩的前兩句和后兩句)

師:比較著讀前兩句和后兩句,你又有新的發(fā)現(xiàn)了嗎?

生:我發(fā)現(xiàn)這兩首詩的前兩句都是寫景,后兩句詩人在表達自己的情感。

師:兩首詩分別寫了哪些景呢?自己再讀讀詩,把景物圈出來。

【比異】

師:如果讓你給《從軍行》中的畫面景物配上色彩,你打算用哪些顏色?

生1:我用深藍色畫青海湖。

生2:天空是灰色的烏云。

生3:用灰白畫雪山。

……

師:似乎同學們都在用一種冷色調來構圖。這樣一種色調的場景給我們感覺,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你會用——

生1:荒涼。

生2:蒼涼。

生3:凄涼。

……

師:如果說《從軍行》中描寫的景是荒涼的,那么陸游筆下的景是什么樣的?想象一下畫面,你又會用什么樣的詞來形容?

(在這樣的引導中,學生描述想象的畫面,“壯觀”“震撼”“壯麗”紛紛脫口而出)

師:細細地讀詩,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兩首詩前兩句都在寫景,不過景色的特點卻各不相同。王昌齡筆下的景蒼涼悲壯(生讀《從軍行》前兩句),陸游筆下的卻山河壯麗(生讀《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前兩句)。

王崧舟老師在談及古詩教學策略時,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古詩的寫法決定學法,學法決定教法。從這個觀點出發(fā),可以發(fā)現(xiàn)《從軍行》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兩首詩的寫法是同構的,均先寫景,再抒情,寫景和抒情成為一種反襯的關系。那么,順理成章,學生的學法也應是同構的:先整體切入,發(fā)現(xiàn)這種表達的共通,“求同”;再分別走進具體的句子“比異”,發(fā)現(xiàn)“景”的特點,體會“情”的表達,領悟兩者之間的關系。

在主題化古詩教學的過程中,比較異同,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類比思維,聚焦表達的共同之處,在不同點中發(fā)掘古詩的奧妙,深入理解古詩。

(二)追問,在深思中促進思維的發(fā)展

古詩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同時還承載著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重要使命。古詩教學不應只停留在簡單地發(fā)現(xiàn)詩歌異同上,還需要多問幾個“為什么”,通過不斷地追問,促進思維向深度發(fā)展。

教學《從軍行》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時,比較“景”與“情”的異同之后,教師適度追問:“《從軍行》明明是蒼涼的景,卻讓我們感受到戰(zhàn)士們的豪邁;《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明明是壯麗的大好河山,怎么讀到后兩句卻深切地感到一種悲痛、難受?”借這樣的追問,引導學生從淺層次的“同”與“不同”,轉向思維的深度“為什么不同”,從而初步感知“以哀景寫樂情”“以樂景寫哀情”的不同寫法。

再如教學《示兒》《題臨安邸》《己亥雜詩》三首詩時,從題目入手發(fā)現(xiàn)不同:《示兒》寫給兒子,《題臨安邸》寫在杭州旅店的墻上,《己亥雜詩》告訴我們寫詩的時間。教學過程中把握情感的相同:“編者為什么把這三首詩放在一起?”學生很容易就發(fā)現(xiàn)三首詩都表達了詩人的愛國之情。接下來就是細讀古詩,整體切入:三首詩的愛國之情分別表現(xiàn)在哪里?教學到了這兒還不夠,學生的思維仍然是平面的,缺乏縱深的發(fā)展。此時需要再次回歸課題,追問異同:“如果說陸游把滿腔的悲寫給兒子,是希望能在家祭時得知九州統(tǒng)一的消息,那么林升為什么把詩寫在臨安邸上?給誰看?龔自珍又為什么要把315首詩寫在己亥年?他想寫給誰?”從題目出發(fā),比較異同后再回溯追問,學生的思維才能在引領中提升,不僅能站在自我的角度看組詩,更能明白編者的意圖,從整體的視角真正內化主題。

(三)例證,在觸類旁通中走向文化的積淀

教材始終是有限的,而語文教育要給學生留下語言、能力、情感、素養(yǎng)和文化,這些才是陪伴學生終生的財富。在整合、比較的基礎上,進行類化內容的拓展、研究性學程的延展,將有助于學生觸類旁通,升華主題,豐厚文化的底蘊。

比較完《示兒》《題臨安邸》《己亥雜詩》三首古詩后,教師可以在課堂的尾聲借助學習單,補充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和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五)》,將課堂上所學的異同比較的方法,詩人情感的感知,進行遷移學習,讓學生再次體會愛國之情,品悟愛國之情的表現(xiàn)。此時的學習,建立在學生新的認知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展開,學生帶走的是學習的方法和情感的共鳴。

主題整合是新教材的新面貌,也是對新課標背景下古詩詞教學的改革和回應。面對浩如煙海的詩歌長河,通過實施主題整合的古詩教學,教師有意識地甄選、整合課內外資源,有效提高了古詩學習的效率,改變了以往古詩學習零散化的現(xiàn)狀,教學板塊更為統(tǒng)整,教學思路更加清晰。

在主題整合的古詩學習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更加自主,伙伴學習得以實現(xiàn)。學生通過對同一內容、同一詩人、同一時代背景等古詩的整合學習,聚焦話題,用自己的話語理解古詩。學生在比較、追問和例證中,逐漸掌握古詩學習的方法,古詩學習的思維得到發(fā)展,深度地理解主題,內化主題,形成全新的認知。

【參考文獻】

陳云超.讓“主題”引領師生走進小學語文古詩課堂教學[ J ].吉林教育(教研),2011(1).

猜你喜歡
篩選古詩教學反思
初識轉基因植物篩選試劑
關于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研究
求知導刊(2016年32期)2016-12-20 19:50:24
晉北豇豆新品種鑒定篩選與評價
不同西瓜嫁接砧木的篩選與研究
古詩教學如何激發(fā)情感體驗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古詩教學研究
拓展閱讀,古詩教學中的一道風景線
教師·下(2016年10期)2016-12-03 09:13:51
記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一次歸類、整合改革及反思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3:04
中學生早戀案例分析及反思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2:02:43
新時期中學美術課教學方法的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0:08
博罗县| 新安县| 马公市| 阿瓦提县| 保山市| 麻江县| 望城县| 太仆寺旗| 互助| 綦江县| 洛阳市| 新河县| 环江| 丰县| 东乡县| 兴宁市| 花垣县| 郴州市| 梁平县| 中山市| 顺昌县| 台前县| 老河口市| 舞钢市| 南康市| 铜陵市| 麦盖提县| 德格县| 德钦县| 泰顺县| 泽库县| 汪清县| 长寿区| 大石桥市| 鹤庆县| 开鲁县| 望谟县| 西藏| 西青区| 芷江| 囊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