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晉霞
(山西藥科職業(yè)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隨著現代化教學手段在高校的運用和發(fā)展,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兩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高校課堂的主要形式,《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改革也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有效調整。既要不斷滿足課堂教學的知識性要求,又必須能夠掌握靈活多變的網絡信息手段來拓展傳統(tǒng)教學的固定模式,充分發(fā)揮《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政治性與時效性,使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精品和典型,因此,構建大學生形勢與政策在線精品開放課程平臺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貫穿教學全過程,“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017 年,中央又提出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推進理念思路、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創(chuàng)新,增強工作時代感和實效性”;2018年,教育部印發(fā)了《關于加強新時代高?!靶蝿菖c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文件設計的邏輯框架就是要將“《形勢與政策》課程定位為理論武裝時效性、釋疑解惑針對性、教育引導綜合性都很強的一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因此,要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當前新時代的國內和國外形勢,深刻領會和掌握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學會分析當前國際國內所面臨的歷史性機遇和挑戰(zhàn)。《意見》明確提出要設立《形勢與政策》教研室,課程開設覆蓋到本科或??频拿恳粋€學期,每個學期安排8學時,占一定的學分。要求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取靈活多樣的組織方式,積極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不斷提升《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效果,擴大課程的影響力和學生的覆蓋面和參與度。2019 年,中央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也提出了要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旨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推動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的更新,同時國務院也提出要利用互聯網、信息化等現代教育手段服務教育教學全過程,讓教學過程更智能、更現代化、更創(chuàng)新,不斷構建以教育為基礎,互聯網、信息化為支撐的教學服務平臺。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和與各行各業(yè)的融合,信息化教學技術的普及,慕課和SPOC 理念在高校課程教學方式變革的廣泛應用,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已經逐漸成為教學改革的熱點,《形勢與政策》課程迎來了破解困局的新契機。在信息化飛速發(fā)展的今天,網絡、微信、抖音等新媒體逐漸代替報紙雜志等成為人們探究世界、獲取知識的新途徑,單純依靠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學生成長成才和發(fā)展的需要,因此,使得探索《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新模式成為必須。應積極適應“微時代”的需要,搭建線上教育的傳播平臺,用學生們樂于接受的話語方式傳播形勢與政策,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推動《形勢與政策》課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運用新媒體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采取線下教學,線上輔導,在線測試,不斷探索更加豐富有效的教學形式,使教學過程更靈活,不僅能夠及時準確地深入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同時也能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課在“立德樹人”育人過程中的引領作用。
當前是互聯網技術、大數據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手機、平板等智能移動終端十分普及,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也不再單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僅無法滿足當代大學生獲取多元的知識需求,也讓學生們逐漸失去課堂興趣。由于各學校學科設置情況不同,課程管理和教學組織相對比較分散,學生多,排課難,師資力量相對缺乏,并沒有專門講授《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師,而且教學水平也參差不齊,再加上教學手段單一,考核方式簡單等問題,不僅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和個性化需求,沒有以學生為中心,因此,出現教學質量不佳,教學效果不明顯,學生滿意度也不高,使得這門課越來越邊緣化,沒有真正發(fā)揮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作用。但是畢竟學生是在學校,傳統(tǒng)教學又不可避免,就勢必要積極探索和拓展傳統(tǒng)教學課堂的方式,把線上線下結合起來,將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勢和網絡授課的特色結合起來,精心研發(fā)線上課程,把盡可能多的優(yōu)勢教學資源整合起來,把優(yōu)秀教師生動有趣的講解、同學討論的精彩分享整合在一起,不僅能夠把教師從課堂上解放出來,發(fā)揮全局把控、引導啟發(fā)的主導作用,又積極調動學生們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不斷提升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傳統(tǒng)講授的課堂增加趣味性,課程的多樣性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的可能,還可以拓展教學資源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提高學習興趣和課程的滿意度。
目前在大學生中,每人至少擁有一部智能手機,而且高校網絡全覆蓋也已經逐漸實現,以及移動數據的普及和各類應用軟件的普遍使用,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上網獲取知識,這也為形勢與政策教育實現信息共享提供可能。因此“一手機、一郵箱、一云盤、一平臺”的鏈條式溝通手段,對學生來說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不僅可以實現課內課外同時管理,確保教學信息的對等,同時還能及時發(fā)現存在的問題,及時溝通交流,確保教學過程的有效性為建設《形勢與政策》在線教學平臺提供了可行性,所以說改變學習方式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我們也要積極應對和適應這種趨勢,不斷提升課程資源,緊跟時代發(fā)展,增強《形勢與政策》課程教育的實效性,建立大思政格局。
現代化信息手段在高校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充分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和網絡學習的特色結合起來,既能夠充分解放教師,發(fā)揮授課教師的主導和引領作用,也能夠積極調動學生對思政學習的興趣和主動。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教的對象,通過被動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來實現,無法提升學習的主動性。那么拓展線上開發(fā)課程,就是要打破這種方式,既發(fā)揮授課教師的主導和引領作用,也能夠積極調動學生對思政學習的興趣和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從課程內容設計、教學過程安排以及教學效果的反饋全過程參與,打破教與學的界限,相互融合,良性互動。在線上開放課程里,學生利用網絡手段課前預習和自學教師上傳的教學內容,并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完成課后布置的作業(yè)和拓展的知識和技能,而教師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精選教學內容進行上傳,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對學生課堂的參與情況和表現進行引導和考核,解決學生的疑難雜癥,充分把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滲透到傳統(tǒng)課堂,使得學生主動學習常態(tài)化,并且把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反饋。這樣師生良性互動,教學內容講解透徹,學有余力的同學也能更多地拓展學習,從被動的接受填鴨轉變?yōu)橹鲃犹剿鲗W習。
在線課堂的精髓在于教學的設計,只有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才能夠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實現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傳統(tǒng)教學的過程有利于掌握知識,“以教為主”,但是卻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老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教學效果完全在于教師水平的高低,同樣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發(fā)散思維的發(fā)展。因此在線課程的建設,就要盡可能地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在不違背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有選擇、有針對性地設置教學任務,以傳統(tǒng)課堂為基礎,傳授基本的理論知識,結合慕課和翻轉課堂,對教學過程進行精心設計。但是不能所有的教學都是一種設計,這樣一種方案就會又重新陷入死板無趣的循環(huán),因此,教學設計要多樣,每一個課題要有差別,注重內容的編排、設計和邏輯,再融合信息化手段,就能夠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多媒體設備和影音設備是課堂教學必備的工具,線上線下教學相融合,要充分發(fā)揮網絡手段,利用微課堂、智慧樹或超星通,運用多媒體教學進行學習和教學,打破傳統(tǒng)的“一支粉筆一堂課”,讓死板的課堂動起來。把網絡媒體等現代化科技手段融入課堂,采用媒體短視頻、APP 軟件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運用在線課堂中在線簽到、集體討論、小組討論、教師選人、發(fā)起話題、學生搶答、問卷調查、發(fā)送圖片、拍照共享、筆記共享、直播課堂、電腦投屏、布置論文、學生評分、發(fā)起群聊等功能,增加教學的趣味性,讓課堂不再一成不變。這樣線上線下從課前預習、課中管理到課后復習拓展相互補充,深度融合,既保證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基礎知識的講解,也能夠讓學生利用信息化手段參與課堂,不斷提升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度,不僅能夠提高課堂的氛圍,提高學習效率,也能夠讓學生逐漸愛上思政課。
在以往的《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中,思政課教師主要強調的是專業(yè)素養(yǎng)和理論功底的提升,對信息技術的駕馭和學習能力欠缺,沒有對信息化平臺的操作流程及多媒體設備的使用進行系統(tǒng)的培訓。實際上,“大思政課”時代,已經對教師提出了信息化線上教學的新挑戰(zhàn),2021 年3 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善用“大思政課”,意味著要打破以往的灌輸式課堂教學,構建多維度學習空間,逐步實現理論主課堂與網絡新課堂的深度融合。因此,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是當前新時代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尤其思政課教師,更要有更新意識,不應該被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模式所束縛,認為講授思政課不需要現代信息技術的想法更不可取。恰恰是因為理論的生澀和枯燥,更需要新鮮的活力和技術,及時調整、改進和優(yōu)化原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課堂,強化師生教學過程的交流和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同時要加強對思政課教師信息化技術的培訓,讓老師們了解思政課教學的信息化趨勢,感受現代教學對信息技術的需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能通過智能手機、投屏等現代信息技術對新時代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能夠體會傳統(tǒng)思政課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的必要性,然后積極主動去學習和掌握現代新技術,提升學習網絡技能培訓的積極性,進而提升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相長,積極改善思政課的“到課率”和“抬頭率”。
新時代教學的新常態(tài)就是教師要在利用現代多媒體手段教學時也要注意現代信息獲得渠道的多樣性,及時“順勢、應時”。盡管形勢與政策信息繁多,各種信息魚龍混雜,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總體上都是結合最新國際和國內時事政治的事件和動態(tài),對學生進行國情和國策的分析和講解。因此,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應用中,抓住這條資源建設庫的“核心不變”,不僅要把握《形勢與政策》課程的總體框架,也要注重《形勢與政策》的發(fā)展脈絡和歷史軌跡,再結合學生的特點和狀態(tài),對紛繁復雜的信息進行整合和分類,建立學生能夠常規(guī)使用的常規(guī)化模塊課程和應對時代變化的動態(tài)化模塊課程。建立常規(guī)化課程比如“黨的方針政策”“五位一體的布局”等,這部分基本涉及了國家、世界基本情況的方方面面,內容是相對固定的,學生務必了解和掌握,是當代大學生學會分析時事熱點的基本框架。動態(tài)化課程是國際國內突發(fā)的,比如新冠疫情、十九屆六中全會等突發(fā)或熱點的問題。在讓學生學會分析國家政策觀點的同時學會自主學習和判斷,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發(fā)展方向,因此在常規(guī)知識模塊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和延伸,編制不同的教學方案和模塊,建立資源豐富、形式多樣、覆蓋面齊全的課程資源共享庫。不僅增強內容的可讀性和吸引力,同時確保模塊案例的代表性。
時事長新要求課程資源的平臺不斷更新變化。因此對于平臺的建設要實行動態(tài)化管理,根據國際國內時事的發(fā)展變化情況及時調整更新平臺的教學資源,不斷調整優(yōu)化教學內容,確保教學內容與時事緊密結合,緊跟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趨勢,不斷增強教育的時效性和實效性。另外,要定期進行監(jiān)督和調研,根據學生對平臺數據的使用情況不斷跟蹤了解,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和平臺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學生反饋的意見和建議,保證資源庫平臺平穩(wěn)有序運轉。
教學效果不僅看結果,更要注重過程。《形勢與政策》課程考核的過程中,要把過程考核作為重點,結合該門課程線上線下兩部分的學習成績綜合考評,分為過程成績和期末成績,理論成績和實踐成績,期末考試只是對理論知識的檢驗和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可以采取無紙化的線上作答。過程成績就是平時課堂的出勤,參與問答討論,網絡學習情況,階段測試,實踐活動的參與程度等綜合考慮。線上線下結合起來,不僅督促學生完成學習,更能夠讓他們注重平時積累,達到教育教學的根本目的。
總之,《形勢與政策》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旨在新時代信息技術的帶動下不斷推動教學建設和改革,實現教學資源的整合和共享,為在校學生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和學習平臺,也能夠不斷服務于更多的社會學習者,讓他們能夠更主動、更便捷地學習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