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鳳高
這本書很早就開始寫了。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去浙江圖書館時,除了借書,還喜歡進館里的閱覽室瀏覽各種報刊。當時,二樓的外文閱覽室訂有不少蘇聯(lián)出版的報紙和雜志,如《真理報》《消息報》《文學報》《蘇維埃文匯報》和《蘇聯(lián)畫報》《蘇聯(lián)婦女》《星火雜志》《鱷魚雜志》《知識就是力量》《科學與生活》等?!缎腔痣s志》當然是我喜歡的,記得在這里,我看到一篇記述《安娜·卡列尼娜》女主人公幾個原型人物的事,并據(jù)此寫出一篇隨筆。另外,《科學與生活》也很吸引人。記憶很深的是里面曾刊載過一篇從德文翻譯過來的文章,說有一位公司經理的夫人,她讀他人的筆跡,就像在電影中看到筆跡主人的活動,她往往能通過筆跡在電梯里認出一個原來不認識的人。
除了正文之外,《科學與生活》??谢ㄐ躅惖亩涛模瑑热荻际歉黝惖氖妨虾驼乒?,非常有趣。如下面是1964年2月號《科學與生活》上刊載的幾則有關長壽的花絮中的兩則:“法國的Пьер Дефорнэл是三個兒子的父親,他們生在三個不同的世紀。第一個生于十七世紀的1699年,第二個生于十八世紀的1738年,第三個生于十九世紀的1801年?!薄?654年,д’Арманьяк樞機大主教一次路過街上時,見有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在哭泣。對于樞機主教的疑問,老人回答說,是因為父親打了他,并向樞機主教介紹了一位非常健壯的一百一十三歲的老人。這位老人對樞機主教解釋說,他打兒子是因為他對祖父不尊敬,在走過祖父面前時不向祖父叩頭。樞機主教又去見他祖父,于是另外見到了一個一百四十三歲的老人?!?/p>
后來,我在1964年4月號的《科學與生活》上又讀到法國醫(yī)生布朗-塞加爾的故事。布朗-塞加爾將狗、兔子的性腺摘下來,趁其還是鮮活的時候,摻上少量的水,將它搗碎,濾出液汁,隨后用這提取液一立方厘米在自己的大腿上作皮下注射。自覺很有效果后,便在巴黎科學院生理學學會舉行的每周例會上洋洋自得地宣稱,自己今年已經七十二歲,但覺得“像四十歲一樣的年輕”。
這故事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后來,在從借來的一冊書中又讀到這故事。這是一冊題為《戲劇性醫(yī)學? 醫(yī)生的自體實驗》的醫(yī)學史著作,蘇聯(lián)青年近衛(wèi)軍出版社1962年出版,發(fā)行量竟達十萬冊,說明在蘇聯(lián)深受讀者的喜愛,是德國醫(yī)學史家雨果·格萊塞著作的俄語譯本。說它是一冊醫(yī)學的歷史,又不同于一般的醫(yī)學史著作,因為它并不按事實記述,而是根據(jù)所描述的事件來寫的,如“尋找致病微生物”一章描述人體對病菌所做的實驗,“戰(zhàn)勝疼痛”一章描述麻醉的實驗,“治療還是死亡”一章描述毒品的實驗,“人體的秘密”一章描述生理實驗等等。書中也寫到布朗-塞加爾的實驗。
那段時期,我還讀過美國記者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國的興亡》中譯本。書中敘述納粹醫(yī)生對戰(zhàn)俘進行慘無人道的醫(yī)學實驗,我讀了毛骨悚然。對比之下,我更被那些不顧個人安危而從事醫(yī)學研究的醫(yī)生的事跡所感動。稱它為“戲劇性醫(yī)學”像是黑色幽默,因為有的醫(yī)生,為了實驗,貼身穿上剛剛死去的鼠疫病人的血淋淋的衣服;有的喝下整杯霍亂病菌的培養(yǎng)液;有的明知可能會死,仍舊做他的實驗,甚至在自己的皮膚上劃出記號,便于在他死后讓他人解剖他的時候注意,而不少實驗醫(yī)生果真就死于這實驗。
我認定《戲劇性醫(yī)學》中的故事,不但實驗者的人道主義精神有極大的啟示意義,情節(jié)也有很強的故事性,一定為讀者所喜愛。于是,我就決心選取書中的內容寫一部書。
《戲劇性醫(yī)學》,讀起來自然沒有問題,但是要以它為起點,向中國的讀者介紹這些可敬可佩的醫(yī)生,卻有一個小問題,就是書中譯成俄語的人名和地名,既沒有原來西語之名,又沒有對照表,就很難知曉什么人、什么地。如《從古柯葉到可卡因》一章中的Зигмунд Фрейд,我立刻能辨認出來,是著名的奧地利的醫(yī)生和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但另一個Паоло Мантегацца和Мюнхен,我就不知道是什么了,我總不能就直接用這個Паоло Мантегацца和Мюнхен來敘述故事吧。于是,我只得將這項工作暫停下來。
我注意到,俄譯本《戲劇性醫(yī)學》扉頁上有它原書的版權頁:Hugo Glaser:Dramatische Medizin Selbstversuche von Arzten,還有出版社的名稱和地址。于是我想,只要找到這部原著,盡管我不懂德語,也不難對照出這些人名、地名的西語,這樣就好辦了。但是杭州的幾家圖書館,除浙江圖書館之外,我常從那里借閱醫(yī)學史著作的浙江省醫(yī)科大學的圖書館和浙江省科學技術局圖書館,都沒有這本書。直到二十一世紀,大概是2006年,我請我的老朋友、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的張黎幫助,才讓他的朋友從德國購得一冊,據(jù)他朋友說,這是她去的那家大書店剩下的唯一的一冊了。于是,我從原書查出,Паоло Мантегацца即是意大利的醫(yī)生Paolo Mantegazza,Мюнхен是Munchen(慕尼黑),另外的人名和地名也都搞清了。我又繼續(xù)寫這《最高的人道》系列文章。
我原來是學文學的,對于醫(yī)學專業(yè)根本不懂。以我固有的想法,覺得我不能把此書寫成一部純粹的醫(yī)學實驗史,而要盡可能以人文角度來豐富這些實驗故事。為此,我設法去找有關的材料,包括實驗對象的生理、病理的歷史,有關醫(yī)生的傳記和回憶,甚至時代背景。涉及的專著和單篇文章很多。六七年前,我發(fā)現(xiàn)國外又出版了一冊記述醫(yī)生自體實驗的著作《醫(yī)學上自體實驗的故事》(Lawrence K.Altman:The Story of Self-Experimentation in Medicine)。我立即請在美國的朋友吳忠超幫助給我買來。
這是一冊大開本的學術著作,正文厚達四百三十頁,引文十分嚴謹,不但有索引,每章還都有數(shù)十甚至上百的注釋。這就為我正在寫的《最高的人道》補充了一些材料。只是此書過于專業(yè),我引用的不多。
我堅決不想把本書寫成只是醫(yī)生看的書,我希望盡量寫得通俗有趣,要有一點文學性,讓一般的讀者都喜歡讀。我盡量要摻入一些有文學性、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文字,我參考了大量我在“文革”中摘下來的筆記,如本書“傳染霍亂的實驗”中,佩騰科弗在1892年的10月7日進行口服霍亂菌時,對他的學生們說的一大段話,是我從蘇聯(lián)青年近衛(wèi)軍出版社1962年出版的明娜·雅諾芙斯卡婭的《羅伯特·科赫傳》(Миньона Яновская:Роберт Кох)中引來的;再如書里“消失知覺的實驗”中,最后一段引用醫(yī)學史家馬里恩·西姆斯在1877年五月號《弗吉尼亞醫(yī)學月刊》(Virginia Medical Monthly)上發(fā)表的《麻醉發(fā)明史》(Marion J.Sims:History of the Anaesthesia)中記述三位為麻醉發(fā)明的優(yōu)先權而爭吵的人的悲慘命運,是我從1965年10月11日出版的JAMA(《美國醫(yī)學協(xié)會雜志》)上的《威廉·莫頓:乙醚麻醉的發(fā)明者》一文中轉引的。
如今已經過去這么多年,我所收集的材料雖然還留有一些,但很多都丟失了,二十世紀的一些雜志,如在浙江圖書館,今天也都被放進地下室,找起來非常不便,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地下室里山一樣地堆積在那里,根本無法找。我在這里雖然列出了撰寫本書參考過的大部分“書目”,還有一些當時借來或復印出來用過之后,現(xiàn)在已經找不到了。加上我年事已高,要再去收集這些材料,實在是太困難了。
正如上面說的,我對醫(yī)學專業(yè)一竅不通,書中定有很多錯誤,請讀者多多批評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