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水游
鄉(xiāng)愁是永恒的文學主題。讀王躍文《喊山應(yīng)》、黃耀紅《一路還鄉(xiāng)》,真的是借他們的酒杯澆自己的愁,尤其懷人、紀實的文章,仿佛共同,如在目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xiāng),所謂心安處即故鄉(xiāng),是無可奈何的自嘲。真正的故鄉(xiāng),那是你的根脈,是你人生的來處。特別是長身體時期,每天兩餐飯對我的印記太深:早起自己煮飯,吃了趕緊去生產(chǎn)隊掙三厘的工分,再去上學;放學后,繼續(xù)去掙工分,晚上再吃一頓飯?!半p搶”時節(jié),體力消耗極大,一天兩餐如何撐得住。以致現(xiàn)在,我吃飯都相當虔誠,實在是鄉(xiāng)下餓怕了。早五年,父母相繼離世,才知道故鄉(xiāng)是回不去了?!澳隁q愈長,懷舊愈多,鄉(xiāng)愁亦愈深”,說的實話啊。
作為讀書人和藏書家的朱航滿在小品文集《雨窗書話》中說道:“記得小時候,如果下雨,我總是喜歡半躺在床上,聽窗外雨聲,翻翻雜書和報刊,感覺整個世界都很安靜?!倍夷菚r在鄉(xiāng)下點煤油燈讀書,一年一次隨父母到縣城送公糧,看二分錢一本的連環(huán)畫或雜志。后來,發(fā)現(xiàn)小學有圖書室,借來《西游記》《三家巷》《野火春風斗古城》等小說看,從而走上與文學結(jié)緣之路。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作家湘軍獨成一派,令文壇刮目相看,莫應(yīng)豐、葉蔚林、韓少功、何立偉、蔡測海、殘雪等以各色小說震撼文壇。而韓少功扛鼎“尋根文學”,成為湘軍的主力。后來,文壇走進實驗小說時期,不同地域的作家各顯神通,各領(lǐng)風騷三五天,慢慢地走入文學的低潮期。這段時間乃至后來,韓少功與殘雪二位作家反倒放手去寫,他們都走上形而上的思索之路,從而超越了同時代作家。
我私下以為韓少功的散文比小說更有魅力。他與殘雪都展示現(xiàn)實拷問和理念演繹的現(xiàn)代派新路數(shù),把故事敘述、心理描寫、情景分析和哲理鋪展結(jié)合起來。如果說,殘雪在捂緊桶蓋,嚴絲合縫,不留半點窺視角度,讓讀者半信半疑之中去猜小說。那么韓少功則是揭開蓋子,任由人看透徹桶里的東西,但你讀他的作品需要相當?shù)闹R儲備和人生閱歷才能真正理解與領(lǐng)悟,不然讀了就了,毫無所得。韓少功從最早的散文集《夜行者夢語》起,他就成了這個急遽變革時代的批判代言人,面對紛紜蕪雜的眾生相和變化迅猛的技術(shù)予人文的壓力,他從容應(yīng)答,撓到時代的癢處,讓讀者嘆服。這本厚重的文集《人生忽然》一出手,我感嘆的是要讀多少書,才能有與之匹配的知識;要有多深刻的人生洞察和趨勢研判,才能與之相接近;要有多曲折的人生歷程,才能與之共和。
“我想起多年前自己在鄉(xiāng)村的一幕:當太陽還隱伏在地平線以下,螢火蟲也能發(fā)光,劃出一道道忽明忽暗的弧線,其微光正因為黑暗而分外明亮,引導(dǎo)人們溫暖的回憶和向往。”鄉(xiāng)村歲月已遠,而那道“微光”就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