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嵐 付曉宇
摘? 要: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和歸納總結法,系統(tǒng)闡述了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的形成全景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危亡之際,在女子教育現狀不勝其弊的背景下,有識之士不斷推動并促進了湖南女學的蓬勃興起,在開明的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下,向警予積極接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引導,汲取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的力量,發(fā)展了女子教育思想。其女子教育思想以婦女解放和改造社會為目標,以強化國家意識和科學文化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以“女子自動”為實現方式,文章論述了其女子教育思想在強化師德建設、促進學校教育與社會相結合、推動社會和諧等方面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向警予;女子教育;教育思想
中圖分類號:G40-0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05-0001-04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探析
楊嵐1,2,付曉宇2
(1.遼寧師范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2.沈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摘? 要: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和歸納總結法,系統(tǒng)闡述了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的形成全景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危亡之際,在女子教育現狀不勝其弊的背景下,有識之士不斷推動并促進了湖南女學的蓬勃興起,在開明的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下,向警予積極接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引導,汲取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的力量,發(fā)展了女子教育思想。其女子教育思想以婦女解放和改造社會為目標,以強化國家意識和科學文化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以“女子自動”為實現方式,文章論述了其女子教育思想在強化師德建設、促進學校教育與社會相結合、推動社會和諧等方面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向警予;女子教育;教育思想
中圖分類號:G40-0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05-0001-04
向警予既是女子教育的受益者,又是女子教育的先驅者,其女子教育思想在新時代仍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學術界關于向警予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取得了一定成果,大多數學者集中在對向警予生平的研究,如《向警予傳》《向警予文集》等,其中,大部分研究成果是關于向警予的婦女運動和婦女解放思想,關于女子教育思想的論述較少,涉及的專著、期刊、學術論文較少,主要對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的主張及特點的研究,對其思想的形成背景及時代價值的研究還留有空白。因此,本文在論述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的主張的同時,也對其形成背景、時代價值進行了論述。
一、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的歷史背景
(一)社會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動蕩時期
向警予出生于19世紀末晚清社會動蕩時期,彼時中國已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局動蕩、人心思變,政治上的這一變化也間接影響了女子教育形勢。這也是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時代基礎。在內憂外患的社會背景下,女子教育逐漸顯現出三大弊端。第一,女子學生數量少。據不完全統(tǒng)計,自開女禁以來,一些兼收女生的大學報考人數寥寥無幾,達到及格線得以錄取的女生人數更是鳳毛麟角。第二,女子教育的辦學規(guī)模小。據調查,全國學校的數量男女比例極度失衡,男生人數占比較女生具有絕對優(yōu)勢,男女平等的教育權淪為空談。第三,女子教育資源差。教職人員的教學質量和配套設施的完善是女子教育能否成功發(fā)展的關鍵,此時的女子教育在全國教育官僚化的大背景下弊端更為凸顯??梢姡谕砬迳鐣邮帟r期女子教育革新迫在眉睫。
(二)學校教育因素——湖南女學的興起
中日甲午戰(zhàn)敗促使中國先進的有識之士開啟救亡圖存之路,在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不斷探索中,涌現了教育救國的社會思潮。在新思潮、新思想的影響下,女子教育因利乘便、勢如破竹。戊戌變法時期尤甚,梁啟超、譚嗣同、熊稀齡等湖南籍主張教育革新的思想家名盛一時。他們以報刊為宣傳載體,以學堂、學會宣講為主要形式,在湖南乃至全國宣傳男女平權思想,促進女子接受新教育、新思想。湖南政府官員也極力推進女子教育。這些都鼓舞了向警予發(fā)展女子教育的信心。
(三)家庭因素——開明的家庭教育
向警予父兄二人思想開明,對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向警予的父親向瑞齡雖是商人出身,屬于民族資產階級,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依賴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以謀取經濟利益,但其為人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極富正義感。他曾對向警予說道:“對于社會公益,尤能挺身以當大難,個人厲害素不計及?!盵1] 他也對向警予求學深造之路提供支持、幫助。向警予的大哥向仙鉞早年畢業(yè)于早稻田大學,更為向警予傳播了先進的啟蒙思想??梢哉f,開明的家庭教育是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的催化劑。
(四)個人因素——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五四運動以后,以李大釗同志為先鋒的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中國播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種子,在自身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勇于探索、不怕犧牲的革命思想驅動下,向警予不斷學習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從馬克思主義婦女觀中汲取先進思想,她的女子教育思想因此有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二、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以婦女解放和改造社會為教育目標
在周南女校的學習期間,向警予便很重視對教育學的研究,曾指出教育的發(fā)達是與社會息息相關的,認為教育是改變社會風氣的重要力量,形成了教育救國思想。其后,在赴法留學期間,同蔡和森形成“向蔡同盟”,這一時期,向警予認為女子教育必須以婦女解放和社會改造為首要價值取向,并指出女子平等的受教育權是婦女解放和改造社會的重要手段。
首先,向警予認為女子接受教育的首要目標便是完善自身人格和素養(yǎng),以實現女子發(fā)展。自古以來,傳統(tǒng)的女子教育以“三從四德”的目標對女子進行教化,這是對女子人格權的忽視,近代社會在資產階級維新變法的帶動下,廣為提倡“賢妻良母”“相夫教子”似的女子教育,這貌似是對女性教育的重視和尊重,但向警予深刻地揭示了其仍將女子教育視為依附式教育的實質。為了女子人格能夠真正得到獨立,向警予將女子教育與婦女解放深刻結合,引導女子多讀書,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實現人格真正的飽滿和獨立。因此,她動員女子學習新式女子教育來擺脫依附式教育的牢籠。通過女子教育,使女子得以打破傳統(tǒng)的舊家庭制度,建立新家庭;打破“捉合式”婚姻枷鎖,實現婚姻自由;打破“生育是女子的天職”觀念,實現兒童共育。
其次,向警予以天下為己任,認為婦女有責任也有能力實現改造社會的偉大目標,希望“學生們能成長起來,擺脫封建的枷鎖,擺脫愚昧無知,走上爭取國家獨立富強、爭取婦女自身解放的道路”[2]。婦女也是社會的一分子,一方面,女子教育作為新式教育思潮必須擔負起重振民族精神的重任;另一方面,國家的危亡關乎每一位女子的危亡,女子在民族危機面前,絕不能獨善其身。很大一部分女子因為受到社會政治、經濟地位的限制,沒有形成強大的革命勢力,但是她們的革命性、團結性、組織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需要通過女子教育來動員女子,引導女子加入社會改造的革命隊伍。為此,向警予特別強調要重視知識婦女和勞動婦女的作用,認為知識婦女應具有“人的自覺”,應當像“起重機”般宣傳、組織、教育廣大婦女。勞動婦女的革命要求最為迫切,應當發(fā)動并兼顧最廣大勞動婦女。
(二)以強化國家意志教育和科學文化知識為教育內容
向警予認為為實現婦女解放和改造社會的教育目標,不能膚淺地灌輸愛國教育,應當深入挖掘其中的民族情懷,也可以理解為國家意志。即應當通過女子教育,培養(yǎng)女子的公共心,以實現社會改造的偉大目標。向警予認為女子擁有愛國之心還遠遠不夠,如若愛國只是言語上的愛國,行動上依然隔岸觀火,潛心于家庭瑣事,甚至是享受玩樂,對國家生死存亡漠不關心,那這樣的愛國是沒有意義的,更脫離了向警予女子教育的目的。因此,向警予認為女子教育需要向女性傳輸國家意識的概念,讓受到教育的女子能夠擁有國家觀、大局觀,時刻關注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將愛國情懷外化于行,將女子教育與民族解放相結合。在《致各家庭書》中,向警予闡述了在國勢日弱的危機下,如若人人都只知一己之利,自掃門前雪,那么堂堂中華將岌岌可危,舒適安樂的生活也就不復存在了。
向警予認為女子教育應以科學文化知識為教育內容。向警予認為舊教職工的舊禮教以及大多數女子由于條件受限而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導致了過去的女子教育一直停滯不前。為了改造女子教育中存在的這股不良風氣,向警予認為,首先,應當以近代的先進思想、先進知識為載體對女青年進行引導,徹底革新當時女子教育的方針。其次,要徹底去除多年以來對女校影響極大的“老冬烘”們所帶來的消極觀念。在溆浦女校辦學期間,向警予極力倡導廢除經學,主張向學生傳授新思想,同女校教師們依據近代科學發(fā)展和《新青年》刊物上的相關文章,撰寫了補充教材,以便女校教師向學生傳授新思想,也可作為學生們的課后讀物。向警予十分重視體育教學,她將注重體育、崇尚運動作為加強國民特性訓練的重點。向警予為了更好地發(fā)展女校的體育教育,以身作則,帶領女校教師積極參與到各類運動項目中,并聘任了在長沙稻田女師時期的同學楊德群作為女校體育教師。向警予時常帶動女校開展某些體育項目的比賽,定期舉辦全校運動會,邀請縣城有關單位和群眾前來參觀。向警予指出將科學文化知識作為主要教學內容是對“行莫亂步,坐莫搖身,笑莫露齒,話莫高聲,輕言細語,緩步游行”的封建女性的批判,也是對女校教育革新的一項重要舉措。此后,隨著向警予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熏陶,她希望知識婦女還能夠有充分的近代思想和科學常識,不僅要研究社會科學,包括歷史學、社會學、社會進化史、經濟學、政治學、法律學、哲學等,而且要研究自然科學,包括天文學、地質學、生物學、人類學、物理學、化學等,還要加緊學好外國文。她曾風趣地指出做前十幾世紀的老古董是歷史進化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她要求知識婦女鼓起精神,排除一切阻力,以“科學、知識、奮斗”為目標。
(三)以“女子自動”為教育手段
向警予十分重視“女子自動”的作用,將其視為實現女子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她提出“教育取自動說”,一直以來,向警予便視那些將學生作為攻擊對象的各類考試嗤之以鼻,接辦溆浦女校后,向警予深刻思考了當時廣泛存在的以考試刺激學生的教育方法的弊端,經過深思熟慮后,向警予毅然決定廢除這種形式上的教育方式。此外,向警予也大力發(fā)揚學生間的榜樣示范作用,對遵紀刻苦的學生給予表揚,對個別犯錯誤的學生,也會耐心引導,私下談話。向警予明確指出,“希望一般女子,各個自覺,各個自決,各個自動”[3],她希望女性能夠通過自我意識的覺醒,達到具有明辨是非,自我管理的能力,最后付諸行動,主動爭取自身權益。向警予還將“三自”精神帶入基層,她時常深入工人夜校和女工家庭,對女工群體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號召女工群體接受教育,投身革命。自1923年起,向警予依靠黨組織和社會力量,動員上海市的大、中學校里進步女學生創(chuàng)辦了女工夜校,還邀請了志同道合的楊開慧女士來到女工夜校為進步女學生傳授新思想,同楊開慧女士共同鉆研女校授課的內容。向警予的講課深受女工的歡迎,女工夜校也越辦越好。
三、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向警予是女子教育的受益者,也是女子教育的先驅者。先后就讀于稻田女師與周南女校,在女校的學習經歷是她在道德上和學識上的積淀。此后,她接辦溆浦女校,將其教育救國思想付諸實踐,赴法留學,受到馬克思主義的熏陶,結成“向蔡同盟”促進了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的升華,產生了深厚的現實意義。
(一)強化教師職業(yè)道德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教育已然成為官僚化、飯碗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教職員大都玩忽職守,難以專心于提升素養(yǎng),教書育人。向警予認為一個教師應當具有完善且飽滿的人格條件、豐富而專業(yè)的知識儲備、先進并開明的新思想,也要時刻關注時代大勢,具有洞察時代發(fā)展的遠見和格局,只有這樣的教職員,才能帶領女子教育走向新高度。向警予十分重視教職員的個人品質,在女子教育中,個人品質便體現在師德上,而師德又具體表現為敬業(yè)、奉獻、專業(yè)等各個方面。
“教育者崇高的道德品質是教育獲得成功的最重要前提?!盵4]在新時代,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是每一位教職員所必須遵守的,國家制定并頒布了多項有關師德的法律法規(guī),“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也深刻詮釋了“師范”一詞的應有之意。教師作為指路燈,引路人,在教育發(fā)展史上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
(二)倡導教育與社會的聯(lián)動
一直以來,向警予十分注重教育與社會的聯(lián)系,她倡導將教育的革新同社會的革新相結合,她認為,教育的發(fā)達是同社會息息相關的。一方面,女子教育應當帶動女子了解社會實際,學習社會科學理論,鑄下根基,認清時代背景,明確社會發(fā)展需要,以立志讀書報國,改造社會,并為之不懈努力。另一方面,向警予認為女子教育的發(fā)展需要社會的大力支持,女子教育的落后將會是社會的損失,女子教育也不應當是少數知識婦女的教育,應當爭取對社會上更大多數的勞動婦女進行教育,她們是富有革命精神與魄力的群體。向警予明確指出勞動婦女身上具有知識女性所應當學習的勇敢和堅強,知識婦女也要深入其中,去工作、去鍛煉。
在新時代,教育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依然是有關教育的重要關系之一,如何把握教育與社會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教育是存在與社會之中的,不能同社會割裂開來,具有社會屬性。任何教育都有社會因素的烙印,良好的教育是社會發(fā)展的催化劑,為社會進步帶來了無限動力。社會應當對教育提供保障。社會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直接影響了教育的規(guī)模、質量、制度、結構等。可見,向警予的女子教育中注重將教育與社會相聯(lián)系的主張得到了繼承發(fā)揚,依然具有現實意義。
(三)堅持男女平等思想,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向警予具有先進的性別文化觀念和鮮明的女性主義思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女子教育是依托于女子解放運動的,女子解放運動又需要在復雜的歷史環(huán)境和政治視域下開展,婦女解放運動承載了艱巨的歷史和社會使命。向警予難能可貴地意識到在婦女解放運動的過程中,還應當具有維護和爭取女性平等權利和特殊利益的精神。在男女平等問題上,向警予承認男性與女性在思想層面上的差異,但她認為這種差異不是女性自身的過錯,而是當時的社會制度和教育導致的,要想解決這個社會問題,必須還得依靠社會自身的變革來實現。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男女平等思想已然成為社會共識,并被寫入憲法。1982年《憲法》明確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個方面享有接受各種教育的權利。”[5]因此,向警予的男女平等觀念具有深厚的現實意義并在新中國成立后得以完善發(fā)展,男性與女性猶如車的兩個輪子,必須并駕齊驅,才能實現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發(fā)展,才能合力推進社會的進步,最終實現全人類解放的偉大目標。
參考文獻:
[1] 戴緒恭. 向警予傳[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
[2] 劉茂舒. 傳記·紀念與回憶·論述·資料[M]. 武漢:武漢出版社,1995:99.
[3] 向警予. 向警予文集[M].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15.
[4] 蘇霍姆林斯基. 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二卷[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506.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五冊[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