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毛卓么
新時代青海高校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路徑探析
拉毛卓么
[青海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事關祖國統(tǒng)一和邊疆鞏固大局,事關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大局,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局。青海高校應該加大力度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要戰(zhàn)略任務放在極端重要的位置,采取各種措施對大學生進行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為鑄牢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提供保障。文章通過調查青海高校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探討青海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路徑。
新時代;青海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青??疾鞎r指出,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要教育引導各族群眾在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中做到和睦相處,團結共進,共同推動民族地區(qū)加快發(fā)展[1]。2021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又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為各族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解難題,促進各族群眾共同富裕,促進各族人民大團結,攜手共建美好家園。[2]習總書記的這些講話,為青海各高校培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賦予了新內涵、指明了新方向。
高校作為宣傳和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增進民族團結的前沿陣地,擔負著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重要使命。隨著多元文化的沖擊,影響民族團結的各類矛盾和隱患頻頻出現(xiàn)。受到西方敵對勢力以及“歷史虛無主義”等思潮的沖擊,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受到影響,進而產生狹隘的民族觀念和宗教思想,不利于維護民族團結。只有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在青海各高校全面普及,使高校掌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主動權,及時排除校園內各類危害民族團結的安全隱患,才能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正確領會 “三個離不開”、增強“五個認同”, 將其轉化到行動上來,認識自身所肩負的責任,積極為社會安定與民族團結做出應有的貢獻,自覺成為促進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反對分裂的排頭兵,從而使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成為加強民族團結和促進社會穩(wěn)定的屏障。
青海各高校擔負著為青海民族地區(qū)發(fā)展大局服務、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的使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其承擔使命、勇?lián)熑蔚暮诵囊x。相對于內地其他地方的高校,青海高校由于身處民族地區(qū)、少數民族學生生源覆蓋面廣等的特殊性,并且由于少數民族學生在民族風俗、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經濟條件等方面與其他高校的學生之間存在差異,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就顯得更加重要。要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使高校成為培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場所,契合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促進青海高校的發(fā)展 。
青海高校生源主要是少數民族學生,他們作為一個相對特殊的群體,“三觀”還不太成熟。多元文化環(huán)境和復雜的網絡信息,容易使學生的思想認識出現(xiàn)偏差,產生一些不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想法。在高校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能夠幫助學生解決思想上的這些困惑,提升他們在復雜環(huán)境中分辨是非的能力,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促使各族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互幫互助、共同進步,使其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堅定五個認同,感受到我國是由56個民族構成的休戚相關的共同體,才能使學生認識到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堅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決心,為將來成為堅定五個認同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近幾年,黨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高度重視,青海各高校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從各個維度穩(wěn)步推進,取得了一些成績,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歸納總結。
1.高校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注度進一步增強
積極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近幾年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青海高校自身的努力下,青海各高校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注度顯著增高。本人隨機抽取青海幾所高校的300名學生為樣本,其中漢族學生80位,占26%,藏族學生100位,占33%,回族學生50位,占17%,蒙古族和撒拉族學生各20位,占14%,其他民族的學生30位,占10%,調查其所在高校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問題的關注度,有52%的學生認為非常重視,有41%的學生認為重視,有4%學生認為一般,僅有3%的學生認為不夠重視(見圖1)??梢?,進入新時代,青海各高校對此項工作的關注度顯著增強。
國家層面對此項工作高度重視,青海教育廳也要求各高校積極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工作,高校要求師生積極參與到此項工作中,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國家、政府和高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青海高校各族學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知識的了解顯著增強,增強了對“五個認同”和“三個離不開”等具體內容的認同度。調查結果分析得出,24%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相關知識非常了解,46%的學生認為比較了解,20%的學生表示一般,僅有10%的學生表示了解很少(見圖2)。由此可以得出,青海各高校學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顯著增強。
3.堅持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
為了讓各族學生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內容,增強學生對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學生維護民族團結的意識,青海各高校在加強理論灌輸的同時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各族學生都參與進來,在濃厚的氛圍中加強各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調查結果分析顯示,89%的學生反映自己所在高校開展過民族文化活動,并認為此項活動對了解其他民族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等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只有6%的學生認為沒有開展過此項活動,并覺得沒有任何意義;由于調查對象中包括剛入學的大一新生,因此有5%的學生表示不太清楚(見圖3)。由此可以看出,青海各高校都積極開展了民族文化活動,在幫助學生了解多樣的民族文化過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進作用。
1.部分師生重視度不高
部分教師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不甚了解,對此項工作不太重視。由于青海各高校的民族學生占比較高,受所處環(huán)境和風俗習慣的影響,部分學生漢語水平低,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表達能力較弱,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程度不高,對其相關理論和知識了解相對匱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認同有待進一步強化和深化。另外,沒有形成相應的教育體系,主要放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及選修課中,學生不太重視,只追求期末不掛科,對相關理論的掌握度不高。調查發(fā)現(xiàn)平常非常關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內容的學生只占總數的12%,54%的學生表示不關注,13%的學生表示完全不關注(見圖4)??梢?,部分學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視度不高,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2.相關活動學生參與率有待提高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理論和內涵,高校會通過開展某些活動進行宣傳,但一些活動沒有體現(xiàn)出本地特色,沒有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活動不夠生動有趣,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導致學生參與率較低,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調查發(fā)現(xiàn)能經常參加學校所開展的各項活動的學生只占總數的7%, 60%的學生表示從來沒有參加過(見圖5)??梢钥闯?,高校所采用的宣傳方法并沒有起到實際的作用,效果不太理想。
3.課程教學融入不夠
雖然青海各高校都開設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這門課,但其他專業(yè)課中,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內容融入較少。思政理論課對增強學生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青海各高校由于師資力量薄弱、課程內容多、可利用的資源少,導致思政理論課教師只能在某一章節(jié)中穿插講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知識,所采用的授課方式也是單一的課堂理論教學,沒有拓展延伸,沒有起到預期的作用。由于青海高校的部分大學生漢語理解能力較差,可能會降低教學效果。此外,除了思政理論課以外,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培養(yǎng)還只是類似選修課等方式,起到的作用有限,調查發(fā)現(xiàn)50%的學生反映學校所開展的相關民族理論課程都是選修課(見圖6),且教學方式單一,未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沒能充分發(fā)揮思政理論課的作用。
首先,地方政府應加強對高校的財政支持和人力投入,提供宣傳場所和資金。政府應加大對地方各高校的教育投入,為高校順利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工作提供財政支持,解決其后顧之憂。其次,高校在開展這一工作的過程中,不能僅僅依靠思政理論課的知識傳授,應當重視第二課堂的作用,積極開展各種實踐活動。高校要主動挖掘社會資源,給大學生提供校外實踐平臺,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知生活,在實踐中學習和鍛煉,培養(yǎng)正確價值取向。最后,鼓勵社會各類組織、團體和企業(yè)助力大學生成長活動,呼吁社會各界熱心幫助高校貧困大學生,讓其接受良好教育,使其健康成長。這樣形成良性互動,使大學生懷有感恩的心,更好地回報社會,對大學生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增強民族情感、國家認同具有重要意義[3],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工作順利展開。
首先,高??梢猿闪⒅腥A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領導小組,由校黨委牽頭,成員包括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及相關職能部門管理干部。職能部門及二級學院要明確第一責任人,找準各自定位和職能,分工明確,全員參與,建立合力育人的培育機制[4]。其次,高校要強化各民族學生的交流交往,這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從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讓各民族學生之間消除隔閡,相互理解,對各種問題形成共識[5]。除了在教學與管理中推動學生的交流外,還可以通過舉辦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想,如推動建立各民族學生混編的交流小組,舉辦民族知識競賽、文化講座等。最后,利用校園內廣播站、文化長廊、學生社團等各種宣傳途徑對各民族的歷史和文化進行講解,促進學生對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對民族共同體的認同。
思政理論課是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核心課程,學校要充分發(fā)揮這一核心課程的作用。首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容較多,相對抽象,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的效果會不太理想,教師要改變教學模式,采用學生喜歡的教育方式,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使思政理論課成為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托,在引領學生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發(fā)揮主導作用。其次,學校應安排專業(yè)的教師開設相關課程,將“五個認同”納入課程體系。最后,充分挖掘當地各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典型案例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在青??疾鞎r的講話精神、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內容,將其編入教材。加強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讓他們自發(fā)的認同中華文化,進而不斷增強民族間的凝聚力。
[1]習近平.在青??疾鞎r的講話.新華社,2016年8月24日.
[2][習近平.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新華社,2021年3月7日.
[3]劉吉昌、徐潤.鑄牢當代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思考[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0(01):79-84.
[4]劉 迪.高校少數民族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路徑研究[J].法制與社會,2020(06):243-244.
[5]樸芙萱.民族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yǎng)路徑[J],才智,2018(22):186-187.
(責任編輯:張寶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