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從平遠鎮(zhèn)大白戶村委會開車走上十多分鐘,便到了南斗村。正值冬季的南斗村,村頭幾棵高大喬木的落葉已經(jīng)落光,樹下偶爾看到幾片青黃不一的葉片。看得出來,主人是經(jīng)常打掃的。
我所說的主人,是喬木前兩層小樓的主人楊大爹。硯山場站的人經(jīng)常提起他,因他們都親切地叫他楊大爹,我也跟著親切的喊楊大爹。
楊大爹養(yǎng)著兩頭牛,一頭毛色金黃,一頭毛色棕褐,兩頭牛都油光發(fā)亮,異常肥壯。只見楊大爹把一桶清水倒在了水槽里,一只粗糙的大手搭在了那頭棕褐色牛脊背上,從上面捏下幾根草棍兒,用手梳理了幾下牛雜亂的毛發(fā),拍了一下牛屁股,低聲喊道:“‘餓牢鬼,快吃吧!”說著瞥了一眼低頭吃草的黃牛,拿起掃把,掃起了牛槽。院子里傳來了咕咕的喝水聲和沙沙的掃動聲,一股青草的氣息夾雜著牛糞的味道彌漫在空中,身后的晾衣繩上,搭掛著一繩洗過的男人衣服。微風中,那張彩色的床單輕輕飄動,給這個院落增添了一抹溫馨的亮色。
楊大爹今年六十一歲,身材中等,面容略顯清瘦。歲月的風霜染花了他頭上鋼針般的短發(fā),但沒有掩飾住他倔強的眼神。他出生于一個農(nóng)民家庭,小學畢業(yè)后便中斷了學業(yè),挑起了生活的重擔,開始下地務農(nóng),養(yǎng)家糊口,擔起了一家四口人的生活重擔。
了解到我們來的目的,他熱情地從正堂搬來凳子,話匣子也隨即被打開。他說八十年代初期,剛剛實行包產(chǎn)到戶的平遠依然處于貧困之中,初期因干旱缺水,種糧不佳,并沒有給他的生活帶來物質(zhì)上的豐裕。長期物質(zhì)貧困,加劇了村民的精神貧困?,F(xiàn)在經(jīng)常說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那個時代反而是反過來的,沒有收獲便不想再去耕耘。長期的惡性循環(huán),人們的干勁不足,自然更加的貧困了。
“以前太窮了!土里土氣的鄉(xiāng)村人,自然是一身的土氣,走到哪里都不怎么受人待見,索性村里人自娛自樂,不怎么去外頭。”
他指著現(xiàn)在蓋起來的兩層小樓介紹起來,介紹后我知道這是在原址重建的。他說以前的土坯房子,在冬天的夜里,呼嘯的寒風像帶頭的刺一樣,一個勁地從窗眼、墻角往里鉆,吹在肉皮上生疼。盡管屋子西墻下的小火塘透著絲絲熱氣,但由于沒有充足的薪柴,微弱的火苗依稀閃動,根本擋不住來勢洶洶的寒氣。過了子夜,門口旁墻角邊堆積著厚厚的一層白霜,隨著夜色的加重,排山倒海般的寒氣以壓頂之勢從頭上一陣陣緊逼而來,蜷在被子里的妻子咳嗽也是陣陣緊逼,夾雜著孩子的啼哭聲在夜色中顯得分外刺耳,像刀子一樣陣陣戳向楊大爹的心。
這樣的夜是漫長的。不知啥時候,屋子里趨于安靜,妻子和孩子漸漸睡熟了,楊大爹的心卻悸動了起來,看著妻子和子女熟睡的身影,聽著她們母子微喘的呼吸,他翻來覆去睡不著覺……“想改變,卻改變不了,內(nèi)心很掙扎……”
這便是云南地區(qū)20世紀人民生活的縮影,也是南斗村的縮影。
二
關于南斗村村名的來歷,在李文興撰寫的《柒拾對疊詩》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言言荒野地,荒野地刺生,刺生滿遍是,滿遍是泥坑,泥坑秀水出,秀水出終年,終年三山秀,三山秀青松,青松綠水映,綠水映魚波,魚波翠鳥來,翠鳥來忙忙。意義十局人,十局人立村,立村馬李龍,馬李龍普楊,普楊七姓缺,七姓缺古張,古張了了,實實辛未建,辛未建新村,新村路人聞,路人聞叫雞,叫雞寨得名,寨得名鳴鳴,田田多多,多多改名,改名南斗,南斗聲聲?!彼阅隙反宓摹澳隙贰保闳∽杂谠撐摹澳隙仿暵暋敝械摹澳隙贰倍?,有倉廩殷實之意。
南斗村有耕地面積2172畝,人均耕地5.64畝,占據(jù)交通、土地、地勢、區(qū)位等諸多有利,理應自帶發(fā)展屬性,然事實并非如此?!笆濉逼陂g,南斗村被云南省定位貧困村,331戶農(nóng)戶1657人,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06戶502人,貧困發(fā)生率為32%。早些年的確是個不折不扣的貧困村子。
但看到現(xiàn)在的村容村貌,又很難與貧困掛上鉤。隨行的硯山場站人員介紹,南斗村從貧困到富裕,實現(xiàn)蝶變,其實也是國家脫貧攻堅政策措施的落地,還有硯山場站軍民魚水情的傾情注入。2016年,硯山場站掛鉤幫扶平遠鎮(zhèn)大白戶村南斗組,一場軍民攻克貧困的戰(zhàn)役徐徐拉開。
2016年,硯山場站黨委認真學習貫徹習主席關于扶貧開發(fā)的重要論述和中央關于脫貧攻堅的方針政策,堅決用軍委和空軍、戰(zhàn)區(qū)空軍指示要求統(tǒng)一思想、指導行動。時年初,場站黨委專題研究部署參與脫貧攻堅工作,制定總體幫扶方案,成立脫貧攻堅領導小組。黨委書記親自掛帥,軍政主官當組長負主責,分管領導專職抓專職管,在政治工作處設立參與扶貧工作專項辦公室,成立扶貧工作隊隊長,5名活動項目負責人為隊員的扶貧工作隊,專職負責扶貧工作。
“高舉高打,有序穩(wěn)步推進。”場站負責人多次深入調(diào)研,認真研究制定了8項幫扶措施即“黨組織結(jié)對共建”“紅硯愛心、助學圓夢”“紅硯愛心、育苗護蕾”“健康關懷進南斗”醫(yī)療服務、基礎設施幫建“學雷鋒”服務、“扶志扶智、扶貧濟困”“產(chǎn)業(yè)助力”??v觀8項措施不難發(fā)現(xiàn),這場與貧困作斗爭的戰(zhàn)役涉及經(jīng)濟、教育、健康等方方面面,“治窮疾”“拔窮根”,硯山場站下足了功夫。
三
聽著隨行硯山場站人員的介紹,我突然想到了淮海戰(zhàn)役,那一場“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
在看不見硝煙的脫貧攻堅戰(zhàn)中,硯山場站全身心投入其中,他們把黨性在一線錘煉,把軍人的作風在一線呈現(xiàn),五年間,硯山場站的干部用敢擔當、能擔當,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精神。利用“5+2”“白+黑”,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面前,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成績單的背后,是場站常委先后15人次進村調(diào)研,機關10次與地方扶貧部門座談研究情況,安排45批390人次入村幫扶開展工作。累計投入170余萬元,投入到改善南斗村物質(zhì)面貌和精神面貌的方方面面。
他們首先解決的是群眾最迫切的問題,實施“亮燈”“護墻”工程。累計投入64.75萬余元,在南斗安裝太陽能路燈80盞,方便村民出行。為大白戶村其他小組安裝太陽能路燈120盞。在活動中心外圍修建長110米、高6米的擋土墻,對地基進行加固確保群眾的居住出行安全。在搞好幫困解難和關愛服務工作,在元旦、春節(jié)、中秋節(jié)等節(jié)慶日購買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走訪慰問貧困戶,讓困難群眾感受到空軍子弟兵的關心溫暖。
要想富,得給產(chǎn)業(yè)“搭臺”。場站積極協(xié)調(diào)云南蜀豐配送公司,按照市場價優(yōu)先收購南斗村農(nóng)戶生產(chǎn)的土豆、辣椒等農(nóng)產(chǎn)品,拓寬銷售渠道。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農(nóng)戶人均收入得到大力提升。
四
教育和健康往往是最不能被忽視的。但“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
硯山場站聚焦南斗村教育和健康問題,用心用情用力全面開展“助學圓夢”“育苗護蕾”“健康關懷進南斗”等活動,累計投入助學金1萬元,著眼提升助學精準度和實效性,依托“藍天圓夢”專項基金,每年入學季為貧困家庭新入學兒童購買書包、文具等學習用品,為南斗村貧困高中生提供每人每月150元的助學金,合計幫扶貧困學生19人,探索出一條“培養(yǎng)一人、致富一家、影響一片”的扶貧路子。
在管長遠、利長遠的教育方面下功夫、做實事,針對大白戶村小學生活用水全靠水車運送,長期供水不充足,遇到旱季用水更為緊張,且周邊沒有可以利用的直接水源的情況,投入37.9萬元,幫助學校打一口“空軍井”,并搞好配套管線、泵房、洗漱臺、蓄水池等設施建設,徹底解決全校近1200名師生(其中寄宿制學生約1000人)用水問題。投入5萬余元,積極幫建校園文化,全面更換校園宣傳展板和標語字,捐贈一批室外乒乓球桌、小型籃球架等文體器材。投入42萬元,為大白戶小學學生定制校服2100套。投入6.75萬元,為大白戶小學購置15臺辦公電腦。投入19.2萬,為大白戶小學購置教學一體機8臺。
發(fā)揮部隊醫(yī)療機構(gòu)資源效能,場站醫(yī)院每月開展一次送醫(yī)送藥、巡診治病、疾病預防宣傳、衛(wèi)生防疫消毒等活動;對村衛(wèi)生所操作臺、病床、貨架等醫(yī)療器械進行全面更換;與村衛(wèi)生所建立對口幫扶機制,定期開展健康體檢、聯(lián)合坐診、醫(yī)療技術(shù)交流等活動;更新貧困戶慢性病、大病檔案,定向診療送藥,努力阻斷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鏈條。
此外,硯山場站還按照“共解發(fā)展難題、共學創(chuàng)新理論、共過組織生活、共建黨務文化”的思路模式,堅持“黨員干部+村貧困戶”結(jié)對走訪聯(lián)系機制,3次召開座談調(diào)研會,幫助南斗組搞好黨群活動中心“黨味”文化建設,把“三互”活動引向深入。還把“學雷鋒”志愿服務開展到村上,每月組織開展村容村貌整治、水電線路維修等活動,幫助困難群眾購置農(nóng)機配件,邀請農(nóng)機修理專家傳授維護保養(yǎng)知識等;按照“六到農(nóng)家”要求,結(jié)合村民實際需求,搞好最后幾米飲用水管線建設,實現(xiàn)飲水到戶進屋,方便村民生活。
“教育跟上了,醫(yī)療跟上了,服務跟上了,經(jīng)濟上去了,南斗村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歸屬感也就跟著上去了。”硯山場站的相關負責人說道。的確,想到楊大爹回憶中以前的辛酸,想到楊大爹現(xiàn)在的微笑,有種穿越的感覺,然正是因為這種穿越感,讓我對“中國紅”和“天空藍”的崇高的敬意又陡然提升。
五
在硯山場站的大力扶持下,如今的南斗村,村民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南斗村于2017年2月,被認定整村脫貧出列。截至2019年底,南斗組人均收入約1.1萬元,10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實現(xiàn)脫貧。
現(xiàn)年43歲的南斗村村民張興蘇便是從貧困走向富裕的代表,他平時話不多,是個地地道道的莊稼人,但他卻能出口成歌,不論是見山、臨水、睹物、聞香,興起之時,手到擒來便成歌。每年花山節(jié),四面八方的群眾慕名而來,在張興蘇的歌聲中尋找快樂,忘記憂愁。當然也有各路英雄來與之對唱,比試高下,為人們助興。
李文興也是南斗村精神文明大提升的典型代表,雖然他已是七旬有余的老人,但閑暇之余仍勤讀詩書,鉆研書法,先后創(chuàng)作了5000多件書法作品,其投稿作品榮獲“東方紅·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90周年誕辰全國書畫名家作品展”金獎,迎亞太經(jīng)合組織(APEC)峰會中國當代書畫展銀獎等多項獎。
這些成績的取得,仍離不開硯山場站軍民魚水情的潤澤。
脫貧后,硯山場站對南斗村的幫扶并未因此中斷,他們依舊嚴格按照“產(chǎn)業(yè)富村、生態(tài)立村、網(wǎng)絡新村、文化強村”的發(fā)展思路,大力挖掘南斗村文化稟賦,積極引導南斗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新村,以文化產(chǎn)業(yè)帶動經(jīng)濟和旅游開發(fā),走文化扶貧、文化強村之路。在全村上下迅速掀起了文化建設高潮,比如村民李文興揮毫潑墨努力創(chuàng)作社會主義文化作品,在村活動室、學校圍墻、公路沿線等題寫書畫作品等。廣大群眾勞作之余便學知識、學山歌、學舞蹈,孩子們每天放學后都會成群結(jié)伴到詩書畫藝苑跟李文興學習書法。
此外,南斗村還充分挖掘本地山歌文化。逢年過節(jié),村里群眾都會齊聚南斗湖畔,舉行民族文化藝演,不論族別,不論老幼,只要喜歡唱山歌的,都可以參加山歌對唱,相互切磋文藝,唱響南斗。
在采訪結(jié)束時,偶爾路過的村民微笑著聚攏過來。談到硯山場站的幫扶,他們不由自主地蹺起大拇指。用他們中一位中年人說的就是:“民愛軍,軍愛民,有他們的幫扶,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我們也會更加自力更生,不辜負他們的厚愛,我們也深愛著他們,擁護著他們。”南斗村村民“吃上水”后的確沒有忘記“挖井人”,在火把節(jié)、建軍節(jié)等重要節(jié)氣,他們派代表到硯山場站,誠邀場站職工到村里載歌載舞,共度佳節(jié)。
采訪回來的路上,我看見車窗外藍藍的天空,有幾只喜鵲飛過。喜鵲深愛藍藍的天空,天空也緊緊擁抱著喜鵲。
【作者簡介】張一驍,男,1989年10月生于云南文山,文山州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散見于《含笑花》《美文》《齊魯文學》《青少年文學》等刊物。偶有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