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希亮
(北京語言大學 漢語國際教育學院,北京 100089)
本期主題為“國際中文教育服務國家戰(zhàn)略研究”。
近年來,國際形勢和國際格局發(fā)生了劇烈的變化,競爭與對抗逐漸取代了交流與合作,中國的崛起讓西方國家感到不安,西方媒體也在推波助瀾,“中國威脅論”喧囂塵上。在西方社會,冷戰(zhàn)思維和零和博弈思維逐漸浮出了水面,一些媒體公然叫囂和鼓吹新冷戰(zhàn),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抬頭,全球化的進程受到了嚴重干擾,世界和平受到了真實的威脅。在這種形勢下,國際中文教育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我們要為此做好充分準備,適時調整策略,關注新動向,研究新問題。本期語言國情研究欄目所發(fā)表的3篇文章針對國際中文教育的功能和實現路徑問題、中文國際傳播過程中國家形象塑造問題以及東南亞五國中文傳播效果問題,適時地提出了新時期國際中文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新問題和解決方案。
在國際競爭的大格局下,中華民族要實現自己的偉大復興必須走穩(wěn)走好自己的強國之路。吳應輝的“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服務強國戰(zhàn)略八大功能與實現路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國際中文教育服務國家強國戰(zhàn)略的8種功能,并提出了實現的路徑。其中第一個功能就是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現在世界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共同體,有經濟共同體、軍事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宗教共同體等,但是這些都是利益共同體。我們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全人類來說具有現實意義,這一倡議應該成為當前的時代主題,國際中文教育的歷史使命和當前責任,就是要在不同文明之間搭建溝通理解的橋梁,為不同國家的人民之間重建信任做出貢獻。(1)崔希亮.漢語國際教育與人類命運共同體[J].世界漢語教學,2018,(4).吳應輝還提出了國際中文教育與海外華文教育同步發(fā)展的問題,促進華人華僑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增強海外華人華僑的凝聚力,這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我們一直主張國際中文教育和海外華人教育的資源應該整合。(2)崔希亮.漢語國際教育和華文教育[A].世界華文教學(第六輯)[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9.他還提到改善國家形象海外認知,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問題,這也是一個非?,F實的重要課題,在中國文化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的大背景下,如何塑造中國形象的問題確實是具有現實意義的。針對這個問題,梁宇的文章“國際中文教材國家形象自塑的二元表述”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我國的國際中文教育教材應該著力塑造好“內剛外柔”的中國形象,做到“內在剛性”與“外在柔性”的對立統(tǒng)一,既要“自信、堅定、強大”,又要“柔和、溫暖、親切”,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外圓內方”理念的現代性闡釋。王祖嫘的“中文國際傳播與中國形象認知的相關性研究——來自東南亞五國的實證”以“中國形象”為切入點,在東南亞五國開展了國際中文傳播效果與中國形象關系的調查研究,并歸納了國際中文傳播的四大軟實力功能,這是關于中國形象問題的實證性研究,非常具有啟發(fā)意義。
國際中文教育作為一項事業(yè),有很多宏觀問題需要研究。國際中文教育作為一個學科和專業(yè),也有很多具體的問題需要深入探討:比如學科的定位問題、學科的科學內涵問題、學科和專業(yè)的關系問題、專業(yè)歸屬問題、學科發(fā)展過程中面臨的方向調整問題、學科的基礎理論問題、學科的課程體系問題、本科專業(yè)與碩士專業(yè)的課程銜接問題、專業(yè)博士學位的設置問題、語言本體和語言習得的問題、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問題、人才培養(yǎng)中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問題、國際中文教育數字化資源平臺建設的問題、本土化教材的編寫問題、國際中文在地化人才的培養(yǎng)問題、學生就業(yè)問題等。這些問題有的已經探討得比較深入了,但是學者們仍然存在認識上的分歧。我們認為有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還沒有解決,那就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應該有獨立的學科基礎理論和學科方法論,有獨立的學科發(fā)展歷史。我們看到迄今為止國際中文教育的學科建設還在路上。從本質上來說國際中文教育的核心是漢語第二語言教學,但是我們也已經看到,國際中文教育所關注的問題不僅僅局限在第二語言教學領域,它還有更加宏觀的視野和廣闊的研究領域。
從對外漢語教學到漢語國際教育,再到國際中文教育,我們這個專業(yè)經歷了幾次大的歷史轉型。而每一次轉型都有它的時代背景和歷史背景。從2019年召開全球國際中文教育大會以來,國際中文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國際中文教育研究所涉及的問題已經不僅僅是傳統(tǒng)語言教育領域的問題,它還涉及許多新的時代課題。我們都知道現在是信息時代、網絡時代、智能時代,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來提高國際中文教育的質量、增加國際中文教育多模態(tài)的教學手段、提升中文教育的效率,是我們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里面應該提前布局的領域。國際中文教育搭建的智慧教室是一個集人工智能、語料庫語言學和VR技術于一體的教學平臺,而這個智慧教學平臺需要語言資源的支撐。這些語言資源包括語言本體的資源,中國文化符號的選擇問題,教學用的圖片、視頻、慕課資源和相關的教學資源問題,還包括教材庫和教學方案的資源,而這些資源需要加工和整合。國際中文教育是一個新興的學科,也是一個交叉學科,學科建設問題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我們應該研究這個學科的理論與實踐,并從中總結出中文第二語言教學的規(guī)律,這也是刻不容緩的任務。國際中文教育作為一項事業(yè)在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的時候,要考慮不同的語言背景和文化背景,在人才培養(yǎng)、教材編寫和教學策略方面,也應該有不同的針對性,因此在分眾化傳播的理念下,做好國別和區(qū)域研究,做到知己知彼,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任何一個學科的發(fā)展都離不開社會需求,我們非常關注國際中文教育社會需求的變化,這種變化表現在許多方面,如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本土化、分眾化、低齡化、專業(yè)化、行業(yè)化等等,這些新的變化也給我們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當然國際中文教育還有許多新的課題,比如教學質量的評估、中文水平和中文能力的測試、適應中文國際教育的教學法、本土教材的編寫和在地中文教育人才的培養(yǎng)等等。我們期待會有更多一線教師和研究人員發(fā)表他們的研究成果。
(學科主持人:崔希亮,男,北京語言大學原校長,漢語國際教育研究院教授,中國書法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國際中文教育、中國書法國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