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霞,吳 真
(中國人民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北京100872)
盧思道是由北齊入隋的著名作家,由于相關(guān)記載存在模糊之處,其生平史事也留下了若干疑點。關(guān)于盧思道的生平,倪其心《關(guān)于盧思道及其詩歌》(1)倪其心:《關(guān)于盧思道及其詩歌》,《文學(xué)遺產(chǎn)》,1981年第2期。、曹道衡《盧思道評傳》(2)曹道衡:《盧思道評傳》,呂慧娟,劉波,盧達:《中國歷代著名文學(xué)家評傳》(續(xù)編一),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437-446頁。、祝尚書《盧思道年譜》(3)祝尚書:《盧思道年譜》,《盧思道集校注》,巴蜀書社,2001年,第224-239頁。以下簡稱為《年譜》。已經(jīng)做了較為全面的梳理。但盧思道的生卒之年、婚姻情況以及部分事跡仍有未厘清之處。本文在前人基礎(chǔ)上訂補盧思道的部分生平事跡,并補輯若干佚文。
關(guān)于盧思道的享年,學(xué)界基本認同《隋書·盧思道傳》所記五十二歲的說法(4)魏征:《隋書》,中華書局,2019年,第1573-1579頁。。但卒年則有開皇元年(581)(5)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華書局,1983年,第2627頁。、開皇三年(583)(6)倪其心:《關(guān)于盧思道及其詩歌》,《文學(xué)遺產(chǎn)》,1981年第2期。、開皇六年(586)(7)曹道衡:《從〈切韻序〉推論隋代文人的幾個問題》,《中古文學(xué)史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560-569頁。祝尚書:《盧思道年譜》,《盧思道集校注》,第224-239頁。、開皇十年(590)(8)以蕭滌非和王顯為代表。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xué)史》,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8年,第312-313頁。王顯:《〈切韻〉綱紀討論制定的年份》,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古漢語研究論集》(二),北京出版社,1984年,第34-48頁。四說。其中,開皇三年和開皇六年兩種說法影響較大。大體而言,學(xué)者主要利用史傳上下文所載事件的年代或張說所撰《齊黃門侍郎盧思道碑》進行推算?!端鍟けR思道傳》記載其人生的最后幾年:
于時議置六卿,將除大理。思道上奏曰:“省有駕部,寺留大仆,省有刑部,寺除大理,斯則重畜產(chǎn)而賤刑名,誠為未可?!庇株惖钔シ钦攘P之所,朝臣犯笞罪,請以贖論,上悉嘉納之。是歲,卒于京師,時年五十二。(9)魏征:《隋書》,第1579頁。
倪其心據(jù)此認為“是歲”即盧思道參與“議置六卿”這一年,并根據(jù)《通典·職官典》中隋朝在開皇三年(583)完成議置六卿的記載,認為本傳所言“是歲”很可能就是開皇三年。因此,他認為張說所撰《齊黃門侍郎盧思道碑》中盧思道卒于開皇六年的記載不合事實(10)倪其心:《關(guān)于盧思道及其詩歌》,《文學(xué)遺產(chǎn)》,1981年第2期。。祝尚書則根據(jù)《齊黃門侍郎盧思道碑》中“隋開皇六年,春秋五十有二”的記載,認為“盧思道碑乃墓主玄孫盧藏用請張說所撰,唐初尚存南北朝重家譜之風(fēng),其謂卒于開皇六年,當(dāng)信實可從”(11)祝尚書:《盧思道年譜》,《盧思道集校注》,第238頁。。
盧思道既可參與開皇三年之事,已可證明開皇元年說不成立。實際上,開皇三年和開皇六年兩說也難以立足。曹道衡已經(jīng)根據(jù)《隋書》所載盧思道堂兄盧昌衡的卒年和享年信息逆推開皇三年說之謬(12)曹道衡:《從〈切韻序〉推論隋代文人的幾個問題》,《中古文學(xué)史論文集》,第560-569頁。。而張說所撰《齊黃門侍郎盧思道碑》當(dāng)作于唐中宗景龍四年(710)(13)唐中宗景龍四年(710)也即唐睿宗景云元年(710),當(dāng)年唐中宗駕崩,唐睿宗即位。熊飛:《張說集校注》,中華書局,2013年,第1195-1205頁。,當(dāng)時盧思道已經(jīng)去世一百余年,即使盧藏用提供了盧思道的基本人生履歷,也未必較官方的記載準確;《隋書》紀傳部分成書于唐太宗貞觀十年(636),此碑的撰成年代也晚于《隋書》七十余年;而且,此碑的存世文本實際輯錄自《文苑英華》,也無法排除在流傳過程中發(fā)生訛誤的可能。因此,碑文所記卒年未必準確。
于是,部分學(xué)者又回歸史傳的記載,指出“議置六卿”與“陳殿庭非杖罰之所”并非一事,并考訂后者的確切年份,以此推斷盧思道的卒年。蕭滌非和王顯就根據(jù)《隋書·刑法志》的記載,認為此事發(fā)生于開皇十年(590),盧思道也參與了高颎、柳彧等人的進諫活動,當(dāng)卒于是年(14)蕭滌非指出:“《本傳》所云‘是歲卒于京師’者,當(dāng)為開皇十年也?!钡⑽醇氈碌胤治?。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xué)史》,第312-313頁。王顯持相同的觀點,王顯:《〈切韻〉綱紀討論制定的年份》,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古漢語研究論集》(二),第34-48頁。。但上述觀點的影響力遠小于開皇三年和開皇六年兩說,未得到學(xué)者的一致認同。近年,張雨更是持反對意見,認為隋文帝在殿庭杖決大臣之事未必集中于開皇十年前后,而且高颎等人在開皇十年的諫言意在去除殿內(nèi)的笞杖,而盧思道卻建議以贖代笞,兩事并不直接相關(guān)(15)張雨:《〈切韻〉成書緣起與長安論韻時間再探》,《唐史論叢》,2018年第26輯。。
然而,考索《隋書·刑法志》的相關(guān)記載,可以確認盧思道“陳殿庭非杖罰之所”與高颎、柳彧等人的進諫活動實為同一事。據(jù)《隋書·刑法志》,開皇年間,隋文帝經(jīng)常在殿庭杖笞甚至殺人,而群臣在開皇十年時方才組織了兩次集體進諫活動。從這兩次集體上諫的曲折程度來看,隋文帝其實十分不情愿,只是迫于壓力才無奈廢除笞杖。僅僅過了兩年,隋文帝又再次開始在殿庭杖笞甚至殺人。因此,開皇十年之前,盧思道不太可能以一人之力就說服隋文帝。而且,開皇元年制定的隋代律法中已經(jīng)有“杖刑”和“笞刑”兩種刑罰,并有九品以上的官員犯罪均可以銅贖罪的規(guī)定。盧思道所言實際是勸隋文帝不要直接在殿庭處罰犯事官員,而是將其交給有司處理,依隋律規(guī)定以銅贖罪。因此,盧思道“殿庭非杖罰之所,朝臣犯笞罪,請以贖論”的建議,實際與群體進諫的內(nèi)容相關(guān),張雨的反駁并不成立。
此外,尚可以補充一條證據(jù)?!端鍟ひ魳分尽份d:“先是高祖遣內(nèi)史侍郞李元操、直內(nèi)史省盧思道等,列清廟歌辭十二曲。令齊樂人曹妙達于太樂教習(xí),以代周歌。其初迎神七言,象《元基曲》,獻奠登歌六言,象《傾杯曲》,送神禮畢五言,象《行天曲》。”(16)魏征:《隋書》,第390頁。據(jù)此,盧思道曾與李元操等人奉命創(chuàng)制隋代宗廟歌辭,以取代北周的歌辭?!端鍟ひ魳分尽酚涊d,開皇二年(582)顏之推和鄭譯先后上書請求制作隋代雅樂,但直到開皇七年(587)仍然未有創(chuàng)制。隋文帝因此大怒:“我受天命七年,樂府猶歌前代功德邪?”(17)魏征:《隋書》,第373頁。一般而言,樂府中,歌頌祖先功德的任務(wù)主要由宗廟歌詩承擔(dān)。據(jù)此可以推斷,直到開皇七年時,隋朝仍在使用北周的宗廟歌詩,盧思道等人創(chuàng)制宗廟歌辭之事應(yīng)該在此之后。
盧思道等人創(chuàng)制的歌詩主要被用于“迎神”“獻奠登歌”“送神”三個環(huán)節(jié),其中“迎神”和“登歌”兩個環(huán)節(jié)明顯與北周的不同。如北周宗廟歌詩曾受南朝雅樂的影響,改稱“迎神”為“降神”(18)何靖:《南北文風(fēng)交融與北周郊廟燕射歌曲新變》,《文學(xué)遺產(chǎn)》,2021年第2期。、獻奠時所用乃是《皇夏》之樂,而不用登歌(19)魏征:《隋書》,第368-369頁。。而“迎神”和“登歌”兩個環(huán)節(jié)卻與完成于開皇十四年(594)的隋代雅樂中的宗廟祭祀環(huán)節(jié)相對應(yīng)(20)魏征:《隋書》,第397頁。。由此可以推斷,盧思道等人創(chuàng)制宗廟歌辭時,隋代宗廟祭祀環(huán)節(jié)已經(jīng)基本確定,但是所用樂曲并未制作完成,所以才會有“象《元基曲》”“象《傾杯曲》”等情況。鑒于開皇七年以前隋代雅樂制作幾乎毫無進展,直到開皇九年(589)十二月,隋文帝再次下詔修撰雅樂時才有所成(21)魏征:《隋書》,第379-389頁。。因此,盧思道等人創(chuàng)作宗廟歌辭之事,當(dāng)發(fā)生于開皇九年十二月之后。這也說明,直到開皇九年年底,盧思道仍在人世,當(dāng)時他正在內(nèi)史省當(dāng)值。第二年,也即開皇十年,在內(nèi)史省工作的盧思道也一同參與了群體進諫活動。
綜上,在目前已有文獻基礎(chǔ)上可以推知,盧思道最早只能卒于開皇十年(590),享年五十二歲??紤]到古人年齡按虛歲計算,可以逆推盧思道當(dāng)生于東魏孝靜帝元象二年(539)。
傳世文獻中僅有兩處與盧思道婚姻有關(guān)的記載。其一,《北齊書·袁聿修傳》載:“皇建二年,遭母憂去職,尋詔復(fù)前官……未幾,遷司徒左長史,加驃騎大將軍,領(lǐng)兼御史中丞。司徒錄事參軍盧思道私貸庫錢四十萬娉太原王乂女為妻,而王氏已先納陸孔文禮娉為定,聿修坐為首僚,又是國之司憲,知而不劾,被責(zé)免中丞?!?22)李百藥:《北齊書》,中華書局,1972年,第564-565頁?;式ǘ?561),袁聿修以母喪去職,不久就起復(fù)為司徒左長史,時間當(dāng)在皇建二年到太寧元年(561)之間。皇建二年孝昭帝駕崩,武成帝即位,并改元太寧,因此皇建二年和太寧元年實際是同一年。當(dāng)時袁聿修的下屬,時任司徒錄事參軍的盧思道私自挪用四十萬庫錢,打算聘王乂之女為妻。因王乂已經(jīng)先與陸孔文約為婚姻,盧思道此次求婚以失敗告終。盧思道父親盧道亮的生卒年信息難以確知。道亮之弟道裕卒于北魏神龜二年(519),年四十四(23)魏收:《魏書》,中華書局,1974年,第1051頁。。由此逆推,道裕當(dāng)生于北魏承明元年(476),道亮既是兄長,當(dāng)早于此年出生。由此粗略估算,盧思道出生時,其父道亮已經(jīng)至少六十三歲。思道既是老來子,其父又隱居不仕,家境應(yīng)該不會很富裕。
其二,《北史·馮子琮傳》載:“又專營婚媾,歷選上門,例以官爵許之,旬月便驗。頓丘李克、范陽盧思道、隴西李胤伯、李子希、滎陽鄭庭堅并其女婿,皆至超遷?!?24)李延壽:《北史》,中華書局,1974年,第2012頁。據(jù)此,盧思道似乎是馮子琮的女婿。又《北齊書·袁聿修傳》載:“初馮子琮以仆射攝選,婚嫁相尋,聿修常非笑之,語人云:‘馮公營婚,日不暇給?!?25)李百藥:《北齊書》,第565頁。據(jù)此,馮子琮選擇高門子弟作女婿,當(dāng)在其仆射任上。據(jù)《北齊書·后主本紀》記載,武平二年(571)二月,馮子琮從吏部尚書改任尚書右仆射,并死于當(dāng)年七月。當(dāng)時,盧思道約三十三歲,正是適婚的年齡,按《北史》的記載,盧思道似乎在此時成為馮子琮的女婿。
但是,從年齡來看,武平二年時,盧思道不太可能就娶馮氏女為妻。據(jù)《北史·馮子琮傳》記載,馮子琮的長女是武成帝第四子齊安王高廓的王妃。史書未記載高廓的生卒年信息,但根據(jù)武成帝第三子瑯琊王高儼死于武平二年,時年十四的記載,可知齊安王高廓此年也至多十四歲。馮子琮長女的年歲應(yīng)與高廓相仿,其他女兒的年齡只會更小。因此,武平二年時,盧思道已經(jīng)三十三歲,而馮氏女大概率未到適婚的年齡。最可能的情況是,當(dāng)時馮子琮歷選高門子弟,約為婚姻,準備等待馮氏諸女到了適婚的年齡后再完婚。但是,僅僅數(shù)月后,馮子琮就被賜死,盧思道當(dāng)年實際并未與馮氏女完婚。盧思道入隋后在《北齊興亡論》文中抨擊馮子琮夫婦“鬻爵賣官”,稱馮子琮為“二兇”之一,以馮子琮選拔之人為“兇愚子弟”(26)祝尚書:《盧思道集校注》,第159頁。。祝尚書已經(jīng)指出,如果盧思道已經(jīng)與馮氏女成婚,于情于理都不當(dāng)如此指責(zé)岳父母,并稱自己為兇愚子弟(27)祝尚書:《盧思道年譜》,《盧思道集校注》,第238頁。。由此觀之,盧思道在馮子琮死后很可能就已與馮氏女退婚。
近年出土的開皇六年《李倩之墓志》落實了盧思道妻子的身份。此墓志志尾譜牒記載:“女昭相,適給事黃門侍郎范陽盧思道。”(28)周曉薇:《貞石可憑:新見隋代墓志銘梳證》,科學(xué)出版社,2019年,第64-67頁。據(jù)此,盧思道的妻子是李倩之的女兒李昭相。根據(jù)《北史》李倩之(29)《李倩之墓志》所載“李倩之”的事跡和世系與《北齊書》所見“李蒨之”一致,可以斷定“李蒨之”即“李倩之”,下文統(tǒng)一稱“李倩之”。和李行之傳記,盧思道是李倩之舅舅的孩子,也即盧思道與李倩之是表兄弟,李昭相是盧思道的表侄女。盧氏和李氏世代通婚,盧思道贈李倩之的弟弟李行之詩“潘楊有世親”(30)祝尚書:《盧思道集校注》,第28頁。指的就是盧、李兩家世代通婚的事實。根據(jù)史傳和出土的唐代盧氏家族成員的墓志,盧思道僅有盧赤松一個兒子(31)胡可先:《新出墓志與隋唐詩人盧思道、盧藏用家族的考察》,《廈大中文學(xué)報》,2014年第1輯。,應(yīng)該是李昭相所生。
盧思道在入仕前曾因提前泄露《魏書》內(nèi)容被責(zé)罰(32)《盧思道評傳》認為關(guān)于盧思道泄露或者誹謗《魏書》之事,《隋書》和《北史》的記載互有出入。盧斐反對的是《魏書》將其祖先附于盧玄傳之后,而盧思道的祖先正是盧玄,應(yīng)該不會對此不滿。此外,盧思道與魏收以及楊愔都關(guān)系匪淺,他受罰的原因大概只是提前泄露內(nèi)容,而非誹謗。此論可從。曹道衡:《盧思道評傳》,《中國歷代著名文學(xué)家評傳》(續(xù)編一),第439頁。,此事當(dāng)發(fā)生于北齊天保五年(554)。據(jù)《北齊書·魏收傳》記載,天保五年魏收先后呈上《魏書》紀、傳和十志,但朝廷并未立即公布。盧思道《孤鴻賦并序》稱自己在志學(xué)之歲,也即十五歲時從鄉(xiāng)里來到鄴城。根據(jù)上文對盧思道生卒年的考證結(jié)果,天保五年時盧思道正好十五歲。因此,泄露《魏書》內(nèi)容之事當(dāng)在天保五年,當(dāng)時《魏書》已經(jīng)被上呈朝廷,且處于未公布的狀態(tài)。次年,盧思道在鄴城師事邢邵并向魏收借書,說明他與魏收素有交情。所以盧思道雖未入仕,卻可以直接通過魏收先行接觸到《魏書》。盧思道提前泄露《魏書》的部分內(nèi)容,因此受到責(zé)罰。因為這件事,盧思道于四年之后,才經(jīng)楊愔舉薦入仕。
關(guān)于盧思道的入仕時間,《年譜》以為是天保五年三月之前。這是因為《年譜》誤將盧思道的卒年定為開皇六年,因此逆推天保五年時盧思道大約二十歲,正與《孤鴻賦序》“年登弱冠,甫就朝列”,《勞生論》“中冠之后,濯纓受署,韁鎖仁義,籠絆朝市”的記載相一致。實際上,盧思道是經(jīng)尚書左仆射楊愔推薦才解褐司空行參軍的。據(jù)《北齊書·文宣帝紀》的記載,楊愔開始擔(dān)任尚書左仆射是在天保八年(557)四月?!赌曜V》也承認這一點,因此將盧思道任司空行參軍的時間系于天保八年,但又認為天保五年時盧思道已經(jīng)入仕,只是并無職事,直到天保八年方才授官(33)祝尚書:《盧思道年譜》,《盧思道集校注》,第228頁。。但是,從“解褐”“甫就朝列”等用語來看,可以確定盧思道二十歲時方才解褐。據(jù)上文考證,盧思道應(yīng)該卒于開皇十年,天保八年時,只有十九歲。因此,盧思道入仕當(dāng)在天保九年(558)時。
盧思道任司空行參軍的同時,也長期兼任員外散騎侍郎,并在中書省當(dāng)值。根據(jù)隋代陽玠《談藪》的記載,北齊時,盧思道曾出使陳朝,并與陳朝的接待官員在宴會上對詩聯(lián)句(34)陽玠,黃大宏:《八代談藪校箋》,中華書局,2010年,第101頁。。南北朝時期,互聘時派出的官員和負責(zé)接待的官員大多有“散騎”官號(35)王友敏:《南北朝交聘禮儀考》,《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3期。。據(jù)此,盧思道出使陳朝之事應(yīng)發(fā)生在這一時期。
《年譜》認為,北齊廢帝乾明元年(560)前后,盧思道因為泄露中書省機密出為丞相西閣祭酒??肌侗饼R書·孝昭帝紀》,乾明元年三月,廢帝下詔任命常山王高演為大丞相,這是北齊首次任命大丞相。當(dāng)年八月,高演即位,是為孝昭帝。因此,盧思道任丞相西閣祭酒只能在乾明元年(560)三月之后。盧思道在此任上,與并州司馬王晞有所交游(36)李延壽:《北史》,第890-891頁。。
《年譜》并未考訂盧思道任太子舍人和司徒錄事參軍二職的具體年月,只籠統(tǒng)地定于皇建元年(560)到天統(tǒng)中(約567)。實際上,盧思道在孝昭帝尚任大丞相時為丞相西閣祭酒,孝昭帝即位后,盧思道大概率要在短期內(nèi)遷官?!侗饼R書·孝昭帝紀》記載,皇建元年十一月高百年被立為太子?;式ǘ?561)十一月時,孝昭帝駕崩,武成帝即位。因此,盧思道任太子舍人只可能在高百年當(dāng)太子時期,也即皇建元年十一月到次年十一月。上文已言,約在皇建二年到太寧元年(561)之時,盧思道挪用庫錢時就已經(jīng)任司徒錄事參軍。挪用庫錢事發(fā)后,盧思道被免官??偨Y(jié)而言,盧思道在乾明元年(560)到太寧元年(561)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已經(jīng)歷任丞相西閣祭酒、太子舍人、司徒錄事參軍三職,每次任職時間均很短,最后還因犯事被免官。這與盧思道本傳“每居官,多被遣辱”的記載一致。張說所撰碑文也言:“凡更臣三代,易官十七,再降,一免,二去職,八平除,擢遷者四而已?!?37)熊飛:《張說集校注》,第1196頁。究其原因,大抵如本傳所言:“自恃才地,多所陵礫,由是官途淪滯?!?/p>
盧思道在開皇年間的行跡,史書記載最為模糊。倪其心對開皇元年(581)九月到開皇二年(582)正月盧思道入高颎幕府、回京接待陳使之事已有可信的考證。王顯、張雨等學(xué)者對盧思道與劉臻、李若等人論韻的時間也做了不同的考證(38)王顯:《〈切韻〉綱紀討論制定的年份》,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古漢語研究論集》(二),第34-48頁。張雨:《〈切韻〉成書緣起與長安論韻時間再探》,《唐史論叢》,2018年第26輯。。除此之外,尚可以補充幾點。
開皇二年正月,盧思道被選中接待陳使,一是因他剛從伐陳的前線返回京師,二是他在北齊時已有出使陳朝的經(jīng)驗。此外,還有其他更為重要的原因。據(jù)隋代侯白《啟顏錄》的記載,徐陵聘隋,隋文帝以徐陵辯捷,于是訪求可以酬對的朝官,“當(dāng)時舉思道,文帝甚喜,即詔對南使”??梢?,盧思道被選中接待陳使,是因為他口才出眾,而他也確實憑借精彩的口才力壓徐陵,贏得了“眾皆大笑,徐陵遂無以可答”(39)侯白:《啟顏錄》,中華書局,2014年,第20頁。的效果。
在奉詔郊勞陳使、因母憂去職后不久,大約在開皇三年(583)左右,盧思道起復(fù)為散騎侍郎,奏內(nèi)史侍郎事。在開皇十年盧思道去世前,他或許也曾以散騎侍郎之職,跟隨隋朝使團前往陳國。《啟顏錄》記載了盧思道到達陳國境內(nèi)后出色的表現(xiàn)(40)侯白:《啟顏錄》,第24-25頁。。盧思道曾多次出使南朝,張說《齊黃門侍郎盧思道碑》高度贊揚了其在南北交聘中的表現(xiàn):“公國華人望,光照鄰邦,故所居之朝,應(yīng)對賓客,修詞抗議,允執(zhí)其中。故青瑣黃縑,異代咸掌,大名之下,豈誣也哉!”(41)熊飛:《張說集校注》,第1196頁。
盧思道有文集三十卷,后大多亡佚。明代張燮和張溥各輯有盧思道集,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的《全隋文》、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的《全隋詩》,分別輯錄了盧思道的詩和文。祝尚書重新輯錄盧思道的詩和文,并為之作了校注,較先前諸輯本,增加《齊文宣帝挽歌》一首(42)駱玉明和陳尚君根據(jù)《詩式》輯補《齊文帝挽歌》一首,實際上,齊文帝應(yīng)該作齊文宣帝。駱玉明,陳尚君:《〈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補遺》,《文學(xué)遺產(chǎn)》,1987年第1期。。但考稽典籍,仍可以補輯盧思道兩篇佚文和若干佚句。
據(jù)趙明誠《金石錄跋尾》,盧思道曾撰《宇文神舉碑》。趙明誠《金石錄跋尾》言此碑除碑主及其曾祖、父親的名字,以及碑主死因之外,他的官職和事跡基本與《周書·宇文神舉傳》一致(43)趙明誠:《金石錄》,齊魯書社,2009年,第210頁。。又據(jù)《周書·宇文神舉傳》和《隋書·盧思道傳》的記載,北周宣政元年(578),盧思道參與同郡祖英伯、盧昌期等人發(fā)起的叛亂,本當(dāng)伏法。宇文神舉令盧思道寫作露布,后者援筆立就,宇文神舉愛惜他的才華,保他一命。盧思道因此與宇文神舉相識,并在宇文神舉去世后為其撰作碑文。因宇文神舉在平定范陽之亂后不久即被周宣帝鴆殺,此碑當(dāng)作于宣政元年,盧思道迫于壓力不得不隱瞞了宇文神舉真正的死因。
盧思道至少還撰寫過《華陽公主碑》和《蘭陵王碑》。這兩方碑文在南宋時尚存,賀鑄曾親見。根據(jù)賀鑄《題華陽公主碑陰》詩序所記,華陽公主即北魏孝文帝的孫女元秀艷,后嫁給北齊神武帝之弟高琛為妻。此碑刊刻于北齊建國后,由盧思道撰文,姚淑書丹(44)王夢隱,張家順:《慶湖遺老詩集校注》,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第79頁。。據(jù)此,盧思道很可能在天保初年(約550-555)撰寫了此文。又根據(jù)賀鑄《題蘭陵王碑陰》詩序的記載,碑主即北齊文襄帝之子蘭陵王高長恭,此碑刊刻于武平五年(574),由蘭陵王的故吏張仲遵等人張羅刊刻,盧思道撰文(45)王夢隱,張家順:《慶湖遺老詩集校注》,第80頁。。此碑尚存,原石存于河北磁縣蘭陵王墓,碑陽基本完好,碑陰文字磨泐嚴重(46)北京圖書館金石組:《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8冊),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5頁。。
上文所言《李倩之墓志》也很可能出自盧思道之手。盧思道十六歲時曾專門向劉松學(xué)習(xí)寫作碑銘文,根據(jù)前文所述,說明他有較為豐富的碑銘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墓志文與神道碑文在文體上有相近之處,盧思道完全有能力勝任。加之盧思道在齊、周、隋三代都以文才知名,又是墓主李倩之的表兄弟兼女婿,因此李家人很可能會委托盧思道為李倩之撰寫碑文。此外,《李倩之墓志》中有批評北齊文宣帝的文句,如“齊文宣威侮五常,沉湎酒德,告人良士,多遇其災(zāi)”(47)周曉薇:《貞石可憑:新見隋代墓志銘梳證》,第64頁。,與盧思道在開皇年間所作的《北齊興亡論》中對文宣帝的批評完全一致,如“爰及中年,以萬乘之貴,為長夜之飲”“自余名士良臣,非罪遭命,淫刑以逞,不可殫言”“劉、曹以還,逮于僭偽受命稱帝,未有若斯之慘者也”(48)祝尚書:《盧思道集校注》,第159頁。。這些批評文宣帝的語句,當(dāng)是盧思道對北齊滅亡原因的反思之一。據(jù)此文本內(nèi)證加之常理判斷,《李倩之墓志》也當(dāng)是盧思道所撰。此志于2014年出土,原石現(xiàn)存安陽市博物館。
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記載,盧思道曾撰《知己傳》一卷。章宗源根據(jù)胡應(yīng)麟的說法,認為此書在明代時尚存(49)章宗源:《隋經(jīng)籍志考證》,中華書局,2021年,第424頁。。但宋代以來的公私目錄皆不著錄此書,明代傳本的卷數(shù)也與隋志所錄的不同,各典籍中也未見此書佚文,故胡應(yīng)麟所見的《知己傳》很可能出自偽托,未必是盧思道原作。
盧思道曾撰《西征記》,此書未見著錄。李德輝《晉唐兩宋行記輯?!贩謩e根據(jù)《封氏聞見記》和《太平寰宇記》輯錄佚文二條(50)李德輝:《晉唐兩宋行記輯?!?,遼海出版社,2009年,第66頁。。今可據(jù)唐代釋道宣《廣弘明集》補輯一條,其文大意為:“姚興好佛法,羅什譯經(jīng)論,佛圖遍海內(nèi),士女為僧尼者十六七,縻費公私歲以巨萬。帝獨運遠略罷之,強國富民之上策也?!?51)釋道宣:《光弘明集》,《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52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第133頁。這一說法也見于盧思道《后周興亡論》:“以釋氏立教,本貴清凈,近世以來,糜費財力,下詔削除之,亦前王所未行也。”(52)祝尚書:《盧思道集校注》,第196頁。此處所言大舉滅佛之帝當(dāng)指周武帝,則《西征記》當(dāng)作于建德六年(577)周武帝平齊之后,因從鄴城前往長安是向西而行得名,主要記錄途中的見聞。
上文已經(jīng)考證,約在開皇九年(589)年底到開皇十年(590)時,盧思道曾與李元操一同創(chuàng)作隋代清廟歌辭十二曲。這些歌辭一直沿用到仁壽(601-604)年間,直到被牛弘和許善心等人的新作取代。這些歌辭現(xiàn)在已經(jīng)難以考稽。又根據(jù)侯白《啟顏錄》,盧思道曾和庾知禮一起作詩,庾知禮已經(jīng)完成而盧思道尚未完成,因此庾知禮問:“盧詩何太春日?”此處“春日”借用《詩經(jīng)》中的“春日遲遲”語典,意在諷刺盧思道作詩速度慢。盧思道應(yīng)聲答道:“自許編苫疾,嫌他織錦遲。”(53)駱玉明和陳尚君《〈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補遺》一文誤將此當(dāng)作庾知禮佚詩,當(dāng)改正。又辛德源曾對盧思道說:“昨作《羌嫗詩》,惟得五字云:‘皂陂垂肩井。’苦無其對。”盧思道立馬接上:“黃物插腦門?!庇謸?jù)《談藪》記載,盧思道出使陳國時,曾與接待人員聯(lián)句。有一個人譏刺北朝人道:“榆生欲飽漢,草長正肥驢?!北R思道馬上援筆續(xù)作:“共甑分炊米,同鐺共煮魚?!?54)此佚詩逯欽立已輯錄,但祝尚書《盧思道集校注》漏收,姑附此??偨Y(jié)而言,在前人輯佚成果的基礎(chǔ)上,本文補輯了盧思道所撰《蘭陵王碑》《李倩之墓志》兩篇碑志文,《宇文神舉碑》《華陽公主碑》兩篇碑志文篇題,并《西征記》留存文本一則,佚詩兩句。這些篇題和作品的發(fā)現(xiàn),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了解盧思道的創(chuàng)作情況,而且憑借它們,我們還看到了北朝本土文人積極創(chuàng)作碑文和墓志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