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苗 昕,張玉亮
(新疆師范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以及美西方遏華、制華、對華大打“輿論戰(zhàn)”的陰險圖謀,中國話語、中國學派、中國知識體系的建構與繁榮發(fā)展既恰逢其時,又遭遇挑戰(zhàn)。中國之治彰顯的強大文化軟實力,必須有強大話語權做支撐,才能在世界之治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昭示我們,從大國到強國,如何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是一個繞不開的時代課題,我們靠什么爭取對外話語權、解決“挨罵”問題,既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更是一個亟須破解的現(xiàn)實課題。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內在地需要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中國的國際地位需要與之相稱的、被世界所認知和理解的中華文化(1)沈壯海:《文化強國建設的中國邏輯》,《人民日報》,2016年9月21日。。但從現(xiàn)實看,中國在被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同時,也遭受著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fā)達國家的諸多質疑,甚至責難和污名化。從歷史視域中我們深刻領悟到,近代中國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蹂躪擊打,中國共產黨以救亡圖存為己任,團結帶領人民群眾經過長期的浴血奮戰(zhàn),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我們自此解決了“挨打”的問題,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使長期以來的“挨餓”問題基本得到解決,自此中國人民富起來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9頁。,并向著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新征程奮進。但我們面臨的“挨罵”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因此,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加強對國家話語權的把握及對全球思想輿論的積極引領,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文化自強,增強文化自覺,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提供強大精神支撐和科學思想指引,顯得尤為緊要和迫切。學術話語以科學性、客觀性和真實性為基礎和前提,是對考察和敘述對象合乎規(guī)律的理論化表達,是對自然和社會生活本質的正確反映,因而話語的準確性和可信度較強。以學術話語講好中國故事可以有效規(guī)避美西方對我國“輿論主戰(zhàn)場”——政治話語的連番打壓,從側翼開辟一條通道,向美西方發(fā)起學術話語的回擊,從而搶占高地,爭取主動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3)習近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https://politics.gmw.cn/2021-06/03/content_34896196.htm.。學術話語具有邏輯性強的特點,國際傳播能力離不開學術話語,“學術話語世界”是“現(xiàn)實世界”的一種解釋力表征。學術話語的作用不僅體現(xiàn)在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能否掌控國際話語權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外部環(huán)境。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協(xié)調推進國內國外兩個大局,需要牢牢掌握國際話語權和主導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在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發(fā)揮制度性、引領性作用。中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的理念,在這次“世紀大疫”中對本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負責盡責, 馳援世界,加強國際合作,充分展現(xiàn)了負責任的大國擔當;中國秉持生態(tài)文明理念,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4)《習近平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并發(fā)表主旨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10月13日。,強化責任擔當。具體來看要從自信自強的文化視野中,開展文明交流和平等對話,強化文明交流互鑒,從中國生動精彩的偉大實踐中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聲音。
西方話語秉持亨廷頓預設的文明沖突論,即非此即彼和非西即中的對抗式思維。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邏輯和“民主價值”尺度宰制別國文化的個性和發(fā)展,并且以美國文明發(fā)展的思維主導塑造西方的同化式話語,其本質還是維護美國話語霸權,目前這種“新文化殖民主義”的表征手段雖然有所軟化,在話語構建和話語頻道的轉換中開啟了相對柔和的政治話語模式,但是,話語柔和中仍交織文明的偏見和文化霸權,文化霸權原則與美國獨尊的文化傲慢心理貫穿始終。美國主導的同化式話語抵制了中華文明葆有的開放、包容、發(fā)展的優(yōu)秀品質,選擇性地割裂人類命運共同體文化構建的公平正義原則。中國的崛起無疑成為美西方聯(lián)合圍堵、遏制、打壓的對象,讓美西方一度扯下話語柔和的“遮羞布”。中國的制度、意識形態(tài)與美西方截然不同,中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發(fā)展讓美西方如坐針氈,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讓美西方有失去話語高地的風險。美西方的價值尺度、制度框架、立論邏輯和運行模式恰恰為中國學術話語提供了印證的靶子和素材,為中國話語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張力和空間。因此,批駁它們的最佳方式就是堅持“中國立場、世界表達”的價值原則,通過學術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增強中國話語國際傳播的親和力、感染力和認同力。
西方話語具有選擇性報道、主動屏蔽、歪曲事實、抹黑歷史、價值顛倒等策略特點。在一定意義上,中國將長期面臨被西方話語圍攻的處境,特別是西方發(fā)達的媒體技術與區(qū)塊鏈、大數據、云計算、“互聯(lián)網+”等高端技術的融合使用,使網絡社區(qū)、網絡土著居民等成為西方話語滲透的主陣地。對此,我們要有更清醒的認識、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強的對外傳播能力,運用更管用的媒介傳播手段主動迎接西方話語沖擊。這就需要我們以客觀、理性、深入的學術話語講好中國故事、發(fā)出中國聲音,利用全媒體、融媒體主動搶占媒體傳播網絡主陣地,提升對外傳播能力,讓西方世界不僅全方位地了解“舌尖上的中國”“歷史中的中國”“文物中的中國”,還要更深入地了解“學術中的中國”“話語中的中國”“健康平安中的中國”“立體全面的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時代中國”,更好地塑造中國國家形象,通過釋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強大力量有效消解西方話語,從而實現(xiàn)中國國家形象和黨的形象由“他塑”到“自塑”的根本性轉變。
美西方利用國際輿論優(yōu)勢妄圖西化、分化中國的政治圖謀從來沒有改變,以西方為中心、西強我弱的國際話語體系沒有改變,我國已經開始力求消解和解構西方話語體系,建構中國話語體系。其中,就涉及話語如何講、講什么、誰去講的問題。
長期以來,中國的對外話語主要以黨和政府為主導,習慣于政治話語的敘述和表達。在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中,民間話語和學術話語的弱化造成敘述話語的單一化、內卷化和慣性的路徑依賴。其中,外交話語主要由政府發(fā)聲,屬于政治話語范疇。由于政治話語在傳播過程中首先要保證其政治性、嚴肅性與權威性,因此,我國政府代表黨和人民發(fā)出一致聲音的政治話語或官方話語,往往被慣于妖魔化和“污名化”中國的美西方政客、媒體故意解讀為“只有一種聲音”“不代表中國人民的聲音”,是“沒有言論自由的威權的聲音”,從而使被蒙蔽的受眾對中國聲音產生一種本能的防御和抵制,這種形成心理傳導機制的價值觀“識別裝置”和文化“濾鏡”在某種程度上使中國話語陷入自說自話的境地。美西方主流媒體在對華報道上已經高度地緣政治化,“雙標”對它們而言早已成為“政治正確”的標尺。它們在涉及對華問題上已經全無客觀性和公平性可言,“逢中必反”——為打擊中國不顧一切,中國的政治話語往往成為西方遏制和攻擊中國的語料和借口。
多媒體的勃興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有效平臺,但在多媒體環(huán)境中講中國故事卻呈現(xiàn)專業(yè)性和協(xié)同性不足的窘境。具體體現(xiàn)在講故事的人不專不精,對國際傳播趨勢把握不準,對自身和對象國的了解不夠,傳播內容不精準,傳播方式較為單一,傳播隊伍的整體協(xié)調性亟待提高,運用融媒體媒介的敘事能力不足,等等。尤其對自身的宏觀社會環(huán)境和微觀網絡傳播環(huán)境缺乏深入了解,對其依賴的“文化土壤”“傳播空間”“中介載體”缺乏深度感知,宏大敘事的策略無法聚焦日常化、生活化的人物和事件,難以凸顯敘事深度,由此導致傳播效果大打折扣。從傳播環(huán)境看,宏觀社會環(huán)境和網絡微觀環(huán)境是傳播故事的物理空間,傳播主體無法對中國故事進行“具象化”再造、“敘事化”傳播、“感性化”形塑、“日?;毖哉f。從文化土壤看,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及延展出的網絡文化構成其基本結構形態(tài),社會轉型與變遷對文化形態(tài)產生較大影響,一些文化殖民主義、網絡歷史虛無主義和反主流、非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及其亞文化借助網絡迅速傳播,消解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從傳播“空間”“載體”看,除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物理空間,還存在生活空間、心理空間、精神空間、網絡空間等空間形態(tài),而以往我們在對外傳播中國聲音的過程中對這些空間重視程度不夠。在對外傳播中華文化以及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中引起外界的“拒斥”“排異”,由此導致中國故事對外傳播效果減弱、受眾群體縮小、收效微弱,中國話語傳播的體系合力尚未得到完善。
話語的生命力不僅僅局限于其本身蘊含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是依靠恰當有效的傳播形式與表達形式。站在真理和道義的高地,學術話語本身就是力量。因此,講好中國故事,不僅要深入挖掘和整理其本身的內容,還需要對其傳播路徑進行適切性建構。
在發(fā)揮政府在中國話語體系國際傳播中主導作用的同時,還要從政治話語、學術話語、日常話語三個維度講述中國故事,要改變政府對外發(fā)聲多、學者和民間發(fā)聲少的狀況,必須構建中國政治話語、學術話語、日常話語“三位一體”的話語體系。政治話語也稱官方話語,是對外發(fā)聲的主平臺和主聲道,因其政治性、權威性、規(guī)范性而備受矚目。學術話語具有科學、客觀、準確等特點,在語言表達上嚴謹周密,反對結論上的夸張,反對前后概念不一、符號不一、圖文不一,反對個人偏見,反對主觀臆測,力求把理講深講透,以理服人。日常話語也稱民間話語,多以松散和碎片化的方式呈現(xiàn),富有真情實感和“煙火味”。三種話語的時代定位是新型的中國話語體系,“需要增強概念、話語和理論的供給能力,不斷提升概念原創(chuàng)性、話語時代性和理論創(chuàng)新性”(5)楊彬彬:《中國特色政治話語體系的建構邏輯》,《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9月2日。。話語體系的建構是圍繞解釋權、領導權和話語權而展開的話語建構和實踐活動,本質上是對話語體系建構自主性的訴求(6)楊彬彬:《中國特色政治話語體系的建構邏輯》,《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9月2日。。毋庸置疑,在政治話語、學術話語、日常話語三種話語中,政治話語發(fā)揮主線、主導作用,學術話語、日常話語具有自身的特點,但其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包括學術話語的學術導向,與政治話語高度一致。政治話語、學術話語、日常話語的“三位一體”,構建起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防火墻”,恰當處理三者之間的張力關系,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解釋力,為講好中國故事贏得主動權和話語權。
要強化中國話語體系的內容設置,提升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針對性。內容設計要注重凝聚中國核心價值、體現(xiàn)中國核心精神,展現(xiàn)中國視角、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要致力于中華文化傳播研究,注重原創(chuàng),注重把宣傳話語轉換為學術話語,打造學術標識,把握建構傳播學“中國學派”基本方向和路徑,進而闡明傳播學“中國學派”建構何以可能這一核心問題。這也是“中國學派”向外傳播的有力載體,同時為“中國學派”的發(fā)展尋找到歸屬,力求為中華文化傳播作出學術貢獻。
1.用學術話語傳播革命文化
相對于政治話語,用學術話語傳播革命文化因傳播主體的身份和傾向性不明顯,較容易為受眾接受。革命文化本身是一種話語體系,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和文化價值導向,同時,是學術話語體系的組成部分,學術話語承擔著傳播革命文化的語料和使命。
在注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播的同時,要把革命文化傳播出去。革命文化傳播是對外傳播的一個難點,有人認為傳播革命文化是在輸出“革命”,其實不然。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斗爭中,不僅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而且還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革命文化。傳播革命文化并不是向世界推廣暴力或流血,革命文化蘊含和凸顯了無數革命先輩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價值追求和巨大的人格魅力,共同凝聚成強大的精神力量,激勵廣大民眾勇往直前、戰(zhàn)無不勝?!案锩幕瑢τ谌嗣翊蟊?,是革命的有力武器……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zhàn)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zhàn)線?!?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8頁。隨著敘述語境的不斷變化,我們強調的“革命”早已突破了原始意義上的“革命”理論指向,革命精神集中體現(xiàn)了革命文化的時代特征,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內在統(tǒng)一性。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現(xiàn)實邏輯出發(fā),揭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 “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深層奧秘(8)王東京:《我國進入新發(fā)展階段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與現(xiàn)實邏輯》,《光明日報》,2021年2月2日。。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9)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這種真理觀和理想觀、初心使命和偉大斗爭精神、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tǒng)一為人類的政治文明貢獻了豐富的力量源泉。
質言之,傳播革命文化的出發(fā)點和目標歸宿是向世人講清楚革命文化的精髓和要義,是中國的主流思想和正能量,是合目的性與合規(guī)律性的統(tǒng)一。
2.注重標識性概念的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xiàn)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10)《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人民日報》,2021年6月2日。因此要創(chuàng)新對外話語表達的方式,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創(chuàng)新對外宣傳方式,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著力打造中國話語和中國標識。
其一,以問題意識為導向研究焦點、難點、痛點話題,是學術話語的精要和長項。學術話語“從狹義來講,是指用字用詞、計量單位、公式等語言符號的準確、客觀、真實。廣義上來說 ,則是指語言文字在整體上力求概念明晰、判斷準確、邏輯推理嚴密、語法合乎規(guī)范、結論鮮明”(11)李建軍:《論學術論文語言美的特征》,《東疆學刊》,2010年第4期。。這種邏輯的力量、觀念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力透紙背,閃閃發(fā)光。問題是歷史的回眸和時代的聲音,也是學術話語回應的力量。要以問題意識為導向,注重發(fā)現(xiàn)問題,透析問題,并力求解決問題。作為學者專家要以國際、國內的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為著眼點和著力點,多做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多用自己的學術話語敘事,多以厚重的、質量上乘的學術成果呈現(xiàn),力求資料翔實、事實準確,邏輯清晰,致力于提出原創(chuàng)性概念,構建中國知識體系,從而贏得對外傳播話語權和主導權。
其二,學術話語的境界就是要表達觀念性力量?!霸捳Z權既是字面上的說話權力或者講故事能力,也是一種通過建構概念體系、理論體系來影響人心的觀念性力量。”(12)楊光斌:《思想話語權事關國家安全》,《人民日報》,2018年3月8日。中國學者要積極打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等原創(chuàng)性和標識性概念及話語體系,以文化自信的力量對國際社會進行“思想建構”和“知識建構”,“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13)馬麗蓉:《基于絲路學視角的“一帶一路”學術話語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4期。。要善于運用各種生動感人的事例作為論據展開論證,有力說明中國發(fā)展本身就是對世界的最大貢獻、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智慧(14)《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人民日報》,2021年6月2日。,克服“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傳開叫不響”的誤區(qū)。
其三,以學術話語彰顯人類共同價值。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弘揚好中國精神,必須深刻理解和構建全人類共同價值,尊重文明多樣性,以承認多種價值觀的差異和共存為前提,開放包容,文明共存,中西貫通。其內容既融合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又吸收了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優(yōu)秀文化的精華,體現(xiàn)了價值觀多樣性中的共同性,體現(xiàn)了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體現(xiàn)了人類社會共同努力的前進方向。因此,學術話語還要凸顯人類關懷意識,唯有如此,才能最大化地彰顯其價值。
學術話語是在科學研究和科學實證的基礎上對某一學術領域現(xiàn)象和問題進行科學分析和闡述而得出的話語,這種“嚴肅、嚴謹”的話語有時也要轉換話語敘述方式,在剛性中有柔性,在理性中有情感,從而發(fā)揮學術話語的傳播效力。
1.梳理好著眼點
要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眼點、著力點,介紹闡釋中國理念、中國道路、中國主張,不斷增進理解、擴大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目前中國學界“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不太相稱”(15)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_3.htm.,要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更好地發(fā)揮作用。哲學社會科學話語權是進攻的利器,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而話語權則是防御的盾牌,迎面多拳來,制勝一招先。學者在話語講述中,要少“宣傳味”,多“學術味”,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立場、觀點,以定量或定性與定量相統(tǒng)一的方法,以科學嚴謹的態(tài)度,有理有據地研究闡釋中國理念、中國道路、中國主張,做到論點明確、論據精確、論證有力,傳播有方,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實踐的檢驗,歷史的檢驗,以真理的力量服人,讓傲慢與偏見無處躲藏,用高質量學術研究做出學術上的有力回應,通過反駁和對話提高中國的學術話語權和主導權。
2.符合國際表達
學術話語的傳播需要貼近中國和世界發(fā)展的實際,在話語表達方面應主動貼近國際社會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找到中國話語表達與國際話語表達的共同點、交匯點、融通點,講國際社會能聽懂、易接受的語言,只有如此,才能提高話語傳播的效果。提高傳播藝術既要有精準靶向,需要講究表達方法,以契合國際規(guī)范和慣常的敘述方式來講述,這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前提條件,也是有效發(fā)出中國聲音的必備條件。故事能講好意味著話語策略得當,選準了對象、內容和方法,即便是兇猛的話語“攻擊者”,其“出拳”就像打在彈簧上,消解其攻勢和速率,甚至能產生回彈的力量。雖然科學與意識形態(tài)屬于不同的范疇,但二者并非在平行線上運行。學術話語不是晦澀難懂的代名詞,也不是幾何公式的集合體,學術話語必須放下身段,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多用外國民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敘述方式,能講、會講、善講,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有機結合。
3.注重挖潛學術資源和學術平臺
要大力挖掘雙一流高校和有影響力的科研院所的智庫資源。可設立對外研究機構,整合知識和力量,把握主動權,有組織有針對性地運用學術話語揭露美國強權政治、霸權主義、“長臂管轄”的罪惡行徑和嚴重危害,揭露其對中國主權的肆意干涉、對中國人權超越人性底線的造謠污蔑,等等,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學術對學術、以話語對話語、以中國學術話語的力量還原事實真相。學術話語不是“大批判”語言,而是理性平和、以數據、以事實服人。要建立中國話語體系研究機構,整合學術力量和全球資源,進行多學科交叉和共振,充分運用國內外學者們的國際眼光、學術背景、責任心和主動精神,通過多學科的思想碰撞和協(xié)同,通過學術議題的設置和話題的中外共享,提高講真故事、講好故事、講小故事、講感人故事的能力。
要發(fā)揮孔子學院學術話語傳播主渠道作用??鬃訉W院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中堅力量,是中國傳遞真善美、和合文化、和諧世界的主要孔道??鬃訉W院僅僅用了十余年的時間,就跨越了歐美對外語言機構上百年的路(16)李建軍:《中華文化中亞傳播戰(zhàn)略態(tài)勢和優(yōu)選方向》,《當代傳播》,2013年第4期。??鬃訉W院要發(fā)揮身居目的國的本土化優(yōu)勢,利用教師的語言和智力優(yōu)勢,在中國學術故事講述中發(fā)揮主渠道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孔子學院的學生主動發(fā)聲,以學術話語講好中國故事??鬃訉W院是中國文化的“思想庫”和高水平的傳播平臺,傳播主體既包括孔子學院、孔子課堂的外方教師,也包括對象國的學生,其目的不是為了中國的文化輸出和價值觀的傳播,而是為了雙方文化的交流、文化的理解、文化的增色和文化的提升,是把大愛和真情“交融”在一起,是把理解和尊重“交融”在一起,是把合作與共贏“交融”在一起,是把安鄰、睦鄰、友鄰“交融”在一起,是把塑造世界共生共榮理念“交融”在一起。
4.讓對方以真情講好中國故事
學術話語不是干巴巴的幾條筋,文化意蘊、學術理念要通過專家、學者身體力行地講述。中國文化的影響力不僅要靠國內學人傳,而且要靠國外的知華、友華、親華的人士傳;傳播不是一味“硬性地傳”,也需“柔性地傳”,不能只是“理性地傳”,同時還要“有情感地傳”。傳播無定式,但因人因地因環(huán)境必須作出選擇和變通。傳播重要的是過程和效果,不是無果,因為“只有真正發(fā)自內心的東西才會被打動和使人欣然接受”(17)李建軍,劉會強,劉娟.《理性與情感傳播:對外傳播的新尺度》,《江西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
10年前,吉爾吉斯斯坦奧什國立大學孔子學院學生奧馬特,因一場手術意外導致肌肉萎縮,一些簡單的肢體動作都難以完成。奧什國立大學孔子學院中方教師付東良把傳統(tǒng)的中華武術理念和精神發(fā)揚光大,不僅為奧馬特量身定制了訓練課程,每一節(jié)課對其特別關照,還經常鼓勵他學習武術,只要有耐性和韌性就能強身健體,就能贏得自信;同時,告知他學習武術的要義是講武德,是講誠信、講正義、有大愛。久而久之,師生間建立起了無聲的信任(18)郭衛(wèi)東:《中亞孔子學院文化傳播實踐研究:以吉爾吉斯斯坦奧什國立大學孔子學院為例》,《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奧馬特入學短短兩個月,訓練便初見成效,萎縮的肌肉開始對外部刺激有了更為明顯的反應并可以完成小力量的耐力訓練(19)郭衛(wèi)東:《中亞孔子學院文化傳播實踐研究:以吉爾吉斯斯坦奧什國立大學孔子學院為例》,《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經過一年的訓練,奧馬特不僅可以順利地完成訓練前的熱身運動,如跑步、壓腿等,還能熟練地完成“少林連環(huán)拳”、“少林通背拳”、“少年拳”國標(中國標準)、“一路長拳”、“二路長拳”以及國際標準規(guī)定的“三路長拳”。付東良的言傳身教和奧馬特的堅韌不屈共鑄的“中華武術傳奇”在吉爾吉斯斯坦奧什市廣為流傳??梢?,中華武術的精髓不是光靠嘴說出來的,而是憑功夫練出來的,非言語傳播的力量也同等重要。
概言之,話語本身就是一種權力,要捍衛(wèi)這種權力、用好這種權力。中國教師的學術論文和研究課題不僅要寫到大地上,更要寫到孩子們的心中;外國孩子的心中如果有親身體驗的生動的中國故事,這個故事就會在國外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更進一步講,中國故事不能僅僅國內講,也要國外講;不能僅僅中國人講,也要讓外國人講;不能僅僅靠政治家講,也要讓學者講、老百姓講。通過做大朋友圈,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力建構,在文化交流中導力、凝力、張力、生力、助力、升力。
1.延展學術話語的傳播時序和傳播空間
要優(yōu)化網絡空間敘事傳播環(huán)境,警惕西方“文化殖民”,健全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維護網絡意識形態(tài)安全。利用好時間維度和心理空間、精神空間、生活空間、社會空間、思想空間,拉近受眾與中國故事的心理距離、思想距離、生活距離,對中國故事“具象化”再造、“敘事化”傳播、“感性化”形塑、“日?;毖哉f。
2.拓寬傳播中國故事的有效載體
好的傳播與好的平臺相輔相成,以學術話語講好中國故事離不開好的中介。一是文化載體。通過譯介中國哲學、中國古典文學、中國醫(yī)學、中國藝術等,將《詩經》《周易》《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本草綱目》《西游記》等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元素傳播出去,增加西方受眾對國學經典的了解。以中西文明對話和互辦文化年搭橋,加強中西文化交流互鑒。二是實踐平臺。建立中西青年學者互訪、互學機制,采取研學、探究、游學、文體競賽等形式雙向互動,增進彼此之間的思想交流、文化傳承、實踐體驗,以西方世界的視角講述中國故事。每年贊助一部分國外學者來中國采風,開展學術研究。以中國為研究對象,以第一手資料為論據,用國外學術話語展現(xiàn)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塑造中國形象。
3.以視頻“微敘事”講好中國故事
以小見大,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地講好中國故事;以視域融合的“微敘事”傳播中國故事。田園古風美食視頻的“微敘事”傳播方式不但風靡全國,而且走向海外,引發(fā)國際社會的情感共鳴,成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向外傳播的一張“亮麗名片”。古風田園美食視頻吸引了世界人民的廣泛關注,“有趣好看”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入世界人民的內心“視界”,在現(xiàn)代社會的心理譜系中成為田園古風的治愈系標識,從而達到由喜歡一個視頻,進而開始喜歡中國人,喜歡這個國家的傳播效果。田園古風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無疑給學術話語敘事以啟迪,“大敘事”“大制作”并不一定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制勝法寶”,而契合主題和觀眾口味的“小敘事”“小制作”“微敘事”反而后來居上,達到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傳播,不能只是在博物館里“藏”,在展覽館里看,而是要讓歷史說話,讓文物發(fā)聲。中國的經史子集不能躺在故紙堆里沉睡,應該通過專家學者的講述、創(chuàng)作和當下的“聲光影電”“再現(xiàn)”出來、“活”起來、“嗨” 起來,做到小切口、大視角,以時空的聚合和延展,把思想觀念、藝術風格和當代技術有機融合,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走向世界舞臺中央。
學術話語以其自身的特點和內質拓展了對外傳播的時空維度,學術話語同政治話語、民間話語一道,開辟了中國話語體系走向世界的通途。講好故事是一種能力,以學術話語講好中國故事、發(fā)出中國聲音更是一種能力。我們要以邏輯的力量做好議程設置,以道義的力量開展對外輿論斗爭,以真理的力量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以觀念的力量塑造中國形象、提升對外文化軟實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強大的中國學術話語和學術支撐,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征程中鑄就“最大公約數”,擘畫“最大同心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