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江西省九江市鶴湖學校)
按照我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初中學段要求:初中生要閱讀革命文學作品,如《紅星照耀中國》等,體會、評析革命領袖、革命英雄的愛國精神和人格魅力。獨立閱讀古今中外詩歌集、中長篇小說、散文集等文學名著,如《朝花夕拾》《駱駝祥子》《艾青詩選》《西游記》《格列佛游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根據(jù)閱讀進度完成讀書筆記,針對作品的語言、形象、主題等方面的話題展開研討。開展多樣的讀書活動,豐富、拓展名著閱讀,推薦自己喜歡的名著,說明推薦理由,嘗試改編名著中的精彩片段。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也規(guī)定:初中生在三年必須讀完十二部名著,每學期有兩部。十二部名著中,有八部來自國內(nèi),四部引自國外,所涉及的題材有小說、散文、詩集、紀實等,它們是人類浩如煙海般文學作品的代表,閱讀價值高。有效閱讀完這些凝集作者人生智慧的著作,既能通過汲取文化養(yǎng)分以提升學生文學素養(yǎng),又能啟迪人生以助學生健康成長。但名著閱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師科學引導,需要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和技巧,并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掌握了閱讀方法和技巧,名著閱讀猶如按圖索驥一樣,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激發(fā)孩子的好奇心,讓閱讀由被動變?yōu)橹鲃?。所以,在給學生布置閱讀任務前,教師應引導學生制定閱讀提綱,讓學生帶著明確的問題和好奇去閱讀名著,將閱讀轉變成一次知識探奇之旅。教材上設計的專題探究是必做功課,需要學生邊讀邊積累。以七年級上學期《朝花夕拾》名著導讀為例,在該專題二——“魯迅筆下的那些人物”,教師就應該提前給學生列閱讀提綱,提綱中包括:分清人物的正反面、涉及的事件、反映出的品質、篇目的名稱等。這樣既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效率,而且后期匯報整理也更準確。再如,在七年級下學期的《駱駝祥子》名著導讀專題四——“品析‘京味兒’”,教師應要求學生在閱讀時應該邊讀邊抄錄相關語句;通過這樣一個過程,促進學生對老北京的人情風俗、市井生活、北京人獨特的語言習慣有更深的了解與體會。
任何一種行為導致的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逐漸減弱,故需要通過一些刺激性行為來加以強化效果。如七年級下學期在閱讀《海底兩萬里》時,因為諾地留斯號潛水艇走過很多地方,學生閱讀完后一下子難以理清航行經(jīng)歷,教師可以根據(jù)名著導讀專題一“寫航海日記”,布置學生依托世界地圖繪制一份潛艇航行線路圖,標明時間和地點,那么整個航程就一目了然。面對這種航程圖,學生肯定會忍不住感嘆:凡爾納的作品哪是什么科幻,明明就是紀實。究其原因,是人們在掌握了科學思維之后而發(fā)揮出的想象,就會符合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那么,將來這虛構的想象就有可能成為現(xiàn)實,或者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事實,只是你還沒有了解到罷了。基于此,航海日記就不難寫了,而且,學生更能大膽地去寫。再如,八年級下學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名著導讀專題三——“紅色經(jīng)典的現(xiàn)實意義”,對其探究具有非凡的價值。人們從保爾身上學到了什么?當今社會仍然需要這樣的精神品質嗎?我們學生在這個時候會思考:一個人如果只為自己而活與為更多的人好好生活相比,心態(tài)和結果會有怎樣的不同?答案是顯而易見的?!白x紅書,跟黨走”,指的就是這樣的過程。
如九年級上學期《艾青詩選》名著導讀專題三——“舉辦詩歌朗誦會”,學生初讀作品算一次,挑選朗讀作品是又一次品析,在練習朗誦的過程是再一次的深刻理解,在展示朗誦的時候又能獲得強烈的共鳴。因此,這不僅是朗誦水平的訓練機會,更是學生完成現(xiàn)代詩讀—品—再創(chuàng)作的一個過程。九年級下學期《簡·愛》名著導讀專題三“欣賞與排演”,教師可以布置學生選好情節(jié)、分配角色,臺詞背誦、上臺表演等。這些工作完成的過程,就是學生感同身受的過程,就是對作品深入理解的過程,能夠大限度地增長學生的閱歷,從而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初中生名著閱讀時間非常寶貴,故選對名著版本很重要。九年級上學期《水滸傳》和七年級上學期《西游記》這兩部名著,皆是部頭大、人物多、故事連綿復雜,學生閱讀中往往會被各種人物及事物間的關系所困惑。為了節(jié)省學生的寶貴學習時間,需要幫助學生選擇恰當?shù)陌姹?,爭取一次性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通過閱讀比對發(fā)現(xiàn),《水滸傳》可以選擇“名著幫”,它的特點是:足本,無刪減,無障礙閱讀。為做到“無障礙閱讀”,該版本中列出了“非常見字”“詞的注音”“注釋”等,每回中還附有“名師導讀”和“旁批”,另外還有附贈的“名著作業(yè)本”。學生能一遍就讀懂,不留疑惑;讀完后進行練習鞏固,對照答案強化記憶,效果甚佳。而名著《西游記》則可以選擇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的版本,該版本針對重點和特別的字詞都有注音和解釋,使得原文讀來暢快。如佛教用語“般若(bo1re)”即智慧的意思,而這在別的版本中鮮有提及。讀書時,閱讀切忌一知半解,而一些偏詞和不常見詞常常成為人們的閱讀障礙,對這些偏詞和不常見詞的注解,有時可以實現(xiàn)一通而百通。再如,“掮(qian)”即肩扛,“卮(zhi)”即為古代的一種酒器;“涼德”表達謙辭,即薄德的意思。該版本的該類注釋,使人們以前誤讀或苦于沒有專業(yè)辭書而忽略的錯誤能夠得以更正,該名著版本內(nèi)容未刪減,學生閱讀時間也未增長,但增加閱讀的愉快感與提升了閱讀體驗。
新課標中的十二部名著,并不是完全獨立的個體,實際上人們可以在一定程度通過建立關聯(lián)性來進行閱讀。在閱讀八年級上學期《紅星照耀中國》之前,可以結合七年級下學期《老山界》課文中的內(nèi)容來展開閱讀?!独仙浇纭分兄v道“瑤民在紅軍部隊到達之前習慣性地逃跑”,這說明當時瑤民并不了解紅軍隊伍。教師講到此時應再進一步補充道:在抗戰(zhàn)前后,國民黨經(jīng)常制造各種謠言,混亂視聽。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去思考:當時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紅軍部隊真的會如國統(tǒng)區(qū)謠言說的那樣嗎?如果沒有,那么國民黨造謠的目的是什么?學生通過思考得到答案后,再來閱讀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就能真正體會到這部紀實性作品在當時對中國共產(chǎn)黨、對中國紅軍、對中國人民的偉大意義和非凡價值。又如學生在閱讀九年級下學期《儒林外史》之前,可以關聯(lián)同學期的另一篇課文《變色龍》,學習和知曉諷刺的使用方法及效果;然后再回頭來看《儒林外史》,就明白其真正諷刺的是什么。這樣去閱讀,學生就能發(fā)現(xiàn)通過言語來完成對人物的諷刺,實質是對封建科舉制度的抨擊。這比學生直接閱讀時的模棱兩可、一知半解要好太多,能真正達到高效閱讀。再如八年級上學期《昆蟲記》和八年級下學期《傅雷家書》兩部名著,兩者完全屬于跨學科著作,特別是《傅雷家書》,可以作為多種藝術的基礎掃盲讀本。閱讀《傅雷家書》時,讓學生把書中講到的藝術種類及其基本特點羅列出來,再選出自己最喜歡的藝術種類,并說明原因。這能讓學生得到藝術熏陶,重新審視自己的藝術品位,從而提升自身藝術涵養(yǎng),促進學生藝術愛好的自我培養(yǎng)。而《昆蟲記》將昆蟲都人格化了,帶領學生用溫柔的眼光看待蟲子,蟲子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也同樣神圣而燦爛。他們有著與人類一樣的生老病死,經(jīng)歷過與人類一樣的悲歡離合。看懂了蟲子平凡而不易的一生,就更能待世界以柔情,這種教化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總而言之,新課標下初中必讀名著選擇合理,對提升學生文學素養(yǎng)大有裨益。但同時需要教師科學引導,需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做到有計劃、有方法地閱讀,做到“眼到”“心到”和“手到”,充分去理解和掌握到名著所蘊含的“情境”“心境”和“意境”。通過名著閱讀來充實自我和提升自我,真正做一個有素養(yǎng)、有格局、有夢想、有溫度的新時代的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