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剛
2021 年12 月中旬,第十一屆亞洲食學論壇在浙江工商大學如期舉行,適逢杭州疫情加重,人人談之色變,我則義無反顧,如飛蛾撲火般奔向杭城,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論壇主席趙榮光先生贈我新書——《中華食禮》(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21年12月版.)此書系趙氏食學三論(《中華食禮》《中華食學》《中華菜論》)之首冊,書香去俗氣,自是先睹為快。
學界對食禮的研究,成果頗豐,代表性的有馮玉珠的《餐飲禮儀全攻略》(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它是一本非常實用的餐飲禮儀讀物,集文化性、實用性、示范性、可讀性和欣賞性于一體的禮儀指導工具書。周書存的《談飲食禮儀》(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4.)從籌辦者、就餐者、接待者等角度全面展示了飲食禮儀。姚偉均的《中國傳統(tǒng)飲食禮俗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中國飲食禮俗與文化史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皆立足于歷史文獻、古文字研究、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新進展,鉤沉致遠,以朝代為中心,系統(tǒng)地考察了中國歷代飲食禮俗的流變。中國臺灣的毛永年、林瑩夫婦所著的《現(xiàn)代中餐禮儀》(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8.)較為詳盡地解析了餐飲禮儀,中西對照,突出實用性。而趙先生的著作,另辟蹊徑,著重發(fā)掘食禮的文化內涵,對人類社會公理、中華餐桌禮儀文化史、飲食信仰禮俗、飲食禮俗的重構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厘清了食禮方面的許多概念,不僅文辭優(yōu)美,圖文互參,而且將書卷氣與煙火氣合二為一,很多案例都是現(xiàn)身說法,極具生活情趣,開啟了食禮研究的新范式,要而言之,趙著有以下特點。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知禮、重禮、守禮、行禮是中國人最起碼的道德品質,孔圣人有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1)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23頁。他明確告訴我們不合禮教的東西不能看,不合禮教的言論不能聽,不合禮教的話語不能說,不合禮教的事情不能做?!对娊?jīng)》相鼠篇對無禮之人進行了最為無情的攻訐:“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2)周振甫譯注:《詩經(jīng)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68-69頁??梢?,無禮之人是禽獸不如,不容于世。正如夫子所言:“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3)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78頁?!岸Y之于人,猶酒之有襞也?!薄叭擞卸Y則安,無禮則危?!?4)艾鐘,郭文舉注譯:《禮記》,大連:大連出版社,1998年,第1頁。明代思思想家呂坤曰:“守禮不足愧,亢于禮乃可愧也。禮當下則下,何愧之有?”(5)王國軒,王秀梅:《呻吟語正宗》,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第65頁??鬃铀珜У娘嬍扯Y儀是古代中國飲食文化的核心內容,它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發(fā)展起著不可忽視的指導作用,這也是他所倡導禮樂的重要內涵所在?!白源筚t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間。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jié),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6)司馬遷:《史記》,北京: 中華書局,2014年,第1911頁。這說明自從那些圣賢相繼下世以后,周王室也隨之衰微下去,禮崩樂壞已有好些時間了?,F(xiàn)在孔子講究儀容服飾,詳定繁瑣的禮節(jié),刻意于快步行走的規(guī)矩,這些繁文縟節(jié),就是幾代人也學習不完,畢生也搞不清楚的??鬃右簧巫我郧罂思簭投Y,他為中國食禮定下了基調,因而趙先生在書中對孔子的食禮產生的背景和具體內容進行了較多的闡述。
中國人對人品的極高評價是“知書達禮”,對家庭的評價是“仁愛傳家”。殆因“仁者之家,父子愉愉如也,夫婦雍雍如也,兄弟怡怡如也,僮仆欣欣如也,一家之氣象融融如也。義者之家,父子凜凜如也,夫婦嗃嗃如也,兄弟翼翼如也,僮仆肅肅如也,一家之氣象栗栗如也。仁者以恩勝,其流也知和而和;義者以嚴勝,其流也疏而寡恩。故圣人之居家也,仁以主之,義以輔之,洽其太和之情,但不潰其防斯已矣。其井井然,嚴城深塹,則男女之辨也!雖圣人不敢與家人相忘?!?7)王國軒,王秀梅:《呻吟語正宗》,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第54頁。而支撐仁義的是一個禮字,每一個人的言行舉止都必須符合朝廷的法理制度、社會的公序良俗、交往的禮儀禮節(jié)。
當今之世,物質豐盈,精神修為亦日益受到重視,明禮修身,知禮明德,行禮明事,已成國民共識。社會現(xiàn)代化最終取決于人的現(xiàn)代化,人的現(xiàn)代化取決于人的文明程度,亦即人的精神自由、人的禮儀規(guī)范、人受法律與社會公序良俗約束的程度,現(xiàn)代社會不缺乏暴發(fā)戶,缺乏的是懂禮、明禮、行禮的謙謙君子、紳士淑女。習近平總書記就十分禮待科學家,“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他曾這樣高度評價為中國科技事業(yè)拼搏奉獻的老一輩科學家們,對于這些老科學家,他總是牽掛在懷,關愛有加,用很多暖心感人的舉動,表達細致入微的關愛和發(fā)自內心的敬意(8)中國新聞網(wǎng):《禮待“白發(fā)脊梁”!習近平與老科學家的故事》,2021 年10 月14 日,https://www.chinanews.com.cn/shipin/cns/2021/10-14/news903896.shtml,2021年12月1日。。他用實際行動為我們示范了守禮、行禮的真正內核。
作者開篇就用濃墨重彩揭示了食禮乃人類社會文明公理,食禮服務人生,“衣服既足,禮讓以興。”(9)葛洪:《抱樸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第193頁。起源于祭祀的食禮隨后擴展為對人、更其后擴展為強調禮儀的宴會,主要不是滿足與宴者胃腸的需要,甚至也不是為了饕餮口福,它的主旨在于通過嚴格的禮儀程序明確利益關系中的與宴者各自社會角色、身份地位(10)趙榮光:《中華食禮》,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21,第7頁。。餐桌上的文明通禮乃是人類社會的基本規(guī)范,它是一個人順利進入社會的安檢門。今日之食禮更多地體現(xiàn)在吃相上,吃相是一個人的風水或無形名片(11)趙榮光:《中華食禮》,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21,第8頁。。吃相也是一個人的品相,也許香水和服飾會包裝你的形象,但在“食色,性也”的命題下,吃相會出賣你的修養(yǎng)、本性、文化、習慣。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區(qū)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飲食的禮儀會呈現(xiàn)出差異性,但餐桌的四大定律(修養(yǎng)定律、吃請定律、美體定律、適口定律)(12)趙榮光:《中華食禮》,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21,第17-18頁。所體現(xiàn)的卻是普世的價值觀念,是人人遵守的行為準則,漢代大儒董仲舒對此看得十分通透,他說:“好色而無禮則流,飲食而無禮則爭,流爭則亂?!?13)董仲舒:《春秋繁露》,陳蒲清校注,長沙:岳麓書院,1997年,第300頁。將食禮的興廢升華到關乎社會安穩(wěn)與動亂的高度來認識真可謂一言中的。
禮,是做人的頭等大事,人們用禮來講究信用,維持和睦,使彼此團結、筋骨相連一樣。人們把禮作為養(yǎng)生送死和敬事鬼神的頭等大事,把禮作為貫徹天理、理順人情的重要渠道。所以只有圣人才知道禮是須臾不可或缺的,“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14)艾鐘,郭文舉注譯:《禮記》,大連:大連出版社,1998年,第1頁。因此,凡是國亡家破身敗的人,一定是由于他先拋開了禮,才落得如此下場。無禮之人乃無君無父的衣冠禽獸,為千夫之所指,為天地所不容,為人神所共憤。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15)艾鐘,郭文舉注譯:《禮記》,大連:大連出版社,1998年,第180頁。這是孔子在魯國參加完臘祭,在宗廟門外的樓臺上游覽時和言偃對話中所表達的思想,它清楚地表明了最初的禮濫觴于飲食,后世的禮儀制度、人文風俗都是從飲食活動中的道理演變而來的。人們將谷物、豬肉放在石片上焙烤,做個小盅當酒杯,喝的時候雙手捧上,用草把做鼓槌,壘個小土臺子當鼓,他們覺得這是對神靈表達敬意的最好方式。食禮一經(jīng)確立后就如白虹貫日,光芒四射,薪火相傳,燭照千秋。
食禮是維系社會秩序的重要準則,歷代統(tǒng)治者都將傳承食禮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盡管繁復的食禮也招致詬病,但不可否定的是,當餐飲活動變成一種公開化、社會化的行為時,恰恰是這些食禮的規(guī)矩,使得君臣、老幼、男女、主客之間,在飲食和宴會中,顯得更加彬彬有禮,張弛有度,秩序井然。
在古代社會,最嚴謹?shù)氖扯Y,一般都出現(xiàn)在皇家宴席上,由于在君主專制時代國家的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方式,因此,來自宮廷的食禮頂層設計就成為全社會人人遵守的范式。單就座次而言就有嚴格的要求,《史記·項羽本紀》中提到的震古爍今的鴻門宴,“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16)司馬遷:《史記》,北京: 中華書局,2014年,第312頁。眾所周知,西方和北方是尊貴的位置,而南方和東方是卑微的。項羽留下沛公一起喝酒,他坐在西邊,范增坐在北邊,讓劉邦坐在南邊。如果按照賓主的禮儀,這種安排是錯誤的,是對客人的簡慢輕侮。劉邦作為客人,應該面東,即坐在西邊。項羽是主人,按理應該面西,坐在東邊。但在項羽的意念中,鴻門宴并不是賓主喝酒吃飯的宴席,而是君臣相對的演示,劉邦坐在南面,是其實力使然。但作為君的項王,卻沒有坐在北邊面南,而是出于對亞父范增的尊敬將面南的機會讓給了他。項羽缺乏君臨天下的霸氣和戰(zhàn)略眼光,沐猴而冠,這個不懂禮的匹夫最終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
劉邦南面稱王后,論功行賞,大宴群臣,“群臣飲,爭功,醉或妄呼,按劍擊柱?!?17)班固撰;顏師古注:《前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708頁。這讓他覺得自己的威嚴得不到體現(xiàn),于是,便對包括食禮在內的禮法進行重新制定和規(guī)范,以彰顯皇權的威嚴。遂授權叔孫通擘畫這次禮法變革,讓君臣之間形成了一條無形卻又非常嚴格的界限,一直影響著后世。比如對喝酒的要求,在皇帝旁邊陪同皇帝一起飲酒的人,需要按照尊卑身份來安排座次,做到抬頭挺胸,身體端正,在宴席的旁邊,還專門有人監(jiān)督是否有人悖越禮儀,一旦發(fā)現(xiàn)有言行不合禮儀的人,馬上將其攆出宴會廳。因此,與會大臣都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zhàn)戰(zhàn)兢兢,謹小慎微,這樣的局面,讓劉邦非常滿意,他高興地說:“吾迺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18)班固撰;顏師古注:《前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168頁。朝廷宴會中的這種嚴肅氣氛,使得各位朝臣將這樣的禮儀和規(guī)矩都帶回了自己的家中,讓這種氣氛也感染到了家庭生活。及至后來,即便非宴飲場合,哪怕是官員之間吃工作餐也要一體遵照?!端问贰ざY志十九》中,就提到過這樣一件事,宋太宗曾經(jīng)在淳化三年下令制定了“申舉十五條”,對朝上官員們的失禮行為進行糾察和整改,其中一項就是“廊下食、行坐失儀”“犯者奪俸一月,有司振舉,拒不伏者,錄奏貶降。”(19)脫脫等撰:《宋史·禮志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755頁。哪怕是做出在走廊吃零食這樣有失官儀之舉也要嚴懲不貸,絕不姑息。
食禮涉及面很廣,舉凡與飲食有關的事都離不開食禮,大到廚房、灶臺、火塘,小至杯盤碗筷,都貫穿著各色禮儀。以飯碗為例,國人將體制內的職業(yè)稱之為鐵飯碗,失業(yè)謂之丟了飯碗,開除員工叫作砸了他的飯碗,取代了他人的職位叫作奪了他的飯碗,守著優(yōu)質資源卻不知利用是捧著金飯碗討飯。飯碗是如此重要,因此,不要輕易把碗送給別人,舊碗也不能隨便扔掉,不用的碗要用紅布包好才可扔掉。破碗不能用來吃飯,因為過去解押的人犯在飯店吃飯時,用破碗給他盛飯,用過了就丟掉,表示不沾他的晦氣,也有人家用破碗裝飯給討吃的叫花子,讓他把碗一起拿走,免得惹上窮氣,有的地方用破碗裝飯祭奠死者,表示這個碗再也不用了。宴客時不要將空碗碟收走,否則就是下逐客令,與端茶送客的道理一樣。吃飯時不能用筷子敲碗,這是乞丐沿門乞討的動作,也是對飯菜不滿的抗議方式,所以民間說“敲碟子敲碗,生兒子沒屁眼?!边@已經(jīng)接近于非常嚴重的罟罵了。碗之擺放、端持,均需謹慎得體,不可滿溢,禁忌傾翻,更不可碰落地面,竟至跌碎。(20)趙榮光:《中華食禮》,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21,第75頁。
對于食物中飯、酒、茶所承載的食禮,書中有生動的記述。以酒為例,中國人一直強調無酒不成席,酒以成禮,跟著大人去喝酒,喝酒沒有固定的參數(shù),酒量大的飲如長鯨吸百川,會須一飲三百杯,酒量小的,嘬一口就面有酡顏,感到天旋地轉,不論喝多少,只要做到“不為酒困”就行了。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白酒消費市場,每年消耗六百多萬噸白酒,相當于一個杭州西湖的蓄水量,無論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大大小小的商店里,許多高濃度的白酒琳瑯滿目,品種繁多。北京二鍋頭、衡水老白干都在60 度以上,內蒙的扳倒驢、谷城石花霸王醉達到70 度??墒牵袊鴧s沒有出現(xiàn)西方那樣普遍的令人憂心的酗酒問題,在西方,政治家和平民百姓經(jīng)常開展各種形式的反酗酒運動,美國在20 世紀20 年代發(fā)起了長達12年的禁酒運動,他們把酒館當作是城市罪惡的櫥窗,而我們中國作為世界第一白酒生產大國卻波瀾不驚,風平浪靜,這完全得益于孔夫子定下的“唯酒無量,不及亂”這一精神原則的影響,這就是我們的傳統(tǒng)。喝酒的人不少,很少酗酒鬧事,街頭的醉漢也不多,始終強調自我控制,不予放縱??追蜃又v究做事有節(jié)制、有分寸,“從心所欲不踰矩”。隨心所欲是建筑在不逾規(guī)矩的基礎上,這個規(guī)矩當然是指國家的法律、社會的公序良俗和倫理道德規(guī)范以及人際交往中恪守的禮儀禮貌,而飲酒過度就會藐視法律、踐踏公德、無視禮儀、尋釁滋事,丑態(tài)百出,酗酒有百害而無一利,它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很大的危害。
恪守食禮是文化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它表現(xiàn)出根植于內心深處的修養(yǎng)、無須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文明的精粹就在于傳承與創(chuàng)新相輔相成、如影隨形,傳承與創(chuàng)新似單車之兩輪、飛機之雙翼,如果只有傳承,難免膠柱鼓瑟,食古不化,因循守舊。唯有在傳承的同時與時俱進,吐故納新,不斷補充新鮮元素,才能常變常新,適應時代的需求并指引文明的發(fā)展方向。趙先生在食學領域高屋建瓴,獨立潮頭,著作等身,趙氏理論被學界奉為圭臬。重構中華食禮使之具備現(xiàn)代屬性則是趙氏理論應用于社會實踐、社會生活的代表性成果。
餐前感恩禮是人類文明伊始共有的文化,也是迄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禮俗。對食物的敬重,是世界上各種文化的共性,至今許多文化都有餐前感恩禮俗。這是人類食生產的艱難和食生活的重要所自然陶冶鍛造的。對食物的禮敬,就是對大自然賜予和人類勞動的尊重與感戴。(21)趙榮光:《中華食禮》,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21,第80頁。就餐之前,雙手掌心向上,橫托筷子,心中默念:“皇天后土,蒼生托福,德澤長樂,恩祚綿足?!被蚰罨侍旌笸了淖旨纯桑菫椴颓耙幻腌姷母卸?。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一日不吃病懨懨。而老天賜予的陽光雨露風霜霧雪以及寒來暑往的變化為農作物的播種、生長、收獲、儲存提供了便利,大地為農作物的種植提供了肥壤沃土,商人促成了糧食的轉運貿易,廚師讓食材完成了華麗轉身,服務人員使餐飲活動得以順利開展,東道主搭建了宴樂的平臺,餐前餐后的一秒感恩,可謂大道至簡,應行、可行、樂行、易行。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禽獸尚且懂得感恩,而況人乎!感恩是人生的最大智慧,是人性的最好美德。端起碗吃肉,放下筷罵娘,乃是心地蒙塵、人性卑劣的表現(xiàn)。
趙先生建構的現(xiàn)代食禮的精髓是食禮要彰顯飲食衛(wèi)生,其表現(xiàn)就是進食時實行雙筷,一雙用于取食,一雙用于進食,二者不可混淆。中餐由分食制進化到合食制,大家團坐一處共同品嘗一道菜,帶來的最大弊端是加大了疾病傳播的概率,尤其是造成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王力先生在《勸菜》一文中俏皮地說:“中國人之所以和氣一團,也許是津液交流的關系。盡管有人主張分食,同時也有人故意使它和到不能再和。譬如新上來的一碗湯,主人喜歡用自己的調羹去把里面的東西先攪一攪勻;新上來的一盤菜,主人也喜歡用自己的筷子去拌一拌。至于勸菜,就更顧不了許多,一件山珍海錯,周游列國之后,上面就有了五七個人的津液。將來科學更加昌明,也許有一種顯微鏡,讓咱們看見酒席上病菌由津液傳播的詳細狀況?,F(xiàn)在只就我的肉眼所能看見的情形來說。我未坐席就留心觀察,主人是一個津液豐富的人。他說話除了噴出若干吐沫之外,上齒和下齒之間常有津液像蜘蛛網(wǎng)般彌縫著。入席以后,主人的一雙筷子就在這蜘蛛網(wǎng)里沖進沖出,后來他勸我吃菜,也就拿他那一雙曾在這蜘蛛網(wǎng)里沖進沖出的筷子,夾了菜,恭恭敬敬地送到我的碟子里。我?guī)缀醪恍湃挝业纳囝^!同時一盤炒山雞片,為什么剛才我自己夾了來是好吃的,現(xiàn)在主人恭恭敬敬地夾了來勸我卻是不好吃的呢?”當年,袁世凱準備稱帝時,為籠絡人心,時常宴請社會名流,他用自己的筷子給客人布菜,間接地讓客人品嘗了自己的口水,以至于圈內傳出“袁府盛宴佳肴美,總統(tǒng)筷上口水鮮?!辈目谌肽耸乔叭酥腔鄣母叨瓤偨Y,《黃帝內經(jīng)》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22)《黃帝內經(jīng)》,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第6頁。說的就是治未病的理念,健康從預防開始?!肚Ы鹨健吩唬骸肮湃松茷獒t(yī)者,上醫(yī)醫(yī)未病之病,中醫(yī)醫(yī)欲病之病,下醫(yī)醫(yī)已病之病。”(23)孫思邈撰;魯兆麟主校:《備急千金要方》,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第3頁。很多人往往是從年邁之后才注意養(yǎng)生,而且是從飲食禁忌的角度去考慮,陸游就是這樣的。他在《飯罷戲作》中說:南市沽濁醪,浮螘甘不壞。東門買彘骨,醯醬點橙薤。蒸雞最知名,美不數(shù)魚蟹。輪囷犀浦芋,磊落新都菜。欲賡老饕賦,畏破頭陀戒。況予齒日疏,大臠敢屢嘬?杜老死牛炙,千古懲禍敗。閉門餌朝霞,無病亦無債。(24)錢仲聯(lián):《陸游全集校注·劍南詩稿校注第2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22頁。自從伍連德博士提出雙筷制以來,少數(shù)食學家也助推這一倡議,先生在此書扉頁上注明謹以此書獻給中華餐桌文明現(xiàn)代史的偉大先驅伍連德先生誕生142 周年,并撰有中華筷子歌,對現(xiàn)代雙筷制的倡導者表達了崇高的敬意。然而,由于國人積習已久,曲高和寡,并沒有在全社會范圍內引起多大的反響。先生不遺余力地推動雙筷制,并將11 月11 日定為世界筷子節(jié),在新冠疫情后,人們出于對生命的敬畏,使用公筷成為潮流,然而,公筷較之雙筷,其便捷與衛(wèi)生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本書于食禮的研究,實開新風,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相信在它的引領之下,必將掀起對食禮研究的高潮。趙先生在食學領域頗多創(chuàng)見,但智者千慮,或有一失,即便是圣人亦有“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之疚。《中華食禮》在某些方面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舉起要者,大約有二:一是在結構上有待完善。比如發(fā)生在筷子上的食禮,分別在第三章中華筷禮俗、第四章食為民天信仰禮俗中的第二節(jié)之中華筷、第五章中華餐桌儀禮文化重構之第二節(jié)雙筷制進食法都有表述,先生一直在為推行雙筷制奔走呼號,“兩雙筷,一秒鐘”是他重塑食禮之揭橥,故而用大量的篇幅對筷子禮進行書寫,如果將這些內容整合在一起,更能體現(xiàn)出筷子禮的份量及作者對筷子禮的倚重。國內專門研究筷子的藍翔先生出版了《筷子古今談》(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93.)《筷箸史》(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筷子三千年》(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等著作,系統(tǒng)地介紹了筷子的源流、禮俗、趣聞軼事、不同地域人群使用的筷子的區(qū)別及收藏種類,其研究成果亦可適當加以吸收。這并非不道德行為,而是讓讀者用最經(jīng)濟的時間全面了解筷子禮背后隱藏的文化淵源。二是在內容上需要拓展。既然本書叫作中華食禮,理應是涵蓋各民族的食禮,而非付之闕如,少數(shù)民族在生產、生活中因文化、信仰的差異產生了不同的食禮。比如蒙古族的薩察禮,是飲食之前的感恩禮,飲酒時用右手無名指沾杯中酒向天地彈三次;食肉時切三小塊拋向天空;喝茶前用勺把奶茶灑向天空三次。其寓意是首先敬獻蒼天,其次敬獻大地,再次敬獻祖先。進行薩察禮的人必須衣冠端正,用右手虔誠地舉行此禮,表達對天、地、祖先的真誠敬意。徐珂在《清稗類鈔》的飲食篇中談到哈薩克人的飲食禮儀,其內容亦十分精彩:“哈薩克人樸城簡易,待賓客有加禮。戚友遠別相會,必抱持交首大哭,儕輩握手摟腰,尊長見幼輩,則以吻接唇,唼喋有聲。既坐,藉新布于客前,設茶食、醺酪。貴客至,則系羊馬于戶外,請客覘之,始屠以餉客。殺牲,先誦經(jīng)。(馬以菊花青白線臉者為上,羊以黃首白身者為上。)血凈,始烹食。然非其種人宰割,亦不食也。
由于中國地域遼闊。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食禮上各不相同。比如喪席食禮,在吉林,席面簡單,以客人吃飽為度,菜檔次較低,菜肴數(shù)應是奇數(shù),上單不上雙??腿丝珊染?,但主人只斟一次,表表謝意即可,一般不互敬酒,飲宴過程也很短,剩菜不打包。而在湖北仙桃市,人死后,臨葬前,喪家必須設宴款待賓客,以致達到“酒肉狼藉,呼噪喧呶”的程度,否則,將會遭到訕笑。在湖北武穴市,赴喪席的人如果家中有老人,一定要帶幾塊大肉回去給家人吃,這樣可以除晦氣、去疾病、??祲邸?/p>
本書沒有在空間上對典型食禮進行勾陳,在時間上沒有對不同時期食禮的嬗變進行梳理,尤其是對近代千年變局時、歐風東漸背景下所呈現(xiàn)的中西文化沖突、融合帶來的食禮變化缺乏評介,因而使讀者在讀后感到意猶未盡。
趙先生年屆耄耋,猶筆耕不輟,其精神境界是晚輩們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