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標
(上饒師范學院 歷史地理與旅游學院,江西 上饒334001)
“疫”,也就是俗稱的傳染病,現(xiàn)代醫(yī)學對它的定義是:“由各種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一類疾病?!盵1]166《中國大百科全書·現(xiàn)代醫(yī)學》對這里的病原體解釋為:“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為寄生蟲?!盵1]166傳染病是人類生存的一大威脅,其中的惡性傳染病對人類更是一種災難。目前,漢代人對傳染病的認識與救災措施受到學者們的關注,出現(xiàn)了一些重要成果(1)如:張劍光、國慰《略論兩漢的疫情特點和救災措施》,《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楊振紅《漢代自然災害初探》,《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4期;陳業(yè)新《災害與兩漢社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王文濤《漢代人眼中的疫病》,《河北學刊》2007年第4期;王文濤《漢代的抗疫救災措施與疫病的影響》,《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7年第6期;王福昌《漢代南方疫災、疫戰(zhàn)與空間敘事》,《深圳大學學報》2020年第4期。。但由于角度不同,此問題還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目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厘清漢代人對傳染病的認識與抗疫措施,對當前的疫情防控工作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在漢代文獻中,“疫”也稱為“疾疫”“疫氣”“癘疫”等。在漢代,人們對微生物缺乏足夠的了解,因此,漢代人對“疫”的理解與今人并不完全相同。那么,在漢代,“疫”指的是什么呢?東漢許慎將“疫”解釋為“民皆疾也”[2]352,即不管男女老少,很多人得病,因此,“疫”似乎并不一定是傳染病,但顯然包括傳染病。東漢劉熙在《釋名·釋天》中將“疫”解釋為:“役也,言有鬼行役也?!盵3]9與許慎不同的是,劉熙從他所認為的“疫”的來源進行解釋。范行準在《中國病史新義》中說:“起于軍隊中發(fā)生傳染病,則士兵服役而得,故稱‘役病’?!盵4]顯然,范行準認為劉熙所謂的“役”就是“疫病”。楊樹達也把此處的“役”解釋為傳染病[5]。筆者認同該解釋。
學術界對“癘”的含義已有比較深入的研究。《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者將“癘”解釋為麻風病[6]246,此觀點在學術界達成了共識,如李牧《云夢秦簡麻風律考》[7]以及呂亞虎《秦漢時期對傳染性疾病的認知發(fā)微——以出土簡文所載癘病為例的探討》[8]都這樣解釋秦簡中的“癘”。然而考之史籍可知,漢代的“癘”絕不僅僅是麻風病。李曌華認為,“癘”本指皮膚惡瘡,到東漢中后期,則有多人同時患病的含義[9]。筆者以為,西漢中期,“癘”就有與“疫”相似的含義。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平閩越之亂時,淮南王劉安曾上書曰:“南方暑濕,近夏癉熱,暴露水居,蝮蛇蠚生,疾癘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10]2781,其中所說的“癘”是在南方濕熱的環(huán)境下因“蝮蛇蠚生”感染而致,且造成百分之二三十的人死亡,這顯然并不是麻風病,但符合許慎對“疫”的解釋。
東漢時“癘”的含義與西漢中后期基本相同。許慎對“癘”的解釋是:“惡疾也”[2]350。劉熙對“厲”的解釋是:“疾氣,中人如磨厲傷物也。”[3]9這里的“厲”,指的就是“癘”。許慎和劉熙都是從嚴重程度描述癘病的,認為這是一種很嚴重、讓人很痛苦的病。許慎和劉熙的解釋并沒有概括出時人對“癘”的全部認知。如《禮記·檀引(下)》記載:“吳侵陳,斬祀殺厲”,鄭玄注曰:“厲,疫病”[11]77,將“癘”與“疫”同等看待。作為東漢的大經(jīng)師,他對“癘”的理解在東漢應該很有代表性。史籍中多有將“癘”與“疫”并稱的記載,如:“風雨不時,疫癘流行”[12]3370,“癘疫為災”[12]252。王充在《論衡》中也有“溫氣疫癘,千戶滅門”之語[13]45。
在漢代人眼中,“癘”或“疫”是否有傳染性呢?《睡虎地秦墓竹簡》記載,有個叫作丙的人被懷疑有“毒言”,原因是其“外大母同里丁坐有寧毒言”,“丙家節(jié)(即)有祠,召甲等,甲等不肯來,亦未嘗召丙飲。里節(jié)(即)有祠,丙與里人及甲等會飲食,皆莫肯與丙共桮(杯)器。甲等及里人弟兄及它人智(知)丙者,皆難與丙飲食”。整理者對“毒言”的注解是:“一種傳染病,經(jīng)過飲食或唾液等途徑,可以傳染他人”[6]316-317。丙似乎并沒有染疫的癥狀,只是他的外祖母(外大母)同里之人中有人染疫。這種情況下,丙依然被懷疑有“毒言”。眾人皆盡量避免與丙接觸,至少不能與丙同飲食。顯然,秦人已清楚地知道,疫是能傳染的,也知道染疫之人不一定會有癥狀,似乎已經(jīng)知道染疫之人中有我們今日所說的“無癥狀感染者”。秦人已經(jīng)對疫有這樣的認識,以常理來說,漢代人也應當有這樣的認識。王充在《論衡》中記載:“太陽之地,人民促急,促急之人,口舌為毒”,又說“促急捷疾,與人談言,口唾射人,則人脤胎
(脹),腫而為創(chuàng)”[13]949-959。以現(xiàn)代醫(yī)學來看,王充對毒言來源的解釋并不準確,但他知道這種病可通過唾液傳染。當人們看到一個人得疫之后其身邊人也陸續(xù)得相同的疫,很容易得出疫是可以傳染的結論。漢代人確實清楚癘疫是可以傳染的。
有研究者指出,漢代人認為疾疫爆發(fā)有“君王‘不明’”“惡鬼造成”以及“‘天地之道’和自然規(guī)律”[14]105等原因。筆者認同“惡鬼造成”以及“‘天地之道’和自然規(guī)律”這兩種說法,但“君王‘不明’”說似有不足之處。漢代人不僅認為君王要對災異負責,三公也應對災異負責。此外,漢代已有人意識到飲食不當有可能染疫。筆者以為,其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四種。
西漢前期,人們就已經(jīng)把君王的行為和災疫聯(lián)系在一起。晁錯在給漢文帝的對策中說,五帝的行為符合天、地、人之道,所以“陰陽調(diào),四時節(jié),日月光,風雨時,膏露降,五谷孰,祅孽滅,賊氣息,民不疾疫”[10]2293。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之后,人們基本上承認了災異與政治有關。董仲舒認為,“王者不明,善者不賞,惡者不絀,不肖在位,賢者伏匿,則寒暑失序,而民疾疫”[15]385。東漢人也基本上延續(xù)了這個看法?!墩摵狻酚涊d:“行堯、舜之德,天下太平,百災消滅,雖不逐疫,疫鬼不往?!盵13]1043王充認為,如果君王都能像堯、舜一樣品德高尚,天下就不會有災疫。反過來,如果君王舉止不當,就會招來災疫。災疫是上天對君王犯錯的譴責。同時,時人還以為,災疫也有可能是中央高層官員行為不當造成的。漢元帝初即位時,曾因“關東流民饑寒疾疫”責問丞相于定國“欲何施以塞此咎”[10]3043-3044。延光四年(125),張衡曾上書說:“臣竊見京師為害兼所及,民多病死,(上并猥)死有滅戶”“厲氣未息,恐其殆此二(年)[事]”[12]3350。張衡認為這次疫災是中央高層官員在“祀”方面行為不當造成的,并列舉了兩件事加以說明。在他看來,這次疫災無疑正是上天對大臣過錯的警示。漢桓帝永興二年(154),“人民疾疫”,時人以為這是“梁翼專政”造成的[12]3311??梢姡瑵h代人普遍認為疫災是上天對君王以及中央高層官員行為不當而降下的譴責。
惡性傳染病會造成人口成比例死亡,漢代人難以理解其中的真正原因,認為這似乎非人力所能為。時人多認為,這是由某種超自然的惡鬼造成的。如前文所提,《釋名》在解釋何為“癘”時,說的正是其來源于鬼?!稘h舊儀》云:“昔顓頊氏有三子,生而亾去為疫鬼,一居江水為瘧鬼,一居若水為罔兩蜮鬼,一居人宮室區(qū)隅漚瘐,善驚人小兒?!盵16]104在漢代人眼中,世間不僅有疫鬼,而且至少還有三種不同類型的疫鬼。曹植在《說疫氣》中曰:“建安二十二年,厲氣流行”“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17]3294-3295。雖然曹植以為這是愚民可笑之言,但確實反映了人們普遍認為疫災由鬼神造成的這一觀念現(xiàn)象。
漢代的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容易引發(fā)疫情。南方氣候濕熱,原始叢林多,時人以為其中有“瘴氣”,人若處于其中,就有可能染疫。左鵬在《漢唐時期的瘴與瘴意象》中說:“至晚在東漢初年,人們已對交阯(約今越南北部)之瘴氣有了認識,比之更早的時代有無此說則不得而知?!盵18]258王子今《漢晉時代的“瘴氣之害”》從病理學和生態(tài)學的角度論證了漢代人對“瘴氣”致疫的了解[19]。西漢初年,人們已經(jīng)體會到“瘴氣”的危害?!妒酚洝酚涊d:呂后時期,發(fā)兵攻擊南越,“會暑濕,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嶺”[20]2969。建元六年(前135),漢武帝欲派兵攻閩越時,劉安勸阻曰:南方“林中多蝮蛇猛獸,夏月暑時,歐泄霍亂之病相隨屬也”[10]2779。劉安是淮南王,生活于南方,對南方濕熱的叢林顯然有一定的了解。建武二十五年(49)馬援征武陵時,“會暑甚”,很多士兵因疫而死,馬援自己也得病,為此,“乃穿岸為室,以避炎氣”[12]843。順帝永和二年(137),象林叛亂,順帝準備調(diào)軍鎮(zhèn)壓,李固說:“南州水土溫暑,加有瘴氣,致死亡者十必四五”[12]2838。永建四年(129),楊厚曾說:“今夏必盛寒,當有疾疫蝗蟲之害”[12]1049。他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以及當時天氣的變化斷言將有災疫發(fā)生,后來果然發(fā)生了蝗災與疫災。也就是說,在楊厚看來,氣候的某些變化可能會引發(fā)疫災。曹植也曾說:“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盵17]3294-3295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在濕熱的環(huán)境下,昆蟲與微生物非?;钴S,人如果在其中活動,很容易感染這些昆蟲所攜帶的病原體。例如瘧疾就是通過蚊蟲傳播的,而蚊蟲在濕熱的環(huán)境下非?;钴S。劉安、李固、楊厚和曹植等人的看法是比較符合我們今日的科學常識的。
《內(nèi)經(jīng)》中記載:“亂于腸胃,則為霍亂?!盵21]漢代人所謂的“霍亂”與現(xiàn)代醫(yī)學所講的霍亂是不同的。從撰者把霍亂歸于腸胃類可以看出,似乎時人認為此病與飲食有關。對此,范行準先生指出,“夏日或熱帶地區(qū),食物易腐”,容易引發(fā)漢代人所謂的“霍亂”,即“急性腸胃炎或食物中毒”[22]。張仲景對這類疫病有較為明確的看法,他在《金匱要略》中明確指出,“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23],并在《傷寒雜病論》記載了以“飲食不節(jié),寒熱不調(diào),清濁相干,陰陽乖隔”而導致的“霍亂”,其癥狀為“嘔吐而利”[24]??梢?,時人已經(jīng)意識到,飲食不當有可能致疫。
對于漢代的抗疫措施,學術界已經(jīng)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張劍光、鄒國慰在《略論兩漢的疫情特點和救災措施》中說:“兩漢統(tǒng)治者采取了帝王自責,給醫(yī)藥,施錢財,開倉賑濟,安葬死者,隔離病人等措施。”[25]王文濤在《漢代的抗疫救災措施與疫病的影響》中指出,漢代采取了“發(fā)放藥物,醫(yī)治疫病,強制隔離病人,安葬死者,控制疾疫傳播”以及“減免田租賦稅,施放財物,開倉賑濟,安輯流民,節(jié)用抗災”等措施[26]。王福昌《漢代南方疫災、疫戰(zhàn)與空間敘事》從“直接救治、研究認識、災前預防和輿論引導”四個方面對漢代南方的疫戰(zhàn)措施進行研究[27]。這些論述有不足之處。張劍光文中并未論及罷免丞相或司徒,“開倉賑濟”也不準確,而應該是賑濟老弱,且疫災賑濟似乎不對所有人。王文濤文中亦未區(qū)分“開倉賑濟”與賑濟老弱,“發(fā)放藥物”與“醫(yī)治疫病”筆者以為可歸為一類。王福昌文中所論的“研究認識”與“災前預防”應視為漢代的日常行為,并非疾疫發(fā)生后的應對措施??贾芳?,筆者以為漢代有明顯針對性的抗疫措施主要有:君王自責與罷免丞相或司徒、驅鬼、減免賦稅與賑濟老弱、醫(yī)療救助以及隔離病人等。
漢代人認為,君王犯錯會引發(fā)上天降下災異以示譴責,那么君王自責就成為必要的抗疫措施了。漢文帝在后元年(前163)曾因“水旱疾疫之災”下詔檢討自己是否有過,曰:“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10]128。初元五年(前44),漢元帝因有災疫下詔曰:“朕之不逮,序位不明,眾僚久曠,未得其人”[10]285。鴻嘉二年(前19),漢成帝因“水旱疾疫之災”下詔罪己[10]317。東漢桓帝也曾下詔曰:“比歲不登,民多饑窮,又有水旱疾疫之困。盜賊征發(fā),南州尤甚。災異日食,譴告累至。政亂在予,仍獲咎征?!盵12]317
時人眼中的天譴不僅針對君王的過失,也可能針對三公。西漢前期鮮有三公因災異而被問責。西漢后期因災異問責或罷免三公時,疫災被視為災異的一種,并不區(qū)別對待,而被免的三公多為丞相。如:漢元帝時,丞相于定國因疫災“上書謝罪”,后因“春霜夏寒,日青亡光”而“上書自劾”[10]3043-3045;永始二年(前15),丞相薛宣被免,其原因除了“疾疫死者以萬數(shù)”之外,還有“變異數(shù)見,歲比不登,倉廩空虛,百姓饑饉,流離道路”以及“人至相食,盜賊并興,群職曠廢”等[10]3393;綏和二年(前7),丞相翟方自殺,其原因除了疫災之外,還有其他數(shù)種災異[10]3422-3424。東漢時,廢丞相,置司徒。王小明在《東漢三公因災異被免現(xiàn)象考論》中指出:東漢時期,“因災異免三公已經(jīng)成為一項正式的政治制度”“太尉多因天文災異被免”“司空則多因水土災異被免”,因疫被免的三公多為司徒[28]。筆者認同這樣的看法,如:延熹四年(161),司徒盛允在疫災發(fā)生后不久被罷免[12]308;建寧四年(171),司徒許訓因“大疫”被罷官[12]332;光和二年(179),司徒袁滂也在“大疫”后不久被免[12]342;光和五年(182),司徒陳耽也因為“大疫”而被罷免[12]346?!稘h書》中有:“司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10]722疫災傷害的對象是人而不是物,而司徒的職責對象是人,東漢疫災后罷免司徒當與此有關。
由于時代的局限性,漢代人多以為疫是鬼造成的,那么驅鬼也就成為解決疫災的重要辦法。時人多以一種被稱為“大儺”的儀式驅疫鬼,主要方式有:擊鼓、用掃帚除不祥、用“桃弧棘矢”射鬼以及用其他各種武器斬殺各類惡鬼等。鄭玄對《禮記》中大儺有注曰:“此月之中,日歷虛、危,虛、危有墳墓四司之氣,為厲鬼,將隨強陰出以害人也?!盵11]735因為有厲鬼出來害人,所以要舉行“大儺”驅鬼。高誘對時人如何舉行“大儺”有簡要的介紹,他在對《呂氏春秋》中所載的“大儺”(2)《呂氏春秋》中記載一年中有三次不同形式的“大儺”,分別是:季春時,“國人儺”;仲秋時,“天子乃儺”;季冬時,“命有司大儺”(參見: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學林出版社,1984,第122頁、422頁、615頁)。作注說:“逐盡陰氣為陽導也,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驅除是也”[29]?!逗鬂h書》比較詳細地記載了當時舉行“大儺”的情形:“選中黃門子弟年十歲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為侲子。皆赤幘皁制,執(zhí)大鼗。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zhí)戈揚盾。十二獸有衣毛角。中黃門行之,冗從仆射將之,以逐惡鬼于禁中。夜漏上水,朝臣會,侍中、尚書、御史、謁者、虎賁、羽林郎將執(zhí)事,皆赤幘陛衛(wèi),乘輿御前殿”,眾人說一段驅疫言辭后,“因作方相與十二獸儛。歡呼,周遍前后省三過,持炬火,送疫出端門;門外騶騎傳炬出宮,司馬闕門門外五營騎士傳火棄洛水中”[12]3127-3128。從中可見漢代的“大儺”參與人員多、規(guī)范宏大、儀式復雜,費用想必也很高。張衡在《東京賦》中也描述了“大儺”場景,其中主要活動有用工具掃除不祥、用“桃弧棘矢”射鬼以及其他各種方法斬殺各類惡鬼[30]。與先秦時期相比,雖然東漢的“大儺”由每年三次減少為每年一次,但是東漢官府非常重視,即使在“陰陽不和,軍旅數(shù)興”的財政困難之時,也如期舉行,只是規(guī)模減小,即“減逐疫侲子之半,悉罷象橐駝之屬”[12]424。據(jù)此可知,驅鬼是漢政府定期舉行的重要抗疫活動。
嚴重的疫災導致平民家破人亡,此時,災民根本無力承擔賦稅,減免賦稅也就有了積極的意義。當疫災來臨時,漢政府能夠積極采取措施,幫助災民渡過難關。如:漢宣帝元康二年(前64)有詔曰:“今天下頗被疾疫之災,朕甚愍之。其令郡國被災甚者,毋出今年租賦”[10]256;漢元帝初元元年(前48),關東饑疫,“上乃下詔江海陂湖園池屬少府者以假貧民,勿租稅”[10]3171;順帝永建元年(126),“疫癘水潦,令人半輸今年田租;傷害什四以上,勿收責;不滿者,以實除之”[12]253;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荊州發(fā)生疫情,“盡除荊州民租稅”[31]1121。面對災民,僅僅是減免賦稅是不夠的,要想恢復生產(chǎn)與生活,還需要其他措施。如:安帝元初六年(119),對災民“賜棺木”[12]230;順帝永建元年(126),面對受疫災民,下詔曰“鰥、寡、孤、獨、篤癃、貧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貞婦帛,人三匹”[12]252;建安十四年(209),曹操下令,因為疫情“家無基業(yè)不能自存者,縣官勿絕廩”[31]32;建安二十三年(218),對面疫情,曹操下令,“女年七十已上無夫子,若年十二已下無父母兄弟,及目無所見,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無妻子父兄產(chǎn)業(yè)者,廩食終身。幼者至十二止,貧窮不能自贍者,隨口給貸。老耄須待養(yǎng)者,年九十已上,復不事,家一人”[31]51。據(jù)此可知,疫災發(fā)生時,政府有可能采取減免賦稅的措施,而賑濟災民時,受惠之人往往是無“基業(yè)”或幾乎沒有勞動力的老弱之人,沒有惠及普通百姓。究其原因,應該是疫災只對人造成傷害,并不會直接破壞莊稼,當百姓的莊稼或財產(chǎn)沒有受損時,政府一般不會對有勞動能力的百姓提供生活補助。這從發(fā)生水、旱、蝗等破壞莊稼的災害時,政府開倉賑濟所有災民也能窺知。
疫情暴發(fā)時,醫(yī)療救助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應對措施。漢代政府也積極采取醫(yī)療救助的方式來對抗疫情。如:安帝元初六年(119),會稽發(fā)生疫情,“遣光祿大夫將太醫(yī)循行疾病”[12]230;桓帝元嘉元年(151),“京師疫疾,使光祿大夫將醫(yī)藥案行”[12]296;靈帝建寧四年(171),“大疫,使中謁者巡行致醫(yī)藥”[12]332;靈帝熹平二年(173),“大疫,使使者巡行致醫(yī)藥”[12]334;靈帝光和二年(179),“大疫,使常侍、中謁者巡行致醫(yī)藥”[12]342。史籍中記載的很多漢代的疫災并未說明政府是否采取醫(yī)療救助措施,然而,沒有記載并不意味著沒有,而可能是被史家所略。疫災如果不及時處理,往往會造成更大的傷害。漢代通訊與交通不發(fā)達,如果疫災都要靠中央來處理,那是難以想象的,能對疫災之民提供最重要幫助的是漢代各級地方官府。當時的地方官員也確實能主動采取醫(yī)療救助措施,如:建武十四年(38)會稽發(fā)生疫情時,鐘離意“獨身自隱親,經(jīng)給醫(yī)藥,所部多蒙全濟”[12]1406;獻帝建安二十二年(217),“軍士大疫”,司馬朗親自“巡視,致醫(yī)藥”,自己卻染疫而死[31]468。建武十四年(38)之疫見載于《光武帝紀》中,建安二十二年(217)之疫《獻帝紀》中亦有記載,只是兩帝王紀之中并未說明有醫(yī)療救助情況,而事實上,這兩次疫情地方上均采取了積極的醫(yī)療救助措施。史籍中有傳的地方官畢竟是極少數(shù),所以,漢代地方政府積極為災民醫(yī)治疫病的行動多淹沒于歷史的長河之中,不為世人所知。
隔離病人是防控疫情的有效措施。在對微生物缺乏足夠了解以及治療手段較落后的秦漢時代,隔離顯得尤為重要。秦人就已經(jīng)把隔離病人納入法律之中,《睡虎地秦墓竹簡》中有關于隔離病人的記載:
“癘者有辠(罪),定殺?!薄岸ⅰ笨?何)如?生定殺水中之謂殹(也)?;蛟簧?埋),生貍(埋)之異事殹(也)。(簡121)[6]246
整理者認為此處的“癘”指的是麻風病。由簡121可知,犯罪的麻風病患者應該投入水中淹死,當時有人認為應該活埋,然而活埋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簡122說明,犯罪之后,如果患了麻風病,應該被隔離,有人甚至認為應該將其殺死于隔離所。簡123則說明,被判為修城或鬼薪(3)《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裴骃集解引應劭曰:“取薪給宗廟為鬼薪也?!眳⒁姡核抉R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第227頁。的麻風病患者應當被遷往癘所隔離。據(jù)此可知,在秦代,犯有傳染病的罪犯依律應該被隔離于專門設置的“癘所”或被殺。是隔離還是殺死,應該取決于罪犯所犯之罪的輕重以及所患疾病的傳染性大小。罪犯染疫會被隔離,普通人染疫想必也會被隔離。秦朝官府為了防止疫情擴散,采取的措施是非常果決而嚴厲的。
秦人將隔離寫入法律之中,漢代人也了解隔離是有效的抗疫措施。漢平帝元始二年(2)疫災暴發(fā),有詔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yī)藥”[10]353。政府專門騰空一些房舍用來安置病人,顯然是為了隔離“疾疫者”。漢桓帝延熹五年(162),皇甫規(guī)討隴右時“軍中大疫”,“規(guī)親入庵廬,巡視將士”[12]2133。從“親入庵廬”這樣的描述可知,“庵廬”應該是專門用來隔離患者的地方。傳染病的治療手段主要有藥物治療和隔離,在醫(yī)療水平較為落后的漢代,隔離病人更顯重要。
疫情暴發(fā)后,漢代人因相信“天人感應”神學而錯誤地歸因于統(tǒng)治階層行為不當,因此君王自責,丞相或司徒被罷免,這不僅不能讓災民擺脫疫病之苦,反而會造成政局不穩(wěn),王莽甚至利用之以篡漢。惡鬼造成說使?jié)h政府堅持每年舉行規(guī)模宏大、參與人員眾多、儀式復雜、費用龐大的驅鬼活動,這是對疫情沒有積極作用的勞民傷財之舉。所以,通過敬神與驅鬼抗疫是極為不妥并且非常危險的。
同時,漢朝政府采取了一些正確的方法應對疫情。首先,向災民發(fā)放醫(yī)藥、醫(yī)治疫病,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抗疫措施。如鐘離意親往抗疫,其所部有很多患者因此而愈。其次,漢代人意識到,隔離是防控疫情的有效手段,這是長期與疫情對抗摸索出來的正確辦法。再次,癘疫發(fā)生后,漢政府采取減免賦稅以及賑濟老弱的措施,在減輕災民生活壓力的同時,既能夠精準幫助最需要幫助之人,又能夠避免因大規(guī)模開倉賑濟而使政府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最后,時人已經(jīng)意識到良好的衛(wèi)生環(huán)境與飲食習慣對疫情防控至關重要。如曹植曾說,疫病對“被褐茹藿”“荊室蓬戶”的窮苦之家威脅很大,而“殿處鼎食”“重貂累蓐”的人受疫病傷害較小[17]3294-3295。漢代這些行之有效的抗疫措施在后世得到很好的傳承。歷史證明,這是符合科學規(guī)律的積極抗疫措施。
古往今來,傳染病不時地在人們沒有預料到的情況下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新冠疫情也是如此。充分汲取古代人抗疫的經(jīng)驗教訓,科學抗疫,秉承我國自古以來積極抗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對我們徹底戰(zhàn)勝疫情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