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棟
(中國人民大學 國學院,北京100872)
《太極圖說解》在朱熹理學體系中占據(jù)重要地位。乾道六年(1170)春,朱熹草成《太極圖說解》,并與張栻、呂祖謙、蔡元定等討論,反復修訂。乾道九年(1173),朱熹序定《太極圖說解》。至淳熙十五年(1188),朱熹才將其公之于世[1]?!督间洝穼⒅芏仡U《太極圖說》置于首卷“道體”之首篇。錢穆認為:“朱子論理氣,實本之周濂溪《太極圖說》,至少可謂朱子乃憑借濂溪《太極圖說》以證成其理氣論之體系。要之朱子之宇宙本體論,其有得于濂溪《太極圖說》之啟悟者實多,此則斷無可疑?!盵2]《太極圖說解》可視為朱熹一生之定見。
周敦頤《太極圖說》提出了一種五行次序“水、火、木、金、土”,朱熹《太極圖說解》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兩種五行次序,相關文本分別如下: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有太極,則一動一靜而兩儀分;有陰陽,則一變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質(zhì)具于地而氣行于天者也。以質(zhì)而語其生之序,則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陽也,火、金,陰也。以氣而語其行之序,則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陽也,金、水,陰也。又統(tǒng)而言之,則氣陽而質(zhì)陰也;又錯而言之,則動陽而靜陰也。蓋五行之變,至于不可窮,然無適而非陰陽之道。至其所以為陰陽者,則又無適而非太極之本然也,夫豈有所虧欠間隔哉![3]4-5
朱熹《太極圖說解》以“以質(zhì)而語其生之序”闡釋《太極圖說》中的五行次序,同時又額外提出“以氣而語其行之序”的“木、火、土、金、水”的次序。兩種次序中的五行所對應的陰陽屬性又有不同。生之序為“水、木,陽也,火、金,陰也”,行之序為“木、火,陽也,金、水,陰也”。此段前后各兩句,對太極、陰陽、五行的關系作了更細密的解釋。朱熹首句論太極“一動一靜”,以及陰陽“一變一合”與五行“具”之間的關系;末句論“五行之變”“陰陽之道”與“太極之本然”之間的關系,以“夫豈有所虧欠間隔”作為總結(jié)之語。
朱熹成熟的理學文本,字字斟酌,結(jié)構(gòu)清晰?!短珮O圖說解》“陽變陰合”句呈現(xiàn)出四層義理內(nèi)涵:自太極而陰陽而五行的“順推”次序;兩種五行次序;以“統(tǒng)”“錯”分言氣質(zhì)、動靜陰陽;自五行而陰陽而太極的“逆推”次序和無“虧欠間隔”的總結(jié)(此句中“順推”“逆推”僅指邏輯先后次序,并非指時間先后之次第)。這也就意味著對于兩種五行次序義理的理解不應僅止步于其內(nèi)涵,更要關注義理的結(jié)構(gòu)。
朱熹提出的兩種五行次序,在其生前與身后皆引起后學的疑問。朱熹生前關于此問題的討論,見之于書信與《朱子語類》中。由此確知,朱熹對生之序、行之序分別以天地之數(shù)、四時運行加以闡發(fā)。朱熹身后,黃榦、葉采等對此問題皆有解釋。黃榦凡三論兩變,從“生之序便是行之序”[4]156至“后思之恐不然”[4]214,以至最終提出三種五行次序。葉采認為生之序為“陰陽生五行之序”,行之序為“五行自相生之序”[5]3-4,這是對朱熹思想的部分繼承,然并未考量到朱熹“陽變陰合”句的義理結(jié)構(gòu)。今人的解釋也并未超出葉采的解釋框架。本部分將在此基礎之上,尋找兩種五行次序的問題焦點。
林子玉曾致書朱熹詢問這一問題。林子玉問:“又以質(zhì)而語其生之序,則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陽也;火、金,陰也。此豈就圖而指其序耶?而水、木何以謂之陽,火、金何以謂之陰?”朱熹答:“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一、三,陽也;二、四,陰也。”朱熹以五行生成的天地之數(shù)來解釋生之序。林子玉問:“又以氣而語其行之序(1)此處上古版《朱子全書》作“以氣而語其生之序”,未出??庇洝z之《太極圖說解》,此作“以氣而語其行之序”,且《語類》皆作“以氣而語其行之序”,故當以《太極圖說解》為是。,則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陽也;金、水,陰也。此豈即其運用處而言之耶?而木、火何以謂之陽,金、水何以謂之陰?”朱熹答:“此以四時而言,春夏為陽,秋冬為陰?!盵6]2282-2283朱熹以四時運行來解釋行之序。門人如葉賀孫、周謨、鄭可學等所錄相關語錄,與以上內(nèi)容相同,具見《語類》卷九十四《周子之書·太極圖》[7]2370,2367-2368。書信和《語類》中的材料豐富了《太極圖說解》有關兩種五行次序的內(nèi)容,朱熹以天地之數(shù)解釋生之序、以四時運行解釋行之序,這是不易之論。
朱熹身后,后學黃榦、葉采等對此問題皆有解釋。黃榦曾與甘節(jié)反復致書討論,最初意見是“生之序便是行之序”[4]156,認為水生木,火生金,故生之序為“水火木金土”,而“冬是太陰,春是少陽,夏是太陽,秋是少陰”,對應的五行次序為“水木火土金”,故五行生之序,便是四時之序,即是行之序。黃榦又致書饒魯:“生之序、行之序,頃亦欲作一樣說,后思之恐不然。生則先水火而后木金,行則先水木而后火金,恐是不易之論。所畫圖亦恐不然,不若且祖前輩之說,未安者且置之也?!盵4]214也就是說,黃榦對“生之序便是行之序”的觀點曾作出反思,認為朱熹提出生之序、行之序中五行的不同排列次序是“不易之論”。
黃榦在與甘節(jié)的另外一封書信中提出五行的三種次序,即:“五行之序,榦欲作三句以斷之,曰:論得數(shù)奇耦多寡,則曰水、火、木、金、土;論始生之序,則曰水、木、火、金、土;論相生之序,則曰木、火、土、金、水。”[4]161天一、地二、天三、地四的順序,在黃榦看來,只是“得數(shù)奇耦多寡”的次序,并非是五行內(nèi)部生成次序的先后?!笆忌颉笔恰耙栽旎驹瓍⒅宋镏钡拇涡?,陽動陰靜,陽變陰合,變化萬物時,而生此五行之次序。天地之數(shù)的五行次序,是“人欲分別陰陽造化之殊”,即分別陰陽動靜變合之后,天地萬物所具備的陰陽程度屬性[4]158。“相生之序”即是四季運行之序。黃榦提出的三種次序,其實是與朱熹原義有所沖突的,朱熹是以天地之數(shù)來解釋生之序,而并非如黃榦所言,天地之數(shù)只是表示“得數(shù)奇耦多寡”的次序,而且朱熹也并未提出黃榦所言的“始生之序”。
葉采《近思錄集解》對“陽變陰合”句的闡發(f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引朱熹《太極圖說解》“陽變陰合”句解釋,自“有太極則一動一靜而兩儀分”至“木火陽也金水陰也”,以及朱熹《答林子玉》“陽動而陰隨之,故云變合”句。第二部分是葉采的闡發(fā),可分為三層義理,首先是提出生之序“為陰陽生五行之序”、行之序為“五行自相生之序”的觀點;再次是依據(jù)朱熹和《太極圖說》原文內(nèi)容,解釋五行之生與五行之相生次序的不同;最后是解釋為何會有兩種五行次序的問題[5]3-4。
如此則產(chǎn)生一個問題:葉采在第一部分對朱熹解釋的節(jié)選與第二部分的觀點之間有何聯(lián)系?第一部分包含兩層義理,自太極而陰陽而五行的“順推”次序與生之序、行之序的內(nèi)容。朱熹“陽變陰合”句解釋中的額外兩層義理——以“統(tǒng)”“錯”分言氣質(zhì)、動靜陰陽,和自五行而陰陽而太極的“逆推”次序與無“虧欠間隔”的總結(jié),并未納入葉采闡釋的結(jié)構(gòu)中來。
在第二部分中,葉采的突破在于,以“二氣之交,變合而各成”,結(jié)合天地之數(shù)(天一生水、地二生火等)解釋生之序,認為陰陽之氣的相交、變合產(chǎn)生五種不同的生物的質(zhì)料(即五行),生之序也就是“陰陽生五行之序”,即陰陽之氣生五行之質(zhì)。在朱熹看來,五行內(nèi)部又互有區(qū)分,陰陽之氣生五行之質(zhì)時,先輕清而后重濁,即先水火后金木,而后為土?!墩Z類》卷九十四云:“大抵天地生物,先其輕清以及重濁?!煲簧囟稹?,二物在五行中最輕清;金木復重于水火,土又重于金木。”[7]2382于此而言,五行又是彼此“獨立”而存在的。葉采又以“一氣之推,循環(huán)相因”結(jié)合五行內(nèi)部的相生,認為五行之氣流行傳布,四季循環(huán),周而復始,行之序也就是“五行自相生之序”。而之所以會有兩種不同的次序,則是因為:“二氣變合而生者,原于對待之體也;一氣循環(huán)相生者,本于流行之用也?!盵5]4“對待”指陰陽相對。氣本身具有陰陽兩種不同的屬性,“對待之體”的“體”應解釋為“太極本體”之“體”。《語類》卷六十五云:“對待底是體,流行底是用,體靜而用動。”[7]1603太極涵有動靜之理,故能生此陰陽之氣,而氣也就具備了陰陽相對的自然屬性。氣的循環(huán)相生變化,則是“流行之用”,是氣在現(xiàn)實世界的不斷變化、運作,因而產(chǎn)生萬物之殊。葉采疏解的基本思路為:以太極為原的陰陽之氣相互作用生成五行,這是縱向“順推”的天地化生萬物的結(jié)構(gòu),而五行之氣循環(huán)相生,四季流行,則是橫向的相互作用。
今人如金永植、趙金剛等都對此問題有所關注,然其解釋并未超出葉采的闡釋范疇。金永植在《朱熹的自然哲學》提出朱熹“木火土金水”為相生序,與四時運行次序相符,又依《語類》“天地生物,先其輕清,以及重濁”解釋“水火木金土”的“生序”有“固定的起始與終結(jié)”[8]。趙金剛則從“氣運之不齊”的角度切入,對生之序的看法與金永植相類,強調(diào)天地生物由“輕清”到“重濁”的順序,行之序則是“五行的循環(huán)演變”,前者“更強調(diào)動靜的交錯”,后者更強調(diào)“一氣的生長收藏”,進而歸納朱熹氣論存在“十字大開”的圖示[9]。趙金剛的闡發(fā)比金永植更深一層,然若深究其內(nèi)容,則會發(fā)現(xiàn)并未超出葉采的解釋框架,也并未契合朱熹“陽變陰合”句解釋的義理主旨。
下文將在此基礎之上試圖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理解朱熹《太極圖說解》兩種五行次序的義理結(jié)構(gòu)與內(nèi)涵,二是《太極圖》與朱熹兩種五行次序的圖像解釋。
首先,解決第一個問題。
依前所引朱熹《答林子玉》,朱熹以天地之數(shù)與四時運行分別解釋生之序與行之序。“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這種說法源自鄭玄以天地之數(shù)配五行?!抖Y記正義·月令》云:“數(shù)者五行,佐天地生物成物之次也?!兑住吩唬骸煲?,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而五行自水始,火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為后。木生數(shù)三,成數(shù)八。但言八者舉其成數(shù)?!盵10]這是對《月令》“其數(shù)八”的解釋,認為五行之數(shù)即為《系辭》天地之數(shù)?!拔逍兄嗌玻旧?,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復生木”[4]4,這觀點源自《禮記·月令》中以五行配四時盛德十二月之說。根據(jù)《禮記·月令》的說法,春季為盛德在木,夏季為盛德在火,秋季為盛德在金,冬季為盛德在水。而土在夏秋之間,故為中央土。土德并不專主一季,其德分布于四季之中。故“五行之相生”指的是四時之序,木火金水即春夏秋冬。
《語類》卷九十四有兩條與此有關的材料,詳錄于下: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标庩枤庖?,生此五行之質(zhì)。天地生物,五行獨先。地即是土,土便包含許多金木之類。天地之間,何事而非五行?五行陰陽,七者滾合,便是生物底材料?!拔逍许槻迹臅r行焉?!苯鹉舅鸱謱俅合那锒?,土則寄旺四季。如春屬木,而清明后十二日即是土寄旺之時。每季寄旺十八日,共七十二日。唯夏季十八日土氣為最旺,故能生秋金也。(謨??蓪W錄別出)[7]2367-2368
又問:“‘以質(zhì)而語其生之序’,不是相生否?只是陽變而助陰,故生水;陰合而陽盛,故生火;木金各從其類,故在左右?!痹唬骸啊幐枺痍柛?。’錯綜而生其端,是‘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到得運行處,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又生水,水又生木,循環(huán)相生。又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都是這個物事。”(賀孫)[7]2370
首先,陰陽與五行都是“生物底材料”,也就是人物原始生成的質(zhì)料,屬于形而下者,但兩者又有所不同。據(jù)《語類》卷一:“陰陽是氣,五行是質(zhì)。有這質(zhì),所以做得物事出來。五行雖是質(zhì),他又有五行之氣做這物事,方得。然卻是陰陽二氣截做這五個,不是陰陽外別有五行?!盵7]9陰陽是氣,五行生質(zhì),兩者相較,五行之質(zhì)才是構(gòu)成萬物生成的基本元素。但陰陽與五行并非截然為二,五行是陰陽之氣動靜變合而產(chǎn)生的另外的狀態(tài)。第二段材料中,門人的疑問是想表達“五行內(nèi)部相生”于此是否成立。朱熹否認了這個觀點,認為生之序是天地之數(shù)的次序,是“錯綜而生其端”,行之序是四時運行之序,是“循環(huán)相生”,類似于門人提出的五行內(nèi)部相生之次序。朱熹生之序、行之序的直接解釋分別為,縱向的陰陽之氣生五行之質(zhì),以及橫向的五行之氣的流布循環(huán)。
朱熹《太極圖說解》“陽變陰合”句闡釋,以“統(tǒng)而言之”解釋“氣陽而質(zhì)陰”,以“錯而言之”解釋“動陽而靜陰”,同時首尾兩句中對“太極、陰陽、五行”的義理結(jié)構(gòu)予以更細密的界定。這是葉采未解釋的內(nèi)容,但也是朱熹有意以兩種五行次序解釋周敦頤的五行次序之關鍵所在。
朱熹以“錯綜”來表示天命流行、陰陽五行相互作用化生萬物的生生過程?!墩Z類》卷六十五云:“陰陽,有相對而言者,如東陽西陰,南陽北陰是也;有錯綜而言者,如晝夜寒暑,一個橫,一個直是也?!盵7]1602《語類》卷九十五云:“陰陽五行,循環(huán)錯綜,升降往來,所以生人物之萬殊,立天地之大義?!盵7]3257統(tǒng)與綜同義?!墩Z類》卷七十五云:“錯,是往來底;綜,是上下底。……‘統(tǒng)’字是上面垂一個物事下來,下面有一個人接著,便謂之‘統(tǒng)’,但看‘垂’字便可見?!盵7]1921朱熹理學語境中的“錯綜”,代表陰陽五行化生萬物過程中的橫向與縱向的兩層義理。朱熹《參伍以變錯綜其數(shù)說》云:“然錯綜自是兩事。錯者,雜而互之也。綜者,條而理之也?!盵6]3257“雜而互之”“錯而言之”,指的是陰陽動靜的相待相對,即相反相成,是陰陽之氣的相互作用?!皸l而理之”“統(tǒng)而言之”,指的是由氣生質(zhì)而又化生萬物的自然過程,但并非是時間上的先后承接,而是邏輯上的先后接洽。同時,這個過程也并非是靜態(tài)的,而是動態(tài)的、不斷往復循環(huán)的,并無始終兩端,陰陽的屬性始終貫徹于生物、變化的自然過程之中?!墩Z類》卷一云:“陰陽播而為五行,五行中又各有陰陽?!盵7]8所以,錯綜表示由陰陽之氣生五行之質(zhì)而又化生萬物的邏輯過程,而陰陽相對相成的屬性始終賦予其中,一個是縱向的化生,一個是橫向的作用。
陰陽五行、循環(huán)錯綜之所以然,則是由于太極渾淪之理的存在。《語類》卷一云:“陰陽五行錯綜不失條緒,便是理。”[7]3朱熹《太極圖說解》“陽變陰合”句的解釋中,首尾句論太極陰陽五行的關系,末句又以“夫豈有所虧欠間隔哉”作為總結(jié),呈現(xiàn)出前后呼應的關系,這是突破本句義理結(jié)構(gòu)的核心處?!坝刑珮O,則一動一靜而兩儀分;有陰陽,則一變一合而五行具”[3]4,此句是順接上一句“太極動而生陽,……兩儀立焉”[3]4解釋而來。太極本身函有動靜之理,故能生此陰陽之氣,陰陽之氣相待相成,變合而生五行之質(zhì)?!拔逍兄儯劣诓豢筛F,然無適而非陰陽之道”[3]5,五行變化無窮,其所依據(jù)的是“陰陽之道”,此處陰陽之道并非僅僅是陰陽之氣,亦包含貫徹在五行之中的陰陽相對的自然屬性,以及陰陽動靜之所以然。“至其所以為陰陽者,則又無適而非太極之本然也”[3]5,陰陽五行、循環(huán)錯綜之所以然,則是“太極之本然”。太極是“造化之樞紐,品匯之根柢”[3]4,蘊含著天地生物的無限潛質(zhì),是本源之理。故首尾解釋句的呼應之處在于,首句自太極而陰陽而五行,尾句則自五行而陰陽而太極。朱熹此句總結(jié)“夫豈有所虧欠間隔哉”表明太極陰陽五行并非是縱貫截然層層相生的,而是指陰陽五行錯綜變化之所以然是太極之理,而太極之理又蘊含在陰陽五行變化之中。
周敦頤《太極圖說》“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3]4,易使人誤解為由陰陽之氣變合而生五行之質(zhì),五行之氣順布流行而產(chǎn)生春、夏、秋、冬四季往復。這是由陰陽至五行再至四季,層層相間隔的過程。朱熹“以質(zhì)而語其生之序”的五行次序,與周敦頤的五行次序是相合的。朱熹此句解釋是順從周敦頤文本的原意,也強調(diào)由氣而生質(zhì)的自然過程,但反對陰陽五行四時之間是截然相隔的。朱熹“以氣而語其行之序”的五行次序,表示五行之氣有形質(zhì)后是如何變易、流行的,這也就對應了《太極圖說》“五氣順布,四時行焉”句。陰陽之氣與五行之質(zhì)在邏輯上有順生的關系,五行本就具有陰陽的自然屬性。太極、陰陽、五行之間并不僅僅是縱向的單線生成關系,太極之理始終蘊含在陰陽五行、循環(huán)錯綜之化生萬物的過程之中,而陰陽之相對屬性又分屬于五行之內(nèi)。
再次,解決第二個問題:《太極圖》與朱熹兩種五行次序的圖像解釋。通過對圖像的解釋,我們能夠?qū)η拔闹兴沂镜牧x理結(jié)構(gòu)與內(nèi)涵作出更為清晰、直觀的理解,同時也能解釋在生之序和行之序中,五行為何有不同的陰陽屬性。
《太極圖說》云:“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盵3]4太極圖中,“陽動陰靜”部分的黑白圈與“水火木金土”五行圖像呈現(xiàn)出鮮明的上下位置,表示由陰陽之氣的動靜變合,而生此五行之質(zhì)的邏輯上的先后次序。生之序的五行次序與此相同,是和天地之數(shù)配五行的次序有關?!疤煲簧薄疤烊尽?,天一、天三屬陽,故水、木之生源自“陽動”,而“地二生火”“地四生金”,地二、地四屬陰,故火、金之生源自“陰靜”?!短珮O圖解》說:“水陰盛,故居右;火陽盛,故居左;木陽穉,故次火;金陰穉,故次水;土沖氣,故居中?!盵3]2《語類》卷九十四云:“大抵天地生物,先其輕清以及重濁?!煲簧囟稹?,二物在五行中最輕清;金木復重于水火,土又重于金木?!盵7]2382從氣生質(zhì)的生物邏輯上言,五行內(nèi)部各形質(zhì)又有所區(qū)別,水火先生,木金后生,有輕重清濁之分。故從太極圖來看,水火在上,分屬陰陽,木火各從列于其下。這指的是“氣而語其生之序”。
《太極圖說》云:“五氣順布,四時行焉?!盵3]4五行次序與四時如何相配,前文已述,春為木,夏為火,秋為金,冬為水,土在夏秋之間,又“寄旺四季”,此乃依《禮記·月令》,土德分布于四季之中。秋、冬陰盛于陽,春、夏陽盛于陰,故在運行之序中,金、水屬陰,木、火屬陽。《尚書·洪范》孔傳云:“陰陽往來,在于日道。十一月冬至日南極,陽來而陰往。冬,水位也。以一陽生為水數(shù)。五月夏至日北極,陰進而陽退。夏,火位也?!烈约坝谙闹?,當為陽來。正月為春,木位也。三陽已生,故三為木數(shù)。夏至以及冬至,當為陰進。八月為秋,金位也。四陰已生,故四為金數(shù)?!盵11]冬至陰盛,而后陽進陰退,故圖像“陽動而水而木”表示從冬至春而入夏的四季運行情況。夏至陽盛,而后陽退陰進,故“陰靜而火而金”表示夏至秋而入冬的情況?!墩Z類》卷九十四云:“金木水火分屬春夏秋冬,土則寄旺四季?!ㄏ募臼巳胀翚鉃樽钔誓苌锝鹨?。以圖象考之,木生火、金生水之類,各有小畫相牽連;而火生土,土生金,獨穿乎土之內(nèi),余則從旁而過,為可見矣?!盵7]2368圖像中“土”只與“陰靜而火而金”一線相連,表示土在夏秋之間,即在火金之間,為中央土,又“寄旺四季”。《太極圖解》說,“水而木,木而火,火而土,土而金,金而復水,如環(huán)無端,五氣布,四時行也”[3]2,此處“而”當作“生”解釋,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復生水”[12],指的是五行配四時的循環(huán)次序,即“質(zhì)而語其行之序”。
《太極圖解》云:“而水火之交系于上,陰根陽,陽根陰也?!盵3]2水火分別代表陰陽,而“交系乎上”則是水交于“陽動”,火交于“陰靜”,以此表示“陰根陽,陽根陰”,陰陽動靜互為其根,錯綜循環(huán)而生萬物?!短珮O圖解》“五行一陰陽”至“無假借也”[3]2,朱熹以“無余欠也”指陰陽之氣生五行之質(zhì),而五行之質(zhì)中又貫徹陰陽相對的自然屬性,“無彼此也”指太極有動靜之理而陰陽又分,陰陽之氣有動靜而太極之理蘊含在其中,“無聲臭也”指太極之本體至高之妙而無形相,“無假借也”指五行之生各有不同,變化萬殊,而太極之理蘊含在其中,本具生生之妙。“無余欠也”“無彼此也”“無聲臭也”,這三層義理的次序代表著自五行而陰陽而太極(無極)的“逆推”次序,雖然對應《太極圖說》“五行,以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但與“陽變陰合”句解釋“蓋五行之變,……則又無適而非太極之本然也”的義理涵義異同。朱熹運用三“無”句表達多重義理,強調(diào)陰陽五行的錯綜變化而始終不離太極之理,推重太極作為本源之理的絕對性地位。依周敦頤《太極圖》,從上至下依次為無極、太極、陰陽、五行等內(nèi)容,形成層層相生的演化結(jié)構(gòu)。這是朱熹所反對的,朱熹的闡發(fā)其實是要彌合周敦頤“無極、太極、陰陽、五行”之間層層相生、彼此間隔的義理不精密處。
《太極圖解》說:“此無極二五所以妙合而無間也”[3]2。圖像的最下部一小圈即代表太極,陰陽五行錯綜循環(huán)之所以然是太極渾然之理。朱熹《太極圖說解》“陽變陰合”句首尾呼應的解釋與“夫豈有所虧欠間隔”的結(jié)語所體現(xiàn)的義理,于《太極圖解》“五行一陰陽”至“無假借也”句及“此無極二五所以妙合而無間也”句得到了更清晰的展示。
朱熹對《太極圖說》“陽變陰合”句的解釋,提出“質(zhì)而語其生之序”“氣而語其行之序”兩種五行次序,這展現(xiàn)出陰陽五行循環(huán)錯綜的兩重義理內(nèi)涵:陰陽之氣生五行之質(zhì)的縱向化生與五行之氣循環(huán)往復的橫向流布。而一切之所以然,則是太極之理,太極本就具備一切生物之潛質(zhì)與可能。太極、陰陽、五行雖在邏輯上有前后之序,卻并無時間先后次第而言,太極本然之理始終貫徹于陰陽五行之內(nèi),非在陰陽五行之外。這才是朱熹最核心的考量。
縱觀《太極圖說解》諸句義理,朱熹皆不離“太極”二字,將“太極”置于“造化之樞紐,品匯之根柢”的首要位置?!短珮O圖》圖像線條將朱熹兩種五行次序的義理結(jié)構(gòu)與內(nèi)涵,直觀地展現(xiàn)了出來。朱熹《太極圖解》《太極圖說解》相得益彰,《太極圖解》呈現(xiàn)出清晰、簡明的義理框架,而《太極圖說解》則更加細密與精致。若說周敦頤《太極圖》《太極圖說》相輔相成,則朱熹《太極圖》《太極圖解》《太極圖說解》亦是渾融相合的文本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