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昌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下稱“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學科,又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語言文字的綜合性課程。所以,我們在加強聽說讀寫訓練的同時,應該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一定要滲透人文教育,這不但是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培養(yǎng)新時代創(chuàng)新人才的需要。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簡述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的思想感情。小學語文課本中佳作連篇,詩言志文抒情,幾乎每篇中都包含著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加以引導,把人文精神挖掘出來,對學生進行潤物無聲的人文熏陶。
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下稱“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難忘的潑水節(jié)》這篇課文,遣詞造句既生動又形象,課文中很多詞語也都帶有濃厚的人文色彩。教學中筆者會注意抓住每段中的關鍵詞句,如“特別”“敲起象腳鼓”“趕來”“撒滿了鳳凰花的花瓣”“一條條龍船駛過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歡呼”等,無一不體現(xiàn)傣族人民的高興心情;“慈祥和藹的神情”“笑容滿面”“快樂的動作”“敲著”“踩著”等,都體現(xiàn)了周總理的可親。筆者在找出這些關鍵詞后,會引導學生再次朗讀,體會作者所寄托的厚重情感。
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紙船與風箏》是一篇童話故事,教材選取本篇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懂得友誼的珍貴,學會如何和同學及朋友交往,如何維護友誼。本文文字雖然淺顯,但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要感悟文中兩個小伙伴失去友誼的失落和難忍的痛苦,以及修補“裂縫”的方式和感人場面,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筆者在教學本文時,以小熊和松鼠的感情變化為情感鏈條,緊抓情感矛盾,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復閱讀,在閱讀中觸碰人物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如:抓住“樂壞了”“山頂上再也看不到飄蕩的風箏,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紙船了”等語句,讓學生在朗讀中抓住關鍵,體驗情境,并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師要從語言文字入手,引導學生品讀體會關鍵詞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資源,引導學生的情感共鳴,潛移默化地進行人文教育,從而使學生獲得思想上的啟迪和情感上的熏陶。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堂應該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同時還應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方面整體發(fā)展。
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媽媽睡了》這篇課文,是以一個孩子的視角描述了媽媽睡著時的樣子,字里行間透露著孩子對媽媽深深的愛,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優(yōu)美文本。筆者在教學這一課時,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初讀課文,初步感知睡夢中的媽媽形象,接著讓學生選擇課文中自己喜歡的部分反復誦讀,最后全班交流閱讀感受,有的學生說,從“睡得好熟”知道媽媽睡得很香;有的學生說:“從彎彎的眉毛”“紅潤的臉”知道睡夢中的媽媽真美麗;還有的同學說,“從媽媽微微的笑著”感受到夢中的媽媽好溫柔;有一個小女孩眼眶里閃著晶瑩的淚花說,“從媽媽的呼吸很沉”感受到媽媽睡夢中好累。此時,筆者會進一步引導,媽媽為什么會呼吸很沉,你能從課文中找到答案嗎?學生們紛紛舉手表達:因為媽媽連小鳥唱歌、風兒在樹葉間發(fā)出的沙沙聲也聽不到。筆者繼續(xù)引導:是呀,她確實該好好睡一覺了;媽媽為了家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操勞,卻無怨無悔,多么值得我們?nèi)垩?!就讓我們帶著深沉的愛再來讀課文吧。學生帶著想象或體驗朗讀時,都會讀得滿懷深情。在本課教學中,筆者沒有進行朗讀技巧的傳授,只是讓學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由內(nèi)而外地抒發(fā)情感。當學生動情地讀完課文以后,筆者繼續(xù)問學生:當你的媽媽甜甜地一覺醒來時,你會對她說些什么呢?學生紛紛舉起手說:“媽媽您辛苦了,我給您捶背吧!”,“媽媽您太累了,以后能做的事我自己做……”此時,課堂已經(jīng)接近尾聲,也是升華情感的最好時機。筆者告訴同學們:“我也想說說我的媽媽。我的媽媽很平凡,也并不美麗。但是媽媽教我學走路,學說話,為我洗衣、做飯,辛苦工作掙錢供我讀書。幾十年如一日無怨無悔地付出,青絲已成白發(fā),母親二字,我們傾盡一生也無以回報,只能道一聲:母親,您辛苦了!所以我們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做個關心父母的好孩子,比如:為媽媽倒茶、捶背、拿拖鞋或?qū)懸皇仔≡娀虍嬕环嫳磉_你對媽媽的愛意……,同學們能做到嗎?”“能”,學生齊聲回答。通過文本引導學生用心去感悟蘊含在字里行間的人文底蘊,認真品讀語言體會人文意蘊,不斷充實語言積累,能使學生在積累語言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人文意識。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yōu)化語文學習環(huán)境,努力構建課內(nèi)外聯(lián)系、校內(nèi)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語文學習資源包括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課堂學習資源主要有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多媒體教學手段等;課外學習資源則非常廣泛,包括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wǎng)絡、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等,以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
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劉胡蘭》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戰(zhàn)爭年代的故事,距離學生太過遙遠,學生對文中所描繪的歷史背景、戰(zhàn)爭狀況知之甚少,所以,課前筆者讓學生搜集了大量的文字、圖片資料和關于劉胡蘭的電影,讓學生自己走進歷史,走進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走進那一代人的身旁,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從而受到人文啟迪。在教學時筆者先播放一小段影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劉胡蘭的英雄形象,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進入課文的學習。在教學程中,筆者緊抓故事中的三次對話,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請學生上臺表演,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受劉胡蘭的優(yōu)秀品質(zhì)。課文最后還附有一張圖片,是毛主席為劉胡蘭寫的挽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是對英雄劉胡蘭的高度評價。筆者就讓學生先小組交流:你還知道哪些為了正義的事業(yè)而獻出自己生命的革命英雄?然后再談談自己對“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理解。最后筆者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沒有和平的年代,只有和平的國家,我們要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因為這是許許多多烈士用鮮血換來的。今天劉胡蘭的精神已經(jīng)不能用簡單的“不怕死”來概括,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我們需要不怕流血犧牲的精神,現(xiàn)在我們更需要那些為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維護群眾利益而出力流汗、作出貢獻的時代楷模。這樣通過開發(fā)和利用生活中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讓學生充分地接受人文熏陶與啟迪。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不但要突出工具性,更要體現(xiàn)人文性,是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旨,更是培養(yǎng)新時代創(chuàng)新人才的需求。只有傾注人文性的教學,才是真正的語文教學;只有真正傾注了人文性的教學,才能激活課堂,才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陽光雨露;只有傾注了人文性的語文教學,才能使學生在掌握語言文學知識的同時,實現(xiàn)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