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星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馬可·奧勒留在他的《沉思錄》中寫道:“宇宙是流變,生活是意見。”當他外出求學幾十載重回故里時,熟悉的家鄉(xiāng)早已變了一番樣子。放眼我們身邊,時光荏苒,光陰疾馳,有多少你兒時的風光仍停留在原地,有多少記憶深處的地方永遠留在了記憶?城市變化日新月異,但存留于其中的共同記憶不應隨之泯去,它不僅是城市之基,更是城市的根。
因而,敲開被歷史塵埃掩埋的城市文化寶庫,喚醒一座城市的共同記憶,是當下城市規(guī)劃發(fā)展中不容忽視的重要議題。
城市記憶,蘊藏著城中幾代人的發(fā)展故事,是一座城市最強勁的時代脈搏。隨著歷史遺產保護觀念的普及,我們欣喜地看到,有的城市復原了曾被拆毀的城市老地標,有的城市在對老城區(qū)的改造中加入了對名人故居的修復及對原有建筑的仿建……凡此種種,讓鋼筋水泥的城市找回它的人文溫情,有力地重振了古老街坊中沉積已久的生機與活力,綻放了城市的歷史魅力。在現代化城市建設進程中,城市里的舊跡得以保存,城市不可復制的獨特魅力更為凸顯。
城市記憶,珍藏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懷想,是一座溫情城市最絢麗的時光剪影。我們從不否認“天地之化日新”,但誰不曾眷戀兒時那片嬉鬧的土地?誰不懷念在紅磚老屋下與老一輩共沐晚風的那一個個月夜?守護好城市的根,喚醒市民們的共同記憶,是民心所向——復原地標后如織的游人、老城區(qū)改造后成旅游熱點便是明證。在快速的更新?lián)Q代中,放慢腳步感受舊街區(qū)的風貌氣息,既放松了身心,又在滄海桑田的城市歷史中勾起美好回憶。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錘的打擊,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泰戈爾如是說。同理,守護好城市的共同記憶,并不需大刀闊斧、另辟天地,用心改造與傳承才是真諦。
我以為,發(fā)展旅游便是一個絕佳選擇。如在對老城區(qū)改造中保留原有空間肌理,有選擇性地保存和拆除,構建獨具特色的旅游景點。又或者,發(fā)展遺址園或研學基地,讓青少年對城市歷史有更深的了解,助力城市未來建設。歸根結底,改造是為了更好地守護,守護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在守護城市共同記憶的過程中,如何做到更好地保留,避免損傷與破壞,是城市建設者們最重要的責任。
將目光轉于己身,老師、同學們,我們該對城市文化的保護做點什么?該如何讓我們的家園留下它的歷史記憶?或許,“紙上得來終覺淺”,守護記憶“要躬行”。就讓我們一同攜手、探究,讓我們用努力,共續(xù)城市之根,聆聽城市心跳!相信明日,草木蔓發(fā),青山可望,歷史記憶,歷久彌新。
我的發(fā)言到此結束,謝謝聆聽!
(指導教師:沈曉閩/編輯:于智博)
評點
文章主題鮮明,緊緊扣住“守護城市的共同記憶”進行論證分析,脈絡分明,層次感強,語言凝練優(yōu)美。文章能結合歷史與現實,對如何“守護”與“傳承”城市記憶提出了建設性意見,體現了較強的思辨性,表現了作者作為青年一代傳承歷史、觀照現實的責任擔當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