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秀娟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堅持以生為本已經成為目前實際教學中教師和家長關注的重點課題,由于語文學科本身具有較強的思想性、人文性以及實踐性,教師可以很好地利用這門學科的教學來實施德育,從而有效改善學生自身素質。同時,小學語文在小學教育中發(fā)揮著關鍵性的作用,相較于其他學科,不僅課時多,教學時間長,而且語文教材本身的內容也比較豐富,因此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德育內涵的進一步認知,有助于學生樹立和培養(yǎng)正確的三觀,最終實現(xiàn)德智雙升的教學目標。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身心發(fā)展尚不成熟,還不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無法準確排除生活中不良的社會因素,這樣就會導致外界不良因素影響他們的心靈,久而久之將會使學生的心理發(fā)生扭曲,甚至使其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在小學語文教育中融入德育,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還可以通過字里行間的文字激發(fā)學生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熱情,調動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探究學習欲望,使其將德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漸影響個人的言行舉止。因此,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融入德育,有助于學生個人全面發(fā)展,提高個人素質、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使其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在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也能助其樹立良好的道德規(guī)范[1]。
由于小學生不具備準確分辨各種社會因素的能力,因此,低俗的社會風氣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會同時對學生產生影響。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時刻注意在日常教學中開展德育,不僅要為學生提供知識,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能夠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將小學語文和德育融合發(fā)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補充語言文化的作用。德育不僅可以增強語文課堂的趣味性,還可以將語文教學中一篇普通的文章延展出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利用語文教材中豐富的知識向學生滲透高尚的道德品質,有助于學生在全面發(fā)展的同時提高個人素質[2]。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和德育的融合發(fā)展有著顯著的優(yōu)勢和作用,對語文知識進行充分的延伸和擴充,在豐富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
德育的全面推進要以學生思想道德培養(yǎng)為基礎進行構建,既要充分重視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引導,又要針對當前學生自身心理發(fā)育過程中所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進行觀察解決。不僅要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疏導學生的心理,也要通過專業(yè)的手段糾正學生思想道德中的缺失問題。為此,學校的德育工作推進不僅要充分結合當前公民道德建設管理工作的基礎要求,同時也應順應當前時代發(fā)展特征,對于學生思想道德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內容,集中進行分析梳理,根據(jù)不同的科學專題類型加以解決。在德育工作過程中,要將階段性的德育引導作為現(xiàn)階段德育工作的任務目標,將德育的深遠意義和當前工作的重要內容,用較為科學的方式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充分發(fā)揮其在當前校園文化構建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校園文化的構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德育潛移默化的引導相結合,努力將德育的基礎課程教學內容與各類專業(yè)學科間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充分利用好特殊節(jié)日的氛圍作用,以紀念日、團隊活動、演講比賽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對學生實施愛國教育引導工作,通過集體的分析教育和思想教育,使學生在體驗節(jié)日氛圍的過程中逐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德育工作在學?;A素質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通過科學合理的活動方式進行教學引導,通過音樂演唱、文化演講、班內活動等多種多樣,構建起德育的主要模式,以提升德育工作質量,發(fā)揮德育工作優(yōu)勢,讓學生以正確的道德觀在社會發(fā)展中發(fā)光發(fā)熱。全面提升教師隊伍建設管理,尤其是針對不同年級、不同角色的教師隊伍而言,更加注重對于德育的建設工作。教師在進行教育引導過程中,要注重提升個人的道德基礎素質,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全面促進學生的道德素質培養(yǎng)工作落實。在素質教育科學引導模式構建的過程中,主要的工作任務就是針對當前的教育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如何用正確的處事方式應對當前身邊發(fā)生的多種問題,以正確的為人處世方式應對當前的社會發(fā)展。教師的教育引導關鍵在于他可以通過潛移默化的熏陶引導,逐漸使學生在現(xiàn)有的學習基礎上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對于一些影響學生成長的行為進行及時糾正。因為教師個人的言行舉止對于學生的素質培養(yǎng)有著一定的參照作用,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對于教師的行為習慣、講話內容等關注度較高。
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內容最基本的就是識字學習,但是由于小學生還不具備完善的邏輯思維能力,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識字教育這一環(huán)節(jié)時可以適當?shù)匾宰譃檩d體,逐漸向學生滲透德育。
例如,教師在講解“孝” 這個字時,可以對這個字進一步拆分講解,幫助學生理解文字的發(fā)展變化,將孝字的演變歷程展示給學生,引導他們從甲骨文開始了解孝字的內涵。甲骨文中的孝就是一個小孩子攙扶著一個老人在行走,就包含著孝順的意思,所以學生可以明顯地發(fā)現(xiàn)“孝” 的本身就是上面一個老,下面一個子結合而成的。教師通過這種形象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學習“孝” 字的形成和由來,熟悉“孝” 字的寫法和結構,還可以使學生了解“孝” 字背后的深層次含義,并對孝道等相關知識有簡單的認識,促使學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懂得孝敬長輩,進而實現(xiàn)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目的[3]。
相較于其他學科,語文學科本身具有豐富的知識性和文化性,并且語文教材中也涉及非常多的德育方面的知識內容,使其具備很強的功能性。因此,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同時融入德育,優(yōu)化課程內容,調整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相應的教學方案,使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和教育,進而幫助學生在情感方面得到升華,實現(xiàn)德育教學目標。
如在《愛因斯坦和小女孩》 一文課堂學習中,教師首先要為學生進行簡要的內容概述,然后拋出各種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學會獨立解決問題,幫助他們梳理文章內容,使學生對文章留有整體的基本印象。文章中主要講述了愛因斯坦和小女孩相遇并相處的過程,在學生對文章產生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教師此時可以引導學生對愛因斯坦的形象特點予以歸納,進而對學生開展德育,同時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提問,引導他們更深入地了解文章,從而有效實現(xiàn)德育的教學目標。結合實際教學案例分析后,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反饋,并進行教學方案調整,采取提問式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思考,學會主動學習,使學生在情感上獲得熏陶,同時升華學生的思想[4]。因此,在語文課堂中合理利用文章滲透德育內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充實語文課堂,使語文課堂更有深度且更有意義。
語文這門學科涉及的內容十分繁雜,尤其是在教學素材中有很多知識都是關于德育的內容,因此教師需要深入分析利用這些教學資源。尤其在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優(yōu)美文章,這些文章中都具有一定的德育思想,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文章對學生開展德育,將會產生明顯的教學效果。對于教師而言,應該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本身含有的德育優(yōu)勢,對語文教材進行深入挖掘和解析,在進行語文教學的同時也要注重德育的發(fā)展,使學生的思想和品德在語文課堂中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
如在《三亞落日》 的課程學習時,教師要讓學生自己對文章進行熟悉和掌握,對課文的內涵進行深入的挖掘,并在教學中穿插部分德育內容。構建情境,從而幫助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感知和情感體驗,使學生表達自己對文章的感受。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在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上水平有限,需要教師對學生循循善誘,讓學生在思考和回答問題的同時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比如,問學生是否見過家鄉(xiāng)的落日等問題。隨后在學生了解落日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播放有關三亞落日的視頻,給學生帶來直觀的視覺感受的同時,充分體會三亞落日的美,再將其與家鄉(xiāng)落日的情景進行比較,組織學生彼此之間溝通交流。借助這種方式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認識祖國風景的優(yōu)美壯觀,從而更加熱愛偉大的祖國和民族,并抒發(fā)對大自然的喜愛情感??梢娫谡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教學素材有深入的了解并發(fā)揮其作用的最大化,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的自然美景,加強學生對熱愛祖國的情感教育,從而實現(xiàn)對學生的德育[5]。接下來的語文課堂中,教師需要不斷引導和幫助學生,給予學生一定的關懷和理解,對教材中的德育內容進行合理利用,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文章,促進德育目標的實現(xiàn)。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fā)展,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有效手段就是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圍繞學生來提供教學方案,開展教學互動,并采取恰當?shù)慕虒W手段實施德育,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進一步深化德育效果。
例如,在《最后的姿勢》 一文課堂教學時,教師要不斷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譚老師的偉大,促使學生以譚老師為榜樣,向譚老師學習,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針對文章中的關鍵詞進行學習,在梳理文章內容的時候明確文章所要表達的主題,明確德育的真正價值和作用。同時,教師還要進行示范,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課文內容,如 “拉、撐、護” 這三個動作,讓學生可以真切地體會譚老師當時的內心情感,通過再現(xiàn)當時的情境,加深譚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偉大形象,進而使學生對譚老師產生深深的敬意。通過利用關鍵詞語使學生親身實踐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對文章的情感進行更深刻的領會,學習譚老師的偉大精神,進而使學生產生真實的感受和體驗,最終有助于加強德育。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文章的中心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當?shù)慕虒W情境,在課堂上積極開展活動,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深層認識,加深學生對文章中情感的認知[6]。
例如,在學習《打電話》 這篇文章時,在通讀文章后教師可以請兩名同學有感情地分角色進行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留意對話中的禮貌用語,然后在之后引導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對中心思想進行闡述,從而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注意說話的言辭和情緒,注重與人交流的細節(jié)。能夠看出這種情境教學模式有著非常顯著的優(yōu)勢,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學習文章,還可以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育和德育融合發(fā)展,可以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正確的三觀,使學生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從而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鑒于此,小學語文教育中融入德育有著顯著的教學優(yōu)勢,教師應該堅持以學生為本,采用恰當?shù)慕虒W方法和手段對學生進行德育,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德育資源,將語文教學和德育進行完美融合,加強對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熏陶,以此提升語文教學水平和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