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士強
“讓員工像老板一樣思考?!?/p>
“讓團隊都成為企業(yè)的合伙人?!?/p>
這是眾多企業(yè)和企業(yè)家想達成的目標,于是找到股權激勵的工具,寄希望于給予股權,換來員工的“老板思維”或“合伙人思維”。
但在實踐中,股權激勵多停留在經(jīng)濟利益層面,并沒有深入到激勵對象的心理感知層面,多數(shù)被激勵的員工和管理者,也并沒有真正感覺自己“成為了合伙人”。
在高盛2020年最新一期的合伙人遴選中,有60位資深員工成為了新合伙人,這個數(shù)量是1999年上市以來最少的一屆,相比于2016年的84人更是少了24人。高盛認為,“這更凸顯了合伙人職位的高貴、能激勵更多有事業(yè)雄心的員工向這個目標看齊”。
在高盛為人稱道的管理制度中,實施百逾年的合伙人制度是很重要的一項內(nèi)容。1999年上市后,高盛仍保留了合伙人機制,合伙人身份讓眾多高盛精英趨之若鶩。
在全球3萬多名高盛員工中,能夠成為合伙人的只有500人左右,這些合伙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在薪資上,成為合伙人意味著基本薪資上浮,可以分享公司獎金池,還可以獲得公司賦予的特定投資機會。
但經(jīng)濟回報并不是高盛合伙人的主要激勵來源。在上市之前,公司的所有資產(chǎn)份額由合伙人持有,在剛上市時,仍有60%的股份在合伙人團隊手里,近幾年,合伙人的持股份額已經(jīng)降到5%以下。而“合伙人”這一名稱在眾多高盛的精英管理者中,并沒有貶值——“合伙人”的身份才是對于投行領域精英人才的吸引力之源。
上市之后,高盛的合伙人數(shù)量保持在員工總人數(shù)的1.5%到1.9%之間,高盛在投行業(yè)的地位、合伙人的稀缺性都讓這一身份價值倍增。高盛合伙人隊伍每兩年進行更新,更新比例達到1/4或1/3,這個過程是一個嚴密而又嚴格的過程,其中以“能夠打造突出的業(yè)務,為集團增添價值,彰顯高盛集團的經(jīng)營方針和準則”作為篩選的標準,經(jīng)過不同部門的“交叉篩選”,并對現(xiàn)任合伙人及員工談話,最終確定新的合伙人人選。
確定最終名單后,在一個特定的日期,高盛CEO會親自致電新任合伙人。這個電話成為了一種儀式,能夠在這一天接到CEO的電話,成為那些準合伙人最期待的事情。
成為合伙人后,需要參加合伙人會議、各類委員會,還要參與校園招聘活動,參加特定會議和活動的機會。能夠參加原來沒機會參加的活動,成為特殊身份的象征。
高盛的合伙人機制,體現(xiàn)了這些特征:第一,嚴格的比例控制,使得合伙人身份成為稀缺資源,體現(xiàn)了精英化導向;第二,合伙人經(jīng)過嚴格的篩選,無論是標準還是篩選的過程,都確保合伙人是高盛內(nèi)部最精銳的一群人;第三,成為合伙人,既有有形收益,更是身份與榮耀的象征;第四,合伙人的激勵會涉及股權,但股權不是合伙人激勵的主要要素;第五,合伙人團隊能夠通過合伙人會議等,對公司經(jīng)營產(chǎn)生實質影響。
高盛合伙人所持有的公司股權比例已經(jīng)非常低,但合伙人團隊仍然是推動高盛穩(wěn)健發(fā)展的核心力量,合伙人也都會把高盛看作“我們的高盛”,核心的原因不是他們占有股權的多少,而是因為他們“合伙人”的身份。
企業(yè)家在熱衷于討論股權激勵的“分錢規(guī)則”時,還需要回歸激勵的本質。股權激勵除了物質利益的分配,更重要的是身份賦予,且能夠讓激勵對象感知到這種身份。相比于物質激勵,身份感知與身份認同帶來的激勵效果更加明顯——當企業(yè)把員工當作合伙人的時候,員工才有可能將自己當作合伙人。
無論是賦予激勵對象股權還是分紅權或增值權,都是在形式上賦予激勵對象某種所有權。但實際所有權并不等于員工感知到的所有權,有學者將感知到的所有權稱為“心理所有權”。管理學者Pierce 認為,心理所有權是“個體感覺所有權的目標物或目標物的一部分是‘他們的’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它的核心是‘擁有及心系目標的感覺’”——員工具備了“企業(yè)家精神”。
當核心團隊成員像高盛合伙人一樣感知到心理所有權,這種“感知”就在產(chǎn)生激勵效應。這種“身份感”成為了股權激勵的杠桿,撬動更強的內(nèi)在心理資源。眾多學者用實證研究支持了這一觀點。Pierce 等人認為擁有心理所有權的員工能夠表現(xiàn)出更多的職責外的行為,Mayhew 等學者則表示,心理所有權更高的員工有更高的工作滿意度。國內(nèi)學者李利玲認為,員工心理所有權與工作投入和組織認同顯著相關。管理學者方園證實,擁有心理所有權的員工工作業(yè)績更高。同時,心理所有權還與員工的離職傾向有關,黃海艷等運用實證研究證明,感知的心理所有權能夠降低離職傾向。
心理所有權——或者說“身份感”——如此重要,股權激勵中如何讓作為激勵對象的關鍵人才體驗到這種感知呢?我們認為,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首先,對于公司經(jīng)營關鍵事項及公司戰(zhàn)略方向的知情權,能夠讓激勵對象獲得心理所有權,形成“身份感”的激勵效應。
其次,通過儀式化的活動,讓激勵對象獲得身份歸屬,使其自然感受到“自己人”的身份,也就能夠獲得心理所有權,形成“身份感”的激勵效應。
再次,有機會參與公司的經(jīng)營管理或重要事項的決策,能夠讓激勵對象獲得心理所有權,形成“身份感”的激勵效應。
股權激勵相比于其他激勵的最大差異,是其能夠滿足員工的社會認可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而這種滿足主要來自于身份賦予。相比于普通員工,股權激勵對象更多的是公司核心管理人員或關鍵崗位人才,這樣的群體,對身份認同、自我成就的需求更強烈,其激勵效果也就更加凸顯。
很多企業(yè)追隨標桿企業(yè),用“合伙人”這樣的稱呼來做股權激勵,但合伙人更多的是一種身份,而不是一種經(jīng)濟回報。所以,除了物質激勵之外, 賦予優(yōu)秀人才“合伙人”身份,企業(yè)才能夠找到真的合伙人,才能夠打造真正的合伙人團隊。
北路公司是一家垂直領域的軟件企業(yè),員工多數(shù)是技術型人才,公司人員規(guī)模不大,但盈利性和發(fā)展趨勢都不錯。公司關鍵人才薪酬高于行業(yè)平均,但仍然無法避免搶手人才被“挖”,一些資深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陸續(xù)流失,讓企業(yè)開始認真考慮股權激勵這一重要手段。
當我們與北路公司的創(chuàng)始團隊接洽時,他們將考慮的重心全部放在了拿出多少股權額度、覆蓋多大范圍的群體這兩個問題上。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北路公司薪酬水平并不低,且關鍵人才也都是行業(yè)老兵,他們離開與否首要考慮的因素并不是經(jīng)濟回報,而是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和身份的認同。
經(jīng)過與創(chuàng)始團隊溝通,達成了一致的理念——除了設計股權分配方案,更重要的是設計合伙人團隊打造的身份激勵四步法。
第一步:明確小額、高頻、永續(xù)的模式,用時間加強力度。
所謂小額、高頻、永續(xù),其關鍵就是以長期的眼光和思維來做股權激勵和合伙人激勵,單次額度不大,但是持續(xù)激勵,且有明確的進入與退出機制。這個理念不僅停留在口頭上,而且體現(xiàn)在方案設計的方法上,更重要的是與所有的關鍵人才進行宣講、溝通,讓所有當事人都能夠以長遠的思維看待當前和未來的合伙人激勵。
當身份被時間加持而擁有長久的感知時,這種身份更能夠體現(xiàn)出價值,所以,明確小額、高頻、永續(xù)的模式,本身就強化了激勵的力度。
第二步:精準選人,用高標準激發(fā)良性“斗志”。
當一種身份越是在獲得時有較高門檻的時候,這種身份就越是讓潛在的進入者感受到價值,當該門檻被公平、嚴格地執(zhí)行時,會激發(fā)那些優(yōu)秀人才的良性“斗志”,讓身份更具有吸引力。
股權激勵本身就需要設置較高的準入門檻,獲得合伙人身份,門檻進一步抬高。針對北路公司的合伙人,設置了如下準入條件:
為輔助創(chuàng)始團隊進行激勵對象篩選,構建北路公司的核心素質(5項)、領導力素質(4項)的完整素質模型。素質模型既是評估依據(jù),也作為指引員工行為的指南。該素質模型的每項素質都進行了明確的定義與五級的行為描述,以便于基于行為進行評價(如下表)。
為保證評價的客觀、公正,在對所有潛在的合伙人進行360度測評之外,還會進行專門的人才校準會議,以討論每個候選人的潛在優(yōu)勢與不足,評估其是否能夠加入到新的合伙人團隊中。該工作除了創(chuàng)始團隊參加,還會邀請被測評者的直接上級和間接上級參加,以保證結果的公正、客觀。
第三步:設計“合伙人”權利義務及議事規(guī)則,外顯身份差異
一種身份越是能夠體現(xiàn)其差異性的權限或機會,這種身份就越是讓潛在的進入者感受到價值。
成為合伙人后的北路公司管理者或其他高級別人才,相比于沒有該身份的同類人員,享有不同的權利和義務。
除了明確落在紙面上的權利和義務,更多的實際操作中的細節(jié),都可能會體現(xiàn)出身份差異,進而增強身份感知。
在北路公司,被選出的合伙人,有機會作為企業(yè)的代表發(fā)言,這種機會是董事會賦予的。另外,北路公司還設計了半年一次的合伙人專門會議,并允許合伙人提出召開臨時性的合伙人會議,合伙人有議事的正式渠道,也可以通過多種路徑參與公司的重大事項決策。
第四步:合伙人宣言與定期互動,強化“自己人”身份認同
身份機制越是能夠頻繁且明確的提醒身份持有人他的這種特定身份,該身份就越是能夠驅使持有人做出與身份匹配的行為。
在確定北路公司的合伙人激勵方案及第一批合伙人名單后,緊接著進行的就是對于合伙人激勵機制的宣講、溝通,在解答所有人關注的細節(jié)問題后,一個固定的環(huán)節(jié)是所有合伙人的正式宣言。該宣言是對身份的公開聲明,也是一種公開的承諾。
北路公司的合伙人宣言由創(chuàng)始人撰寫,經(jīng)合伙人認同后,面向公司關鍵人才隊伍進行宣讀,既是做公開的承諾,強化“自己人”的認同,也成為吸引后來者的文化引力。
除了儀式化的合伙人宣言宣讀,北路公司還設定了定期的合伙人非正式“茶話會”,以非工作場景下的交流,來強化“自己人”的身份認同。
相比于眾多企業(yè)家、創(chuàng)始人孜孜以求的股權額度的分配,如果能夠真正授予關鍵人才“合伙人”身份,他們更有可能真正從內(nèi)心“成為老板”,以“心理所有”的狀態(tài)處理公司事務,投入在公司的事業(yè)中。多數(shù)時候,股權激勵的效果并非一定來自于實際授予的實際股份,只要能夠讓激勵對象感知到合伙人身份,即便是虛擬股權,其激勵效果也會比實股更好——這就是身份激勵的杠桿效應。身份激勵覆蓋的范圍越小、越稀缺,杠桿效應越加明顯,越能夠讓激勵對象感受到強大的激勵效果。
這就是打造真正的合伙人團隊全部的秘密。
1131501705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