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聰文
文本解讀能夠確定“教什么”,進而確定“怎么教”。然而,大部分一線教師沒有能力直接去解讀文本,需要借助一些可操作性強的文本解讀方法。因此,在長期研究孫紹振教授文本解讀方法的基礎上,在大量閱讀文學類文本的基礎上,筆者首創(chuàng)了“關鍵詞闡釋循環(huán)解讀法”。下面,筆者將分別闡述“關鍵詞解讀法”“闡釋循環(huán)解讀法”“關鍵詞闡釋循環(huán)解讀法”“關鍵詞闡釋循環(huán)解讀法視角下的《老王》”。希望通過這些理論的闡釋以及例子的印證,幫助一線教師掌握“關鍵詞闡釋循環(huán)解讀法”。
要了解“關鍵詞闡釋循環(huán)解讀法”,首先要了解“關鍵詞解讀法”。孫紹振教授認為,文學類文本可以利用關鍵詞進行解讀。關鍵詞還可以是一小組詞語,甚至句子。[1]也就是說,這種解讀方法主要適用于文學類文本,不太適合實用類文本?!瓣P鍵詞”只是一個大的概念,還可以細分為“關鍵詞”以及“關鍵句”。為什么可以利用關鍵詞句進行解讀?因為作品不可能字字珠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往往隱含在部分關鍵的詞語和句子中。找到了這些關鍵詞句并且進行深入的研讀,可能就會綱舉目張。找不到這些關鍵詞句,可能會迷失在文學類文本中。具體說來,在文學類文本中,關鍵句通常在結尾,因為作者往往在前面含蓄地抒情,在結尾忍不住直接抒發(fā)感情,或者半顯半隱地抒發(fā)自己的感情。
要了解“關鍵詞闡釋循環(huán)解讀法”,其次需要了解“闡釋循環(huán)解讀法”。學者李清良認為:“文本解讀需要在局部與整體之間進行循環(huán)闡釋。”[2]也就是說,根據(jù)完形心理學理論,文本解讀具有整體性。讀者在解讀文本的時候,應該先從文本的整體出發(fā),然后再去把握局部。整體與局部是相互聯(lián)系的。對整體的理解離不開局部的印證,對局部的理解需要結合整體這個大語境。當然,要把握作品的整體,往往先要找出關鍵的詞句。
孫紹振教授覺得西方文論在中國存在水土不服的現(xiàn)象。于是,孫教授在解讀大量文學類文本的基礎上,歸納出了各種文本解讀方法。筆者借鑒這種思路,在大量閱讀文學類文本的基礎上,提出了“關鍵詞闡釋循環(huán)解讀法”。
“關鍵詞闡釋循環(huán)解讀法”融合了“關鍵詞解讀法”以及“闡釋循環(huán)解讀法”?!瓣P鍵詞闡釋循環(huán)解讀法”以“關鍵詞解讀法”“闡釋循環(huán)解讀法”為主。當然,主要不等于全部。在實際的解讀過程中,往往還會利用孫紹振教授的各種文本解讀方法作為輔助。常用的輔助解讀方法有:“比較解讀法”“還原法”“矛盾法”“專業(yè)化解讀法”“作者身份法”“三層揭秘法”“藝術形式規(guī)范知識解讀法”“錯位解讀法”。[3]10因為“關鍵詞解讀法”主要適用于文學類文本,所以“關鍵詞闡釋循環(huán)解讀法”也是主要適用于文學類文本?!瓣P鍵詞闡釋循環(huán)解讀法”的具體使用步驟為:第一,找到關鍵的詞句,把握整體;第二,從文本的關鍵詞句出發(fā),然后再去把握局部。對局部的理解需要結合關鍵詞句,對關鍵詞句的深入理解也離不開局部的印證。
需要注意的是,“關鍵詞闡釋循環(huán)解讀法”有兩種使用方式。第一種使用方式比較簡單,先使用“關鍵詞解讀法”,再使用“闡釋循環(huán)解讀法”,大概也可以解讀出文本。第一種使用方式的優(yōu)點是使用成本低以及可操作性強,一線教師只需要掌握這兩種文本解讀方法,非常適合文本解讀初學者。缺點是這種解讀還有一些粗糙,不夠深入,價值性比不上第二種使用方式。第二種使用方式比較復雜,需要在第一個步驟以及第二個步驟中,穿插使用各種輔助的文本解讀方法。第二種使用方式的優(yōu)點是價值性非常高,能夠深入地解讀文本。缺點是使用成本高以及可操作性低,因為很少教師能夠全部掌握孫教授的各種文本解讀方法。因此,第二種使用方式主要適用于對孫紹振教授文本解讀方法非常有研究的教師。
《老王》是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的文本,非常適合運用“關鍵詞闡釋循環(huán)解讀法”去解讀。下面,筆者以《老王》為例進行具體闡述。
關鍵詞還可以是一個句子。《老王》的關鍵句就是最后一句:“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當然,這個關鍵句還可以拆分為四個關鍵詞:“愧怍”“幸運”“不幸”“漸漸”。
1.關鍵詞:幸運與不幸
“幸運的人”是指楊絳,“不幸者”指老王,這是讀者一望而知的。對這兩個關鍵詞的理解非常重要,如果對這兩個關鍵詞誤讀,就不能夠綱舉目張,也會影響對后面局部的理解。
有讀者認為,“我”之所以是“幸運的人”,是因為“我”在那個年代終于還是活了下來。老王之所以是“不幸者”,因為老王最終去世了。這里可以用孫紹振教授的“因果解讀法”進行輔助。老王最終去世了是一個結果,造成老王去世的原因是老王的病。老王是因為“我”而生病的嗎?肯定不是。既然老王不是因為“我”而生病,不是因為“我”而去世,“我”為什么要“愧怍”?也有讀者認為,“我”比老王幸運,是因為盡管在那個時候“我”也受到打擊,但是“我”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我”的物質(zhì)條件依然比老王要好,有一個安穩(wěn)的住處,甚至還有冰箱。此外,“我”還有家人。而老王物質(zhì)條件比不上“我”,住的是塌壞的小屋,沒有冰箱,也沒有家人??墒牵贤踅?jīng)濟不好,是“我”造成的嗎?“我”還在經(jīng)濟上幫過老王呢。老王住的不好,沒有冰箱,又關“我”什么事?老王沒有家人,他是因為“我”而失去家人的嗎?很明顯也不是?!拔摇睕]有必要因為這個而感到愧怍。
其實,幸運與不幸是相對的?!拔摇敝孕疫\,是因為老王把我當成了最親的人。老王幫“我”家送冰的時候,“代我們放入冰箱”。也就是說,老王本來沒有義務幫“我們”放入冰箱。他是把“我們”當成朋友,甚至是親人,才這么做。而且送的冰塊體積大,價格相等。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如果用孫紹振教授的“歷史語境解讀法”去分析,可以知道老王載錢鐘書先生是有生命危險的,說不定就被紅衛(wèi)兵打死。老王還不肯收錢,悄悄問“我”的經(jīng)濟情況。
作者描述最多的是,老王在去世前來“我”家送香油和雞蛋。用“歷史語境解讀法”分析,可以知道那是一個物資非常缺乏的時代,香油和雞蛋不是有錢就能買來的。而且,老王是一個如此貧窮的人,這些恐怕已經(jīng)是他的全部財物了。這部分內(nèi)容作者刻意詳細描寫,刻意放慢敘述節(jié)奏,突出強調(diào)老王把“我”當成了生命中最親的人,甚至在知道快要死去的時候,還艱難地走到“我”家,給“我”這么寶貴的香油和雞蛋。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更好地把握這兩個關鍵詞。還可以運用孫紹振教授的“比較解讀法”,“比較解讀法”的其中一種形式就是原稿與定稿之間進行比較。楊絳的原稿是:“這是一個多吃多占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边@里也可以繼續(xù)運用孫教授的“作者身份法”進行解讀。在文本解讀中,讀者不僅僅要看到成品,更加要還原作者寫作的過程,要思考作者為什么這樣表達,為什么不那樣表達。楊絳為什么要把“多吃多占”修改為“幸運的人”?因為“多吃多占”側重于物質(zhì),而“幸運的人”更加側重精神。也就是說,作者其實也希望讀者不要僅僅從物質(zhì)這個角度去解讀文本。
2.關鍵詞:愧怍
愧怍也就是慚愧,是指做錯了事情而感到不安。
根據(jù)孫教授的“三層揭秘法”,在文學類文本的解讀過程中,要注意人物的隱性意脈,也就是人物情感的變化?!拔摇睂贤醯那楦信c認識是有變化的,一開始“我”不確定老王是否老實,后來“我”發(fā)現(xiàn)老王是一個最老實的人?!拔摇敝览贤跏郝湮?,“我”知道老王經(jīng)濟困難。盡管如此,過去的“我”還是不知道老王“愛和歸屬感的需要”。
其實老王最需要的是:有人把他當成親人。這從老王的三句話可以解讀出來。
“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此外就沒什么親人?!痹谶@里可以感覺到老王隱性意脈的變化。“有個哥哥”給了希望,但是“死了”又使希望破滅。即使沒有了哥哥,有兩個侄兒也是好的啊,可是這兩個侄兒沒有出息,有了一點希望,接著又破滅?!按送饩蜎]什么親人。”最后一句非常低沉,幾乎陷入了絕望。其實,老王是非常希望有親人的,這種親人不一定是血緣上的,更多是情感上的。
“問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說,住那兒多年了?!边@里可以用孫教授的“矛盾解讀法”去解讀。這里問與答之間其實存在著矛盾不一致?!拔摇敝皇菃柲抢锸遣皇撬募?。其實“我”所說的家更加側重于居住的功能,“我”覺得能夠居住就是家。老王其實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然而老王的回答非常耐人尋味。老王只是說住那兒多年了。也就是說,老王不認為那里就是他的家。因為那里沒有他的親人。可見,老王對親人的渴望。
“我不是要錢?!崩贤踅o楊絳送香油和雞蛋,要的不是錢。確實,對一個臨死的人來講,錢又有什么用呢?而且他又沒有親人,拿了錢也不能給親人。其實,老王想說的是:“我不是要錢。我希望你能把我當成親人,不要這么客氣。”但是,老王又是一個最老實的人,又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他也知道自己一個底層的人,和楊絳這樣的大知識分子攀上親人的話,是一種高攀,所以他沒有繼續(xù)說下去。
在這里,還可以用孫教授的“錯位解讀法”進行解讀。實用價值和情感價值之間往往存在沖突和錯位。楊絳最后給錢老王了,給與老王的是實用價值,但卻傷害了老王的情感。本來,老王以為自己和楊絳在物質(zhì)空間和精神空間都是重合的。然而,老王臨死前的可怕的外包嚇怕了楊絳,把過去的楊絳打出了常規(guī),讓楊絳暴露出第二心態(tài),也就是深層的心態(tài),也就是楊絳與老王保持距離感的心態(tài)。老王最終發(fā)現(xiàn),自己只是和楊絳在物質(zhì)空間重合,精神空間卻存在錯位。因此,老王傷心地離開了,受到了精神的打擊,第二天就去世了。
老王把楊絳當成是最親的人,楊絳卻把老王當成一般的人。因此,現(xiàn)在的楊絳覺得對不起老王,感到愧怍。
3.關鍵詞:漸漸
要理解這個關鍵詞,就要運用孫教授的“藝術形式規(guī)范知識解讀法”。所謂藝術形式,其實就是文體。從文體來說,《老王》屬于回憶性散文。在回憶性散文中,有兩個我,過去的我與現(xiàn)在的我。解讀回憶性散文,需要把握三點:第一,過去的我怎么看待描述對象;第二,現(xiàn)在的我怎么看待描述對象;第三,現(xiàn)在的我怎么看待“過去的我怎么看待描述對象”,也就是說,現(xiàn)在的我怎么看待“過去的我的行為”。
“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也就是說,過去的楊絳只是隱約感受到自己對老王的不安,只是過去的楊絳也找不出是什么原因。過去的楊絳是幼稚的,現(xiàn)在的楊絳是成熟的?,F(xiàn)在的楊絳用“愧怍”的眼光,看似平淡、實則無情地批判了過去的楊絳,批判了當時對待老王特有的“清高”和“矜持”。過去的“我”的“清高”和“矜持”,讓極度渴望親人的老王陷入了絕望。
整體與局部是相互聯(lián)系的。對整體的理解離不開局部的印證,對局部的理解需要結合整體這個大語境。也就是說,在文學類文本解讀中,需要在局部中印證整體。在《老王》中,最核心的關鍵詞是“愧怍”,也就是說,要在文本局部中印證“愧怍”。
1.在矛盾中印證愧怍
在《老王》中,出現(xiàn)了四處的矛盾,在這四處的矛盾中可以印證現(xiàn)在的楊絳的“愧怍”。
(1)矛盾一:他蹬,我坐
“他蹬,我坐”,從表面上講,沒有什么問題。其實這里可以用孫教授的“矛盾解讀法”去分析。這里是隱性矛盾,不容易看出來。這里的隱性矛盾在于:語言的啰嗦與作者的行文風格不一致。前面已經(jīng)說明了“我常坐老王的三輪”,自然是老王蹬車,楊絳坐車,從語義上來講,這是不需要刻意說明的。
其實,楊絳的散文風格是惜墨如金、簡潔。她應該是有意使用這樣的贅語。她的目的應該是通過重復來達到強調(diào)的作用。強調(diào)老王是底層人士,“我”是坐車的知識分子,“我們”之間是有階級距離的。此外,蹬車的與坐車的,是被雇傭與雇傭的關系。也就是說,在過去的楊絳的心理,老王并不是“我”的朋友,更不是“我”的親人。當然,現(xiàn)在的楊絳對過去的楊絳的這種清高進行了批判,暗含了愧怍的感情。
(2)矛盾二:閑話
“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閑話是指無關緊要的話。表面上看沒有矛盾,讀者可能還認為楊絳與老王的關系非常親密,有說有笑。其實存在內(nèi)容的矛盾。后面老王說了自己的失群落伍、經(jīng)濟困難、凄苦孤單,這對老王來講,是非常重大的事情。但是,在過去的楊絳看來,只不過是無關緊要的話。當然,也暗含了現(xiàn)在的楊絳對過去冷漠的楊絳的批判。
(3)矛盾三:據(jù)老王自己講
“據(jù)老王自己講”也存在隱性矛盾,語言的啰嗦與作者的行文風格不一致。前面已經(jīng)說明了“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后面說的都是老王的事情。路上只有“我”和老王兩個人,講的也是老王的事情,難道還不是老王自己講的嗎?從語義上來講,這也是不需要刻意說明的。
楊絳應該是通過重復來達到強調(diào)的作用。強調(diào)“我”并沒有主動關心過老王,“我”之所以知道老王的身世,是老王自己主動說給“我”聽的。而且這些話語在當時的“我”看來只不過是“閑話”而已。當然,現(xiàn)在的楊絳對此感到愧怍。
(4)矛盾四:我也不懂,沒多問
“我也不懂,沒多問”也存在隱性矛盾。如果“我”當老王是親人,“我”不應該詢問老王埋葬的地方,方便以后祭奠嗎?如果是楊絳的親人去世了,她能不問埋葬的地方嗎?過去的楊絳覺得“沒多問”沒有什么問題,因為“我”潛意識沒有把老王看做親人,甚至沒有看做是要好的朋友。過去的“我”覺得“我”和老王只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過去的“我”覺得給了足夠的錢老王,“我”不欠老王什么東西。但是,現(xiàn)在的“我”又把過去的“我”推上了心靈的審判臺。
2.在模糊詞中印證愧怍
在《老王》中,出現(xiàn)了很多的模糊詞。包括模糊的時間詞、模糊的代詞、模糊的語氣詞。在這些模糊詞中,也暗含了現(xiàn)在的“我”的反思與愧怍。
(1)在模糊的時間詞中印證愧怍
在《老王》中,出現(xiàn)了很多模糊的時間詞。時間詞也暗含了一個人的感情。如果過去的“我”對老王重視,那么“我”應該會精確地記得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如果過去的“我”對老王不重視,自然不會精確地記得事情發(fā)生的時間。
當老王撞上電桿,受傷比較嚴重的時候,過去的“我”只是記得“有一次”。當“我”發(fā)現(xiàn)老王的住處的時候,也只是記得“有一天傍晚”。當老王熱情給“我們”送冰的時候,過去的“我”也只是記得“有一年夏天”,甚至是哪一年都不記得了。當老王病了的時候,我只記得“過些時”,過去的“我”記不清楚究竟是過了多久。甚至,在臨死前的一天,老王把全部財物拿來送給“我”。過去的“我”居然也只是記得“有一天”。當“我”碰見老李,得知老王死訊的時候,“我”也只是記得“過了十多天”,具體過了多少天也說不清楚。這些模糊的時間詞暗示了過去的“我”對老王的不夠重視。暗示了現(xiàn)在的“我”對過去的“我”的批判,暗含了作者的愧怍。
(2)在其余的模糊詞中印證愧怍
在《老王》中,出現(xiàn)了模糊的疑問代詞“什么”,還有模糊的語氣副詞“也許”。
當老王病了的時候,過去的“我”“不知什么病,花錢吃了不知什么藥”。過去的“我”對老王不夠關心,甚至都沒有把老王當作朋友。即使是普通的朋友,朋友病了,不應該問問生了什么病嗎?不應該問問吃了什么藥嗎?當老王臨死之前,拖著疲憊的身體艱難地給“我”送上寶貴的香油和雞蛋的時候,過去的“我”表示“也許他平時不那么瘦”。也就是說,過去的“我”平時沒有重視老王,沒有認真觀察過老王,連老王平時是否這么瘦也不確定。過去的“我”確實不夠重視老王,現(xiàn)在的“我”明白了老王對“我”的深情?,F(xiàn)在的“我”在字里行間批判了過去的“我”,隱含了現(xiàn)在的“我”的愧怍。
在長期研究孫紹振教授文本解讀方法的基礎上,在大量閱讀文學類文本的基礎上,筆者首創(chuàng)了“關鍵詞闡釋循環(huán)解讀法”?!瓣P鍵詞闡釋循環(huán)解讀法”的具體使用步驟為:第一,找到關鍵的詞句,把握整體;第二,從文本的關鍵詞句出發(fā),然后再去把握局部。文本解讀是教學設計的基礎,文本解讀獨特深刻,才能設計出獨特的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專題學習,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