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百年甲骨地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2022-03-15 03:04:24馬盼盼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
出土文獻 2022年1期
關鍵詞:李學勤卜辭甲骨

馬盼盼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

甲骨文中的地名,據(jù)目前所統(tǒng)計,共有約640個,(1)本文所論“地名”,包括“盂”“疐”“喪”等地名專名與“奠”“兆”“次”等地名通名,不包括族名和方伯名。這是研究商代地理十分豐富且珍貴的史料。從甲骨文發(fā)現(xiàn)至今120多年,甲骨文地名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地名的數(shù)量基本確定,主要地名的地望考釋基本都已涉及。但同時也存在重大的問題,即地名定點尤其是田獵地及黃組“征人方”所經(jīng)地,存在眾多分歧,這其中有甲骨材料選取不當、文字考釋錯誤,也有研究方法運用不當?shù)仍?。已有多位學者對甲骨文地名的研究作了學術史的回顧。(2)如鐘柏生將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個別地名的考釋,第二階段是有系統(tǒng)的分類研究(鐘柏生: 《殷商卜辭地理論叢》,臺北: 藝文印書館,1989年,第11頁;后收入宋鎮(zhèn)豪主編: 《甲骨文獻集成》,成都: 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7冊,第331頁)。鄭杰祥將之前的研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孫詒讓《契文舉例》的寫就開始,至林泰輔《甲骨文地名考》的發(fā)表結束,第二階段從郭沫若《卜辭通纂》始,至董作賓《殷歷譜》的問世,第三階段以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始,至鐘柏生《殷商卜辭地理論叢》的出版結束(鄭杰祥: 《商代地理概論》,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前言”,第13—14頁;后收入宋鎮(zhèn)豪主編: 《甲骨文獻集成》第27冊,第443頁)。馬寶春、宋久成對甲骨文地名研究史作了細致的劃分和論述(馬寶春、宋久成: 《中國最早的歷史空間舞臺: 甲骨文地名體系概述》,北京: 學苑出版社,2013年,第20—26頁)。許世和在其碩士論文中以研究方法為切入點對甲骨文田獵地名的研究史進行了回顧(許世和: 《甲骨田獵地名的初步整理——以三種田獵地名表的對比為中心》,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19年,第1—4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再次進行整理,旨在厘清一些焦點問題,如“田獵區(qū)”“征人方”問題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第一階段: 初創(chuàng)期(1904—1933年)

這一階段以孫詒讓先生、王國維先生、林泰輔先生等為代表。

孫詒讓先生《契文舉例》是第一部考訂甲骨文的著作,其中的“方國”篇整理了20個“國名”。(3)孫詒讓: 《契文舉例》“方國第七”,上海蟫隱廬印行石印本,1927年,第31—39頁;后收入宋鎮(zhèn)豪主編: 《甲骨文獻集成》第7冊,第180—184頁。本篇寫成于1904年。雖然不是地名,且受當時材料和研究水平的限制,這些“國名”在釋讀方面有許多錯誤之處,但是其在甲骨文地理研究方面的首創(chuàng)之功還是不容忽視的。(4)參見鄭杰祥: 《商代地理概論》,“前言”,第6頁。所以我們將其作為甲骨文地名研究的開端。

真正開始對甲骨文地名進行地望考釋的為王國維先生,其于1915年發(fā)表的《殷虛卜辭中所見地名考》一文認為卜辭的地名有200多個,并參照古籍考訂了龔、盂、雝、亳、曹、杞、、雇八個地名的地望,指出這八個地方“皆在河南、北千里之內,又周時亦有其地,殆可信為殷天子行幸之地”。(5)王國維: 《殷虛卜辭中所見地名考》,《觀堂集林(附別集)》,北京: 中華書局,1959年,第1154—1155頁;后收入宋鎮(zhèn)豪主編: 《甲骨文獻集成》第28冊,第43頁。這篇文章的首次發(fā)表當是在1915年。王國維先生文獻功底深厚,加之接觸了一些新的出土材料,其創(chuàng)立的“二重證據(jù)法”,至今都是研究古文字最經(jīng)典的方法,他參照文獻考證的這八地的地望,得到了學界的普遍認同。

日本學者研究甲骨地名始于林泰輔先生。他在《甲骨文地名考》一文中,共整理地名300余個。(6)據(jù)聞宥先生譯文所記,林泰輔先生原文于大正八年即1919年發(fā)表于《東亞之光》。本文轉引自聞宥先生譯文。聞宥先生譯文分兩部分出版,第一部分見林泰輔: 《甲骨文地名考》,聞宥譯,《國立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周刊》第9集第104期,1929年,第1—7頁;第二部分見林泰輔: 《甲骨文地名考(續(xù))》,聞宥譯,《國立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周刊》第10集第105期,1929年,第17—30頁。林泰輔先生繪有《龜甲獸骨地名圖》,將其地望考釋成果以更直觀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份《龜甲獸骨地名圖》“是第一幅考釋卜辭地名的示意地圖”。(7)鄭杰祥: 《商代地理概論》,“前言”,第7頁。

這一階段,學術界開始注意到甲骨文中的地名,有意識地將甲骨文中的地名提煉出來,并嘗試對其地望進行探討。(8)鄭杰祥: 《商代地理概論》,“前言”,第13頁。學者們的特點是對傳世文獻比較精通,且對金文有一定的了解。在地望考釋的過程中,雖然已經(jīng)注意將甲骨文中某個地名與青銅器銘文中某個相同或相似的字聯(lián)系起來,但是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方法論。所運用的研究方法主要還是“文獻比勘法”,這也是地名研究最經(jīng)典的方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即王國維先生的《殷虛卜辭中所見地名考》。但是,“文獻比勘法”有其可操作性,也有其局限性。林泰輔先生已經(jīng)注意到這個問題,指出“蓋此吻合之文字雖可定為同字若同音,而必欲悉斷為同指一地,當太早計”,(9)林泰輔: 《甲骨文地名考》,《國立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周刊》第9集第104期,第1—2頁。即甲骨文中某個地名雖然與傳世文獻中的某個地名同形同音,但是如果就斷定兩者所指為一地,則稍嫌武斷。但是,如果一個字在多種文獻中都有出現(xiàn),并且與地理環(huán)境并不矛盾,則可以假定為即后世之某地。

第二階段: 發(fā)展期(1933—1959年)

這一階段,以郭沫若先生《卜辭通纂》(10)郭沫若: 《卜辭通纂》,《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2卷,北京: 科學出版社,1983年?!恫忿o通纂》于1933年在日本首次出版。為開端,以董作賓先生、陳夢家先生、島邦男先生為代表。曾毅公先生的《甲骨地名通檢》(11)曾毅公: 《甲骨地名通檢》,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鉛印本,1939年。和島邦男先生的《甲骨卜辭地名通檢》(12)島邦男: 《甲骨卜辭地名通檢(一)》,日本甲骨學會編: 《甲骨學》第6號,東京: 汲古書院,1958年,后收入宋鎮(zhèn)豪主編: 《甲骨文獻集成》第6冊,第374—377頁;島邦男: 《甲骨卜辭地名通檢(二)》,日本甲骨學會編: 《甲骨學》第7號,東京: 汲古書院,1959年,后收入宋鎮(zhèn)豪主編: 《甲骨文獻集成》第6冊,第378—381頁。本文轉引自《甲骨文獻集成》。,是這一階段的代表作。

郭沫若先生《卜辭通纂》首先運用了“系聯(lián)法”來研究地名。此后,學術界也多沿用此方法。在此書的序中,作者說到“帝乙亦好畋游,其畋游之地多在今河南沁陽附近”,(13)郭沫若: 《卜辭通纂》,《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2卷,第13頁。并舉《卜》635(《合集》37551)、《卜》657(《合集》37547)、《卜》642(《合集》37620上半部)以證之。據(jù)這三版四條卜辭,可得出噩、衣、盂、雝四地相近。郭沫若先生認為卜辭中的“衣”當讀為“殷”,“衣”地即“殷城”,“殷城”在今河南沁陽,即卜辭中的“衣”地在今河南沁陽。如此,則上述四地都位于沁陽地區(qū)。這也是“沁陽田獵區(qū)”的由來。而事實上卜辭中的“衣”并不用為地名,這一點,李學勤先生在《殷代地理簡論》一書中已指出。(14)李學勤: 《殷代地理簡論》,北京: 科學出版社,1959年,第7頁;后收入宋鎮(zhèn)豪主編: 《甲骨文獻集成》第27冊,第300頁。但郭沫若先生首先運用“系聯(lián)法”將卜辭中的地名聯(lián)系起來,將卜辭地名研究推進到新的階段。

董作賓先生《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以下簡稱“《斷代》”)關于“帝辛時的征人方”卜辭,應當是董氏在對卜辭進行分期斷代整理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這部分內容在以往的研究中都被學者們忽略了。董氏開始意識到卜辭之間的關聯(lián)性,著手對“征人方”卜辭進行排譜,并對此役所經(jīng)過的地點地望進行考釋。董氏根據(jù)傳世文獻關于“紂克東夷”之說與銅器銘文上“征人方”的記載,以及殷墟一個鯨魚肩胛骨的出土,(15)董氏認為此鯨魚的肩胛骨,來自海濱,是“征人方”戰(zhàn)役的勝利品。見于董作賓: 《甲骨文斷代研究例》,《董作賓先生全集甲編》,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7年,第409頁。認為卜辭中的“人方”即為“東夷”。此次戰(zhàn)役所經(jīng)之地,皆在山東境內。此部分內容結尾,董氏提出:“關于殷卜辭中地名,當以古籍中異名,詳加參證,作系統(tǒng)的整理,如田游之辭,言某日至某地,步于某地,踐于某地,入于某地,皆可由日期多少計行程遠近,以見兩地距離若何,并以今地證之,乃能真確。”(16)董作賓: 《甲骨文斷代研究例》,《董作賓先生全集甲編》,第413頁。如此,將日程轉換成行程,地與地之間的關系更加清晰直觀?!胺制跀啻币约啊啊魅朔健忿o排譜”都為之后甲骨地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董作賓先生《殷歷譜》一書是對《斷代》一文的繼承和發(fā)展,在此書中,董氏根據(jù)卜辭的系聯(lián)將雜亂無章的卜辭進行編排,形成一個個的歷譜。在“帝辛日譜”中,董作賓先生再次對“征人方”卜辭進行編排,嘗試復原此次戰(zhàn)役的路線。董氏認為卜辭中的“人方”位于殷東,征人方途中所經(jīng)地多與田獵地重見,所以認為“殷人歷世田狩之地,大都在‘大邑商’之東及東南,約當今泰山、蒙山、嶧山之西麓”,(17)董作賓: 《殷歷譜》,《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7年,第701頁;后收入宋鎮(zhèn)豪主編: 《甲骨文獻集成》第31冊,第352頁?!皷|土有‘田獵區(qū)’為自武丁以至帝辛歷代殷王田游所必至,故其地名之見于卜辭者亦夥”。(18)董作賓: 《殷歷譜》,《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751頁。這與其在《斷代》中論述武丁田游地名“并、梌、噩、盂、宮、溫,多在黃河以北及其附近”(19)董作賓: 《甲骨文斷代研究例》,《董作賓先生全集甲編》,第435頁。的說法相背,應該是董氏通過整理“征人方”卜辭發(fā)現(xiàn)其中一些地名也多次出現(xiàn)在田游地名中,這使得董氏重新審視商代田獵區(qū)的所在。這之后很長時間內,關于卜辭田獵地的研究基本上都在郭沫若、董作賓先生所創(chuàng)立的框架范圍之內,一部分支持郭沫若先生的看法,認為是“沁陽田獵區(qū)”,另一部分支持董作賓先生的看法,認為田獵區(qū)位于殷東。

曾毅公先生《甲骨地名通檢》共整理地名424個,檢索表以地名的筆畫順序排列,不可識者編入待考部分。此文為《商代地理考》的附編,主要起檢索的功能,每個地名下都有其所在甲骨的出處,沒有考釋。

陳夢家先生《殷虛卜辭綜述》有關甲骨文地名的內容集中在“方國地理”“政治區(qū)域”二章?!胺絿乩怼闭拢愂辖y(tǒng)計卜辭中的地名約有500多個,提出地名的考證“應當以歷史地理的方法去處理,即是某個地區(qū)上在某個時代的某些人民的活動歷史。孤立的小地名,應與范圍較大的區(qū)域,即某個邦族或國家的活動范圍,相系聯(lián)”。(20)陳夢家: 《殷虛卜辭綜述》,北京: 科學出版社,1956年,第249頁;后收入宋鎮(zhèn)豪主編: 《甲骨文獻集成》第35冊,第110頁。陳氏對于甲骨文地名研究的方法并沒有實質上的突破,其貢獻主要在于提出“以歷史地理的方法去處理”這一思路。一個地名,孤立地去考證,可能會從文獻中找到多個相關的地名,這時候就需要回歸甲骨地名材料本身,就其前后所附加的區(qū)域字以及與其相關聯(lián)的地名來全盤考慮。某地若是有“某”的記載,則其地當是曾經(jīng)駐扎過軍隊,為軍事點,其地理位置、地形條件應該具有某種戰(zhàn)略意義。某地若是有“某麓”的記載,則其地當有山丘,而不應是低洼之處。這一點在判斷對應傳世文獻中哪處地名是非常重要的。其次,“田獵區(qū)”所在的討論,也體現(xiàn)了“以歷史地理的方法去處理”這一思想。陳氏指出:“所田之處,多在澤藪與山麓,卜辭的‘鄈麓’(或省稱為鄈)在太行山足下,其它的麓亦當如此求之?!说貐^(qū)自古以來為田獵之所,魏獻王田于大陸,而《春秋》僖二十八‘天王狩于河陽’,亦當在此?!?21)陳夢家: 《殷虛卜辭綜述》,第262頁。

這一階段,在研究方法上較之前一階段有很大進步,“系聯(lián)法”的創(chuàng)立和使用也大大推動了這一階段甲骨地名的研究。董作賓的“斷代”“排譜”、陳夢家“以歷史地理的方法去處理”,都為甲骨文地名、方國名的研究提供了科學的指導方法。甲骨地名的兩大問題也逐漸清晰起來,那就是商王田獵區(qū)的問題和帝乙帝辛時期伐人方的問題。由于田獵地地名與伐人方途中所經(jīng)過的地名有許多重見的現(xiàn)象,所以由郭沫若先生所創(chuàng)立的“沁陽田獵區(qū)”受到很大沖擊。

第三階段: 繁榮期(1959—1994年)

這一階段始于李學勤先生的《殷代地理簡論》,以李學勤先生、松丸道雄先生、鐘柏生先生、饒宗頤先生為代表。最顯著的特征是多部殷商地理專著的問世。

李學勤先生《殷代地理簡論》作為第一部專門論述殷代地理的專著,在甲骨文地名、方國名研究的學術史中是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的。該書的體例充分體現(xiàn)了從上一階段開始凸顯的兩大問題,即田獵區(qū)問題與征人方問題。第一章“殷、商與商西獵區(qū)”的行文方式繼承和發(fā)展了島邦男先生于《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即通過“系聯(lián)法”將雜亂的地名織成一張張網(wǎng),在每張網(wǎng)中找出一個地名作為該區(qū)域的名稱。作者雖然不同意郭沫若先生的看法,指出“衣”不是地名,但還是認為殷代卜辭中所見獵區(qū),“可考的絕大部分位在天邑商西部及西界外”。(23)李學勤: 《殷代地理簡論》,第15頁。在第二章,李學勤先生在董作賓先生征人方日譜的基礎上進行刪改、補充,對“帝乙十祀”相關卜辭重新進行排譜,嘗試復原當時的行軍路線。由于受到“沁陽田獵區(qū)”的影響,李學勤先生認為帝乙此次出征是西征。同時李學勤先生還指出,商末“征人方”不是一次戰(zhàn)役,而是兩次,另一次發(fā)生在“帝乙十五祀”。正如李學勤先生在一次采訪中所說:“簡單地說,這本書(《殷代地理簡論》)主要是根據(jù)殷代的甲骨卜辭和銅器銘文史料,試圖通過排譜的方式解決這樣的幾個問題: (1) 殷代中國(商王朝)的政治地理結構是怎樣的;(2) 殷代王朝的疆域有多大;(3) 商王朝主要城市的位置和山川的名稱;(4) 商王朝以外有哪些方國,他們與商的關系如何;(5) 商王朝對外戰(zhàn)爭的地理問題等?!?24)康香閣: 《再訪李學勤先生——治學經(jīng)歷(1955—1976)》,《邯鄲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第7頁。李學勤先生古文字根底深厚,對青銅器銘文、簡帛文字等有深入的研究和認識,在甲骨文地名研究過程中,也多將甲骨文與其他載體材料相聯(lián)系,往往能得出比他人更接近事實的結論。正是這一優(yōu)勢,使得李學勤先生在之后的研究中不斷糾正自己錯誤的認識,更新地名研究相關成果。

松丸道雄先生《殷墟卜辭中の田獵地について—殷代國家構造研究のために—》(25)松丸道雄: 《殷墟卜辭中の田獵地について—殷代國家構造研究のために—》,《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31冊,1963年;后收入宋鎮(zhèn)豪主編: 《甲骨文獻集成》第28冊,第1—42頁。本文轉引自《甲骨文獻集成》。一文是第一篇關于甲骨文中田獵地研究的專題文章,文章第六部分將田獵區(qū)與殷商國家構造的研究結合起來。該文總結了以往學者們關于田獵區(qū)研究的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以王國維先生、郭沫若先生、陳夢家先生、李學勤先生為代表,主張?zhí)铽C區(qū)位于沁陽附近;第二種觀點以董作賓先生為代表,主張?zhí)铽C區(qū)位于泰山附近;第三種觀點以林泰輔先生、島邦男先生為代表,主張?zhí)铽C區(qū)位于殷商以北地區(qū)。而松丸道雄先生認為商王的田獵活動是從一個中心點出發(fā),一日之內往返,甲骨文中的田獵地分布在以殷都為中心,直徑15—20公里的范圍內。

鐘柏生先生《殷商卜辭地理論叢》(以下簡稱“《論叢》”)從田游、方國、農業(yè)、記事四個方面來講甲骨文中的地名?!墩搮病穼τ诩坠堑孛芯孔畲蟮呢暙I在于對“系聯(lián)法”的評價上(見下文)。

饒宗頤先生、沈建華先生《甲骨文通檢》一書優(yōu)點在于材料搜集范圍廣,除《甲骨文合集》外,還收錄了《小屯南地甲骨》,散見于英、法、日、加等國收藏的甲骨和周原等地新出甲骨,其所整理出的地名更加豐富全面。(26)饒宗頤、沈建華: 《甲骨文通檢》第5冊田獵,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作者在前言中根據(jù)《史記·殷本紀》《竹書紀年》等傳世文獻的記載,認為河、渭地區(qū)才是晚商諸王弋獵田游之所。又據(jù)《御覽》卷八三引《帝王世紀》所記帝紂七年“六月發(fā)民獵于西山”,一作“西土”,認為終紂之世,未聞狩于東方之記錄。(27)饒宗頤、沈建華: 《甲骨文通檢》第5冊田獵,第15頁。至于“征人方”的“人方”,饒宗頤先生認為當是“夷方”,而“夷方”應當是指西夷。又引《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南中為“夷越之地”;《孟子·離婁》言舜為東夷之人,文王為西夷之人,東夷、西夷并舉,說明在漢代,“夷”稱不限于東夷。(28)饒宗頤、沈建華: 《甲骨文通檢》第5冊田獵,第18頁。

這一階段并沒有尋求到新的研究方法,貢獻在于對“系聯(lián)法”的評價。鐘柏生先生將“系聯(lián)法”細化為“干支系聯(lián)法”“同版系聯(lián)法”“異版系聯(lián)法”,并指出“系聯(lián)法”在使用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首先,在使用“干支系聯(lián)法”時需要注意占卜主體在占卜結束后,是否到了占卜所要去的地方,如果不能肯定占卜主體確實去了該地,運用“干支系聯(lián)法”就需要慎重了。其次,“異版系聯(lián)法”(又可稱為“間接系聯(lián)法”),“這種方法,看起來是很簡單,實際上系聯(lián)起來,其危險性相當大。它的最大作用只不過證明某地可能是在某地附近而已!并不能像干支系聯(lián)法一樣,將兩地的距離換算成日數(shù),這點在運用時必須要留意的”。(29)鐘柏生: 《殷商卜辭地理論叢》,第33—34頁。這三種方法,“干支系聯(lián)法”可以說是“同版系聯(lián)法”中包含干支的一種。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同版系聯(lián)法”和“異版系聯(lián)法”都只能說明某地和某地相近,“干支系聯(lián)法”則可以根據(jù)干支之間的時間差,進而得出兩地之間的大概距離。“卜辭地名經(jīng)過上述三種方法系聯(lián)之后,地名與地名之間才有比較固定的關系,一旦其中若干重要的地名考訂出來之后,一組一組的田游路線與地名網(wǎng),便可以很順利地繪制出來”。(30)鐘柏生: 《殷商卜辭地理論叢》,第35頁。雖然這三種方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實用性,可以將卜辭中一個一個獨立的地名聯(lián)系起來,組成路線,進而組成地名網(wǎng),但是也具有很大的危險性。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在于定點,這個地點必須定位精確,這樣其他的地點才可能被定位在相對正確的位置上,如果這個定位有偏差,則其后一連串的地點都會偏離它本來的位置。

研究內容上,這一階段在“沁陽田獵區(qū)”“泰山田獵區(qū)”的基礎上,又有饒宗頤先生提出的“河、渭田獵區(qū)”,松丸道雄先生提出的“殷都中心點論”。甲骨文地名研究情況更加復雜化。

第四階段: 突破期(1994—2010年)

這一階段我們以鄭杰祥先生的《商代地理概論》一書為始,代表學者有李學勤先生、陳煒湛先生、松丸道雄先生。

鄭杰祥先生的《商代地理概論》在前言部分對前人的研究作了非常精辟的總結,對每個時代研究的焦點和方法作了說明,并對九十年來殷墟卜辭地理的研究劃分了階段,商代地理研究的進程有了清晰的脈絡。鄭杰祥先生認為商王的主要田獵區(qū)不在沁陽附近,也不在山東泰山附近,而是在“商代王畿以東的古黃河兩岸,其范圍大致在今河南省濮陽市以及新鄉(xiāng)市以東和山東省的西部地區(qū)”,(31)鄭杰祥: 《商代地理概論》,第79—80頁。同時,作者并沒有否定沁陽附近和泰山附近有田獵地的存在,只是與其所考證的“濮陽田獵區(qū)”(32)鄭杰祥: 《商代地理概論》,第155頁。相比規(guī)模較小。鄭杰祥先生對于甲骨地名研究方法的貢獻一是提出了科學運用考古資料,將地名研究與考古資料聯(lián)系起來。但是遺憾的是,書中所用考古資料,多直接來源于《文物地圖集》,沒有對遺址性質進行分析,結論稍欠說服力。另一貢獻當是將甲骨文地望考釋成果應用到古黃河下游部分河道的研究中。運用甲骨文地名來研究古黃河河道,是一種新的研究方向,二者的研究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古黃河河道在今鄭州至今大名段,主要的矛盾集中在古宿胥口之下,是走“宿胥故瀆”,還是走“大河故瀆”,對甲骨文中與“河”有關的地名地望進行全面細致的考釋,一定會對復原古黃河下游部分河道有積極意義。

陳煒湛先生《甲骨文田獵刻辭研究》(33)陳煒湛: 《甲骨文田獵刻辭研究》,南寧: 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后收入宋鎮(zhèn)豪主編: 《甲骨文獻集成》第25冊。對“系聯(lián)法”作了評價,認為“用干支系聯(lián)法推斷某些田獵地之間的相對距離或曰行程日數(shù),其可信程度取決于同版諸辭是否均記有占卜地”,“僅憑干支系聯(lián)判斷兩地間行程日數(shù),伸縮性很大,可靠性很小”。(34)陳煒湛: 《甲骨文田獵刻辭研究》,第62—64頁。對于學術界討論激烈的“田獵區(qū)”的問題,陳煒湛先生也作了探討。陳煒湛先生首先總結了以往國內外學者關于甲骨文田獵區(qū)研究的概況,認為“沁陽說與泰山蒙山說一東一西,正好相對,二者必有一誤。華北原野說范圍失之過寬,以安陽為半徑之田獵區(qū)說失之過窄,二者針鋒相對,亦必有一誤”。(35)陳煒湛: 《甲骨文田獵刻辭研究》,第67頁。而后,陳煒湛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從武丁至帝辛,并無一固定的田獵區(qū),只是從廩辛康丁至帝辛百余年間,有二十九個田獵地貫穿其間,大概可以視為“田獵區(qū)”,從這些田獵地的地望來看,“沁陽田獵區(qū)”的說法大概是最有說服力的。(36)陳煒湛: 《甲骨文田獵刻辭研究》,第67—69頁。

松丸道雄先生《再論殷墟卜辭中的田獵地問題》(37)松丸道雄: 《再論殷墟卜辭中的田獵地問題》,吳榮曾主編: 《盡心集: 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第45—56頁;后收入宋鎮(zhèn)豪主編: 《甲骨文獻集成》第28冊,第124—127頁。本文轉引自《甲骨文獻集成》。是其《殷墟卜辭中の田獵地について—殷代國家構造研究のために—》一文之后的又一篇關于田獵地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松丸道雄先生重申且進一步論證了殷王的田獵乃是一種“當日往返”的活動,有一個中心點,田獵地在這個中心點20公里內,這個中心點就是殷王的居住地。此外,根據(jù)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主要指海外),認為安陽殷墟并非殷都,商代的都城位于現(xiàn)在的湯陰縣,“這一帶地處黃河、淇水、洹水三河之間,又有太行山及其支脈綿延其南,確實是理想的建都之所。在它周邊地區(qū),也許正分布著理想的田獵之地”。(38)松丸道雄: 《再論殷墟卜辭中的田獵地問題》,吳榮曾主編: 《盡心集: 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第45—46頁。

這一階段,還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李學勤先生關于“征人方”相關研究的幾篇文章。李學勤先生在《殷代地理簡論》一書中曾認為商末“征人方”是西征,“人方”位于殷商的西面,這是由于受“沁陽田獵區(qū)”的影響。這一階段李學勤先生陸續(xù)發(fā)表《海外訪古續(xù)記(九)》(39)李學勤: 《海外訪古續(xù)記(九)》,《文物天地》1994年第1期,第37—39頁;后收入李學勤: 《四海尋珍》,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14—115頁?!吨卣撘姆健?40)李學勤: 《重論夷方》,陳梧桐主編: 《民大史學》第1期,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1—5頁;后收入李學勤: 《走出疑古時代(修訂本)》,沈陽: 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200—203頁;后又收入李學勤: 《當代學者自選文庫: 李學勤卷》,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90—96頁。《夏商周與山東》(41)李學勤: 《夏商周與山東》,《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第332—337頁。《論新出現(xiàn)的一片征人方卜辭》(42)李學勤: 《論新出現(xiàn)的一片征人方卜辭》,《殷都學刊》2005年第1期,第1—3頁;后收入郭旭東主編: 《殷商文明論集》,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5—9頁;又收入李學勤: 《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8年,第134—138頁?!渡檀姆降拿柡偷赝?43)李學勤: 《商代夷方的名號和地望》,《中國史研究》2006年第4期,第3—7頁;后收入李學勤: 《文物中的古文明》,第186—194頁。《帝辛征夷方卜辭的擴大》(44)李學勤: 《帝辛征夷方卜辭的擴大》,《中國史研究》2008年第1期,第15—20頁;后收入李學勤: 《通向文明之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70—78頁。等文章。在《夏商周與山東》一文中,李學勤先生在《海外訪古續(xù)記(九)》《重論夷方》二文的基礎上總結出三點證據(jù)以證明“商末的夷方與東夷當為同一事”,這三點考古學證據(jù)為“‘索’氏銅器”“‘杞’國銅器”“‘小臣醜’有關銅器”,李學勤先生在這篇文章中講道:“商代離我們已很遙遠,后世地名相同或相似的又多,如果單純互相比附,即使找到一串共同地名,終究有些危險。再說,甲骨文的地名也有異地同名的,光靠系聯(lián)的方法,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要真正確定甲骨文地名的方位,還有賴于考古學提供有力的證據(jù)?!?45)李學勤: 《夏商周與山東》,《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第335頁。這三篇文章奠定了李學勤先生向東探尋“夷方”地望的例證基礎。隨后李學勤先生在《論新出現(xiàn)的一片征人方卜辭》一文中,引《殷墟甲骨拾遺·續(xù)二》文中054號胛骨(46)焦智勤: 《殷墟甲骨拾遺·續(xù)二》,《殷都學刊》(安陽甲骨學會論文專輯),2004年。該版甲骨后收入段振美等編著: 《殷墟甲骨輯佚》,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689號。有關于“人方”伐東國,商王向東方的諸侯宣告“人方”的記錄,證明其向東探尋“夷方”地望是十分正確的思路。而后在《商代夷方的名號和地望》一文中,李學勤先生討論了無名組和黃組卜辭中都出現(xiàn)的“征夷方”戰(zhàn)爭,指出這兩次戰(zhàn)爭所涉地名多有重復,所以兩次戰(zhàn)爭所征伐的對象應該是一致的。這一發(fā)現(xiàn),使李學勤先生由之前總在“夷方”還是“人方”之間搖擺不定的態(tài)度轉變?yōu)閳远ǖ卣J為無名組和黃組中的都是“夷方”。這樣一個轉變使李學勤先生重新審視無名組和黃組的時代,之前甲骨文分期分類的成果普遍認為無名組的時代下限是文丁之時,所以李學勤先生認為無名組“征夷方”的商王是文丁。但由于無名組“征夷方”卜辭和黃組“征夷方”卜辭之間存在許多相同的地點和人物,所以李學勤先生在《帝辛征夷方卜辭的擴大》中詳細論述了無名組卜辭中的“征夷方”與黃組卜辭“征夷方”是同一件事,并得出“無名組晚期卜辭下限到帝辛”(47)李學勤: 《帝辛征夷方卜辭的擴大》,《中國史研究》2008年第1期,第15頁。這一結論。馬智忠先生在《殷墟無名類卜辭的整理與研究》一文中對李學勤先生的觀點進行進一步補充,證明“無名黃間類卜辭所屬時代是上起武乙前期,下至帝辛時期”。(48)馬智忠: 《殷墟無名類卜辭的整理與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18年,第165頁。李學勤先生《帝辛征夷方卜辭的擴大》一文,“不僅是對殷代地理的一個重要推進,于無名組年代的認識,亦意義重大”。(49)陳絜: 《李學勤先生殷代地理研究成就淺述》,《出土文獻》2020年第1期,第146頁。

與上一階段相比,這一階段的突破表現(xiàn)在考古成果的運用,鄭杰祥先生在《商代地理概論》前言中指出應“充分運用考古資料……考古資料較之文獻資料還要更加可靠和更為可貴”。(50)鄭杰祥: 《商代地理概論》,“前言”,第16—17頁。李學勤先生在《殷代地理簡論》中就多次將銅器銘文與甲骨文地名研究相結合,在這一階段中更是注重將田野考古發(fā)掘成果特別是有出土信息的青銅器研究成果運用到甲骨文地名研究中來,大大推動了商代地理的研究。李學勤先生這一階段的研究成果對下一階段陳絜等人的研究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第五階段: 重構期(2010年至今)

這一階段以孫亞冰先生、林歡先生《商代地理與方國》(51)孫亞冰、林歡: 《商代地理與方國》,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為始,代表學者有韋心瀅先生、陳絜先生等。

孫亞冰先生、林歡先生《商代地理與方國》是目前商代地理研究最新的成果,運用的材料最新且最豐富,充分利用金文、貨幣文字、簡帛文字等其他文字資料。其成果之一在于運用軍事卜辭的材料來界定王畿區(qū)的范圍,這是一個全新的視角。其二,編排體例上,不僅關注地名和方國的研究,更著眼于自然地理環(huán)境、經(jīng)濟地理和交通地理等全方位的研究,從而使商代的地理更加立體和豐富。其三在于進一步將地名研究與考古成果聯(lián)系起來。較之《商代地理概論》,孫、林之書進步之處在于所使用的考古材料都是與商有關的,時代上是可以說得通的。但是主要體現(xiàn)在方國的研究中,這里就不再贅述。

馬保春先生、宋久成先生《中國最早的歷史空間舞臺: 甲骨文地名體系概述》是最新的關于甲骨文地名研究的著作。該書最大的成果在于第一次全面細致地對甲骨文地名研究史作了分階段回顧。作者著眼于甲骨文中所有的地理字眼,包括山川河流、亭臺宮室等。但書中整理的地名,或有不當之處,在使用時需要謹慎對待。

韋心瀅先生《殷代商王國政治地理結構研究》(52)韋心瀅: 《殷代商王國政治地理結構研究》,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一書將殷商后期王國的政治領域分為王畿、近畿、邊域。韋心瀅先生對商王國近畿區(qū)按王卜辭和非王卜辭分節(jié)論述。其所運用的主要是“子某”一類的卜辭,作者認為:“本書上列子……皆在其生存的同期,能發(fā)現(xiàn)與之對應的地名,應即子的領地。故這些‘子’應是已成家立族,在固定活動空間地域(同名地)已具較大宗族規(guī)模的獨立氏族。而從‘子’所擔負的職責多寡,還能推測其家族發(fā)展的規(guī)模與距離王畿的遠近?!?53)韋心瀅: 《殷代商王國政治地理結構研究》,第174頁。但事實可能并非這么簡單,如“子”與“地”,“子”所活動的區(qū)域位于殷西,但“地”卻是在殷東,作者也注意到這種矛盾,解釋到“或許可以理解成辭(4)(按,即《合集》6209)那次方來襲情勢嚴峻,王甚至都有親征之意,更何況征調位居東方的子前往作戰(zhàn)”。(54)韋心瀅: 《殷代商王國政治地理結構研究》,第176頁。在卜辭中,“子某”的活動范圍與“某地”之間并非一種確定、穩(wěn)定的關系。韋心瀅先生此書將殷代地域分為“王畿”“近畿”“邊域”三個部分,在“王畿”與“邊域”之間劃分出一個“近畿”區(qū),是十分具有啟發(fā)性的,但是由于對甲骨材料的運用偶有不當之處,所得結論的可信度也稍受影響。

陳絜先生發(fā)表了一系列關于卜辭地名研究的文章。(55)陳絜: 《〈方鼎〉銘與周公東征路線初探》,《古文字與古代史》第4輯,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年,第261—290頁;陳絜、趙慶淼: 《“泰山田獵區(qū)”與商末東土地理——以田獵卜辭“盂”“”諸地地望考察為中心》,《歷史研究》2015年第5期,第56—75頁;陳絜: 《卜辭京、鴻地望與先秦齊魯交通》,《史學集刊》2016年第6期,第4—10頁;陳絜: 《“雞麓”地望與卜辭東土地理新坐標》,《古代文明》2017年第1期,第42—47頁;陳絜: 《卜辭滳水與晚商東土地理》,《中國史研究》2017年第4期,第29—44頁;陳絜: 《卜辭雍地地望及其他》,《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第3輯,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7年,第199—206頁;陳絜、田秋棉: 《卜辭“龜”地與武丁時期的王室田獵區(qū)》,《故宮博物院院刊》 2018年第1期,第6—24頁;陳絜: 《卜辭中的祡祭與柴地》,《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2期,第89—96頁;陳絜: 《過甘敦鼎銘與商周東土過族》,《邯鄲學院學報》2019年第3期,第51—55頁;陳絜: 《戍甬鼎銘中的地理問題及其意義》,《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9年第9期,第150—160頁;陳絜: 《作冊旂組器中的地理問題與昭王邊域經(jīng)營策略》,《南方文物》2019年第3期,第167—172頁;陳絜: 《甲骨金文中的“”字及其相關問題之檢討》,《青銅器與金文》第3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136—149頁;陳絜、王旭東: 《殷墟甲骨中的望乘與望地——兼談卜辭“虎方”之有無》,《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6期,第1—6頁;陳絜: 《商周東土夏遺與夏史探索》,《歷史研究》2020年第1期,第43—67頁;陳絜: 《滕州所出妊爵在商周地理研究中的意義》,《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4期,第67—73頁;陳絜: 《兩周金文中的繁地與西周早期的東土經(jīng)略》,《中原文物》2020年第1期,第71—76頁;田秋棉、陳絜: 《商周、尋、譚諸地的糾葛及相關歷史問題之檢討》,《史學集刊》2021年第1期,第84—91頁;陳絜: 《“伯或征邵”與晚商沚族——兼論卜辭地名地理研究在古文字考釋中的輔助作用》,《故宮博物院院刊》2021年第4期,第4—19頁。在研究過程中,陳絜先生注重吸取甲骨綴合的成果;注重梳理卜辭中的田獵地名,尤其是與“征人方”卜辭中重見的地名,在整理的過程中,運用到分期分組的思想;注重傳世文獻中能與卜辭地名相聯(lián)系的地名,尤其是《左傳》中所記載的;注重將卜辭地名與西周早中期銅器銘文中的地名相聯(lián)系;注重運用地名研究的成果解決文獻所載史實的問題。陳絜先生認為“著名的‘沁陽田獵區(qū)’說不可盡信,真正的商末田獵區(qū)似在東土,目前看來基本是在以泰山為中心,以古濟水、汶水、淄水與渤海為四至的范圍之內,今姑且稱之為‘泰山田獵區(qū)’”。(56)陳絜、趙慶淼: 《“泰山田獵區(qū)”與商末東土地理——以田獵卜辭“盂”“”諸地地望考察為中心》,《歷史研究》2015年第5期,第75頁。

這一階段也涌現(xiàn)了一批優(yōu)秀的碩博論文,門藝《殷墟黃組甲骨刻辭的整理與研究》(57)門藝: 《殷墟黃組甲骨刻辭的整理與研究》,博士學位論文,鄭州大學,2008年。此文發(fā)表于2008年,從時間上來說,當屬于第四階段。作為碩博論文的代表,為敘述方便,將其歸入第五階段論述。一文對甲骨地名研究的意義在于甲骨的綴合以及“征人方”卜辭的排譜。作者在黃組卜辭綴合工作上成果眾多,卜辭的綴合,對地名之間的“系聯(lián)”又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楊楊《商代田獵刻辭研究》(58)楊楊: 《商代田獵刻辭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中國社會科學院,2014年。將早期卜辭中的地名進行分組整理并對某些地名地望進行考釋,在具體考釋中,同時兼顧該地在其他各期卜辭中的分布情況,更為重要的是,將地望的考釋與在其地所獲動物的生存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其結論更有說服力。對于早晚期“周邊田獵地”(59)作者通過整理與某個田獵地相關的卜辭,歸納出以某個田獵地為中心的地名組,根據(jù)地名組中地名之間聯(lián)系的緊密性,又分為核心區(qū)與周邊地區(qū)。的變動,作者提出“應當是獵物種群的變動所引起”。(60)楊楊: 《商代田獵刻辭研究》,第135—136頁。閆爽《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研究》(61)閆爽: 《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18年。對李學勤先生《殷代地理簡論》一書所引釋文進行校訂,并對其中所涉及的地名作了集釋,為商代地理研究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許世和《甲骨田獵地名的初步整理——以三種田獵地名表的對比為中心》的第一章深入細致地探討了甲骨文田獵地名研究方法的問題,對各個方法運用時需要注意的事項都有很全面的論述。其文還對《甲骨文田獵刻辭研究》《商代地理與方國》《中國最早的歷史空間舞臺: 甲骨文地名體系概述》三書所整理的商代田獵地地名表進行比較和校訂,最終得出一個較為完整、較為可信的田獵地名表。唐英杰《商代甲骨文地名統(tǒng)計與地望研究》(62)唐英杰: 《商代甲骨文地名統(tǒng)計與地望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西南大學,2021年。是最新、最系統(tǒng)、最全面細致的甲骨文地名研究的博士論文,其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 一、注意到在甲骨文地望考釋過程中應謹慎對待人名、地名、族名“三位一體”的情況,應該“注意區(qū)分地名、族名和人名”;(63)唐英杰: 《商代甲骨文地名統(tǒng)計與地望研究》,第14頁。二、以事件為統(tǒng),將紛繁復雜的地名置于某一事件中,使得地名之間的系聯(lián)更加緊密;三、吸收了最新的文字考釋成果,地望考釋也多有創(chuàng)獲。

這一階段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體現(xiàn)為更廣泛地將商代地理研究與考古成果聯(lián)系起來。代表成果為孫亞冰、林歡《商代地理與方國》一書。對這一研究方法,此書在緒論中也指出,“銅器不像陶器那樣容易損壞,它會因為戰(zhàn)爭、婚姻等原因從此地流到彼地,如殷亡以后,商族大遷徙,它們的銅器也被帶離原居住區(qū),分散到各地。我們一般把集中出土某族徽的地點當作該族的居住地,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如方,山東費縣曾出土一批28件商代青銅器,上面均有族徽銘文“”,但根據(jù)黃組卜辭記載,方位于殷西,與出土地山東相悖。(64)孫亞冰、林歡: 《商代地理與方國》,第6頁。所以使用這類材料需要多加小心。這一階段的特點還表現(xiàn)在商代地理的研究不再僅限于單純的地名研究,而是將地名研究提升至更深層次的商代自然地理環(huán)境以及經(jīng)濟社會環(huán)境的研究。

以上就是甲骨文地名研究所歷經(jīng)的五個階段,第五階段發(fā)展至今,并沒有結束。新的綴合成果的大量涌現(xiàn),甲骨文字考釋的進步,新的考古遺址的發(fā)掘,分期分類工作的精細化等,都為甲骨文地名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有利條件。

不過,雖然隨著研究方法的多樣化和科學化,地名研究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是地名地望的定點,依然存在眾多分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認為之后甲骨文地名研究還是應該回歸到甲骨文這個基礎材料本身。無論是“文獻比勘法”還是“運用考古成果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文獻比勘法”,古代族群的遷移,往往將會在新遷入地注入原居住地的因素,這就使得“異地同名”現(xiàn)象大大增多,這樣的情況往往不是單個地名而是多個地名的趨同,所以也就形成了不同“田獵區(qū)”的局面。而“運用考古成果法”,由于對遺址性質的定性、銅器銘文的解讀存在分歧,所以這個方法運用起來也是很危險的。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將注意力重新集中到甲骨材料上,從基礎材料中尋求答案。在運用甲骨地名材料時,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三、對綴合成果的關注。許世和先生在《甲骨田獵地名的初步整理——以三種田獵地名表的對比為中心》一文中曾歸納甲骨綴合對田獵地名研究的作用,即“甲骨綴合可以還原完整的田獵地名字形”,“甲骨綴合使辭例完整,有助于確定卜辭的田獵性質”,“甲骨綴合能復原田獵卜辭的內容,為地名系聯(lián)提供更有效和更精確的信息”,“甲骨綴合還能提供關于田獵地名的其他信息”。(69)許世和: 《甲骨田獵地名的初步整理——以三種田獵地名表的對比為中心》,第23—24頁。這四點作用,對于甲骨文地名研究來說同樣適用。

四、對最新分期分類成果的吸收。如甲骨文中的“滳水”,鄭杰祥先生(70)鄭杰祥: 《釋滳》,《殷都學刊》1988年第2期,第2—6頁。、彭邦炯先生(71)彭邦炯: 《甲骨文農業(yè)資料考辨與研究》,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590—591頁。等認為是后世的“清水”,其中一個理由是因為淇縣朝歌是帝乙、帝辛所遷之“商”,而“滳水”的得名與“商邑”有關。但是記錄有“滳”的甲骨,時代均屬文丁之前。文丁之時,商朝的都邑還在安陽殷墟。而到了無名黃間類和黃組,記錄帝乙、帝辛時代的甲骨中,反而不見“滳”的蹤影了。從文獻所記商朝歷史和甲骨文分期分類的大致時代來看,“滳水”為“清水”的可能性很小。

最后,在正確釋讀基礎材料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文獻比勘法”“系聯(lián)法”“考古成果相結合”“其他文字資料”等研究方法,這樣得出的結論才能更加使人信服。

附記:拙文寫作過程中,得到周忠兵先生的細心指導。初稿完成后,曾在吉林大學古籍所古文字專業(yè)博士討論課上宣讀,得到諸位師友的批評指正。之后也收到了匿名審稿專家的寶貴意見。在此對諸位先生及師友敬表謝意!拙文尚有不足之處,這些疏忽由筆者負責。

猜你喜歡
李學勤卜辭甲骨
字溯甲骨?文承龍韻
論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兩面珍貴銅鏡
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 14:02:35
殷墟卜辭所見宗法釋例
東方考古(2020年0期)2020-11-06 05:34:20
殷墟非王卜辭的再整理與研究
三峽論壇(2020年2期)2020-10-20 05:04:56
李學勤《〈漢書·李尋傳〉與緯學的興起》手稿
再談卜辭中的“/又史”及相關問題
殷都學刊(2019年2期)2019-09-19 00:48:06
李學勤:“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華聲文萃(2019年5期)2019-09-10 07:22:44
李學勤:“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說甲骨新綴所見的“南孟”與“奠子方”
甲骨釋字四則
襄汾县| 炉霍县| 五寨县| 阿拉善左旗| 九台市| 离岛区| 纳雍县| 土默特右旗| 外汇| 炎陵县| 高台县| 修水县| 红安县| 枝江市| 宜都市| 岳阳市| 宁远县| 虞城县| 远安县| 北安市| 瓦房店市| 阿拉善左旗| 沁源县| 连南| 哈密市| 海阳市| 常山县| 临汾市| 南溪县| 鄂尔多斯市| 东乡| 林口县| 墨玉县| 桓台县| 佛冈县| 福贡县| 迁安市| 高淳县| 庆安县| 侯马市| 中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