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先生因病辭世,享年86歲。其一生治學浩瀚、著作等身,在古文字學、考古學、青銅器研究、中國古代史、學術史等領域成績斐然,被譽為中國20世紀“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率先認出西周甲骨文
李學勤出生于北京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嗜書成癖,古今中外、經(jīng)史子集無不涉獵,“曾幻想讀盡天下之書”。
在博雜的書的海洋里,有一類特別的圖書最受李學勤的青睞,那就是以特殊符號寫成、需要“翻譯”才能讀懂的書。據(jù)說,李學勤曾在舊書攤上買到一本英國俱樂部印制的小說,內(nèi)文全由老式打字機鍵盤上的非字母符號組成,一個符號對應一個字母,讀者需要在頭腦中將符號轉(zhuǎn)換為字母、綴連成單詞,才能讀懂小說的內(nèi)容。這本挑戰(zhàn)腦洞的“謎之書”,極受李學勤的喜愛。
1951年,李學勤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他本希望追隨金岳霖先生學習“數(shù)理邏輯”,可惜未能如愿。因為天生對符號和“解謎”的熱情,李學勤開始大量閱讀甲骨學的相關著述。
1952年,李學勤到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參與編撰《殷墟文字綴合》,正式走上學術之路。后率先鑒識出西周甲骨文,出版《殷代地理簡論》等著作,成為古文字學在當世的一大權威。
“多波段”治學,靈活雜變
博學者不為自己設限,他們求知的觸須樂于伸到每一個未知的角落。李學勤曾形象地把自己比喻為“多波段收音機”。
甲骨文研究是他學術研究的起點。此后,他在歷史研究所協(xié)助侯外廬先生撰寫《中國思想通史》。1996年起,他擔任“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首席科學家,制定出《夏商周年表》。
同時,他研究青銅器,推動西周金文歷譜的制定。他撰寫《周易溯源》,對《周易》的研究見解深邃。他整理馬王堆帛書、定縣漢簡、張家山漢簡和清華簡,出版了《簡帛佚籍和學術史》、《初識清華簡》等經(jīng)典著述。他也是戰(zhàn)國文字研究的奠基者,率先提出綜合研究與“五系說”。
李學勤199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獲“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突出貢獻者”稱號,2014年獲首屆國家大典“全球華人國家獎終身成就獎”等。
守護“清華簡”
人生最后十年,李學勤的名字與清華簡(清華大學收藏的一批戰(zhàn)國竹簡)牢牢“綁定”。在他主持之下,清華簡的搶救、保護、整理與研究有條不紊地推進。
中心研究員李均明回憶,釋讀清華簡,先生既當指揮又親自上陣,除了釋讀自己的篇目,對于別人的篇目也會拿回去一一過目,反復斟酌。一般竹簡釋讀時,都要在文末添加注釋,他記得,李先生會幫助別人修改注釋,“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驗,以做到精益求精”。2011年至今,清華簡以每年一輯報告的節(jié)奏出版,至今已有八輯,創(chuàng)造了戰(zhàn)國竹簡整理公布的新速度。
在近半個世紀的學術生涯里,李學勤筆耕不輟,出版著作40多部,發(fā)表論文1000多篇。目前,集結(jié)李學勤全部治學成果的千萬字《李學勤文集》即將出版。
(摘自《南方都市報》《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