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仁華 楊 帆
(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1)
2019年底出現(xiàn)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近百年來影響范圍最廣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全人類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因此面臨重大威脅。2020年2月初,新冠疫情正式被我國宣傳報道。然而,隨著國內(nèi)疫情逐漸緩解,美國成為了這場“全球大流行病”的新“震中”。在中美面臨抗擊疫情的不同形勢下,美國主流媒體開始集中大規(guī)模報道。一時間,信息井噴、真?zhèn)坞y辨?;ヂ?lián)網(wǎng)與傳統(tǒng)媒體的耦合也促使新聞報道進入民眾視野的手段更加多樣,形式更加豐富。如何在洶涌的話語洪流中聚焦和分析有價值的話語類別、凸顯話語的社會建構功能,引導人們對新聞報道的內(nèi)涵進行思考,成為了如今研究的關鍵(李戰(zhàn)子2020:1)。
以韓禮德功能語法中人際功能為基礎的評價框架,主要關注語篇中可以協(xié)商的各種態(tài)度,它常用于分析語篇中的評價性資源,從而揭示語篇中反映出的意識形態(tài),而國家形象又是意識形態(tài)的外在表現(xiàn)。因此,本文將基于Martin&White(2005:38)的評價框架,以中美對新冠疫情的新聞報道作為語料,對比分析二者評價資源的異同及其使用偏向,從而進一步探究新聞話語中的評價資源如何建構中美兩國的形象。
近年來,評價框架在語篇分析中的研究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徐玉臣2013:15)。不少學者認為評價理論對于外語教學(廖傳風2011:209-112)、文學作品(曾燕冰2011:47)、科技語篇(徐玉臣等2020:19-24)、甚至旅游文本(鄧仁華,廖婷2020:85-93)等都具有強大的解釋力。自澳大利亞學者White在其博士論文(1988)中為新聞話語的評價研究提供了詳細的理論框架之后,評價理論在新聞語篇分析方面的研究倍受關注。Bednarek(2006)運用評價框架和方法,通過對100篇報紙文章的分析,提出了“新聞價值”來塑造新聞的創(chuàng)造性。在國內(nèi),針對White的框架中存在的缺陷,劉世鑄和韓金龍(2004:17)試圖運用擴展的評價理論對廣播新聞話語的評價資源進行分析。之后,大多數(shù)學者則以評價系統(tǒng)其中一個子系統(tǒng)作為切入點進行新聞體裁中評價資源的研究,例如王振華(2004:31-36)闡述了評價框架的態(tài)度系統(tǒng)在事件新聞語料中的應用;胡美馨和黃銀菊(2014:24-30)以《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有關美國在利比亞軍事行動的新聞報道為語料,同樣以態(tài)度系統(tǒng)為語義分析框架,對報道中態(tài)度資源的運用進行了對比;陳令君和趙闖(2016:34-39)以China Daily和Xinhua News Agency上發(fā)布的闡釋類英語新聞語篇為語料,研究了顯性和隱性態(tài)度資源傳遞的話語意義。除了態(tài)度系統(tǒng)之外,也有學者結合語類結構,從介入系統(tǒng)的角度分析對外新聞語篇各階段的策略(蔣國東,陳許2017:6-9)。然而,從級差系統(tǒng)或從態(tài)度、介入、級差三個方面分析新聞話語的研究較少。鑒于此,本文以評價框架為基礎,搭建整體的分析框架,從態(tài)度、介入、級差系統(tǒng)入手,逐一分析評價資源在子系統(tǒng)中的分布情況。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攀升,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在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形象建構。當前,眾多學者主要從國際關系(檀有志2012)、傳播策略(范紅,鄭晨予2015)、社會心理學(陳宗權,謝紅2015)等方面對其塑造手段進行研究,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擴展了國家形象的研究領域,然而大部分在分析框架和思路上較為傳統(tǒng),如應用公共外交理論、危機傳播策略理論、議程設置理論等。值得注意的是,國家形象研究具有系統(tǒng)性和跨學科性,無法單靠某一學科完成該話題的討論。因此,如何從新的角度審視國家形象建構也引起了外語界的關注。其中,從多模態(tài)隱喻視角對不同語類進行案例分析的研究十分豐富(如曾廣,梁曉波2017;趙秀鳳,馮德正2017);吳赟(2019)等從翻譯研究的視角闡述了國家形象自我建構的路徑;汪徽和辛斌(2019)根據(jù)批評話語分析理論對媒體在國家形象建構中的話語策略進行了研究。韓艷方和陳令君(2018)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的及物性系統(tǒng)理論探究了中國夢新聞語篇中的中國形象建構。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相關研究采用的語言學理論主要涉及認知語言學、話語分析、翻譯研究等,針對評價理論與國家形象建構之間的關聯(lián)性并沒有過多的探索。此外,對于語篇中的隱性評價意義也缺乏必要的關注,解決該問題也是本文在理論層面的研究意義。
突然爆發(fā)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都產(chǎn)生了不可逆的影響,經(jīng)過媒體發(fā)酵和新聞報道發(fā)布,層出不窮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引發(fā)了各國的對立或認同。如此具有時效性的事件再加之產(chǎn)生的后果使得整個話題更有深遠涵義。因此,基于上述相關研究缺陷,本文以中美新冠肺炎疫情新聞報道為例,主要探討以下三個問題:(1)中美新冠肺炎疫情新聞報道語料中態(tài)度、介入、級差資源的分布有何區(qū)別?(2)評價資源分布的差異隱含了什么樣的情感表達和意識形態(tài)?(3)評價資源分布的異同分別構建了中美怎樣的國家形象?
Pamler(1989)曾提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達并不都是在陳述事實,而是傾向于對情境中他人的表達作評價。Martin&Rose(2003:22)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語言評價系統(tǒng),它是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對于話語人際意義研究的新突破。人們不僅可以利用它來領會各種社會關系,也可以通過對評價資源的考察揭示文本中隱藏的情感表達和意識形態(tài)(司顯柱,徐婷婷2011:17)。Martin&White(2005:34)的評價系統(tǒng)可分為介入(engagement)、態(tài)度(attitude)、級差(graduation)三個子系統(tǒng)。態(tài)度子系統(tǒng)又分為情感(affect)、判斷(judgment)、鑒賞(appreciation),其中情感涉及人們正面或反面的感情;判斷涉及人們對行為的態(tài)度,包含社會評判(social esteem)和社會約束(social sanction),又細分為規(guī)范、才干、韌性(tenacity)、誠實與妥當;鑒賞是對現(xiàn)象是否有價值的評估,包括反應、構成與估值。介入表示評價的來源,涉及如何表達作者的聲音,作者如何給自己定位使其他聲音介入,以及根據(jù)現(xiàn)時語境來解釋其他可選擇的定位。介入的典型特征是多聲性,與單聲性相對(張德祿2019:4)。被認為中立、客觀、具有事實性的單純性斷言常不承認其他立場的存在,因此稱為單聲,與之相對的多聲則意味著承認存在另一種觀點或意見。收縮性多聲(包括否定〈disclaim〉和公告〈proclaim〉)把容納其他立場的大門關上,而擴展性多聲(包含接納〈entertain〉和歸屬〈attribute〉)則打開了容納另一種聲音的大門。Martin曾在其著作中指出,態(tài)度意義最重要的特性是等級性。級差系統(tǒng)是對整個評價系統(tǒng)的人際意義的潤色,即對態(tài)度強弱、清晰或模糊的調(diào)節(jié),前者稱為語勢(force),后者稱為聚焦(focus)。語勢同樣可分級,它反映了強度和數(shù)量從低值到高值的變化;聚焦則不具有可分級性,它旨在對人或物加以清晰或模糊的修飾限制。
根據(jù)Martin&White的評價框架,本文將從三個維度解決上述研究問題(圖1)。首先,通過對語料的識別和標注,探明評價資源的分布情況;其次,通過對比分析中美評價資源的分布,闡釋中美兩國對事件的態(tài)度、價值觀念及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最后,國家形象是意識形態(tài)的外在表現(xiàn),基于對話語實踐的分析,有利于我們解釋在當前社會背景下產(chǎn)生積極或消極報道的原因,從而進一步探索中美國家形象建構的差別。
圖1 :分析框架
新聞報道是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途徑,突發(fā)事件的新聞報道一方面直接或者間接傳達了某些特定社會團體的態(tài)度和思想,另一方面各國媒體可借此大力提高本國國際影響力和國家威望。因此,本文分別選取了白宮網(wǎng)、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等網(wǎng)站中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報道24,765詞作為美方語料;選取中國日報、央視新聞網(wǎng)等媒體中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報道24,218字作為中方語料。以Martin&White的評價系統(tǒng)為理論框架,以UAMCorpus Tool 3.3作為分析工具,對語料中標注的資源進行對比分析,探究中美新冠肺炎疫情新聞報道中評價資源的異同,進而展現(xiàn)通過評價資源構建的中、美兩國政府形象的差異。
3.2.1 中美語篇評價資源總體分布
如圖2所示,中、美新聞語篇的評價資源在數(shù)量上有所差異,但子系統(tǒng)的評價資源分布差別并不太大。其中,態(tài)度資源在中、英文語篇中分別占53.21%和58.41%,均超過了總評價資源的一半。其次為介入資源,中文語篇(31.62%)所占比重稍高于英文語篇(23.89%)。在級差資源方面,中文語篇(15.17%)所占比重則略低于英文語篇(17.70%)。
圖2 :中美語篇評價資源總體分布
在疫情語境下,態(tài)度資源的占比更容易反映出中國和美國對于抗擊疫情的態(tài)度傾向;而介入資源主要表現(xiàn)新聞報道的作者或發(fā)言人與潛在聽者或讀者之間的對話或交流,即信息來源與轉述方式;級差系統(tǒng)反映的是兩國主流媒體對于觀點力度的控制,以此實現(xiàn)話語的言外之力。
3.2.2 中美語篇態(tài)度資源對比分析
如圖3所示,中國對于新冠肺炎的新聞報道多使用情感資源和鑒賞資源,其占比分別為35.26%和44.93%。情感資源主要用于中國對于深受疫情所影響的世界各國的情感表達,而鑒賞資源則關注疫情本身以及對我國抗擊疫情快速有效的行為過程的評價。
圖3 :中方態(tài)度資源使用分布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語境下,中方的鑒賞資源主要表現(xiàn)在對其性質和形勢的描述與評價。如例[1]所示,各媒體大量使用“危機”“考驗”和“威脅”等具有消極鑒賞意義的詞匯,體現(xiàn)此次疫情的嚴重程度,希望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1]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近百年來人類遭遇的影響范圍最廣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對全世界是一次嚴重危機和嚴峻考驗。人類生命安全和健康面臨重大威脅。 (環(huán)球網(wǎng)2020-06-08)
圖4 :美方態(tài)度資源使用分布
對于中國抗擊疫情的過程,鑒賞資源也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例如通過“及時”“全面”“嚴格”“徹底”和“有效”等詞語描述中國政府采取措施的成效,體現(xiàn)鑒賞系統(tǒng)中的構成(composition)部分,反映中國政府反應迅速、高效和對疫情的高度重視。
[2]中國政府在疫情發(fā)生后及時采取了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措施,有效切斷了病毒傳播鏈。1月24日至4月8日武漢無商業(yè)航班,亦無列車離漢。
(人民日報2020-05-15)
在鑒賞子系統(tǒng)中,評估(valuation)指用社會標準來看現(xiàn)象或過程時,判斷其是否重要和有價值。從詞匯的角度來看,“成果”“貢獻”等都具有典型的、直接的、積極的鑒賞價值。運用這些價值傳達一種重要性,從而凸顯中國抗疫取得的偉大成果和為世界做出的巨大貢獻。另外,“艱苦卓絕”是對中國抗疫的“韌性”方面的評判,而“代價”“犧牲”則是負面的評估,它們反映了中國抗疫的艱辛和在抗疫中的損失。這些詞語也從正反兩方面?zhèn)鬟_了新聞媒體所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即充分彰顯中國政府的疫情防控能力和責任與擔當。
[3]經(jīng)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中國付出巨大代價和犧牲,有力扭轉了疫情局勢,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勢頭,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shù)以內(nèi),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了武漢保衛(wèi)戰(zhàn)、湖北保衛(wèi)戰(zhàn)的決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取得重大戰(zhàn)略成果,維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為維護地區(qū)和世界公共衛(wèi)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環(huán)球網(wǎng)2020-06-08)
除了鑒賞資源之外,中方新聞報道中占據(jù)比重較大的則是情感資源。李占江(2020)曾指出,由于人們對突然爆發(fā)的疫情認識不足,預防措施不完善,導致個體心理的不確定感和不可控感增強,進而引發(fā)了各種各樣的情緒反應。因此,我們可以理解在這樣的語境下情緒資源被媒體頻繁使用的原因。我們的語料表明,中方新聞報道中的話語大多傳遞了積極的情感意義,它們著重表達了中方對于國際社會提供支持和幫助的感恩之情(例4)。除此之外,中方對于自我勉勵的情緒表達也通過表示情感的關系過程來實現(xiàn)(例5)。這些顯性的情感資源都可以直接表達語篇作者的態(tài)度,從而讓感受主體(Emoter)體會其情感傾向。
[4]中國感謝國際社會給予的寶貴理解和支持,中國人民永遠銘記在心。中華民族是懂得感恩、投桃報李的民族。
(國新網(wǎng)2020-06-07)
[5]中國是偉大的,疫情不僅帶來挑戰(zhàn),也歷練國家能力;中華民族是堅強的,疫情不僅意味風險,也砥礪民族精神。
(搜狐新聞2020-06-29)
中方判斷資源的使用相比其他二者較少,主要是報道世界各國對于中國抗擊疫情高效有力行動的
評價,也是對我國國家形象及其價值觀的評價,這種評價無論是從倫理道德的標準還是從制度的規(guī)范來看都是肯定的。在這些顯性的判定里,評價使用詞匯、短語手段的表達十分明確,例如:“中國始終是全球疫情合作的倡導者和行動派”“中國政府抗擊疫情的舉措是獨一無二且難以復制的”“中國是負責任大國”。這些積極的判斷更好地發(fā)揮了我們塑造國家形象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例[6]隱性地表達評價意義,其劃線部分并沒有評價性的詞語,而是通過列舉中國參與國際抗疫的做法和行動,引發(fā)(evoke)讀者產(chǎn)生“中國是一個積極參與國際抗疫,愿與世界各國守望相助,攜手應對風險挑戰(zhàn)的負責的國家”的判斷。
[6]新冠肺炎疫情是近百年來人類遭遇的影響范圍最廣的全球性大流行病,中國始終堅定地與各國緊緊站在一起,休戚與共,共克時艱。
(半月談2020-04-20)
相反,美方媒體的報道遠達不到公正客觀的標準,其言論不乏對我國國家形象的污蔑。在美國的新聞報道中,判斷資源在態(tài)度資源三個子系統(tǒng)中占比最大。這種判定主要是基于美國根據(jù)自身意識形態(tài)的立場對中方的消極價值評判,無論是從社會評判還是社會約束的角度來看,既不道德又無法律效力,既不具有可靠性,也不具有真實性(veracity)。例[7]和[8]表達的是隱性的社會約束,意圖暗示因中國未有效控制疫情而讓其危害其他國家是違背道義的,只不過這是毫無根據(jù)的判斷,其用意在于誤導讀者產(chǎn)生中國疫情控制不力的錯誤印象,激發(fā)(provoke)他們對中國的憤恨和不滿,從而激化矛盾。
[7]Missouri on Tuesday became the first U.S.state to su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ver its handling of the coronavirus,saying that China’s response to the outbreak that originated in Wuhan city led to devastating economic losses in the state. (CNN,2020-04-14)
[8]The World was hit by the Plague from China.100 Trade Deals wouldn’t make up the difference and all those innocent lives lost!
(WHITE HOUSE 2020-03-29)
除上述言論之外,特朗普曾把新冠肺炎病毒稱之為“中國病毒”和“武漢病毒”。這種污名化的表達充滿了偏見,一旦產(chǎn)生就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消除,有損我國的國家形象。在新聞報道中,觀眾或讀者常常會根據(jù)自己的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立場對語篇進行理解和判定,但由于受制于語篇的語境影響,“中國病毒”等具有顯性判斷的詞語容易誤導讀者或觀眾,這也是美國政府通過各媒體傳達的意圖所在。從社會評判來看,美方指責中國“惡意傳播病毒”是“不道德的”,“應該遭受世界的譴責”。這種判定盡管毫無根據(jù),但它使得深陷疫情的其他國家在立場上與美方的心理距離更近;另一方面,美方的評價也會轉移人們對于特朗普政府抗疫不力導致病毒擴散的注意力,貶損中國的同時也為政府的抗疫不力開脫,試圖借此幫助特朗普團隊贏得2020大選。
除了判斷資源之外,與中方新聞報道一致,美國的新聞報道及外交發(fā)言都大量使用了情感資源。然而與中方不同的是,美方表達的大多是負面的、否定的、消極的情感。其中除了對于中國及WHO的指責之外,也不乏對于本國疫情的負面評價和對政府政策的譴責,美國政府的形象也正因為其強烈的單方面輸出而受到了媒體的反感與抵觸。例如:
[9]With the outbreak of the COVID-19 pandemic,we have deep concerns whether America’s generosity has been put to the best use possible.
(CNN 2020-05-01)
[10]“I’mconcerned thatthecomplacencythatwe’ve seen with coronavirus has led to these mass gatherings and a general disagreement with the science,”Dr.James Phillips said,people aren’t wearing masks,they aren’t distancing,the situation in particular is worrying.
(CNN 2020-08-03)
[11]Chaos rocks Trump White House on virus’s most tragic day.
(CNN 2020-04-08)
CNN通過“concerned,worrying,tragic”等消極意義的形容詞表達對疫情的擔憂,導致美國社會產(chǎn)生不安的情緒。與此同時,美國各主流媒體對白宮的指摘與中國媒體對政府的贊揚產(chǎn)生了強烈的對比,這恰好反映了兩國在國際突發(fā)事件中所建構出的政府形象的差別。
與中方不同的是,美方使用鑒賞資源較少。這是由于美方長期將重心放在渲染中國疫情給美國帶來的“威脅”與“挑戰(zhàn)”上,對于本國的疫情疏于防范,措施不當。因此,對于疫情本身以及美國抗擊疫情行為過程很少有所描述。然而,為了不影響2020大選的結果,特朗普個人在白宮每日新聞發(fā)布會上多使用積極的鑒賞資源來贊揚其團隊為抗擊新冠肺炎所做出的努力,并鼓勵美國國民相信政府,相信國家。這種鑒賞主要體現(xiàn)在反應資源(reaction)的應用,其目標朝向人際意義,使語篇在讀者、聽者或觀看者的情緒上受到影響,從而達到重塑形象的目的。例如:
[12]And we’re rebuilding our country.We had the greatest economy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No country had anywhere near us.And we had the best we’ve ever had,but we’ve had the best ever in the world.China is a very good competitor,but we were doing much better than China.
(WHITE HOUSE 2020-04-14)
3.2.3 中美語篇介入資源對比分析
中美方在使用介入資源的數(shù)量方面并沒有太大的差距,但其分布有著較大的區(qū)別,如圖5和圖6所示。
在使用介入資源方面,中方多使用擴展性多聲——歸屬和接納——來擴展對話的空間,傳達積極的對話態(tài)度。其中“接納”主要指語篇中的聲音強調(diào)與其他命題的聯(lián)系,使其成為很多聲音中的一種,從而引發(fā)對話,具體表現(xiàn)為情態(tài)以及模糊語的使用,例如“公眾普遍認為疫情對國家經(jīng)濟的影響將持續(xù)超過3個月。超過七成的公眾認為預計在疫情影響下年收入可能下降”?!皻w屬”指來自語篇外部的聲音也參與其中,從而引起了對話,主要表現(xiàn)為間接引語的使用,以此表明觀點的來源以及多樣性。這種表述除了能給讀者或聽眾與言者之間留下空間之外,也說明了話語具有可協(xié)商性。同樣,這種中性引述也給關于新冠疫情的新聞報道留下了發(fā)展空間,媒體經(jīng)常運用這樣的表述:“依據(jù)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在醫(yī)學期刊《柳葉刀》發(fā)表的論文顯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記者表示”等,這種信息來源清晰的擴展性的介入策略明確傳達了我國領導人對于抗擊新冠疫情的態(tài)度及披露的信息的可靠性,因此產(chǎn)生了積極的意義。與之相反,美方媒體雖有時也用歸屬策略,但其信息來源通常是籠統(tǒng)的、無法考證的,如例[13]中的scientists。此外,美方使用收縮性多聲(否認和公告)及單聲策略排斥其他立場的存在?!胺裾J”不僅表達了某種聲音的相反,也蘊含著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具體表現(xiàn)為否定詞匯“不”“沒有”等或轉折連詞“盡管”“但是”等的使用。如例[13]中的“cannot”“no”和“despite”:
[13]The Chinesecommunistgovernment cannotfeed the people,and they are desperate.Watters also said scientistsbelievethisto be the origin of the virus,despite no credible disease expert having made any statement of the sort.
(CNN 2020-03-23)
在疫情發(fā)展的初期,中國已向全球發(fā)出了預警,然而美國的社會輿論并沒有將其重視起來,甚至向國民傳達完全不用擔心的信息,如例[14]中表示否定意義的“l(fā)ess”“no”和“yet”的使用。這實際上是否定了疫情的嚴重性,同時壓縮了媒體與民眾之間的對話空間,通過媒體的權威性讓讀者或觀眾無條件地接受這一觀點,讓民眾麻痹大意,因此對疫情的防控產(chǎn)生了負面的效果。
[14]Coronovirus is less deadly than American diplomats’wives,listening strikes,and fridges.There is no need to panic yet.
(CNN 2020-08-01)
由于中美疫情的錯峰發(fā)展,美方拒絕接受中方意見和磋商,并于2020年5月20日正式提出了全面遏制中國的聲明。從介入策略來看,這種聲明表面上似乎證據(jù)充分、堅不可摧,實際上是其政治制度和價值觀統(tǒng)領世界不成功的最好說明。而使用單聲策略則表明其話語并無依據(jù)也未表明信息來源,例如美方媒體編織的一些謊言“China seriously violated human rightsin itshandling of the COVID-19pandemic”(March 23,CNN)。這些策略的使用直截了當?shù)乇砻髁嗣婪綄τ谥袊鴳獙ν话l(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消極否定態(tài)度。值得一提的是,中方在面對美方媒體所制造的謊言時也毫不示弱,同樣使用了否定和聲明的策略,對美方的污蔑話語進行駁斥,堅決反對“妖魔化”手段扭曲我國國家形象。
3.2.4 中美語篇級差資源對比分析
級差資源的使用在雙方的新聞報道中都是最少的(參見表1和表2)?!凹壊畹恼Z義值常作為一種勸說手段,作者利用高值級差凸顯事件的某一方面,利用低值級差弱化事件的其他方面,從而將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作者所期望的地方”(岳穎2012:85)。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中,中美雙方主要運用語勢來對評價資源的強度和數(shù)量進行分級。其中,美國媒體傾向于使用增強意義的力度,例如對美國疫情非常消極的判斷,對于事實的夸大等迫使民眾提高警惕,助力輿論引導。尤其是程度副詞“much”“really”或形容詞的比較級、最高級的使用,如例[15]和[16]所示:
表1 :中方級差資源使用分布
?
表2 :美方級差資源使用分布
[15]And that’s before COVID,before this plague camein.We weredoing much,much better than anybody.Best we’ve ever done.(WHITE HOUSE 2020-04-14)
[16]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n 1948,the American people have generously supporte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o provide better health outcomes for the world and,most importantly,too.
(WHITE HOUSE 2020-05-08)
然而中方樂于弱化自己的表達,通過減弱意義的力度,平衡情感態(tài)度的強弱,達到減少中美對抗意識和緩解中美緊張關系的目的,從而對外展示一個包容開放尋求合作的大國形象。在例[17]中,評價者用“避免”和“過度貶低”這樣的態(tài)度實詞強調(diào)我們要給予對方一定的空間,并呼吁不能根據(jù)疫情情況評判甚至否認他國的治理能力,即使面對無端的指責,我們也要相信合作才能共贏。
[17]避免以疫情發(fā)展狀況和抗疫舉措差異過度貶低他國的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
(中國網(wǎng)2020-09-04)
本文以中美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報道為語料,以評價框架作理論基礎分析雙方評價資源使用偏向的總體分布,并對雙方資源使用的差異進行了對比分析。
研究表明,中美在對新冠肺炎疫情新聞報道中,態(tài)度資源、介入資源、級差資源的分布基本一致。其中態(tài)度資源的占比均超過了總評價資源的一半,這反映出最具有感染力的態(tài)度資源也最易使讀者感同身受,從而達到媒體為某一團體或階級服務的目的;這也證實了通過新聞話語中的評價資源建構國家形象的可取之處。對三項評價資源具體分布的分析表明,中美雙方在報道策略上具有很大的差異。在態(tài)度資源中,中方媒體運用鑒賞資源來贊揚政府和人民在這場艱難的防疫戰(zhàn)中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肯定了我國對于應對此次疫情的積極態(tài)度,展現(xiàn)了我國始終將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價值觀念,進而建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美方媒體則更偏向使用負面、消極的判斷資源表達偏見和敵意,這不僅損害了我國國家形象,同時也影響了其長久以來所標榜的國力強大且行事高效的自我形象;在介入資源中,中方使用擴展性多聲策略展現(xiàn)其開放的國家形象,美方使用壓縮性多聲策略否認疫情嚴重性,反映出美國政府失信與不負責任的一面,同時也凸顯了兩國在處理本次突發(fā)性事件中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最后,中美新聞報道都傾向于使用語勢,然而美方使用強化策略,展現(xiàn)其極度自信的一面以及美國政府和官員在抗疫方面不務實、盲目樂觀的態(tài)度。中方運用弱化,緩解矛盾,塑造包容的外交形象。
運用評價框架剖析中美兩國新聞媒體對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立場和態(tài)度,進一步揭示社會主體對該事件的情感和認知,反映現(xiàn)象背后暗含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這對于我國政府、主流媒體未來在全球性突發(fā)事件下正確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具有積極意義,同時也有利于我國更好的利用大眾傳媒建構國家話語體系,塑造多維立體的國家形象,推動國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