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沖動性的測量方法*

2022-03-10 07:54黃雨祺吳柏周欒勝華
應用心理學 2022年1期
關鍵詞:測量方法沖動量表

黃雨祺 吳柏周 欒勝華

(1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01;2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學系,北京 100049)

2018年10月28日,重慶市一輛公交車在行駛途中,因一名乘客一時沖動與司機發(fā)生激烈爭執(zhí)和互毆,導致車輛墜江,造成13人遇難,2人失聯(lián)。除了暴力行為,沖動性還影響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面,包括購物、網絡和游戲成癮和手機依賴等。此外,沖動性還與許多心理和人格障礙相關。在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DSM-V(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3)中,沖動性是注意缺乏多動癥、品行障礙、物質濫用和依賴、反社會人格、邊緣型人格、雙相障礙等問題的診斷標準之一。

心理學對沖動性的科學研究始于20世紀30年代,但至今仍沒有在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甚至沖動性的定義上達成統(tǒng)一,導致測量方法的理論基礎和測量目標各不相同,大量結果難以整合,嚴重限制了沖動性研究的推進和應用。本文將梳理目前最常用的沖動性測量方法和它們之間的關系,據(jù)此總結已有方法的成果和不足,以期在未來研究中對這些測量方法系統(tǒng)地評估和整合,探索測量沖動性的更優(yōu)方法。

1 早期沖動性研究

將沖動性看作一種人格特質并針對其測量的研究始于20世紀30年代,研究者主要圍繞沖動性是單維還是多維,及沖動性應該包括哪些維度這兩個基本問題進行探索。Guilford和Guilford(1939)首先提出“沖動”是一個人格基本特征“安閑性(rhathymia)”的表現(xiàn)之一。其后,Thurstone(1951)和Goldman-Eisler(1951)均認為沖動性是一種單維的人格特質,但隨著更多研究的展開,其他研究者認為行為控制能力、延遲反應能力和易變性等也屬于沖動性。在此背景下,Twain(1957)首次提出沖動性為多維度的觀點,對16個相關測驗進行因素分析,得到六個相互獨立的因素。

2 沖動性量表

沖動性量表的發(fā)展與沖動性人格定義的發(fā)展密不可分。量表編制的出發(fā)點是將沖動性看做一種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研究者主要將沖動性與其他人格特質進行區(qū)分,探索沖動性包含哪些維度,并試圖在不同的人格理論中理解沖動性。在此過程中,研究者提出多種不同定義,并據(jù)此編制了不同的沖動性量表(見表1)。

表1 測量沖動性的主要量表

2.1 Barratt:Barratt沖動性量表(BIS-11)

Barratt于1959年編制了第一版Barratt沖動性量表,強調沖動性是與焦慮性相對立的一個人格特質(Barratt,1959)。在1995年修訂完成的最終版BIS-11中,遵循Twain的多維度觀,他將沖動性分為三個維度,每個維度包含兩個子成分,分別是注意沖動性(注意力和認知的不穩(wěn)定性),運動沖動性(運動上的易沖動和堅持)和非計劃性(自我控制力和認知復雜性)(Patton et al.,1995)。BIS-11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沖動性量表之一,中文版本的BIS-11也被證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李獻云等,2011)。

2.2 Eysenck:Eysenck沖動性量表(I-7)

Eysenck從其三維人格理論(外向性、神經質和神經穩(wěn)定性)的框架中定義沖動性,認為沖動性包括兩個屬于不同人格維度的子特質:易沖動性(impulsiveness)和探險性(venturesomeness)。前者強調無意識的沖動行為,表現(xiàn)為未加思考即行動,屬于神經質維度;后者強調有意識的冒險行為,表現(xiàn)為刺激尋求和冒險,屬于外向性維度。他依此修訂了I-7量表(Eysenck et al.,1985)。

2.3 Zuckerman:感覺尋求量表(SSS-V)

由于Eysenck的沖動性量表與Zuckerman的感覺尋求特質之間存在因素的重合,Zuckerman的感覺尋求量表(SSS-V)也被用于測量沖動性(Zuckerman et al.,1978)。但該量表的初衷是測量內部感受性而非沖動性(Zuckerman et al.,1964),而且后續(xù)研究也發(fā)現(xiàn)感覺尋求量表和BIS-11在年齡發(fā)展上存在差異(Steinberget al.,2008)。

2.4 Zuckerman-Kuhlman:沖動性感覺尋求量表

由于沖動性與感覺尋求之間存在中等程度的相關,Zuckerman等人(1988)整合了沖動性和非社會性感覺尋求,將無計劃性、不加思考即行動和感覺尋求與冒險性相結合,提出沖動性-非社會性感覺尋求人格維度,并認為該維度隸屬于更高階的精神質維度,與社會性相互獨立。以此為基礎,在其后的Zuckerman-Kuhlman人格問卷(ZKPQ)中,他們編制了沖動性感覺尋求分量表(ImpSSS),這一分量表也經常用來測量沖動性(Zuckerman et al.,1993)。

2.5 Gray:強化敏感理論和相關量表

Gray從神經生理角度來定義沖動性,他提出的強化敏感理論與Barratt的觀點類似,也強調沖動與焦慮的相互獨立性,認為存在負責行為激活和行為抑制的兩個獨立生理系統(tǒng)。前者對獎賞敏感,對應沖動性;后者對懲罰敏感,對應焦慮性。因而,Gray認為把Eysenck的外向性和神經質人格基本維度重新進行因子旋轉后,得到的焦慮性和沖動性才是人格的兩個基本維度。焦慮的兩端是神經性-內向性和穩(wěn)定性-外向性,而沖動的兩端是神經性-外向性和穩(wěn)定性-內向性(Gray,1981)。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誕生了不少測量沖動性的量表,包括Carver和White(1994)編制的行為抑制系統(tǒng)/行為激活系統(tǒng)量表(BIS/BAS)和Torrubia等人(2001)編制的懲罰敏感性和獎賞敏感性量表(SPSRQ)。

然而,最近越來越多的研究質疑行為激活系統(tǒng)所對應的人格是否是沖動性。例如,Smillie 和Jackson(2006)發(fā)現(xiàn)Dickman的功能型沖動性(見下)不僅與行為激活系統(tǒng)存在正相關,還與行為抑制系統(tǒng)存在負相關,說明沖動性不僅體現(xiàn)在行為激活系統(tǒng)中;Dawe等人(2004)以及Franken和Muris(2006)則提出沖動性的雙因素模型,認為獎賞敏感性量表所測量的“沖動性”包括兩個獨立的維度:獎賞敏感性和魯莽沖動性,直接將沖動性與Gray的獎賞敏感性剝離。

2.6 Dickman:Dickman沖動性量表(DII)

以上對沖動性的定義大多強調沖動性對行為的負面影響,對其可能存在的積極效用鮮有提及。而Dickman和Meyer(1988)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中等沖動性的個體比高沖動性和低沖動性的個體更易采取最優(yōu)策略,能在速度和準確率之間達到更好的平衡,說明沖動不是完全負面的。因此,Dickman編制了Dickman沖動性量表(Dickman,1990),包括了傳統(tǒng)的非功能型沖動性和功能型沖動性(表現(xiàn)為在時間壓力下能快速決策)兩個維度。

2.7 Whiteside,Lynam和Cyders:UPPS-P沖動行為量表

多種沖動性定義和量表的并存使得沖動性研究處于混亂局面。因此,Whiteside 和 Lynam(2001)以大五人格理論為基礎,對不同的沖動性量表和子量表(包括BIS-11,I-7,Dickman沖動性量表等)進行整合,得到四個獨立的沖動性因素,分別是(消極)緊迫性,即在極端消極情緒下行為魯莽;(缺少)計劃性,即做事不加思考;(缺少)毅力,即無法專注當前任務;以及感覺尋求,即尋求刺激的活動。在此基礎上,Cyders等人(2007)補充了一個新因素——積極緊迫性,指人在極端積極的情緒下魯莽行為的傾向,最終形成了UPPS-P量表。UPPS-P量表是目前最全面的沖動性量表,包括兩個與情緒相關的因素,兩個與缺乏責任心相關的因素,和一個與感覺尋求相關的因素。

2.8 其他人格問卷中的沖動性維度

除了專門的沖動性量表,很多人格問卷也包含與沖動性相關的維度,包括三維人格問卷(TPQ)中的新奇尋求維度,多維人格問卷(MPQ)的控制維度,大五人格量表NEO-PI-R的沖動性維度,等。但與其他量表相比,用這些問卷測量沖動性的研究相對較少。

2.9 小結

在長期的研究中,研究者們提出了不同的沖動性定義并編制了與之對應的量表。從沖動性定義的發(fā)展過程看,不同的定義之間也并非完全獨立,它們之間存在直接或間接的關系(見圖1)。例如,Barratt和Gray的理論都強調沖動性與焦慮性之間相互對立;Gray的沖動性和焦慮性基本人格維度則是通過調整Eysenck的外向性和神經性維度坐標軸而得到;Eysenck的I-7量表中包括感覺尋求的因素;Dickman的功能型沖動性與Gray的強化敏感理論中的兩個系統(tǒng)也存在相關;而UPPS量表更是直接整合了多種沖動性量表后的產物。盡管如此,這些關系不能掩蓋沖動性量表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至今仍沒有一個被一致認可的定義和一個被普遍使用的量表。Depue和Collins(1999)將沖動性的多種定義總結為:沖動性是多個低階異質特質的集合,這些特質包括沖動性、感覺尋求、冒險性、新奇尋求、大膽冒失、探險性、無聊敏感性、不可靠性和無計劃性。這種多種沖動性定義并存的局面給沖動性的測量和應用帶來極大挑戰(zhàn)。

圖1 沖動性量表的發(fā)展關系圖

3 沖動性的行為測量

量表基于自我報告,其有效性可能會受到社會贊許性和自我陳述過程中產生的回憶偏差和不確定性的影響。因此,研究者們提出了一系列以某些行為反應指標來測量沖動性的行為測量方法。這些行為測量可按任務性質分為反應抑制、延遲折扣、風險決策、沉思-沖動性、時距估計和產生這五個主要類別(見表2),反映了研究者對沖動性的不同理解和定義。

表2 沖動性的主要行為測量方法

3.1 反應抑制任務

抑制能力差常被視作沖動性的一種行為表現(xiàn),因此,反應抑制任務成為了測量沖動性的經典實驗任務,主要包括Go/No-Go、被動回避獎賞損失、Stop Signal和持續(xù)性操作任務(Continuous Performance Task,CPT)。

3.1.1 Go/No-Go,被動回避獎賞損失,和Stop Signal

Go/No-Go任務是經典的反應抑制任務,測量被試對優(yōu)勢反應的抑制能力(Dong et al.,2010)。在這類任務中,錯誤反應率越高則抑制能力越差,也就意味著沖動性越強。被動回避獎賞損失任務是增加了獎懲的Go/No-Go任務。在該任務中,對Go刺激的正確反應有獎賞,而對No-Go刺激的錯誤反應有懲罰,被試需要逐漸學習哪些是No-Go刺激,并抑制對該類刺激的反應以避免懲罰(Newman et al.,1985)。在Stop Signal任務中,刺激出現(xiàn)后會有一段延遲,之后有一定的概率會出現(xiàn)停止反應的信號,被試此時需要抑制反應(Logan & Cowan,1984)。Go/No-Go任務要求被試在反應開始前抑制優(yōu)勢反應,而Stop Signal要求被試在反應執(zhí)行過程中取消已經形成的反應(Schachar et al.,2007)。Stop Signal任務的因變量為停止信號的反應時,該反應時間越長,越難以取消行為,抑制能力越差,相應的沖動性也越強(Verbruggen et al.,2019)。

3.1.2 持續(xù)性操作任務

持續(xù)性操作任務(CPT)也常被用于測量沖動性(Walderhaug et al.,2008)。該任務考察被試在連續(xù)呈現(xiàn)的刺激序列中對目標刺激的探測能力及對優(yōu)勢反應的抑制能力。其中一種CPT-AX任務要求被試針對連續(xù)兩個刺激的特定組合做反應,其他情況不反應(Halperin et al.,1991)。Dougherty等人(2002)在CPT-AX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了即時和延遲記憶任務(Immediate/Delayed Memory Task,IMT/DMT)。前者要求被試在當前呈現(xiàn)的數(shù)字組與前一數(shù)字組完全相同時做出反應,后者則要求被試判斷當前呈現(xiàn)的數(shù)字組與三個無關刺激呈現(xiàn)前的那個數(shù)字組是否相同,相同時做出反應。相比CPT-AX任務,IMT/DMT任務還包括捕捉試次(catch trials),在這些試次中,被試需要判斷的兩個數(shù)字組非常類似,被試在這些試次中的錯誤反應可以更好地反映其沖動性。

3.2 延遲折扣任務

Ainslie(1975)及Rachlin和Green(1972)將沖動性定義為:相對于延遲的大獎勵,被試更傾向于選擇即時的小獎勵;因此,他們采用延遲折扣任務來測量沖動性,以獎賞折扣率為指標,折扣率越高,被試越愿意選擇即時的小獎勵,表明沖動性越強。Dougherty等人(2005)提出的“兩選項沖動性范式”(Two Choice Impulsivity Paradigm,TCIP)和“單個關鍵沖動性范式”(Single Key Impulsivity Paradigm,SKIP)也是測量被試延遲滿足能力的任務。

3.3 風險決策:仿真氣球風險任務

一些研究者認為沖動性的另一種行為表現(xiàn)是更容易冒險,因此,仿真氣球風險任務(The Balloon Analogue Risk Task,BART)也被一些研究者用來測量沖動性。在該任務中,被試需要對屏幕上的氣球做模擬吹氣,獎勵和氣球爆炸的概率都隨吹氣次數(shù)而增加,吹爆則清空獎勵,甚至會有懲罰,被試可以自由決定是否停止吹氣,拿走獎勵(Lejuez et al.,2002)。在BART任務中,平均吹氣次數(shù)越多,冒險水平越高,沖動性越強。

3.4 沉思-沖動性

沖動性的另一個重要行為表現(xiàn)是未經過深思熟慮就做出決策,即在沒有收集到足夠的信息進行評估時就急于做出決定。這種決策中的沖動性稱為“沉思-沖動性”,其測量方法包括相似圖形匹配任務(Matching Familiar Figures Test,MFFT)和信息取樣任務(Information Sampling Task,IST)。

3.4.1 相似圖形匹配任務(MFFT)

MFFT常用來測量青少年或兒童的沖動性(Avila et al.,2004)。在MFFT中,標準刺激和類似刺激同時呈現(xiàn),被試需要從類似刺激中選出與標準刺激完全相同的一個,反應時越短,準確率越低,反映出被試做選擇時越沖動(Kagan,1966)。

3.4.2 信息取樣任務

盡管常被使用,但在MFFT中,視覺搜索和工作記憶能力與沖動性之間會發(fā)生混淆;而且根據(jù)“速度-準確性權衡”來劃分沉思型(準確率高,反應慢)和沖動性(準確率低,反應快)被試并不十分合理,因為無法體現(xiàn)高速高準和低速低準的兩類被試(Ault et al.,1976)。因此,Clark等人(2006)提出了一種不受視覺搜索和工作記憶影響的信息取樣任務。在該任務中,有一個灰色格盤,其背面印有兩種顏色,被試可以翻看任意數(shù)量格子,然后判斷占據(jù)格子數(shù)量更多的顏色。平均打開的格子數(shù)和決策正確率都是沖動性的指標。沖動性高的個體傾向于打開更少的格子,做出決策的正確率也越低。信息取樣任務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沖動性研究所采用(Brennan & Baskin-Sommers,2019)。

3.5 時距估計和時距產生任務

有研究者認為,沖動個體的時間節(jié)律比正常人快,時間對他們而言過得更慢(Siegman,1961)。因此,時距估計和時距產生任務也是常用的測量沖動性的方法(Wittmann & Paulus,2008)。在時距估計任務中,被試需要對過去的一段時距進行估計,時距估計越長,沖動性越高;在時距產生任務中,被試需要自己操縱計時器產生一段目標時距,所產生的時長越短于目標時距,沖動性也越高。

3.6 小結

綜上所述,依據(jù)對沖動性表現(xiàn)的不同理解,研究者提出了多種測量沖動性的行為方法。相對于量表,行為測量方法的優(yōu)點是更不易受被試主觀匯報的影響,所測結果更客觀真實,但行為測量也存在弊端:(1)其結果更多反映了被試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某種狀態(tài)而非穩(wěn)定的心理特質,更容易受到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因此,用行為方法對沖動性人格進行測量的結果更不穩(wěn)定,重測信度比量表差。例如,Weafer等人(2013)測量了多個行為測量任務和量表的重測信度,在五個行為任務中,只有延遲折扣任務的重測信度高于0.8,而量表的重測信度都在0.8以上;(2)這些行為任務本身大多不是專門針對沖動性的,例如,仿真氣球任務是測量風險偏好的典型任務,而延遲折扣任務是經典的跨期選擇任務。這些任務涉及多種不同的認知過程,只是因為可能與沖動性的某些具體行為表現(xiàn)相關,就被用來測量沖動性,其測量結果與沖動性特質之間的關系并沒有強大的理論支撐,且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心理過程對結果的影響。

4 沖動性的神經測量方法

隨著技術的發(fā)展,有研究者也開始使用神經測量方法對沖動行為的神經機制進行探索,較常見的是在使用Go/No-Go,Stop Signal,持續(xù)性操作,延遲折扣等測量沖動性的行為任務同時,采用各類神經影像學和腦電技術測量對應的神經活動(Stoeckel et al.,2013;Wilbertz et al.,2014)。

這些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沖動行為的神經化學和神經解剖學機制是多樣的,沒有某個單一腦區(qū)或神經遞質的活動可以反映不同類型的沖動行為。例如,研究發(fā)現(xiàn)反應抑制能力與伏隔核核區(qū)的多巴胺釋放減少有關,延遲滿足能力與伏隔核核區(qū)的多巴胺釋放減少以及核伏隔核殼區(qū)的多巴胺增加有關,但是伏隔核的損傷對Stop Signal任務的表現(xiàn)并沒有影響,相反,背內側紋狀體的損傷會對該任務表現(xiàn)產生影響;而且,伏隔核和紋狀體對沖動行為也并非單獨發(fā)揮作用,幾乎所有的伏隔核的傳入結構都會影響伏隔核對沖動性的作用,而紋狀體對沖動行為的影響也是通過復雜的神經網絡運作的。此外,對沖動性的神經化學基礎的研究也沒有發(fā)現(xiàn)一個單獨的神經遞質活動對所有沖動行為起作用,5-羥色胺的消耗對會增加小鼠在反應抑制任務中的沖動反應,但在延遲折扣任務和概率折扣任務中,卻得到相反的結果;同樣,其他神經遞質(如多巴胺)對沖動行為的影響也取決于所使用的沖動測量任務,對不同任務的效果不同(Dalley & Robbins,2017)。

總之,特定的神經通路或神經化學信號的效果都取決于所使用的沖動性測量任務,這也側面反應了不同的沖動性測量任務所測量的沖動行為或沖動特質之間存在較大的異質性。

5 討 論

沖動性的定義和測量方法如此之多,那不同的沖動性定義之間存在什么關系?不同測量方法之間的關系又如何呢?

5.1 沖動性定義的多樣性

在沖動性研究的歷史中誕生了多種對沖動性的定義。這些定義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即依據(jù)行為表現(xiàn),心理機制或行為結果來定義沖動性。最初,Barratt(1959)、Eysenck等人(1985)和Zuckerman等人(1978)基于對沖動性的直觀認知,依據(jù)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典型的沖動行為來定義沖動性。在這類研究中,沖動性的概念等價于一系列行為表現(xiàn)的集合,而哪些行為可以代表沖動性主要由研究者認同的人格理論和量表的統(tǒng)計分析結果決定。在這之后,研究者們也嘗試以沖動行為產生的原因為基礎來定義沖動性,例如,Gray(1981)從生理角度出發(fā),認為沖動性由行為激活系統(tǒng)調節(jié),對應對獎賞刺激的敏感性;Whiteside和Lynam(2001)則考慮沖動性的不同成因,在UPPS量表中從行為和情緒兩個方面定義沖動性。與此同時,Dickman(1990)還嘗試從沖動行為的結果來定義沖動性,依據(jù)結果的好壞將其分成功能型和非功能型沖動性。而不同的行為測量方法則更是直接測量了不同的行為指標,用這些指標代表沖動性。

雖然可將沖動性的定義分為以上三類,但每一類內的定義之間往往千差萬別,沒有一個定義可以代表該類別對沖動性的共識?;诖耍壳爸荒芑\統(tǒng)地將“沖動性”總結為一個可以反映沖動性的諸多行為表現(xiàn)和心理加工機制的集合,不同的研究者從這個集合中抽取不同部分,并將其定義為自己認為的沖動性。而且,盡管大部分研究者認為沖動性并不是單維的,但在這個沖動性集合中應該包括哪些維度并無界定。同時,這一集合中的各個元素之間不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特別是心理加工過程與具體行為表現(xiàn)之間并不存在一一對應關系,導致不同類別的沖動性定義之間難以對應和整合??傮w來說,雖然以往研究一致認為“沖動”是存在的,但“沖動性”是什么、該如何定義仍充滿爭議、尚無定論(Depue & Collins,1999;Strickland & Johnson,2020)。

5.2 不同測量方法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現(xiàn)有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沖動性的不同測量方法,量表之間相關性較高,行為測量方法之間以及量表和行為測量方法之間相關性都較低。對于量表而言,在 BIS-11,I-7和DII之間(Lan et al.,2003);BIS-11,I-7和MPQ的控制量表之間(Reynolds et al.,2006);DII,I-7,BIS/BAS和BIS-11之間(Miller et al.,2004);SPSRQ,BIS/BAS,GRAPES(一個以Gray的行為激活系統(tǒng)為理論基礎的量表;Ball & Zuckerman,1990),TPQ和I-7之間(Caseras et al.,2003);以及BIS/BAS,SPSRQ,TPQ和DII之間(Franken & Muris,2006)均存在顯著相關。后三個研究還將其施測的量表的維度結構進行了因素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沖動性并不是一個單維的特質,但不同研究得出的沖動性維度結構并不一致。

對于行為測量任務而言,在自我控制選擇任務(一種延遲滿足任務),兩種延遲折扣任務,反應抑制任務和即時記憶任務(IMT)之間(Lane et al.,2003);Stop Signal,被動回避獎賞損失,延遲折扣和BART之間(Reynolds et al.,2006);以及Caswell等人(2015)所測量的九個沖動性任務之間,都沒有發(fā)現(xiàn)不同類別的行為測量方法之間有相關。另外,對行為測量方法的因素分析也顯示可能存在不同的因素,例如,Lane等人(2003)發(fā)現(xiàn)行為抑制和延遲折扣兩個因素;MacKillop等人(2016)的因素分析結果得到沖動選擇和沖動行動兩個不同的因素。

對于量表與行為測量之間,Lane等人(2003),Reynolds等人(2006),以及Gerbing等人(1987)對同一批被試同時施測了不同的沖動性量表和行為任務,均未發(fā)現(xiàn)這兩類測量方法之間存在相關,平均相關系數(shù)接近于零。此外,元分析研究也得到類似的結果:Cyders和 Coskunpinar(2011)發(fā)現(xiàn)量表與行為測量方法之間的絕對相關系數(shù)很小,平均只有 0.097;Sharma等人(2014)也發(fā)現(xiàn)量表或行為測量的平均相關最高只有0.14,總平均相關只有0.02。

量表綜合評估了多個沖動性相關行為,反映出這些行為的共同趨勢;再加上不同量表在發(fā)展過程中并非完全獨立(見2.9),它們所對應的沖動性定義之間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聯(lián)系,導致各量表所測結果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相反,行為測量的操作定義精準,大多只針對某一特定的行為反應,且不同的測量(如Stop Signal和BART任務)在理論和操作程序上往往存在較大的異質性,最終體現(xiàn)在測量結果上的低相關。最后,行為方法和量表所測量的沖動性因素幾乎沒有重疊,導致這兩種方法的結果之間不存在相關。而且,行為方法中的結果指標往往會受到除沖動性之外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延遲折扣任務用折扣率反應沖動性,折扣率越高,沖動性越強,但是影響折扣率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被試的經濟水平等;時距估計和時距產生任務用時間估計的偏差反應沖動性,但是情緒、壓力和身體狀況等也會影響估計的偏差。量表測量與行為測量之間的低相關也反映出兩種測量方式本質的差異,前者測量出的“沖動性”是多種行為和態(tài)度的總體趨勢,而后者測量的“沖動性”則是某一特定行為在實驗室條件下的表現(xiàn)。即使量表中也包含了某個行為測量中采用的指標,該指標也只是眾多指標中的一個,對“沖動性”的總體趨勢影響有限。

不同的測量方法對應的沖動性定義在存在很大差異,甚至可以說,每一種測量方法都蘊含了一種特定的沖動性定義。對于量表而言,研究者們對沖動性定義的出發(fā)點不一致導致了多種因素并存,且當前并不存在統(tǒng)一認可的定義和量表;對于行為測量而言,其與量表背后的沖動性定義之間并不存在對應關系,讓人質疑這些測量使用的行為指標是否能真實反映沖動性的水平。

6 沖動性測量的研究展望

總體來說,沖動性的定義和測量比較復雜,研究者們對沖動性是什么一直頗有爭議。他們提出不同的觀點理論,編制不同的沖動性量表,還采用不同的行為測量方法,表1和表2分別例舉了其中比較常用的量表和行為測量任務。

這些方法雖各有優(yōu)缺點,但在現(xiàn)有的量表中,UPPS-P整合了之前多個量表,是目前最為全面的沖動性量表;在行為測量中,Stop Signal是經典的沖動性測量任務,不包含復雜的認知加工過程,較少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且在實施上已有較為統(tǒng)一的指導規(guī)則。在量表和行為測量之間,量表的信度和之間的相關性都比行為任務更高,且便于施測,對無特殊要求的沖動性測量比較適用。但對某些人群(如兒童)或在關注某些特定的沖動性行為(如魯莽決策)的研究中,行為測量方法可能更佳。

雖然有這些總結和推薦,但目前沖動性的測量和應用仍較混亂,存在三個主要問題:(1)沒有統(tǒng)一的沖動性定義,不清楚沖動性應該具有哪些基本維度。這導致研究者很難了解某一測量方法測量的是否是沖動性,如果是,測量的是哪個或哪些維度。Strickland和Johnson(2020)甚至提出,鑒于當前沖動性定義的混亂局面,我們應該拒絕將沖動性作為一個心理構念;(2)對各種測量方法之間關系的研究不夠全面?,F(xiàn)有的研究往往只探索其中幾個測量方法之間的關系,缺乏囊括所有主要測量方法以得到這些方法之間完整相關矩陣的研究;(3)對沖動性的測量沒有明確的應用準則,研究者在選擇測量方法時比較隨意,導致不同沖動性研究的結果之間難以對比和整合,阻礙對沖動性這一人格特質及其影響的全面理解。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對沖動性測量的研究有以下展望。

在理論上,未來研究應著眼于找到一個能被普遍認可的沖動性構念。沖動性并不是唯一一個難以定義的人格特質或心理概念,對“智力”的研究之前也面臨多種定義和理論并存的混亂局面,Spearman(1904)對大量的智力測量任務進行建模和測量后最終總結出g和s兩類因素,形成了智力的二因素理論。Frey等人(2017)借鑒Spearman的思路,對“風險偏好”這一心理特質及其測量方法進行整合,結果也發(fā)現(xiàn)了一個普遍的風險尋求因素“R”和七個不同的特殊因素。未來對沖動性的研究也可以嘗試類似的方法,探尋沖動性的普遍因素和特殊因素。

在測量應用中,一個未來的研究方向是運用機器學習算法,從現(xiàn)有測量方法中挖掘出新的、有更好預測效度的沖動性測量方法。Eisenberg等人(2018)在對自我規(guī)范(self-regulation)的研究中,嘗試以諸多量表的題目為題庫,經過因素分析后重新組合成一個更優(yōu)的量表。沖動性的測量可借鑒該研究思路,打破現(xiàn)有量表和行為測量間的限制,找到更佳的測量方法。在此過程中,可以利用近年興起的機器學習算法(孫鑫等,2018;Dwyer et al.,2018;Yarkoni & Westfall,2017),深度挖掘不同量表條目和行為任務指標之間的關系,將它們有效整合、得到對沖動性行為準確預測的算法。這類研究的結果可能與傳統(tǒng)心理測量的結果很不相同,測量方法會同時包括某些量表的某些條目和某些行為任務,計算沖動性的指標也要依賴所用算法的內在方法,可能會更復雜。但在無公認最佳測量方式的沖動性研究領域,這樣的新方法有可能打破局面,產生突破性的結果。

對沖動性的研究到目前已有近90年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雖然產出大量的研究積累和眾多的測量方法,但領域內仍存在定義不統(tǒng)一、方法應用不規(guī)范等重要問題。要從本質上改變這一局面,應用新的研究思路和手段,對不同的沖動性定義和測量方法進行深度整合勢在必行。

猜你喜歡
測量方法沖動量表
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服務場景的量表開發(fā)研究
積極人格教育量表編制與現(xiàn)狀調查研究
基于CORS的高精度GPS測量方法在公路測量中應用研究
基于單目視覺車距測量方法綜述
藝術行走
CSE閱讀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評價中的有效性及影響因素
議論文評價量表的設計思路與使用方法
圓周運動角速度測量方法賞析
沖動
沖動購物源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