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民德,趙 錚
(1.聊城大學 運河學研究院,山東 聊城 252059;2.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山東 聊城 252004)
作為明清兩朝的“黃河福主”、“漕運之神”,金龍四大王廟宇遍布于黃運沿線,廟宇建設的主導者既有民間百姓、商人,同時也有官方力量的參與,充分體現(xiàn)了不同社會階層普遍信仰的特征。而由不同群體參與的祭祀儀式及相關活動,則隨著信仰文化的不斷豐富而愈加隆重,具有濃厚的神秘性與世俗性,信仰的功能往往滲透著祭祀者的目的與意圖,即保佑河道安瀾、漕運暢通、旅途安全、風調(diào)雨順等客觀需求。關于金龍四大王的記載除傳統(tǒng)史料外,明清小說中也有大量關于這一信仰的描述,小說中對金龍四大王的刻畫雖主要服務于故事情節(jié)的建構及人物情感的變化,但客觀上也反映了信仰的分布、功能與社會影響,對于深化這一信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明清兩朝京杭大運河作為國家的政治廊道、經(jīng)濟命脈,中央政府對漕運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元明清三代,黃運關系密切”①王玉朋:《清代山東運河河工經(jīng)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第41頁。,黃河頻繁沖決運河,威脅漕運與沿河市鎮(zhèn),從而導致大規(guī)模的水利工程不斷施行于黃運地區(qū),以力求保障漕船按時北上,滿足京城與國家的各項需求。除工程措施外,明清時期對水神的信仰與祭祀也很普遍,金龍四大王、天妃、真武大帝、龍王等信仰受到了廣泛的推崇,其廟宇遍布黃河沿線、運河區(qū)域,有著深厚的文化土壤與大量的信仰群體,而金龍四大王作為其中重要的水神之一,其產(chǎn)生、發(fā)展、演變充分體現(xiàn)了國家的漕運政策與治河策略,反映了明清王朝的社會現(xiàn)狀。
金龍四大王信仰主要分布于黃運沿線,其起源與國家漕運、水道治理密切相關,其經(jīng)歷了由“人”到“神”的轉變,而其真身又往往以蛇的形象出現(xiàn)。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中杏農(nóng)言:“這順、直、豫、魯一帶,凡有河工的地方,最敬重的是大王。況且這是個金龍四大王,又是大王當中最靈異的”①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6年,第325頁,第325頁,第324頁。,指出在北方黃運沿線省份的諸多水神中,金龍四大王地位最高,對于河工能否順利施建意義重大。同時該書還對金龍四大王信仰的起源進行了介紹,“何況我記得這四大王,本來是宋理宗謝皇后之侄謝暨,因為宋亡,投錢塘江殉國;后來封了大王,因為他排行第四,所以叫他四大王,不知后人怎樣,又加上了‘金龍’兩個字”②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6年,第325頁,第325頁,第324頁。,小說中除神靈名字與其他史料有所差異外,其成神的過程基本符合多數(shù)文獻的記載。如《金龍四大王祠墓錄》記稱:“謝緒,錢塘縣人,理宗皇后謝氏之族也。世居邑之安溪,德祐二年帝北狩,謝太皇太后以病請留,元兵突入宮舁之而去,緒大慟,作詩二章與其徒?jīng)Q曰:‘生不能報國恩,死當訴之上帝’,異日黃河水北流是吾效靈之證,遂赴水死。時苕水陡涌高丈余,緒尸立而逆流,舉葬于金龍山之側”③仲學輅:《金龍四大王祠墓錄》卷1《傳志》,清光緒錢塘丁氏八千卷樓刻本。,明代筆記《夜航船》亦載“黃河福主金龍四大王,姓謝名緒,會稽人,宋末以諸生死節(jié),投苕溪中,死后水高數(shù)丈。明太祖與元將蠻子海牙廝殺,神為助陣,黃河水往北倒流,元兵遂敗。太祖夜得夢兆,封為黃河神”④張岱:《夜航船》,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第408頁。,其他《西湖二集》、《涌幢小品》、《續(xù)纂淮關統(tǒng)志》所記基本相同,都載神名謝緒,附會有黃河顯靈助朱元璋勝元軍被封河神的傳說。不過明清小說多經(jīng)過藝術的加工與修飾,資料嚴謹性不如正史、文集、方志,所以往往認為金龍四大王另有其人,如《醒世姻緣傳》載“再說這河神的出處,居中坐的那一位,正是金龍四大王,傳說原是金家的兀術四太子”⑤西周生:《醒世姻緣傳》,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777頁。,與其他資料所載完全不同。
金龍四大王信仰源于明前期,最初以黃河神的形象而存在,后逐漸與謝緒發(fā)生聯(lián)系,加上明清兩朝對河漕管理與治理的重視,逐漸奠定了金龍四大王黃河神、漕運神的地位。盡管金龍四大王經(jīng)歷了由人到神的轉變,但在河工現(xiàn)場其往往以蛇的面貌出現(xiàn),其他各類大王、將軍也皆是如此,通常通過判斷蛇的形狀、大小、花紋加以區(qū)分,而形體愈小則地位往往愈加尊貴?!抖昴慷弥脂F(xiàn)狀》中描述金龍四大王形象時稱:“只見一張紅木八仙桌,上面放著一個描金朱漆盤;盤里面盤了一條小小花蛇,約莫有二尺來長,不過小指頭半粗細,緊緊盤著,猶如一盤小盤香模樣。那蛇頭卻在當中,直昂起來。我低頭細看時,那蛇頭和那蘄蛇差不多,是個方的;周身的鱗,濕膩且滑,映著燭光,顯出了紅藍黃綠各種顏色”⑥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6年,第325頁,第325頁,第324頁。,金龍四大王一旦降臨河工現(xiàn)場,就會引起河道官員、河工夫役的重視,他們需要迎接神靈到廟宇或帳幕中,通過祭祀或演劇的形式以酬神,祈禱神靈能夠保佑工程順利進行。雖然金龍四大王以蛇的形象出現(xiàn),但在不同的資料中也有所區(qū)別,《夢蕉亭雜記》中清末陳夔龍任河南巡撫時,率屬僚拜祭金龍四大王廟、黃大王廟、朱大王廟、栗大王廟諸水神廟宇,以祈禱境內(nèi)黃河安瀾,后其巡視南北河工時,見到金龍四大王法身,“長不及三寸,龍首蛇身,體著黃金色,精光四溢,不可逼視。適在工次,即傳班演戲酬神。在工各員僉謂,金龍四大王不到工次已二年余;此次出現(xiàn),均各敬異”⑦陳夔龍:《夢焦亭雜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1頁。,對金龍四大王的出現(xiàn)充滿了敬畏之情,其原因就在于河工成敗關系到負責官員的切身利益,因此對神靈十分推崇。
明清小說、筆記對金龍四大王信仰的描述較其他資料更為詳細、生動,在介紹信仰起源與傳播的同時,更加注重其與河工官員、區(qū)域社會群體互動關系的描寫,通過具體情節(jié)的展示與人物情感的變化,凸顯金龍四大王信仰對國家河工、漕運的重要影響。而小說、筆記所具有的“源于現(xiàn)實,高于現(xiàn)實”的藝術創(chuàng)作特點,更加便利于民眾閱讀與接納,吸引了大量的社會群體,這對于進一步推動金龍四大王信仰的傳播及影響范圍的擴大起到了巨大作用。
金龍四大王作為明清重要水神信仰之一,得到了國家、地方社會的廣泛推崇,其廟宇遍布于黃河、運河沿線,但從地理空間與分布規(guī)律來看,長江以北地區(qū)的廟宇明顯多于江南,其原因在于明清黃河對運河的沖決主要發(fā)生于江蘇、河南、山東等省份,加上運河北段多為人工開挖,水源匱乏,所以大量水利工程施建于這一區(qū)域。同時江北地區(qū)水旱災害頻繁,水神信仰有著深厚的文化土壤,因此多重因素導致了金龍四大王信仰在江北地區(qū)的盛行。
金龍四大王信仰在江北地區(qū)有著大量的信奉群體,其廟宇遍布于黃運沿線,是這一區(qū)域重要的水神崇拜之一。《醒世姻緣傳》中薛素姐到了淮安,見到黃河一望無際,內(nèi)心十分恐懼,于是到淮安東門里金龍四大王行宮進行祭祀,“一來要許愿心,二來就觀祭賽。買了紙馬金銀,呂祥提了,跟著尋到金龍四大王廟里。素姐在神前親自拈香,叫呂祥寶爐化紙,素姐倒身下拜”①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776頁。。明清淮安是黃河、運河、淮河三河交匯之地,不但是水陸交通樞紐,而且設有大量河工、漕運衙署,因希冀河道安瀾,所以水神廟宇數(shù)量眾多,其中金龍四大王與國家漕運、黃河河工、水路交通關系密切,因此薛素姐向神靈祈禱,一方面希望能夠懲治拋棄自己的丈夫狄希陳,讓他翻船落水,有所報應,同時也保佑自己旅途順利?!墩f岳全傳》中岳雷、諸葛錦、牛通在馬王廟中歇息一夜后,又前往南宋都城臨安,行至長江北岸的瓜洲時“一齊出了瓜洲城門,見有一個金龍四大王廟”②錢彩、金豐:《說岳全傳》,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第428頁。,小說所敘內(nèi)容為南宋之事,而金龍四大王信仰最早源于明初,因此小說家借明清時期的地理環(huán)境、社會信仰以闡述故事情節(jié),從而實現(xiàn)創(chuàng)作的目的與意圖。關于瓜洲金龍四大王廟,《紅樓復夢》中也載寶釵等乘船至瓜洲口,“夢玉命前后各船泊在金龍四大王廟前,請各位爺們上去拈香……寶釵約眾姐妹們一同上去。此時廟中早已點上香燭,分作幾班禱祝禮拜”③陳少海:《紅樓復夢》,長沙:岳麓書社,2014年,第923頁。,從小說中可以看出,位于江北、江南分界線的瓜洲在明清時期都有金龍四大王廟宇的分布,體現(xiàn)了這一信仰的普遍性。長篇白話小說《歧路燈》中天津廟宇眾多,“大王廟、天妃廟、財神廟、關帝廟,伙計們各殺豬宰羊,俱是王府二班子戲,唱了三天”④李綠園:《歧路燈》,北京:團結出版社,2017年,第106頁。,天津作為海港、運河交匯城市,既有從福建傳播而來的天妃信仰,又有因運河漕運而興起的金龍四大王信仰,不同信仰并存共生,充分顯示了天津作為移民城市的特點,社會文化具有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色。除以上城市外,金龍四大王廟遍布江北地區(qū),明代筆記《五雜俎》載“北方河道多祀真武及金龍四大王,南方海上則祀天妃云”⑤謝肇淛:《五雜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74頁。,清代學者趙翼《陔余叢考》也稱:“江淮一帶至潞河,無不有金龍大王廟”⑥趙翼:《陔余叢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16頁。,甚至連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亦載“你向來只在南邊,不曾到北邊來過,怨不得你不懂。這大王是河神,北邊人沒一個不尊敬他的”⑦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324頁。,可見北方黃運地區(qū)是金龍四大王信仰的集中區(qū)域。
長江以南地區(qū)金龍四大王信仰雖不如江北盛行,但在一些沿運、沿江區(qū)域也有相當數(shù)量的廟宇存在,有大量商人、舟子、百姓前往廟中祭神,祈禱水路出行時順暢平安?!蹲硬徽Z》載乾隆年間河庫道司馬公遣兩仆人祝升、壽子歸家,經(jīng)運河行至寶應劉家堡時,兩仆及篙工被雷震殺,其中祝升蘇醒后稱曾見到金甲神,自己即被其所殺,后至大王廟停泊,至廟中見到大王,“驚曰:剛才上坐者,即此神也”⑧袁枚:《子不語》,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第311頁。,這一記載雖有虛構之處,但也表明長江以南的寶應運河沿岸有大王廟的分布,而且經(jīng)常有途經(jīng)者進廟祭拜。清代白話長篇譴責小說《文明小史》中對上海大王廟有所描述,上海大王廟位于蘇州河南岸新閘橋附近,該地居水陸樞紐,凡由此從水路出入上海者,都要在大王廟附近下舟,所以當小說中人物賈葛民詢問到上海還有多少路程時,“一個人同他說道:前面大王廟,已到了新閘,再過一道橋,便是垃圾橋,離著碼頭就不遠了”⑨李寶嘉:《文明小史》,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8年,第110頁。,《同治上??h志》也載“金龍四大王廟,在新閘東,嘉慶間移建閘西,巡撫陳鑾設救生外局于東廡”①應寶時:《同治上??h志》卷10《祠祀》,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上海大王廟又稱通濟龍王廟,建廟目的是鎮(zhèn)治吳淞江水患。該廟一年四季香火旺盛,奉祀者多為江蘇往來上海的船民,每年農(nóng)歷九月十七為大王生日,屆時人煙輻輳、貨物山積,熱鬧異常。
除京杭運河沿線及黃運交匯區(qū)域外,在黃河及其支流,甚至其他江河流域也盛行金龍四大王信仰。安徽壽縣淮河畔的正陽關,有金龍四大王廟,有題聯(lián)稱:“以書生作河瀆尊神,慶雪浪常恬,與伍相國威靈共著。惟鹺政擅江淮美利,愿風帆助順,并八公山草木無驚”②朱應鎬:《楹聯(lián)新話》卷2《祠廟》,清光緒十九年(1893)刻本。,該廟由督銷鹽局供奉,具有濃厚的官方色彩。貴州交溪有大王灘,“近鎮(zhèn)遠,惟此灘最長,故著名,上有金龍四大王廟”③于蔭霖:《悚齋日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第1050頁。,用以鎮(zhèn)壓水患,護佑乘船行旅。同治元年(1862)因黃河安瀾,頒河南孟縣金龍四大王廟、黃大王廟匾額,曰:“威宣綏靖”④《清穆宗實錄》卷46,同治元年十月十一日壬戌。。除此之外,河南開封也有金龍四大王廟,位于府治南汴河岸邊。祥符縣金龍四大王廟位于縣治南汴河北岸。郾城縣大王廟由山西鹽商所建,原因為商人需借黃河運輸食鹽,建廟祀神保佑運輸通利;松江府金龍四大王廟在府城西倉橋南,每屆糧船出發(fā)必祭祀與禱告,異常靈驗。其他博興縣、淮陽縣、考城縣、銅山縣、新鄉(xiāng)縣、懷遠縣等黃河、衛(wèi)河、淮河沿線的城鎮(zhèn)皆有金龍四大王廟宇,充分體現(xiàn)了其水神的特色。
明清兩朝金龍四大王信仰雖主要分布于黃河、運河沿線,但在長江、錢塘江、淮河、衛(wèi)河等流域也有該信仰的分布,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與中國古代社會的交通狀況及水神信仰的重要性密不可分。古代水運較陸運不但運量大、效率高、消耗低,而且受自然環(huán)境影響較小,具有極大的便利性,但同時江河風浪具有不可預測性,又會對船只與行旅產(chǎn)生威脅,因此金龍四大王等水神信仰受到了極大的崇敬。金龍四大王信仰最初產(chǎn)生于黃運地區(qū),然后以這一區(qū)域為核心,被商人、船工、水手、行旅傳播到了其他江河沿線,加上國家的不斷冊封及文學作品的宣教,使這一信仰的分布范圍不斷擴展,影響力日益增強,在明清國家官方神靈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明清兩朝金龍四大王信仰的盛行離不開國家官方、商人群體、普通百姓的聯(lián)合推動,正是基于不同的利益需求,才導致金龍四大王信仰得到了普遍傳播,廟宇被廣泛建立,在國家與社會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首先,從國家官方層面上講,金龍四大王信仰與河工建設、漕糧運輸?shù)汝P系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國策密切相關,所以其信奉群體有大量的河政官員、河工夫役、運糧水手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將河政官員對金龍四大王畢恭畢敬的態(tài)度進行了詳細描述,“有一回,河工出了事,一班河工人員,自然都忙得了不得,忽然他出現(xiàn)了。驚動了河督,親身迎接他,排了職事,用了顯轎,預備請他坐的;不料他老先生忽然不愿坐顯轎起來,送了上去,他又走了下來,如此數(shù)次。只得向他卜筶,誰知他要坐河督大帥的轎子。那位河督只得要讓他。然而又沒有多預備轎子,自己總不能步行;要騎馬罷,他又是賞過紫韁的,沒有紫韁,就不愿意騎。后來想了個通融辦法,是河督先坐到轎子里,然后把那描金朱漆盤,放在轎里扶手板上”⑤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325-326頁。,連管河最高官員都對金龍四大王如此敬畏,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信仰對河工建設的重要性。清代筆記《仕隱齋涉筆》中也載金龍四大王、黎大王等水神信仰“至清代,丕著威靈,河堤一帶,皆建祠宇,而山東之廟尤赫,矗立河岸,華耆軒翔。三四月桃花水發(fā),斂多金,建醮演戲,調(diào)出色名優(yōu),尤重美旦,必聲、色、藝俱佳者,方中神意。否則,神怒不享,決防潰堤,為害甚巨。屆會期,山東巡撫率河工諸員,盛具彩仗,親到河溽迎神,更遣水手操舟探望。神或來或不來,來則黎作先導,即青色圓頭者,金龍次之,即黃色方頭者。巡撫脫冠作仰盂形,鞠躬迓之,如接大賓。二物次第入冠,巡撫捧坐己輿,前挽后推,旌旆翩翻,蜂擁入廟,拱送上龕。龕中設水晶大盤,盛明水,二物出冠,委蛇入盤,掉頭外睇。巡撫眾官,對行三叩禮,燒巨蠟如臂,爆聲雷動,鼓樂喧闐,響徹云霄……神來愈久,河工愈固,乍來乍去,防有小災,不來,則崩潰必多,河官以之卜休咎焉”①丁治堂:《仕隱齋涉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6-107頁。,以上描寫細致入微,惟妙惟肖,將河政官員對金龍四大王的虔誠刻畫的栩栩如生,甚至連迎神程序、所用器具都記載清晰,可見信仰威信之高。除河工人員外,漕糧運輸者因常年航行于江河湖泊之上,遭遇風浪的概率極大,所以對“漕運之神”金龍四大王也極為崇信。清代小說《警寤鐘》載“再說運糧舊例,每年祭金龍四大王,定演神戲”②嗤嗤道人:《警寤鐘》,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71頁。,指出每年漕船開行時,都要祭金龍四大王,祈禱神靈保佑航行順利?!锻ㄋ拙帯芬喾Q:“謝公緒,會稽諸生,居錢塘安溪,宋謝太后侄也。三宮北行,公投苕溪死,門人葬其鄉(xiāng)之金龍山,明太祖呂梁之捷,神顯靈助焉,遂敕封金龍四大王,立廟黃河之上,其后擁護漕河,往來糧艘,惟神是賴”③翟灝:《通俗編》,北京:東方出版社,2013年,第351頁。,不但對金龍四大王生平、事跡、成神經(jīng)過進行了介紹,而且說明了其漕運神的性質(zhì)。正是因為金龍四大王對河工建設、漕糧運輸意義重大,所以中央政府對其不斷加封,提高其在國家信仰體系中的地位。如順治二年(1645)經(jīng)河道總督楊方興奏請,敕封“顯佑通濟”,康熙四十年(1701)加封“昭靈效順”,乾隆二十二年(1757)加封“廣利安民”,其后各朝屢次加封。甚至清末運河淤塞,漕糧改折后,國家冊封依然有增無減,同治六年(1867)因神靈顯應,加宿遷縣金龍四大王廟封號曰:“宣誠”,同治十三年(1874)頒山東張秋鎮(zhèn)金龍四大王廟御書匾額,曰“神功濟運”;光緒五年(1879)頒河南下南工次金龍四大王廟匾額,曰:“云翔風舒”,光緒二十三年(1897)加封直隸金龍四大王等神封號曰:“福蔭翊運,廣澤昭感”,最后金龍四大王封號達數(shù)十字之多,可見即便運河衰落后,國家對河工、漕運依然十分重視。
其次,明清京杭運河沿線是全國著名的商業(yè)地帶,有大量的商人集聚于此,這些商人經(jīng)常通過水路販運商貨,因此對水神金龍四大王異常崇敬,不但致力于廟宇的建設、修繕等事務,而且對于信仰的傳播與擴散也起到了巨大作用。明清山東濟寧州為漕河要沖,南北往來行旅不絕,其中天井閘一處有金龍四大王廟,該廟建于明初,正統(tǒng)年間總督漕運右參將湯節(jié)及濟寧州官員、郡中紳商捐資重建,后因廟中未有神像,在工部管閘主事劉讓主持下,“乃募往來之好義者助緡,循舊塑神像坐立凡七,及其門戶窗牖與幾席供具未備者,悉宜新之”④徐宗干:《道光濟寧直隸州志》卷5之2《秩祀志》,清咸豐九年(1859)刻本。,其中往來好義捐資者,可能有大量過往的商人,他們在廟宇重建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江蘇高郵邵伯鎮(zhèn)為運河名鎮(zhèn),商賈云集,鎮(zhèn)內(nèi)有大王廟三座,其中一座位于鎮(zhèn)北運河西岸,又名中州會館,應為在邵伯鎮(zhèn)經(jīng)商的河南商人所建。江蘇吳江縣盛澤鎮(zhèn)有金龍四大王廟,為在此經(jīng)商的山東濟寧州商人所建,“金龍四大王河神也,立廟祭獻,淮揚濟泗間稱極盛。吾江邑向無大王廟,其有于盛湖濱者,則自濟寧州諸大商始。蓋盛湖距縣治五六十里,為吾邑巨鎮(zhèn),四方商賈,云集輻輳,所建神祠不一,而惟大王一廟,尤為巨麗”⑤王國平、唐力行主編:《明清以來蘇州社會史碑刻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529頁。,廟宇仿北方建筑樣式而設計,甚至連修建廟宇的工人、材料都是濟寧商人從家鄉(xiāng)帶來,可見濟寧商人對金龍四大王信仰的尊崇及其在盛澤鎮(zhèn)實力的雄厚。
最后,明清時期百姓與行旅因水旱災害、日常出行等方面的需要,對金龍四大王也頻繁進行祭祀與膜拜?!缎咽酪鼍墏鳌份d祭祀金龍四大王、柳將軍、楊將軍等水神時“大凡官府致祭,也還都用豬羊,若是民間祭祀,大者用羊,小者用白毛雄雞。澆奠都用燒酒,每祭都要用戲”⑥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777頁。,祭祀與演劇時人山人海,而祭祀群體也有著自身的目的與意圖。清同治十年(1871)南運河畔的天津發(fā)生水患,“聞金龍四大王皆赴津,凡九,津人演劇祀之”⑦傅謹:《京劇歷史文獻匯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第63頁。,認為水患的發(fā)生與神靈頻繁到此有密切原因,所以祈神驅(qū)患。水路行旅也是祭祀金龍四大王的重要群體。天啟初年,福清葉向高乘船經(jīng)淮陰,因清口河道淺涸,“禱于金龍四大王廟,或作神語:‘此地屬張將軍,當問之。若外河,吾當護送’,夜果水漲達清口,是日蛇附于柁,薄暮升柁樓,忽不見”①談遷:《棗林雜俎》中集《頤動》,清抄本。,可見在明清時人眼中,水神不但有自己的管轄范圍,而且神靈之間也存在著交流,只要虔誠祈禱,就能得到神靈的護佑?!墩憬ㄖ尽份d杭州有金龍四大王廟,“其后往來擁防漕河,猝呼猝應,或舟膠拔之淤泥壅塞之下,或舟覆脫之風濤巇險之中,挽卒、販商南北往來于祠門者,惟神是恃”②李衛(wèi):《雍正浙江通志》卷217《祠祀一》,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浙江書局刻本。,漕卒、商旅行經(jīng)金龍四大王廟時,都前往祈禱,希求水路順暢。
總之,作為明清兩朝重要的民間信仰,金龍四大王有著大量的信奉群體,其人群涉及河工、漕運、商旅、普通百姓等。之所以出現(xiàn)信仰的普遍化,除因為明清黃河治理、漕糧運輸對國家政治、經(jīng)濟、民生有著巨大意義外,還在于京杭運河作為古代重要的南北交通線路,有大量人群通過這一路徑從事商業(yè)經(jīng)營、文化交流、日常旅行。古代民眾存在親水與懼水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水路運輸具有極大的便利性與舒適性,另一方面又存在不確定的危險性,因此對具有水神屬性的金龍四大王予以尊崇也就理所當然了。
明清時期民間信仰異常豐富,其中金龍四大王作為與黃河治理、漕糧運輸、水路出行、驅(qū)患避災密切相關的神靈,受到了廣泛的尊崇,民眾除廣泛設置廟宇、祭祀膜拜外,還往往通過木版年畫等形式以強化神靈的地位,與“我國早期的木版年畫題材以各式神像、紙馬為主”③張兆林:《傳統(tǒng)美術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生產(chǎn)標準探微》,《文化遺產(chǎn)》2020年第6期。相符合。在史料記載中,除一般性文獻外,明清小說、筆記的記載更加凸顯了神靈人性化的一面,不但在描寫時惟妙惟肖、活靈活現(xiàn),能夠?qū)⑸耢`的行為與故事情節(jié)、人物情感相結合,同時也彰顯了神靈扶危救困、護河利漕的靈應。當然,小說創(chuàng)作的源泉與根基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正是因為明清王朝對金龍四大王的不斷冊封及民間社會的推波助瀾,才使神靈廟宇廣泛建立與分布,信奉者數(shù)量不斷增加,這種基于現(xiàn)實需要的信仰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與歷史底蘊,從而為明清小說、筆記提供了很好的寫作素材,也為我們從事相關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