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利
對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庖丁解?!返慕虒W應該怎樣做才是“有意義的學習”呢?用教育家戴維·喬納森的話來說,就是“讓學生會怎樣推理、決策和解決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復雜問題,換句話說,教育唯一合法的目標就是問題解決”。沿著這個思路,思考《庖丁解?!返慕虒W就產(chǎn)生了這樣一個疑問:文惠君從“庖丁之言”中“得養(yǎng)生焉”,我們應該從《庖丁解?!分袑W到什么呢?
有人說學到文言基礎(chǔ)知識,也有人說學到寓言故事中蘊含的“道”的含義,還有人說學到莊子用寓言表達思想的技巧,等等。這些內(nèi)容是不是屬于“有意義的學習”呢?從學習知識的角度來說是能夠說得過去的,但是僅學到此,我們是不是能夠“讓學生會怎樣推理、決策和解決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復雜問題”呢?倘以此來衡量,恐怕還有商榷之處。那么,我們怎樣學習《庖丁解?!凡攀恰坝幸饬x的學習”呢?
進入正題前,請先回顧“龜兔賽跑”的故事:
森林里,要舉行運動會。小白兔和小烏龜比賽跑步,山羊大叔“嘭”的一聲槍響,小白兔一下子就跑得沒影了。沒過多久,小白兔就跑到半山腰了,它回頭一看,小烏龜還在山腳下慢慢地爬呢,小白兔打了個哈欠,在一棵大樹下睡著了。小烏龜慢慢地爬呀爬,爬呀爬,終于爬到了半山腰。又過了很長時間,山羊大叔看到第一個到達終點的是小烏龜。
面對這個故事,我們會讀出來的觀點基本上有以下幾個:(1)堅持就是勝利;(2)勤能補拙;(3)不尊重對手,必然失?。唬?)驕傲使人落后……但如果我們運用邏輯思維中的歸納思維來理解這個古老的故事,會有什么結(jié)果呢?
先說一說關(guān)于“歸納”的邏輯問題。
歸納是一種推理形式,是根據(jù)一類事物中若干對象具有某種屬性推出該類事物的所有對象都具有該屬性的推理。解剖這句話就可以明確回答“怎樣歸納”這一問題。歸納的過程包含三個步驟:第一步,把分析對象的組成要素一個一個分割開來;第二步,找出被分割出來的各個元素上移歸入所屬的上位“大類”概念,然后用上位“大類”概念取而代之被分割出來的具體概念;第三步,進行綜合概括。為便于理解和使用,可以將“歸納”思維的過程簡化為:分解材料抓要素、要素上移歸大類、綜合概括新思想。
下面用邏輯思維對“龜兔賽跑”進行再認識。
首先,分解材料抓要素。從材料中找到形象(包含人物、事物及景物形象等)和事件(起因、經(jīng)過或表現(xiàn)、結(jié)果等)并找出其特征。1.形象有兩個:一是龜,二是兔。2.事件:龜與兔賽跑。3.事件的表現(xiàn):龜,知己行動慢,但堅持不懈;兔,持己跑得快,輕敵睡大覺。4.事件的結(jié)果:行動慢的龜先到終點,勝利了;跑得快的兔失敗了。
其次,要素上移歸大類。依據(jù)上一步中的形象(包含人物、事物及景物形象等)和事件(起因、經(jīng)過或表現(xiàn)、結(jié)果等)歸到上位大概念。1.龜與兔上移歸到“人”。2.龜兔賽跑上移歸到暗示“競爭”。3.龜知慢而堅持上移歸到以長補短,兔持長而輕敵上移歸到因長而傲。4.龜先到上移歸到勝利了,兔后到上移歸到失敗了。
最后,綜合概括新思想。即對“分解材料抓要素”“要素上移歸大類”所得結(jié)論進行綜合概括,總結(jié)出材料中蘊含的“新思想”。在競爭中,知己不足而能以其長而補之者,往往能勝持己長而輕敵者。
用歸納思維理解“龜兔賽跑”的思路來理解《庖丁解?!罚瑫W到什么呢?
首先,分解材料抓要素,即分解庖丁所講解牛之事。1.人物是庖丁。2.庖丁的個性,自詡“好道”。3.庖丁所做之事即解牛。4.庖丁解??偨Y(jié)的經(jīng)驗:(1)始,所見皆牛;(2)三年后,未嘗見全牛;(3)以神遇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5.庖丁解牛所達到的境界是“解牛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游刃有余”“十九年”“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其次,要素上移歸大類。各部分上移歸到大類,由“形而下”升為“形而上”。1.庖丁上移歸到人。2.庖丁的“好道”上移歸到癡迷探究規(guī)律。3.庖丁所做之事上移歸到事業(yè)。4.庖丁解??偨Y(jié)的經(jīng)驗上移歸到實踐中不斷求索前進。5.庖丁解牛所達到的“解牛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境界上移歸到尊重規(guī)律,“十九年”上移歸到長期的實踐,“游刃有余”“刀刃若新發(fā)于硎”上移歸到爐火純青。
最后,綜合概括新思想。一個人面對自己的事業(yè)在長期的實踐中要好習求索其規(guī)律,簡言概括之“實事求是”,這是事有成就的保證。這里所說“實事求是”,不是其常規(guī)意涵,而是處理事情的一條原則,也是一種抽象的方法。具體解釋說,“實事”即面對的客觀事實,“求”就是研究,“是”乃事之規(guī)律。庖丁即善于“實事求是”者。他面對解牛之事,好研習其道而求索前進,最終得其“是”—規(guī)律。我的這種解釋,不是我的原創(chuàng),而是把毛澤東所講運用于歸納庖丁之所以能成“道庖”抑或是“神庖”之事。毛澤東是這樣解釋“實事求是”的—“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nèi)部聯(lián)系,即規(guī)律性,“求”就是我們?nèi)パ芯?。這是對事物“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發(fā)現(xiàn)其“內(nèi)部聯(lián)系”。(《改造我們的學習》,《毛澤東選集》第三卷)
我們要牢記并堅持運用“實事求是”這一處事原則,但也要明白康德所說的“知識可以被傳授,但能力只能靠訓練”這句話的含義。雖然我們學習了歸納思維以及怎樣運用歸納思維的相關(guān)知識,但還要通過一個個事例去訓練自己的歸納思維,并讓歸納思維真正成為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各種問題的有效思維工具。這是不是我們從《庖丁解?!分袘搶W到的呢?是不是我們對《庖丁解牛》的“有意義的學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