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馨文
(東營市東營區(qū)英才小學 山東東營 257000)
項目化學習是指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通過研究并應對一個真實的、有吸引力的和復雜的問題、課題或挑戰(zhàn),從而掌握重點知識和技能。采用項目式教學模式和優(yōu)化教學模式,以項目化教學模式為主、優(yōu)化教學模式為輔,關注學生個性化教育,在技術支持下引導學生發(fā)現與解決問題,并借助評價量規(guī)的設計與應用,實現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和跨學科項目化學習,實現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和表達,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綜合能力的提升。
在正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使用一些簡單的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模式多采用學唱歌、欣賞歌曲、表演歌曲等簡單形式,備課是按照教學參考書中的每一個教學步驟、教學環(huán)節(jié)或過去的內容重復教學,鮮有新思路或創(chuàng)新形式內容。通常老師站在講臺上講話,學生在下面被動地接受。小學階段可以說是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起點,也是學生提高和發(fā)展綜合能力的重要階段。多數教師常規(guī)教學只是以簡單的唱歌教學為主,這難以滿足學生對音樂的渴求,也不利于學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激發(fā)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提高。傳統(tǒng)音樂教育的教學手段單一,是缺乏互動環(huán)節(jié)、技術為主的教學,不重視表現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至關重要。教師的評價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質量,加強學生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他們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學生間的相互評價,能讓每個學生在學習中養(yǎng)成傾聽和表達的能力。然而,在音樂課堂上,教師的評價語言往往過于膚淺,評價形式過于單一。這種過于“簡單而膚淺”的評價可能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學習動機也會下降。片面、單向、單層次的評價也會使學生缺乏提高學習目標和方向的動機。
對于小學生來說,只有首先培養(yǎng)他們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才能進一步開展音樂教學。教師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合作動腦動手、合作探究和總結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項目式學習的優(yōu)勢。
在《健康歌》這一課中,學生以“設計一節(jié)完整的健身操課”為目標,每個小組根據各自的優(yōu)勢,分配不同的任務。
進行合作探討、合作創(chuàng)編、合作表演:一組(信息宣傳組)同學的任務是設計一張宣傳海報,以此來吸引朋友們的加入;二組(運動起航組)同學的任務是設計一組熱身運動,在正式運動開始之前通過熱身快速進入運動狀態(tài);三四組(動感音樂組)同學的任務是學會演唱主題歌《健康歌》,通過邊唱歌邊運動來減少運動疲勞,還能增強肺活量;五組(舞蹈風暴組)同學的任務是編排簡單的舞蹈動作貫穿于整個健身操中;六組(調整放松)小組同學的任務是,設計一組放松運動,通過一些舒展的動作調整呼吸,讓身體恢復到原本的狀態(tài);七組(知識推廣)小組同學的任務是,討論搜集關于保持身體健康的方法與小妙招。各小組明確任務后,開始團結合作、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最后呈現出了一節(jié)完整的豐富多彩、活力四射的健身操表演。
這樣,課堂就完全交給了學生,學生就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參與課堂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展示他們的個性,發(fā)揮他們的才能,使學生在參與和體驗的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yǎng)他們探索的勇氣、敢于實踐的品格。整個過程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編、互動、交流,教師只在有困難的時候進行點撥、引導、指導。本課程側重于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從體驗的開始到結束,把握音樂學科的規(guī)律和特點。它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以互動為中心的課堂。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突出音樂特色,注重學科綜合”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借助語文學音樂
(1)用詩文喚醒形象,提升音樂感知能力
在小學音樂教科書中,許多歌曲都是由古詩詞組成的,如《唱鵝》《憶江南》《鄉(xiāng)村晚會》《梅花》等。教學時,讓學生回味語文教學時對古詩的理解,品味詩詞中的獨特韻味,想象詩詞所描繪的畫面,在語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熱愛古詩詞音樂。用音樂的形式表現古詩,也讓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感到新穎,從而加深他們對古詩的熱愛。
(2)運用朗讀技巧,提高音樂表現力
歌唱是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基本內容,也是學生最為接受和樂意的音樂表現形式。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若想養(yǎng)成良好的演唱習慣首先要學會用高音位置朗讀歌詞,朗讀歌詞的方法多種多樣,例如可以按節(jié)奏讀歌詞來掌握歌曲的節(jié)奏、有感情地讀歌詞感受歌曲表現的意境。因此合理地運用朗讀技巧不僅可以更好地展現歌曲的旋律,還能夯實演唱者的歌詞功底,更能提高學生音樂表現能力。
(3)進行文學暢想,提高音樂創(chuàng)造能力
《新課程標準》亦要求學生以自由、即興的創(chuàng)作方式表達情感,學習簡單的音樂創(chuàng)作常識和技巧。例如在學習歌曲《打秋千》時,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來加深對一些運動游戲的了解和認識,然后將歌曲中的部分歌詞進行更改和替換,繼續(xù)沿用歌曲的旋律里演唱全新的運動游戲項目。這樣的歌詞創(chuàng)編與歌詞續(xù)寫不僅有助于孩子們豐富詞匯、掌握句式,而且能使他們體會用語言創(chuàng)編的快樂,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樂趣,發(fā)展了創(chuàng)造能力,同時把學習生活融入課堂。
總之,借助語文學音樂,在準確把握音樂學科特點的基礎上,有機整合語文教學的內容與方法。
2.借助美術畫音樂
(1)把音樂與繪畫結合起來,繪制旋律線,既簡單又省時。學生畫旋律線來表達音樂的音高、情緒變化的強度。更適合于欣賞課,你可以用手在空中或筆在紙上,它可以有效地表達聽音樂的各種元素的經驗,還可以逐漸養(yǎng)成用心聆聽的習慣。學生透過聆聽和繪畫,將“柔和舒緩”畫入弧形旋律線,將“鏗鏘有力”畫入折線形旋律線。通過形象的直觀的線段,使音樂層次結構清晰,速度、力度更為直觀地展示出來。使學生更容易理解音樂形式結構,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從而達到教學效果。
(2)《健康歌》一課中學生利用畫圖的形式設計海報,同時與“健身操”的定義結合在一起,既吸引了其他同學的注意力與興趣,同時也讓大家一目了然什么叫作“健身操”;再例如《梅花》一課中,第四部分教學環(huán)節(jié)“畫梅”與美術學科融合,通過繪畫、剪紙、太空泥制作、擺件制作梅花,鍛煉學生的動手制作能力和色彩美的搭配、融合,進一步感受梅花獨特的美。同時通過制作手工作品的形式向古今具有梅花精神的偉人獻禮、致敬。
(3)《防疫數字歌》一課中,將數字1—10 用畫圖的形式將歌詞一步步“畫”出來,這樣不僅對歌曲內容一目了然,同時更加方便記憶,而且還無形中傳遞了健康理念和防疫小常識。孩子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得到了倍增的釋放和“祝?!薄?/p>
(4)《在祖國懷抱里》一課中,學生通過繪畫手抄報的形式展示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住宅等,介紹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性和風土人情。
3.借助多學科深化教學
在《梅花》一課中,設計四個環(huán)節(jié),每一環(huán)節(jié)都與一門學科進行整合:第一環(huán)節(jié)是“詠梅”,通過語文課堂上品評誦讀的形式感受詞的意境與內心情感,領會詩歌的意境,感悟作者在詞中賦予梅花的品格和精神,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詩人進行感情的交流。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喜愛之情,產生學習的興趣,為第二環(huán)節(jié)的“唱梅”奠定豐富的情感基礎;第二環(huán)節(jié)是“唱梅”,有了前面環(huán)節(jié)的鋪墊,學生很自然地學會了歌曲的演唱,完成本課的技能教學目標;第三環(huán)節(jié)是“舞梅”,本環(huán)節(jié)與舞蹈學科的結合,讓學生通過柔美的肢體動作感受梅花的品質——梅花之美,美在魂;第四環(huán)節(jié)是“畫梅”,此環(huán)節(jié)與美術學科、綜合實踐學科整合,通過煎梅花餅、玩梅花拼盤、手做梅花干枝等手工活動升華學生們對于梅花的認識與感悟。
采用大單元整體教學,打破傳統(tǒng)音樂課一課一歌的教學模型,而是采用一課多歌的教學安排,實現了從“課時”到“單元”、從“斷續(xù)”到“連續(xù)”的整體學教方式的轉型。例如《在祖國懷抱里》一課,融合了一年級至三年級所有跟少數民族有關的歌曲復習和學習,完成了跨單元跨年級的民族元素整理。整節(jié)課分為四個板塊進行:
板塊一:走進少數民族,感受特色文化。每個小組根據任務單選擇喜歡的民族,以手抄報或歌舞或樂器演奏的形式,向大家介紹本民族的服飾、藝術、飲食等文化,感受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性,其中包括歌曲《彝家娃娃真幸?!贰镀涠嗔小贰锻薰贰抖嗫鞓费蕉嘈腋!贰恫菰褪俏业募摇返?。
板塊二:《在祖國懷抱里》,幸福成長歡樂多。這一板塊以三年級上冊《在祖國懷抱里》一歌為載體,通過“聽知識、看知識、唱知識、演歌曲”四個環(huán)節(jié),逐步、深層次地表現歌曲,感受各族兄弟姐妹在祖國懷抱里開心快樂的心情,表達各族小朋友在祖國大家庭中幸??鞓纷聣殉砷L的美好心情。
板塊三:民族語言話開心,阿哥阿妹唱幸福。這一板塊是將學過的少數民族歌曲中表達“開心快樂”的陳詞總結羅列出來,并加入歌曲《在祖國懷抱里》進行演唱,既能體會民族語言的魅力和趣味,表達自己的開心之情,也能啟發(fā)學生將歌曲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的靈感。
板塊四:民族樂器知多少。在中華民族的樂器寶庫中,有成千上萬種樂器,為弘揚民族文化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因此這一板塊將平常同學們學習過程中積累的樂器知識,通過連線游戲的形式進行一個拓展,并且體會到少數民族人民能歌善舞、多才多藝的魅力。
整節(jié)課學生在語言文字、歌舞音樂、禮儀節(jié)慶等方面,感受了少數民族獨有的文化魅力,也產生了保護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將其魅力傳播出去的共鳴。同時,學生也知道了各民族團結友愛,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tǒng),深化了他們的情感。
音樂課堂上除了完成課本上的教學,還可以利用項目化豐富拓展更多的課型,讓學生對項目化學習充滿期待、更加感興趣,從而更加熱愛音樂課。例如進行:
1.“班級音樂會”“情景劇小劇場”
首先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去對音樂會和情景劇進行認識和了解,并且對開展時的一系列的流程要熟悉,這個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查找資料,必要時給予一定的協(xié)助和指導。在表演階段,要提前對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預設并及時講解清楚,且形式盡可能地多種多樣、豐富多彩,例如有獨白、舞蹈、歌舞表演、情景劇、獨唱、合唱等。
2.“手工制作小樂器”
通過制作簡單的小樂器的過程,啟發(fā)學生了解樂器的種類、結構、起源構造和代表等,引導學生體驗制作小樂器的過程,并用周圍的材料裝飾自己的作品;鼓勵學生對小樂器的制作材料、制作方法、調試方法、改進措施等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考,并積極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鼓勵學生課后繼續(xù)制作小型樂器。在活動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合作與交流能力、評價能力,讓他們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并不斷保持和發(fā)展他們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愛好。
3.“主題性”學習
音樂教育是通過借助音樂這種藝術形式,不斷對學生進行內涵和氣質方面的培養(yǎng),進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把藝術美蘊含在其個人成長過程中。在主題性項目學習中,可結合學校的發(fā)展理念設立學習主題,依托教材,滲透理念。
例如根據“打造綠色生態(tài)校園”這一發(fā)展目標,將音樂教材中與環(huán)保教育相關的內容歸總于一個主題,對環(huán)保教育進行一個內涵體現。四年級第三單元的主題是“綠色暢想”,其中包含歌曲《手拉手,地球村》《我們的田野》《留給我》《森林狂想曲》,那在教學中,就可采用“教師引導”與“學生體驗”相結合的方法,運用這些與環(huán)境教育相關的音樂潛移默化地滲透學生環(huán)保理念。利用有效的教學滲透,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開展的必要性。
項目式學習的優(yōu)勢即在于此,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掌握的不僅僅是知識,更為重要的是面向未來的能力。如果我們依舊用固有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去教他們,未來如何期待他們能夠創(chuàng)造音樂呢?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引入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強調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從教學活動的主體轉變?yōu)檎麄€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學生逐漸成為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活動者和執(zhí)行者。學生做項目的過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發(fā)揮學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充分調動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這是一種很好的嘗試與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