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憲宇
教師,不僅需教書育人,而且也需要進行必要的寫作。
教學工作的一個十分顯著的特點就是寫。從教案到板書,從教學設計到教學評價,從聽課筆記到作業(yè)批改,從課程與教學規(guī)劃到教育教學工作總結,從榮譽評審匯報到職稱晉升、文本展示,充滿著寫,充滿著表達。
教師的寫作一般認為有兩條通道:教學研究和教育科研。教學研究一般指撰寫教案、教學設計,寫一些教學應用文等;教育科研包括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學術論文等。
教師寫作的這兩方面,為教師的成長增添色彩,但同時也存在形式固化、表達單一等問題。單說教學設計,幾十年來幾乎就是一個模式,從教材解讀、學情分析到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到教學課時、教學媒體,再到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最后到教學評價、作業(yè)布置,等等,按部就班,循規(guī)蹈矩。教學設計是這樣一個流程,課堂教學實施當然也是這樣一個進程,就連課堂教學評價表指標欄目的設計也是“外甥打燈籠”。教育科研的文本表達也是如此,過分計較文本格式,過分苛求語言表達。其實,小學的教科研不同于純粹的理論研究,更多的是教學現(xiàn)場的生成與驗證、提煉或總結。
除了這兩條通道以外,還應該有一個通道,就是教育教學的個性表達和大眾化表達。如果說第一、二條通道是教育寫作的美聲唱法,那么第三條通道就是通俗唱法。
第三條通道從內(nèi)容上看包括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從形式上可以涉及各種表達方式,甚至可以帶有一些文學化色彩。比如教育隨筆、隨感,教學生活記錄、描寫,等等,不拘一格。教師喜聞樂見,容易上手,但卻不能登大雅之堂,不是教學研究和教育科研的主流表達。筆者認為第三種表達應該與教育科研、教學研究的表達并駕齊驅(qū)。教育教學不是光有宏大主題、隆重形式和重大場面,實際上更多的是生動的情境、妙趣的故事,更多的是雪泥鴻爪,驚鴻一瞥。
三條通道,相互融合、相互彌補、相互促進,更體現(xiàn)寫作的特性,更具有教育的實踐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