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定貴
(安順學院政法學院,貴州 安順 561000)
屯堡研究成果可謂豐碩,涉及諸多方面的內容,但在這些研究中往往缺少“時間制度”的視野,特別是少有屯堡農業(yè)生產、民俗儀式與“時間制度”關聯(lián)的考察。筆者認為,“時間制度”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建構的重大事項和重要因素,屯堡文化之所以能傳承至今,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屯堡人一直遵循著中國傳統(tǒng)的時間制度——陰陽合歷的農歷,數百年來他們系統(tǒng)性地、普遍性地將農業(yè)生產和民俗儀式嵌入到這一時間制度之中,型塑了屯堡鄉(xiāng)村社會和延續(xù)了族群文化傳統(tǒng)。
歷法,是一種社會管理制度,又是一種法律制度,負責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行。在過去,歷法是以法律的形式作出規(guī)定的,在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以前都是不允許私人介入的,甚至印刷都不可以,必須得到朝廷的頒布。歷法是人類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guī)律,計算時長間隔,判斷氣候變化,預知季節(jié)時間位置的法則,主要分為陰歷、陽歷、陰陽歷。
農歷,又稱夏歷,我國民間通常叫作陰歷,但其實并不是純粹的陰歷,而是兼顧月相和日相變化的陰陽合歷,對農業(yè)生產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真正的陰歷,主要是根據月相變化來制定的歷法,不考慮回歸年的四季變化,與中國民間所稱的“陰歷”有很大差別。陰歷的時間和陽歷相比,每年大約差十一天,有時一年會相差一個月。
農歷,相傳是由軒轅黃帝所創(chuàng)制的,又由于歷代王朝十分重視,必須為皇家測算、創(chuàng)制、審定、頒布、印行,因此又稱皇歷。農歷,以月相變化為基礎,吸收了陽歷的二十四節(jié)氣,并通過“置閏法”的調整,使之符合回歸年。所以,農歷反映了太陽、月亮與地球的關系,有朔望變化、季節(jié)更替,與月相、日相的運行規(guī)律相吻合?!爸瞄c法”是古代中國人民的偉大創(chuàng)舉。農歷的主要內容為二十四節(jié)氣,每天標有宜忌、干支、值神、星宿、月相、吉神、兇煞等,由于具有指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農民農業(yè)生產的功能,所以又稱為農民歷。農歷,在中國民間社會俗稱為通書,但因通書的“書”與“輸”同音,為人們所諱忌,因此又將稱為“通勝”。
陽歷,即是太陽歷,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而形成的歷法制度。一年有12月,此“月”與月相朔望無關,月份、日期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趨于一致,可看到一年四季及其相應的寒暖變化?,F行的公歷(也叫西歷、西元、公元等),是陽歷的一種,經意大利的Aloysius Lilius將儒略歷改造而成。規(guī)定每四年設一個閏年,將增加的一天放在天數最少的2月,因此逢閏年時的2月就有29天,使每四年大約就會一天的問題得到解決。
現行農歷沿用清朝的《西洋新法歷書》,該歷書脫胎于明末的《時憲歷》。在四百多年前,在湯若望的主持下,由歐洲耶穌會教士和中國首批天主教徒合編而成?,F行“農歷”與《時憲歷》前的中國歷法在“二十四節(jié)氣”上共享同一個名字,但確定方法、日期不同。明亡清興后,順治皇帝直接將《時憲歷》更名為《西洋新法歷書》,并于順治二年(1645年)頒布通行。從康熙八年(1669年)滅亡,我國歷法一直大體沿用該歷書,即是在民間一直沿用至今的“農歷”。
民國建立以后,政府強推西歷,采用西歷或者民國紀年,強行廢除農歷,但在鄉(xiāng)村社會效果并不理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以公元紀年?;诿駠皬U歷”運動不徹底的教訓,也允許農歷在廣大農村的存在。隨著社會的變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農村發(fā)生的深刻變化,人們可能會在建筑動土、婚喪嫁娶、店鋪開業(yè)、重大慶典等的擇日上使用農歷,但將農歷的社會編排方式與比較系統(tǒng)的族群文化、地域文化傳承連在一起,至今仍呈活態(tài)傳續(xù)的屯堡文化當屬這方面少見的典型代表。
雖然自近代以來西方的時間制度進入中國,公歷制度、星期制度、時鐘制度等西方時間制度亦進入屯堡地區(qū)。西方的時間制度主要是適應工業(yè)社會的產物,作為農耕社會的屯堡在面對官家、在面對與外部社會對接時也是采用這一套制度,但是在內部的農業(yè)生產和民俗儀式展開時,在面對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時,屯堡人往往比較多的采用農歷這一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時間制度。據民國《平壩縣志》記載:“元旦舊惟機關慶祝,社會恒淡漠視之。自民國二十年(1931)起,縣政府竭力推行國歷,強迫民眾以過舊歷元旦式過國歷元旦,禁止再過舊歷新年及售賣舊歷書,于是城鄉(xiāng)始漸知有此種元旦,漸知有國歷”,“立春、雨水、小寒、大寒等二十四節(jié)氣,端午、中秋等三大節(jié)等,名目一同舊歷,惟變成國歷日期計算。凡社會過舊節(jié)氣之種種儀式,其無礙于善良風俗或涉及迷信者,仍聽群眾于新節(jié)氣內舉行?!盵1]平壩是屯堡區(qū)域的重要構成部分,可以看到進入民國后所推行的“廢歷”運動,在屯堡區(qū)域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執(zhí)行,政府公開推行陽歷即公歷,但對老百姓習慣了的農歷及相應的習俗則聽之任之,實際上是一種“陽”奉“陰”違的障眼法。據一些年歲大的老人說,在過舊年舊節(jié)時,剛開始還換算成公歷,后來直接不用換算,政府睜只眼閉只眼的。查閱一些相關資料,全國其他農村推行公歷時也有類似的狀況(參見左玉河《從“改正朔”到“廢舊歷”——陽歷及其節(jié)日在民國時期的演變》,載《民間文化論壇》2005年第2期;劉愛華《“新禮”與舊俗的對峙:民國時期廢歷運動宣傳策略誤區(qū)及其闡釋》,載《民俗研究》2020年第5期)??梢哉f,進入民國以后,政府推行公歷,欲廢農歷,但在具體的實踐中特別是在鄉(xiāng)村社會出現了典型的“陰”盛“陽”衰狀況,并沒有達到廢農歷目的。
在農業(yè)生產上,屯堡人普遍采用農歷的二十四節(jié)氣,通過太陽的周年運動,指導自己的農業(yè)行為。很多屯堡老人對于“十二節(jié)令”和“十二中氣”比較熟悉,“節(jié)”與“氣”的交替出現成為恒久的農業(yè)生產法則。
屯堡人習慣使用農歷的干支紀法,也就是通過干支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干支紀年是使用十天干、十二地支來紀年。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對應著十二生肖。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構成60個基本單位,將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這就是干支紀法。比如公元2018年12月28日上午8點,這一天是農歷十一月廿二日,用干支紀法就是戊戌年、甲子月、甲午日、戊辰時。從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開始,干支紀年、帝王年號紀年一起成為中國傳統(tǒng)的紀年方式,直至清朝滅亡。進入民國后,主要是使用公歷紀元,但屯堡人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多采用干支紀年。
農歷這一中國傳統(tǒng)的時間制度,盡管現在全國其他一些地方仍在使用,特別是農村社會比較常見,但至今仍呈系統(tǒng)性地將農業(yè)生產和民俗儀式嵌入到農歷的時間制度中,普遍地踩著傳統(tǒng)的時間節(jié)點、社會編排方式來實現文化傳承與社會運行,屯堡應該是比較典型的,這深刻地影響著屯堡人的生產生活和文化生態(tài)。
屯堡人“尊時守位”,“尊時”就是“不違農時”,就是充分地尊重農歷的時間制度來安排農業(yè)生產;“守位”就是原來守住自己的軍人職責和使命,在清代康熙年間經歷“改衛(wèi)歸流”的重大轉折點由“軍”轉“農”之后,守住的是自己“農人”的本分。我們從他們流傳的農諺均可看出,這其實不是一般的順口溜,而是世世代代不斷總結、傳續(xù)的經驗通則,它作為一種重要的法則參與了地方社會的建構。比如:
三年兩頭潤,一年打兩春。
春分秋分,晝夜平分。
清明要明,谷雨要淋。
立夏不下,蓑衣斗篷請高掛。
夏至五月中,連路吃連路松。
夏至五月尾,財主要后悔。
六月秋,減半收。
七月秋,滿滿收。
白露不出,寒露不熟。
重陽無雨望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干;不怕重陽十三雨;只怕立冬一日晴。
白露霧茫茫,谷子田里黃;白露不低頭,割來喂老牛。
小滿不滿,芒種不管。芒種打田不在水,夏至栽秧矮一等。夏至五月頭,連路吃,連路愁。
驚蟄冷,打田等;驚蟄熱,田開裂。
白霧白茫茫,秋分滿壩黃。
芒種栽秧日趕日,夏至栽秧時趕時。
一九、二九荷包揣手,三九、四九凍死豬狗,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單。九九八十一莊稼老漢把田犁。
諸如此類的農諺,是屯堡人順應天時來安排農業(yè)生產、預測豐歉的經驗通則。
傳統(tǒng)的時間制度不僅僅是對農業(yè)生產的指導,也是形成農業(yè)生產相關儀式的指令機制。比如正月間,跳地戲叫作“迎春神”,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祈求新的一年在農業(yè)生產上的五谷豐登;七月間,跳地戲稱為“跳米花神”,這是稻谷揚花之時,慶祝農業(yè)生產的大豐收。逢農歷四月二十六日神農氏(炎帝)誕辰,過去不少屯堡人家要祭祀。神農是五谷大神,作為從事農業(yè)生產的屯堡人是要表達他們的感激。農歷四月初八,屯堡人要舉行“開秧門”儀式,要吃“烏米飯”,以表示做農業(yè)的屯堡人可趕季節(jié)栽秧子。農歷六月初六,要有“秧苗會”的儀式,這是老年男子的會口,這些老人往往都是莊稼能手,他們要帶上祭品到土地廟前祭拜土地和山神,祈求風調雨順、莊稼豐收。屯堡村寨都有建在村口的土地廟,而且往往不是一座,有的有好幾座,如九溪村就高達15座。農歷六月二十日,要舉行“馬王會”,過去養(yǎng)馬的人家要祭祀三只眼的“馬王菩薩”。農歷十月初一,是“牛王會”,這是牛王菩薩誕辰。養(yǎng)牛的人家不讓牛勞動,讓其好好休息,并喂好飼料、喂糍粑,表示對牛一年辛勞的感謝。
屯堡人將中國傳統(tǒng)的時間制度與具體空間聯(lián)系起來,形成了屯堡地區(qū)的十二甲子場,以“地支”的十二甲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排序,周而復始地來計算場期,他們?yōu)榱朔奖阌洃?,實際上是以十二生肖來定集市貿易的趕場期。一般是六天為一場,這很明顯不同于西方傳入的“星期”這一時間制度。每個村寨的場壩常以兩個時距相等的生肖為場期,形成了穿梭于各個集市的“轉轉場”。比如,“子日”鼠場趕舊州,“丑日”牛場趕鲊隴,“寅日”貓場趕二鋪、雙堡,“卯日”兔場趕尖山、王官堡,“辰日”龍場趕七眼橋,“巳日”蛇場(順場,做生意的人叫蛇為“順”)趕舊州、松林寨,“午日”馬場趕大西橋鎮(zhèn)馬場村、山京馬場,“未日”羊場趕花街(安順市西路),“申日”猴場趕二鋪,“酉日”雞場趕尖山,“戌日”狗場趕七眼橋、半山水橋,“亥日”豬場趕大西橋村等等。形成了“天天趕場”的農村集市交易的空間格局。在屯堡,還保留著“龍場”“馬場”“羊場”“雞場”“狗場”“豬場”等地名,而且有一些場市至今仍然十分活躍。十里八村的鄉(xiāng)民、小商小販會自覺地在時間的文化指令下到某一場壩進行集市交易。
時間的“空間化”,空間的“時間化”,“十二甲子場”是屯堡人將農歷運用到集市貿易的文化實踐,使屯堡村寨之間的商品往來有序地展開,并且在屯堡村寨的總體格局中形成了功能上的不同分工。當然,在這里可以補充的是,屯堡人的趕場圈與婚姻圈是基本重疊的,在信息、交通等有限的傳統(tǒng)社會,趕場不僅僅是商品的交換,也是婚姻信息的溝通,不少年輕人的婚姻就是在場市這一村際交往的平臺上逐漸達成的,有的是年輕人的直接交流、交往,有的是年長者之間互通信息后撮合的,如此看來場市還形成了新的社會關系及下一步儀式(婚禮)的生產機制。
農歷這一中國傳統(tǒng)的時間制度,不僅是指導農業(yè)生產,在屯堡地區(qū)更是歲時節(jié)慶儀式、會口儀式的文化指令機制,形成了豐富的、周而復始的民俗儀式。西方的公歷進入中國后,在城市得到廣泛使用,也波及鄉(xiāng)村。但在鄉(xiāng)村還不是主要的時間制度。在屯堡地區(qū)特別突出。農歷將一年中的屯堡村落時間設定為若干節(jié)慶、會口,形成了與之相對應的多種儀式活動,塑造了影響至今的村落社會年度周期。
我們從屯堡歲時節(jié)慶儀式、會口儀式可以看到,屯堡人一年四季都有比較隆重的儀式活動,這些儀式是踩著時序的“節(jié)點”而展開的,其實這些儀式并不是他們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但比起中國其他漢人地區(qū)可以說是他們很好地繼承和拓展了的,才使得他們與其他地方有著明顯的不同。這是屯堡人吸收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精華,然后結合黔中壩子和本族群的特點,形成的一套共同傳續(xù)、共同遵循和共同享用的文化通則和文化符號系統(tǒng),建構了具有族群特點的儀式文化體系?!皬臍v史的角度看,節(jié)慶文化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早已升華為一道人人遵循、個個通曉的文化指令,從而形成節(jié)慶文化的群眾的廣泛參與性。”[2]22屯堡的歲時節(jié)慶儀式、會口儀式對于農耕社會的屯堡人來說,就是一種文化指令,因時間制度而形成了一種參與社會建構的儀式制度。
屯堡社會與過去中國的鄉(xiāng)村社會是一致的,儀式大多是周期性儀式,這些儀式與傳統(tǒng)“圓形時間觀”相吻合。人類對時間有著兩種觀念,一是“圓形時間觀”,主要是通過自然界的季節(jié)交替、生物的周期性生長來反映,由此形成人類社會的周期性的儀式活動;另一個是“線性時間觀”,主要體現物理時間的一維性,時間是向前運行的,有“逝者如斯夫”的感覺。屯堡地區(qū)是“圓形時間觀”,周期性儀式象征著時間的周期循環(huán)。以過年為例,春節(jié)的儀式感表示了新舊之別、新舊輪回,作為現代時間制度的公歷則只有“先后之分”,不可能有“新舊之分”“新舊輪回”的觀念?,F代社會時間觀念的無限性,在屯堡地區(qū)則通過儀式的循環(huán)去感知,有新舊之分的時間就可以無限地新舊更替下去?!敖吁喽恋墓?jié)慶日期,所給予人們的首先應是時光的流失感和規(guī)整有序的周期感。人類要擺脫混沌空蒙,的確需要一種清醒的時間感和可以把握認識的輪回序列理念”,“簡明扼要的節(jié)慶日期數字,則顯然更易于掌握和確認,從而助其建立簡便實用的四時輪回時間觀念。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節(jié)日之節(jié)字,確乎傳達出了節(jié)日日期之為時光之‘關節(jié)’和‘調節(jié)’時序的深切意蘊。”[2]3屯堡人一年四季的儀式,清晰地標識出時序的位置,對“節(jié)日”“常日”的轉換,不斷地調節(jié)了他們的生產生活。這對于身處農耕社會的屯堡人來說,顯然比較重要。我們看到公歷這一時間制度,在屯堡地區(qū)的儀式生活中幾乎沒有使用,那是他們在面對現代社會諸多事務時才會體現的制度,比如在城市上班、打工、經商和小孩上學等等,屯堡幾乎所有傳統(tǒng)儀式都是按照農歷進行,所謂“老黃歷”就是他們的社會時間。
從時間脈絡上看,屯堡人通過一系列的節(jié)日儀式調節(jié)著諸多的具體事務,儀式本身的意義與鄉(xiāng)民深厚的意義實現了相互貫通,儀式的意義在社會需求中發(fā)生,每一次的開啟又是再一次的重申和強調?!肮?jié)日是相對于常日而言的,它是中國古人通過對天候、物候和氣候的周期性轉換之觀察與把握而逐漸約定俗成的;節(jié)慶民俗則是與農業(yè)文明發(fā)生、發(fā)展同步萌芽出現的,最終形成了一系列適應自然環(huán)境、調諧人際關系、傳承文化理念的禁忌、占候、祭祀、慶祝、娛樂等活動項目?!盵2]前言第1頁“常日”對于屯堡人來說是辛勞的,在一年四季中這是常態(tài),“逢年過節(jié)”就是對生產生活的有效調節(jié),特別是在過去對于改善“生活”,放松心情,增加節(jié)日氣氛,這都是一個完整的農業(yè)社區(qū)社會化進程的自動調節(jié)機制。貫穿一年,形成了一個有效的文化鏈條,成為社區(qū)發(fā)展的重要動力?!皞鹘y(tǒng)節(jié)慶實質上是一個高度濃縮的中華文化的有效載體。也可以這樣說,在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上,傳統(tǒng)節(jié)慶在歷代先民的精心呵護和拱衛(wèi)之下日漸形成,最終成為一個貫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鏈’。同時,它又轉而肩負起凝聚民族智慧、引領文化承繼的歷史使命?!盵2]209屯堡歲時節(jié)慶儀式是融合客觀時間制度傳統(tǒng)和族群主觀實踐(農耕社會)為一體的時間性文化實踐,屯堡地區(qū)至今仍然較為完好地保存了這樣的“文化鏈”,這是很多地方缺失的文化資源。
屯堡歲時節(jié)慶儀式、會口儀式絕大多數是年度周期儀式,將人的生產生活、精神信仰嵌入一年的時間結構中,成為屯堡人重要的社會建構方式。當然,除了年度周期以外,還有跨年度舉行的儀式,標志著屯堡人對于時間的長度體驗。這樣的儀式主要是屯堡婦女的“過河”儀式,逢龍年才有,也就是要12年舉行一次。對于“過河”這樣的跨村寨、跨時段的儀式,盛大規(guī)??杀扔鳛橥捅っ袼椎摹皧W運會”,這是十二生肖的一個輪回,是對龍年的美好祈盼,而且體現了屯堡民間社會超強的自組織能力。由此,我們也看到了傳統(tǒng)時間制度對屯堡人極強的文化指令機制和重要的型塑作用。
屯堡人對于“好日子”十分看重,這既反映了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也成為他們舉行儀式的一個重要的依據。屯堡人做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有“擇吉”的習俗,這滲透到他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般事前要請“先生”看日子,也就是要“好日子”,如果懂的人則要翻看黃歷,看看什么時候比較合適(合時),哪一方有利。其實中國傳統(tǒng)社會都比較重視擇吉術,秦漢時期的《日書》中所記占候時日宜忌的內容,涉及嫁娶、出行等日常行事,也牽涉攻伐、出兵等軍國大事。歷代官方天文機構,除推算歷法和觀測天象外,還需負責處理選擇軍事等國家大事的時間,這一觀念滲透到民間底層社會,不僅刊刻了大量的相關擇吉書籍,而且成為影響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參考依據。當然,在今天的現代社會看來,不一定對,甚至有些被視為迷信,但是作為一種“隱文化”現象至今存在,這對于人們心理的調適是有所作用的。
歲時節(jié)慶儀式、會口儀式,這主要是村落社區(qū)層面、村際交流層面,大多逢重要的節(jié)日節(jié)點,基本的時間是固定的,但何時開始,那他們就要選擇“吉時”。涉及家庭、家族層面的不少儀式也要看日子,比如修建房屋的動土儀式、上梁儀式、喬遷儀式、開財門儀式等等要看日子,安床、立灶(過去叫打灶頭,現在是安放炊灶)要看日子,小孩剃頭①要有儀式,嬰兒出生的“做大客”儀式、婚喪嫁娶的儀式、修培祖墳立碑等等都要看日子,甚至聽說有些人家的子女考公務員也要看日子,何時出門,從哪條路進考場。主要是根據當事人的四柱八字來測定什么日子比較適合做事,避免出現犯沖的問題。其實將看日子泛化也不對,但從人的心理來說主要是一種心情的愉悅和對事情成功的期盼。
概括而言,對于屯堡人的“擇吉”事項,主要包括開光、祭祀、嫁娶、納采、出生、出行、考學、祈福、動土、上梁、安門、安床、立灶、搬家、入宅、入殮、安葬、修造、栽種、開市、移柩(移動棺材)、訂盟(如訂婚)、拆卸(拆毀房屋)、立卷(訂立各種契約)、求嗣(多指求男丁)、納財、齋醮、修墳等等,除了嫁娶等少數事項有時也會選擇公歷,主要是遇上國家的重大節(jié)慶,如元旦、五一、十一,一般都要依據農歷來進行。在農耕社會里,這些都是大事情,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投入較多、關心程度較高、影響較大的方方面面,選擇吉時吉方,力避兇時兇方,是人們趨利避害的自然行為。擇吉就是一個比較功利化的行為,與人們的精神信仰有較大的偏離,但不能據此進行簡單的批評。由此也可看到,盡管都是時間,但在中國傳統(tǒng)的時間制度中,“時間”不僅有新舊之分,而且還有好壞之別,屯堡人的“看日子”就是想通過擇吉避兇,以便實現趨利避害的愿景。“年、歲是擇吉習俗中最基本的單位,其他計時符號如干支、五行、二十八宿等,都是以年為依歸,相應禁忌規(guī)定也是隨年而流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太歲。而太歲,同樣含有年、歲的意義。”[3]73這與農業(yè)文明的很多不確定性有關系,屯堡作為農耕社會,鄉(xiāng)民不僅辛勞,而且人們的生產生活深受自然界的影響,“清吉平安”“順順氣氣”等這些詞匯屯堡人常常掛在口上,這其實就是他們的生產祈愿、生活祈盼、生存祈景。在他們看來,人們不能改變“時間”,但可以選擇“時間”對人的正向影響。這實際上是在說明人們籠罩到“時間”之中,“時間”與人的生命緊緊關聯(lián),不可大意。選擇“吉日”這是人們的主動作為,是對鄉(xiāng)民、對家人、對祖宗、對后人負責任的應有態(tài)度。所以,在村里,會看日子的“先生”或是其他具有一定民間文化修養(yǎng)的村民,人們會從金錢上或物質上表達自己的意思,也受人們的尊重。通過“擇吉”及“意思”的表示,亦可看到人們行為的儀式性和重視程度。
如果從物理時間的角度來看,“時間”是客觀的,但如果從儀式的角度來看,儀式又具有主觀性,是人們主動地將自己的社會行為與“時間”的連接,并賦予其意義和功能?!啊畠x式’不能在所謂‘被迫的’、‘本能的’意義上來理解,而必須在積極的‘表達的’層面來解釋。”[3]73
當然,從公共性、私人性的角度來看,村落、族群整體層面的歲時節(jié)慶儀式、會口儀式,一旦某個儀式結束之后,就進入了非儀式的日常生活,但其實并不標明屯堡人沒有儀式行為的發(fā)生,其實私人層面的儀式亦是不斷的,只要是逢上人的生命節(jié)點或是具有“好日子”,仍然會有儀式出現,比如前述的開光、嫁娶等等儀式,都是按照屯堡族群數百年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進行的??梢赃@樣說,屯堡儀式是由以家庭、家族為單位的“私”的儀式和以社群組織、村落、村際為單位的“公”的儀式兩部分組成。公、私儀式共同形成了屯堡人的文化認同、社會認同?!八健钡膬x式反映了村民的祖先崇拜和對人的生命歷程節(jié)點上的重視、轉換,它是承接過去、維系現在、指向未來的文化紐帶。但是“私”的儀式的一整套規(guī)范和程序其實也是村落社區(qū)和族群社會的文化安排,誰人也不可破壞,當然也不能自立一套系統(tǒng)?!肮钡膬x式是由村落社群組織按照族群傳統(tǒng)舉行的儀式活動,它反映了族群建構的歷史傳統(tǒng)、村落社會運作的結構特征以及規(guī)范與價值、邏輯與秩序,反映了“國家的在場”一直是屯堡儀式和民間社會建構的基本動力。其中有些儀式來自民間信仰,有些儀式源于“國家的在場”的族群歷史傳統(tǒng),但在屯堡地區(qū)“唯忠為大”的價值取向說明了“國家(王朝)”高于其他力量。民間信仰的傳統(tǒng)和國家建構的傳統(tǒng),匯成了屯堡儀式不斷延續(xù)的傳統(tǒng)。
費孝通先生在20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文化自覺”的理論,并且對“文化自覺”給出了一個為大家所知的定義:其大意就是要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以獲得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4]他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概括作為文化自覺理論的最高境界。
我們看到,民國建立以來“廢舊歷”,“立正朔”,“行公歷”,一方面體現告別過去專制政體,確立民國政權的正統(tǒng)性,另一方面更是為了融入世界體系和現代文明,借此西方工業(yè)社會的公歷制度、星期制度、時鐘制度等時間制度進入中國,也對屯堡地區(qū)有所影響。但屯堡人在面對官家、在與外部社會打交道時采用的是公歷的時間制度,而在農業(yè)生產、民俗儀式上仍遵循農歷的舊規(guī),實際上實行的是以農歷為主、公歷為輔的社會時間編排方式。如此,既應對了外部的體制性需求,又將大量的農業(yè)生產經驗和民俗儀式傳續(xù)下來。這是一種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是一種應對時代變遷的文化自覺,可以將其稱為傳統(tǒng)時間的文化自覺,簡稱“時間自覺”,是“文化自覺”概念之下的下位概念。我們認為,屯堡文化的傳承與屯堡人對農歷的時間自覺有著重要的關聯(lián)。通過屯堡的案例可以看到,不同的時間制度對應的是不同的生產方式、文明形態(tài)及其儀式體系,這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施行。
在此我們略微給“時間自覺”的含義做個界定:身處農耕狀態(tài)的屯堡人,不僅在過去,而且在近現代的中國社會轉型中,自覺地以農歷這一傳統(tǒng)時間制度為文化指令,安排農業(yè)生產和傳承著諸多傳統(tǒng)文化,農歷成為屯堡社會建構的重要機制。在屯堡的地理空間里,長期匹配的時間制度與生產制度、儀式制度相互作用,共同建構了具有“大明遺風、江淮古韻”的漢民族亞族群社會。
注 釋:
①屯堡習俗:從小留起長發(fā)的男孩,當作女孩來撫養(yǎng),當長到一定年紀時,就要有“剃頭”儀式,使其完成“性別”的角色轉換,在社會中成為一個真正的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