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哲,張?zhí)m君
(西安郵電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00)
中華文化有著豐厚的歷史底蘊,其流傳數(shù)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對優(yōu)秀傳統(tǒng)精神的傳承。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品德教育,多次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1]。被時代寄予厚望的當代大學生,已經開始在道德實踐領域展露出較高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并逐漸取得了社會各界對大學生群體的認可,這也是對我國高校在道德教育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的肯定。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根據(jù)構建和諧社會的現(xiàn)實需要,對當代大學生道德發(fā)展現(xiàn)狀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作為道德教育的主要陣地,可以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經驗,將至公精神的當代價值與道德教育的現(xiàn)實需要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結合并加以運用,這是當今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浪潮中站穩(wěn)腳跟的堅實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很多思想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不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盵2]作為一個民族所獨有的文化資源,“至公”一詞包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內涵?!爸痢辈粌H僅可以用來作為程度副詞,更蘊藏著古代先賢以期后輩成人成才的美好愿望?!肮笔钦麄€詞的核心,既是道德認知的應然要求,也是實踐結果的評價標準。
細細梳理中國思想中“公”的發(fā)展脈絡,從最早的“天之公”演變到后來的“人之公”,“公”無疑是中國古代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3],由其引申、派生出的公正、公心、公義、公德等思想,直到現(xiàn)在還蘊含在社會主流價值觀中,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方面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
回歸詞義本身,從《說文解字注》中可以找到“公,平分也”,可見“公”起初是從經濟層面的分配方式出發(fā),在明確各方面利益關系的過程中,對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做出一系列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要求。荀子曾指出:“公生明,偏生暗,端愨生通,詐偽生塞,誠信生神,夸誕生惑”,《尚書·洪范》中也提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偏”與“公”相對,公平、公正是聰慧的前提,而偏袒、偏畸只能使人愚昧。實際上,在中國古代,“公”和“偏”一直都是評判善惡的標準之一,唐代獨孤及認為:“善惡生于公私”[4],劉宗周認為:“天理人欲,本無定名,在公私之間而已”[5],此處的“私”即“偏”。每一個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如果暗存私心,僅僅想要維護自己的利益,而不能兼顧,甚至侵犯他人的利益,整個社會在深受以“公”為核心的價值觀念的影響下,就會自然而然地基于道德層面去審視這一行為??梢姽脚c道德之間從古至今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公私之分已經成為道德評價的依據(jù)之一,這個依據(jù)也使得“至公”精神在適用范圍內具有了普遍性意義。[6]
至公精神從古至今綿延千年,其不變的核心內涵是要求遵守公平、公正、公心、公義等道德原則。人人都要守公德,尤其是對于恰好處在個體道德意識形成和發(fā)展階段的大學生群體,為人處世都應該以“公”字當先,這與道德教育中的培養(yǎng)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敏感性的目標不謀而合。道德教育中同樣包括私德教育,即培養(yǎng)大學生在個人生活中的道德意識和行為規(guī)范,似乎私德教育中并不需要遵守“至公”原則,其實不然,大學生首先要敏銳的感知自己,然后才能理解和體察他人,一個私德不顯的人,是很難將公德真正地落實到行動上。
至公精神的適用范圍不僅局限于人與人之間,它更是為如何處理人與社會關系提供了一種值得借鑒的理想模式。人與社會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加強集體主義教育。中國之所以能夠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人類發(fā)展史上的偉大奇跡,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國人民始終弘揚集體主義精神,能夠妥善的處理各方的利益關系。[7]如果將集體主義視為道德教育中的前序教育,那么至公精神應該是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它包含的是更科學高尚的人生追求,更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更宏偉遠大的人生夢想,這直接關系到當代大學生是否能承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建設的持續(xù)推進,人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也愈發(fā)豐富,但不可忽略的是,由于行業(yè)競爭加劇、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等因素,互聯(lián)網上充斥各種與主流價值觀不相符的信息,這與進行道德教育所要求的的組織性、目的性和計劃性完全相反。社會道德環(huán)境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是不可控的,作為接受和使用新媒體社交最頻繁的群體,分辨能力有限的大學生在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侵擾后,極易產生不良的影響,從而引發(fā)一系列的道德問題。荀子在《勸學》中寫到“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忽略大學生的另一層“社會人”的身份,就會模糊社會道德環(huán)境對其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影響,導致高校正向的道德教育與社會的負面價值取向發(fā)生矛盾,給思政教育者的德育工作帶來挑戰(zhàn)。
近年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提升大學生整體道德素質水平方面收效顯著,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大學生的身心發(fā)育逐漸呈現(xiàn)出一系列新的特點,他們普遍充滿活力且富有好奇心,但是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期存在著橫向差異,這種身心發(fā)展上的不同步極易帶來自我認知上的矛盾,出現(xiàn)了渴望獨立但需要幫助、思維活躍但穩(wěn)定性差、追求自由但易誤入歧路等問題。面對這些個性鮮明的大學生,授課教師因單純的教學任務,無法對每一位學生進行深入了解從而把握其內心世界,而輔導員因不涉及日常授課,也無法對每一位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有充分的了解,這就導致教師和輔導員在重視課程與了解學生之間出現(xiàn)了部分脫節(jié)。當教師和輔導員在面對知識受授、心理健康,又或是二者相互伴隨等問題時,可能就會因為對學生的不了解,而無法及時且有效地進行處理。
改革開放的推進速度與西方社會思潮在中國的盛行幾乎是同步的,改革與穩(wěn)定的二重性給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觀念帶來了巨大沖擊,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本土與外來的文化正在發(fā)生劇烈的摩擦。在市場經濟的大環(huán)境下,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開拓進取的精神得到了激發(fā),也為其實現(xiàn)自我價值提供了更多途徑。但毋庸置疑的是,市場經濟的盲目趨利性也會誤導大學生過分的看重金錢價值而忽視道德價值。越來越多的現(xiàn)象表明,一部分大學生深受西方社會思潮的浸染,盡管他們身處于相對“純凈”的校園之中,但也不可能完全擺脫市場經濟體制下各種利益關系的影響,這就使得部分大學生格外的注重個人利益,對集體利益則持有一種保留態(tài)度,繼而也就給功利主義、虛無主義、享樂主義等負面思想乘虛而入的機會。
從大學生的本身出發(fā),課堂既是至公精神融入大學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又是高校實現(xiàn)立德樹人目標的主要陣地?;谝话阏J識規(guī)律,課堂的重要性在于要先完成對至公精神的認識過程,才能進一步開展后續(xù)的道德應用、評價、判斷等能力的培養(yǎng)工作。首先,從系統(tǒng)反映學科內容的教材入手,推動至公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相融合。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為例,在“弘揚中國精神”章節(jié),可將至公精神中公平、公正、公心和公義作為切入點,讓學生在歷史的不斷更迭中對至公精神產生情感認同和價值肯定。其次,從教師授課的課堂入手,創(chuàng)新運用情境化的教學模式,從現(xiàn)實生活或實際問題出發(fā),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發(fā)揮教材的最大價值,改變教師主導課堂的局面,真正做到“把流水引導到需要水分的地方”[8],通過實現(xiàn)至公精神向內轉化,切實提升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
在校園中不乏有一些打著集體主義的幌子來損害個人利益的負面問題,這些負面校園問題是大學生對公平、公正、公心、公義保持“沉默”的重要原因之一,也給道德教育的推進帶來了阻礙。通過對一系列校園問題的良好解決,可以起到維護至公思想良好聲譽的作用。例如,一些學校的助學金或貧困生補助的評定,雖然恪守公開透明的原則,但也會存在前期調查不夠充分,學生之間投“人情票”等情況,導致補助沒有真正發(fā)放到需要的學生手里。這種情況勢必影響大學生對至公精神的好感和信心。因此,從學校和教師的層面來講,要深入調查并嚴肅處理各種校園不公事件,調查過程和處理結果也要及時在公告欄等進行公示,并收集學生的有效反饋。通過對校園問題的良好解決,為至公精神融入道德教育營造一個理想的校園環(huán)境。
榜樣是旗幟,代表著先進,凝聚著力量。高校大學生黨員是大學生群體中的先進分子,他們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其他人的思想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加強對至公精神的學習可以先從大學生黨員入手,以期在思想道德方面對其他學生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將至公精神融入大學生的黨員道德教育可以采用全過程的實現(xiàn)路徑:以創(chuàng)新黨課形式、開展朋輩宣講等方式,將至公思想理論融入其中;利用新媒體、主題黨日活動等途徑,將至公精神融入日常文化建設。在理論認知和情感認同的基礎上,進而推動大學生黨員將其融入實踐活動。在推廣至公精神中要注意過程的連貫性,不僅僅是在各個學習階段的持續(xù)性,更要注重從入黨啟蒙、入黨積極分子、發(fā)展對象、預備黨員和正式黨員等培養(yǎng)階段的全方位的銜接。
在大學生群體中出現(xiàn)的一系列行為失范和道德危機不容輕視。高校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過挖掘和闡發(fā)中國傳統(tǒng)的至公精神,從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四個方面層層遞進,將其融入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日常課程和課外實踐,幫助大學生提高道德覺悟,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養(yǎng)成道德習慣,使之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和可靠的建設者,這是每一個思政教育者義不容辭的任務和持之以恒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