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英
(安徽大學 徽學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9)
清代考據(jù)學之鼎盛可與漢代經學、隋唐佛學和宋明理學相提并論,梁啟超稱此四者“確能成為時代思潮者”。(1)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頁。清代考據(jù)學以其質樸的學風而被名為樸學,而又以皖派樸學為盛。皖派樸學發(fā)軔于明末清初的江永。江永,徽州婺源人,于“古今制度及鐘律聲韻,無不探賾索隱,尤深于三禮及天文地理之學”。(2)王鐘翰點校:《清史列傳》,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5490頁。但是江永一生科場不利,終生在婺源、休寧和歙縣等地開館授徒,未曾走出安徽。偏居一隅的皖派樸學如何成為有清一代的顯學,是個值得探討的話題,但至今無人論及。本文以戴震的活動軌跡為線索,探討皖派樸學由安徽傳至京師再至全國的發(fā)展歷程,從而為當代優(yōu)秀文化傳播提供借鑒。
戴震少年博學,十六七歲便已打下堅實的小學根基,于《十三經注疏》能全舉其辭。同邑學者程恂一見戴震便鐘愛之,以為“載道器也”。經程恂的推薦,戴震得到江永的指點。(3)段玉裁:《東原年譜》,張岱年主編:《戴震全書》第6冊,黃山書社1995年版,第653頁。在名師的指導下,戴震學業(yè)益進。在求學不疏園之前,戴震已小有成就,作有《籌算》一卷、《六書論》三卷、《考工記圖》兩卷、《轉語》二十章、《爾雅文字考》十卷、《屈原賦注》九卷。
汪灼祖輩樂善好施,建立不疏園,斥千金置書,益招好學之士日夜誦習其中。乾隆十七年,園主汪梧鳳延請戴震來園課其子輝與灼,時江永亦執(zhí)教不疏園。戴震一面課童,一面遍讀秦漢之書,問學于江永。據(jù)汪灼記載,戴震于“秦漢之書無不讀,隨讀研究,析疑義,明制度,豈非考之約而覽之博與!”(4)汪灼:《四先生合傳》,《漁村文集》第2冊,清嘉慶十四年刻本,上海圖書館藏,第14頁。同時問學于江永者還有汪梧鳳、程瑤田、汪肇龍、鄭牧、金榜、方矩等好學之士。凌廷堪記此事曰:“婺源江君永,精《禮經》及推步、鐘律、音聲、文字之學,先生偕其縣人鄭牧,歙人汪肇龍、方矩、汪梧鳳、金榜事師之,而先生獨能得其全?!?5)凌廷堪:《戴東原先生事略狀》,紀健生點校:《凌廷堪全集》第3冊,黃山書社2009年版,第323頁。他們志相投、業(yè)相合,相互切磋問學。因為戴震最早拜江永為師,且已小有成就,故同學者以其為首。據(jù)程瑤田回憶,他初識戴震,戴震便示其所?!短刀Y》,程瑤田讀而驚喜,遂與其訂交。后來程瑤田與汪肇龍、汪松岑談及“當世可交而資講習益者”,即推薦“戴東原”。至戴震課童于不疏園,他“時時與東原處”,前后交垂三十年,相互質疑問難,知東原最深。其評價戴震治學以治經為先,旁及百家眾流,所治《太傅禮》《水經注》與《方言》,為其他學者所不能也。(6)程瑤田:《五友記》,陳冠明等點校:《程瑤田全集》第3冊,黃山書社2008年版,第314—315頁。
身為江門的大弟子,戴震不遺余力地宣揚皖派樸學的學術主張。戴震與同學鄭牧論為學所得,曰:“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不為一時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贝髡疬M一步指出皖派樸學的治學宗旨,即“好友數(shù)人,思歸而共講明正道,不入四者之弊”,做到實事求是,以追述古圣賢之道為己任。(7)戴震:《答鄭丈用牧書》,《戴震全書》第6冊,第374頁。在戴震得知同學方矩致力于古文之學時,遂寫信規(guī)勸:“事于文章者,等而末者也”,“肆力古文,必將求其本。求其本,更有所謂大本。大本既得矣,然后曰是道也,非藝也”。何謂大本?大本就是圣人之道;何以求得?“圣人之道在六經”。(8)戴震:《與方希原書》,《戴震全書》第6冊,第375頁。戴震希望方矩與鄭牧、汪梧鳳共勉,堅持皖派樸學的治學宗旨,致力于圣人之道。
于不疏園,戴震寫就了《毛詩補傳》二十六卷、《水地記初稿》和《與是仲明論學書》。他于《毛詩補傳序》中明確指出治經宗旨,即“今就全詩考其名物字義于各章之下,不以作詩之意衍其說”。因為“名物字義,前人或失之者,可以詳核而知。古籍俱在,有明證也。作詩之意,前人或失之者,非論其世、知其人,固難以臆見定也?!?9)戴震:《毛詩補傳序》,《戴震全書》第1冊,黃山書社1994年版,第125—126頁。戴震言下之意即,《詩經》研究應當依據(jù)現(xiàn)存典籍考證其中的字義、名物,知其世,論其人,然后體悟出《詩經》中蘊含的圣賢之義,而不是依據(jù)大序、小序臆定作詩之義。該序寫成后在不疏園內廣為傳頌,“程瑤田、金榜、鄭牧、方希原、汪梧鳳等人均奉為圭臬”。江永讀后認為“治經宗旨始明”。(10)汪柏樹:《戴震與不疏園——從不疏園首稱大弟子到四庫全書館首席經學大師》,《黃山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戴震又于《與是仲明論學書》中闡明治經之道,即“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必有漸?!本唧w到一字之義,則“當貫群經、本六書,然后為定”。(11)戴震:《與是仲明論學書》,《戴震全書》第6冊,第370頁。在戴震的引領下,考證字義名物、由詞通道成為不疏園學者共同遵守的治經方法;實事求是成為他們共同堅守的治學精神。治學方法與治學精神的確定,以及代表性專著的形成,標志著皖派樸學矩矱的形成。
戴震在京都的交際和宣講,為偏居一隅的皖派樸學成為有清一代的顯學提供了可能。
戴震三十三歲時,族人搶占其祖墳并賄賂縣令,欲致其罪,他只身挾策避難北京,寄居于歙縣會館。為宣傳皖派樸學考據(jù)成果與治學方法,戴震帶著所著之書拜謁新科進士錢大昕。錢大昕少年有成,24歲被乾隆特賜舉人,27歲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錢大昕與戴震論學一整天,并評價他乃“天下奇才也”。當時秦惠田正研究算書,廣求天下精于推步者,錢大昕推薦戴震。秦惠田即日延請戴震至其府邸。秦惠田乃乾隆元年進士,授編修,官至禮部侍郎,工部、刑部尚書。戴震為其講論觀象授時一門,秦惠田以為聞所未聞也。秦惠田撰《五禮通考》多采戴震之說,又全載戴震《勾股割圜記》三篇,以為古今算法大全之典范。
錢大昕、秦惠田的肯定與高度評價確定了戴震在京都學術界的地位,“一時館閣通人:河間紀太史昀、嘉定王編修鳴盛、青浦王舍人昶、大興朱太史筠,先后與先生訂交,于是海內皆知有戴先生矣”。(12)錢大昕:《戴先生震傳》,《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6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86頁。段玉裁亦稱:“是時紀太史昀、王太史鳴盛、錢太史大昕、王中翰昶、朱太史筠,俱甲戌進士,以學問名一時,耳先生名,往訪之,扣其學,聽其言,觀其書,莫不擊節(jié)嘆賞,于是聲重京師,名公卿爭相交焉?!?13)段玉裁:《東原年譜》,《戴震全書》第6冊,第666 頁。紀昀即紀曉嵐,歷任翰林、禮部尚書和協(xié)辦大學士。紀昀見戴震早年所作《考工記圖》,嘆為奇書,欲為其付梓,并為之序,稱該書“俾古人制度之大暨其禮樂之器,昭然復見于今”,并盛贊他“深明古人小學,故其考證制度字義,為漢以降儒者所不能及。以是求之圣人遺經,發(fā)明獨多”。(14)紀昀:《考工記圖序》,《安徽叢書》1936年第6期。其他數(shù)人,如王鳴盛為乾隆十九年榜眼,歷任翰林院編修,官侍讀學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光祿寺卿;王昶乾隆二十二年召試第一,入直軍機處,歷任鴻臚寺卿兼軍機章京、江西按察使、陜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官終刑部右侍郎;朱筠乾隆十九年進士,選庶吉士、贊善大夫、侍讀學士,督安徽學政。這些都是乾隆時期既有地位又有學識的學術名流,戴震與他們結交可以迅速傳播皖派樸學思想,擴大影響力。
戴震不失時機地宣講皖派樸學的治學方法和精神。姚鼐欲拜戴震為師,戴震以所學不同而謝拒,但是他提出交相為師、參互以求“十分之見”的主張?!笆种姟本褪恰氨卣髦哦也粭l貫,合諸道而不留余議,巨細畢究,本末兼察”。(15)戴震:《與姚孝廉姬傳書》,《戴震全書》第6冊,第372—373頁。梁啟超高度評價此說,“其所謂十分之見與未至十分之見者,即科學家定理與假說之分也”。(16)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第36—37頁。求十分之見,正是皖派樸學實事求是治學精神的體現(xiàn)。
戴震考證《尚書·堯典》“光被四表”既是其求十分之見的典范,亦是以實例傳播皖派樸學的成功案例。針對王鳴盛征引《爾雅》“光,充也”訓釋“光被四表”之“光”,戴震指出此解不可無辨。雖然《爾雅》《孔傳》《釋文》皆訓“光”為“充”,但是戴震認為漢、唐諸儒有株守之嫌,凡出于《爾雅》便信之篤、不敢易,訓“光”為“充”轉致學者疑。戴震根據(jù)《說文》“桄,充也”,《唐韻》“桄,古曠反”,《釋文》“橫,古曠反”,《孔子閑居》鄭玄注“橫,充也”,初步推斷“光被四表”當有作“橫被四表”者,并指出:“橫被,廣被也。正如《記》所云‘橫于天下’‘橫于四?!且?。橫四表、格上下對舉,溥遍所及曰橫,貫通所至曰格?!焙髞礤X大昕為戴震得一例證,《后漢書·馮異傳》有“橫被四表,昭假上下”;姚鼐又為戴震得一例證,《西都賦》有“橫被六合”;戴震族弟受堂又得一例,《漢書·王莽傳》有“昔唐堯橫被四表”;洪榜亦云《淮南子·原道訓》有“橫四維而含陰陽”,高誘注:“橫,讀桄車之桄”,“是漢人‘橫’‘桄’通用甚明”。(17)戴震:《與王內翰鳳喈書》,《戴震全書》第6冊,第277—279頁。至此,經過多方索求,戴震終于確信“橫被四表”中“橫轉寫為桄,脫誤為光”,“橫被四表”終成定論,亦即達到十分之見。戴震以一“光”字見考古之難以及皖派考據(jù)的價值;姚鼐、錢大昕等紛紛為其提供例證,亦可見皖派樸學的考據(jù)學思想為京都學術名流所接受與支持。
戴震求十分之見的主張是其早年“一字之義,當貫群經,本六書,然后為定”思想的擴展。治經不僅要訓詁詞義,還有若干事需要推求,才能做到巨細畢究、本末兼察。戴震曾與章學誠說:“誦《堯典》至乃命羲和,不知恒星七政,則不卒業(yè)。誦《周南》《召南》,不知古音則失讀。誦古《禮經》,先《士冠禮》,不知古者宮室衣服等制,則迷于其方?!?18)章學誠:《又與正甫論文》,《章學誠遺書》,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337頁。天算、地理、典制和音韻等知識皆為治經之一助,所以自皖派樸學開創(chuàng)者江永始,就多精研文字、音聲、天文歷算和典章制度。戴震更是身體力行,孳孳于以上數(shù)事。他一再向友人宣講考據(jù)六書、九數(shù)、名物、制度對探求古經義理的重要性,“不求諸前古圣賢之言與事,則無從探其心于千載下。是故由六書、九數(shù)、制度、名物,能通乎其詞,然后以心相遇?!?19)戴震:《鄭學齋記》,《戴震全書》第6冊,第407頁。只有深究典籍中的六書、九數(shù)、制度、名物等,“如身居其世睹其事”,然后才能與圣人之心相遇。(20)戴震:《春秋究遺序》,《戴震全書》第6冊,第381—382頁。
對六書、九數(shù)、名物、制度的考證未免有瑣碎之譏,所以戴震強調:“六書、九數(shù)等事,如轎夫然,所以舁轎中人也。以六書、九數(shù)等事盡我,是猶誤認轎夫為轎中人也?!?21)戴震:《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52頁。章學誠是戴震同時代為數(shù)不多的理解其義理追求的學者,他回憶戴震曾語其曰:“余于訓詁、聲韻、天象、地理四者,如肩輿之隸也。余所明道,則乘輿之大人也?!?22)章學誠:《書朱陸篇后》,倉修良編注:《文史通義》上冊,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第132頁。“轎中人”“乘輿之大人”即戴震所追求的隱含于六經中的“圣人之道”。戴震晚年的義理之作就是其早期考據(jù)的結果。
戴震在京師一直宣稱“其學術實本之江慎修先生”(23)王昶:《江慎修先生墓志銘》,陳明浩等點校:《春融堂集》下冊,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第946、948頁。,不斷推薦其師江永的著作,以期進一步擴大皖派樸學的影響。秦惠田延請戴震至府邸,見書笥中有數(shù)篇歷學專著,戴震因為之言先生江永。秦惠田撰《五禮通考》摭錄江永之說入《觀象授時》,并取全書載入《推步法解》,還遺憾未能見到江永的《禮經綱目》。(24)戴震:《江慎修先生事略狀》,《戴震全書》第6冊,第413、409頁。據(jù)錢大昕記載,他與戴震同在紀昀處,戴震“盛稱婺源江氏推步之學不在宣城下”,錢大昕“恨不即得其書讀之”,后來在秦蕙田處盡觀江永《翼梅》。盡管錢大昕對江永歲實消長之說表示不解,書信請教戴震。(25)錢大昕:《與戴東原書》,呂仁友校點:《潛研堂集》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641頁。江永去世后,戴震作《江慎修先生事略狀》,詳述江永著述,并盛贊其《禮經綱目》“使三代禮儀之盛,大綱細目,井然克睹”。(26)戴震:《江慎修先生事略狀》,《戴震全書》第6冊,第413、409頁。戴震總校四庫全書時,“盡取先生二十種寫之,以藏密府”。(27)王昶:《江慎修先生墓志銘》,陳明浩等點校:《春融堂集》下冊,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第946、948頁。朱筠任安徽學政時以江永從祀朱子于紫陽書院,“風示學官弟子,俾之向學”。(28)朱筠:《笥河文集》,《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66冊,第563—564頁。由于戴震的推薦,江永著作得以刊行于世,客觀上擴大了皖派樸學的影響,江永亦以一介寒儒赫然列傳于史冊。
自戴震來京都伊始,就致力于傳播皖派樸學的治學方法與治學精神,加之其考據(jù)學取得的突出成就,皖派樸學很快被京都學界所接受,戴震也被譽為經學第一人。乾隆三十八年,朝廷詔開四庫館。四庫館總裁裘日修推薦戴震充任纂修,并負責經部纂修事宜,勤修其職,晨夕披覽,“館中有奇文疑義,輒就咨訪”。于四庫館中,戴震共校訂《儀禮集釋》《儀禮識誤》《大戴禮記》《水經注》《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術》《五曹算經》《孫子算術》《夏陽侯算經》《章丘建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經》《數(shù)術記遺》《孟子趙注》《孟子音義》《方言》諸書,而“所?!洞蟠鞫Y記》《水經注》尤精核”。(29)《清史稿》卷481《儒林傳二》,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 1509頁。
戴震去世后,京都學者紛紛為其作傳。例如錢大昕作《戴先生震傳》,敘述其治學特色與成就,指出戴震“由聲音、文字以求訓詁,由訓詁以尋義理,實事求是,不偏主一家,亦不過騁其辯以排擊前賢”,這是對皖派樸學治學特色和治學精神的準確寫照。受皖派樸學的影響,錢大昕43歲開始讀《說文》,研究聲音文字訓詁之學,從而走上了考據(jù)學之路,成果主要見于《十駕齋養(yǎng)新錄》。
王昶與戴震“訂交之久,與知東原之深”,肯定其由字以通辭、由辭以通道,以及巨細必究治經方法的有效性。王昶為戴震作墓志銘,指出他日夜孳孳于音韻、名物、典制、推步、算術二十余年,搜羅比勘,靡不悉心討索,故“其學彌博而探旨彌約”,能“究極乎天地人之故”,得古圣賢之大道。(30)王昶:《戴東原先生墓志銘》,《戴震全書》第7冊,黃山書社1997年版,第30—33頁。
戴震認為文字、音韻、訓詁、名物、制度等都是訂經的必要資助,皆為考據(jù)的對象,所以他治經分為數(shù)大端,計劃始于六書、九數(shù),然后作《訓詁篇》《原象篇》《學禮篇》《水地篇》《原善篇》。然天不假以時日,戴震雖然未能完成他的宏偉規(guī)劃,但是從其已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他開拓出多元考據(jù)對象,并通過對研究對象的條分縷析,抓住了研究對象的條理,如庖丁之解牛,豁然明朗,所以在哲學、訓詁學、水地方志學以及天文算學等領域都有獨到的建樹。戴震弟子或再傳弟子根據(jù)個人的天分愛好,從事一門或多門學科的研究,表現(xiàn)出脫離經學而獨立的趨勢。正如張壽安所說:“考證工夫開拓出的多元知識才是清代學術的新面貌。”(31)張壽安:《打破道統(tǒng)·重建學統(tǒng)——清代學術思想史的一個新觀察》,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6年第52號。
針對宋明理學提倡的“存天理、滅人欲”,戴震從語言學角度,通過對古經中“理”的考訂,得出“理者,察之而幾微必區(qū)以別之名也”,并唯物地指出氣乃構成世界的物質基礎。所謂天理就是指氣化運行中遵循的客觀規(guī)律。具體到人倫社會,天理則為遂生。戴震充分肯定了人是血氣心知的實體存在。有血氣就要遂其生。遂生的方法,就是通過眼耳鼻口與天地之氣相通,有聲色嗅味之欲。人之欲“無非以生以養(yǎng)之事”(32)戴震:《孟子字義疏證》,《戴震全書》第6冊,第151、160頁。,故不可去。欲、情、知之失才是惡的根源。要做到欲、情、知的無失,就必須用心知節(jié)制情欲。馮友蘭指出:“戴震云‘理者,情之不爽失者,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此就人事方面指出求理之方法,即‘以情絜情是也’。”(33)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1001—1002頁。
戴震重情達欲的情感哲學被其弟子及私淑弟子如程瑤田、洪榜、凌廷堪、焦循和阮元等發(fā)揚光大。他們繼承了戴震由實而虛的哲學研究理路,運用考據(jù)的方法,作有《論文小記》《復禮論》《好惡說》《慎獨格物說》《性善解》《格物解》《說理》《論語論仁論》《大學格物說》《論語一貫說》《孟子論仁論》《性命古訓》等義理學著作,發(fā)明戴震哲學的義旨,弘揚戴震的人性論和人倫道德觀,最終形成了有別于宋明理學的乾嘉新義理學派。(34)徐玲英:《論戴震倫理學對乾嘉新義理學的引領》,《倫理學研究》2017年第1期。
戴震認為經學“載籍極博,統(tǒng)之不外文字,文字雖廣,統(tǒng)之不越六書”。(35)戴震:《六書論序》,《戴震全書》第6冊,第295頁。六書是文字的綱領,只要提綱挈領,明確文字的本質,就可以通訓詁、明經義。戴震在對傳統(tǒng)六書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四體二用”之說,指出象形、指事、會意、諧聲四種為造字之法;轉注、假借二者為用字之法。(36)戴震:《答江慎修先生論小學書》,《戴震全書》第3冊,黃山書社1994年版,第333—334頁。他已經注意到六經多假借的現(xiàn)象,并指出假借依聲托義,必須因聲求義。然而“音有流變,一系乎地,一系乎時。系乎地者,在古人即非一讀?!比绻越褚舯葦M古音,便會乖剌不通。所以戴震精研古音系統(tǒng),作《聲類表》和《聲韻考》總結古音聲紐、韻部,作《轉語》歸納文字音轉之規(guī)律,使學者“疑于義者以聲求之,疑于聲者以義正之”(37)戴震:《轉語二十章序》,《戴震全書》第3冊,第304—305頁。,從而有章可循。
戴震抓住了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這一本質屬性,從理論高度研究了因聲求義的訓詁方法,從而溝通了語音與文字、訓詁的關系?!按鏖T后學,名家甚眾,而最能光大其業(yè)者,莫如金壇段玉裁、高郵王念孫及念孫子引之?!?38)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第43頁。段玉裁、王念孫和王引之發(fā)揚光大了戴震因聲求義的訓詁學思想。段玉裁的代表作《說文解字注》廣泛運用因聲求義之訓詁方法,揭示文字的假借義、引申義,被王念孫譽為“蓋千七百年來無此作矣”。(39)王念孫:《說文解字注序》,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鳳凰出版社2015年版。王氏父子亦以訓詁之旨本于音聲,作《廣雅疏證》《讀書雜志》《經義述聞》和《經傳釋詞》(統(tǒng)稱為“王氏四種”),成為清代訓詁學名著。在《說文解字注》《廣雅疏證》等標桿性專著的示范作用下,“因聲求義”之法成為清代訓詁學一大鈐鍵。(40)徐玲英:《戴震的訓詁學思想對皖派樸學的引領》,《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21年第5期。周祖謨指出:“清代學者在訓詁學方面最大的貢獻是溝通語言與文字的關系,提出研究文字和字義必須理解聲音……戴震說‘訓詁音聲,相為表里’,這是很重要的見解……成為清代學者研究訓詁的準繩?!?41)周祖謨:《文字音韻訓詁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11頁。
戴震以水地研究為闡釋六經之一助,嘗言:“治經必分數(shù)大端以從事,各究洞原委。始于六書九數(shù)……繼以《水地篇》,約之以《原善篇》?!彼钤绲乃匮芯恐鳌端赜洝罚m是未完成之作,但是對河、濟、淮三水的考源述流,已體現(xiàn)了戴震“固將合天下之山為一山,合天下之川為一川”(42)段玉裁:《東原年譜》,《戴震全書》第6冊,第704頁??疾斓赝乃匮芯克枷?。戴震自刻本《水經注》以某水各自為篇,北方之水,因黃河而得其敘;南方之水,因長江而得其敘,體現(xiàn)了其重視山水條理的治學思想。正是這種按照山川自然形勢研究水地的思想,使得分篇本《水經注》“雖遵修舊文,不增一語,固曉然如視掌紋矣”。(43)戴震撰、楊應芹點校:《分篇水經注·孔序》第1冊,黃山書社1995年版,第1頁。
戴震“以山川為主求其郡縣”的方志思想與其水地研究思想一脈相承。他認為山川有自然之條貫,山川形勢既定,求其沿岸城郭,即使已遷徙流移,亦有跡可尋,所以編修《汾州府志》《汾陽縣志》都先山川,次之城郭,因山川而求其郡縣。此外,戴震還嚴考地理沿革,理清一地的歷史條理,因為“沿革不明,則志中述古,未能有免于謬悠者”。(44)戴震:《汾陽縣志例言》,《戴震全書》第6冊,第585頁。所以《汾州府志》詳細考證了汾州府境自《禹貢》以來,歷周、春秋、七國、秦漢至清各朝的行政規(guī)劃以及府境所屬州郡,糾正先前志書不考沿革的疏漏,使讀志者“披覽圖志,與讀史相表里者也”。(45)戴震:《壽陽縣志序》,《戴震全書》第6冊,第510頁。李開以為,戴震“‘以山川為主’,就是以大地來研究地理,這就能把對象的研究置于科學的基礎上,這是完全正確的科學思想?!@一指導思想使戴震的水地研究除了為解經服務外,還成為獨立的研究對象和門類科學”。(46)李開:《戴震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118、222頁。
戴震的水地方志思想,對皖派學者焦循、阮元的影響較大。焦循編纂方志亦重視地理沿革的考訂,認為“郡志為土地之書,宜先釋地”(47)焦循:《上郡守伊公書》,劉建臻點校:《焦循詩文集》上冊,廣陵書社2009年版,第238 頁。,不僅要考核地名沿革,水名、寺觀、橋冢、亭榭名稱的沿革也要考證清楚。阮元亦認為志書天文而外,地理最重。他主持編修的《廣東通志》參驗史志群籍,考訂地名沿革,作有七卷郡縣沿革表。戴震的水地方志思想,經過焦循、阮元的實踐與發(fā)展,逐漸形成水地方志研究中的地理學派。“地理派主張志書是地理書,志書的內容偏重于地理方面,但是在疆域、沿革、山川等方面,考據(jù)頗詳,在學術上有較高價值?!?48)中國地方史志協(xié)會編:《中國地方史志論叢》,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310頁。
戴震認為“不知日月列星之所以運行”,就不能理解《堯典》“乃命羲和”,“不知古今推步之長”,就不能讀《夏書》“辰不集于房”(49)洪榜:《戴先生行狀》,《三十三種清代人物傳記資料匯編》第27冊,齊魯書社2009年版,第11頁。,故其亦研究天文、歷算。戴震的天文、歷算著作有《策算》《原象》《續(xù)天文略》《九道八行說》《周髀北極璇機四游解》《記夏小正星象》等,他還整理了《九章算術》《五經算術》《海島算經》等傳統(tǒng)算學專著,對我國古典算學的復興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戴震的天文算術研究正處于致力整理傳統(tǒng)文獻、弘揚民族自信的乾隆時期,難免帶有西學中源的傾向。他認為,《周髀算經》文本廣大精微,皆足以存古法之意、開西法之源,西洋三角八線皆源于中原勾股。戴震雖然主張西學中源,但并不排外,而是采取西為中用、中西融貫的做法,將西學融入傳統(tǒng)算學研究。所以李開說戴震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與他繼承傳統(tǒng)數(shù)學,視《九章算術》《海島算經》等為可貴,又努力吸收西學,力求洋為中用有密切關系,二者舍其一都不可能達到勾股學的高峰。”
受戴震影響,其弟子及私淑弟子孔廣森、焦循、阮元等都研究天算,作有《少廣正負術內外篇》《釋弧》《釋輪》《釋橢》《加減乘除釋》《開方通釋》等著作。阮元則主持編撰了第一部記述歷代天文、算術家活動及其成果的天算史著作《疇人傳》。阮元評價戴震曰:“庶常以天文輿地聲音訓詁數(shù)大端為治經之本,故所為步算諸書類皆以經義潤色,縝密簡要,準古作者,而又網(wǎng)羅算氏,綴輯遺經,以紹前哲,用遺來學。蓋自有戴氏,天下學者乃不敢輕言算數(shù),而其道始尊。然則戴之功,又豈在宣城下哉?”(50)阮元:《疇人傳》,商務印書館1957年版,第542頁。戴震不僅綴輯數(shù)學遺經,具有“以紹前哲,用遺來學”之功,而且通過天算研究和傳道授業(yè),使天算學逐漸擺脫經學附庸地位,成為獨立的研究對象和科學門類。
戴震對皖派樸學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明確了皖派樸學的治經宗旨,“求是”成為皖派樸學區(qū)別于吳派的重要特色。在戴震的引領下,考證名物字義的治經方法和實事求是治學精神成為皖派樸學的矩矱。第二,通過結交京都名流、推介江永等措施宣講皖派樸學的治經方法和治學精神,使皖派樸學為京都學界所接受。皖派樸學開始突破了地域限制,擴大了影響。第三,開拓出多元考據(jù)對象,使皖派樸學成為顯學。戴震認為文字、音韻、訓詁、名物、制度以及歷算、水地等都是訂經的必要資助,故開拓出多元考據(jù)對象,并得到友人、弟子和私淑弟子的發(fā)揚光大。他們依據(jù)個人的天分與愛好,從事哲學、文字、音韻、訓詁和自然科學研究,各得戴震學術之一曲,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科學門類,皖派樸學也因此成為有清一代的顯學。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戴震學術成就及其對皖派樸學的引領”(20FZXB044)和安徽省高等學校高峰學科建設“徽學”委托項目“戴震訓詁學成就及其對皖派樸學的效應”(GFXK0HX00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