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廣州市第五中學 全 淑
深度解讀是通過文本細讀過程實現(xiàn)的。語文教師需先備嘗細讀滋味,收獲滿滿后,再現(xiàn)身說法,以自己與文本的深度對話,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與文本對話、與教師對話、與同學對話。師生共同達成深度解讀文本的課堂實效,是每位語文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需要深思的命題。筆者現(xiàn)以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散文教學為例,淺談引領學生從文本細讀走向深度解讀的路徑與實踐。
比較出真知。為了踐行新課標的群文閱讀教學理念,筆者在執(zhí)教《我與地壇》時,對《合歡樹》《秋天的懷念》《我與地壇》《想念地壇》進行了比較閱讀。通過細讀四篇文本,找到四個關聯(lián)點,引導學生比較其表達方式、對母親的懷念、生死觀、關注的對象與困境等四方面的異同變化,從而走向深度解讀:由敘事抒情到議論說理,由感性到理性,對苦難與生死更豁達、超然,由思考“我怎樣活”到“他人怎樣活”,由身體“傷殘”困境到精神“傷殘”困境,由軟弱的逃避者到堅強的思考者再到柔弱的思想者。這20 年是史鐵生對于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持續(xù)叩問與思索的20 年,也是他踐行母親的活法、“好好兒活”的20 年。
在散文閱讀中緊扣含而不露的矛盾要點,也不失為挖掘作者思想瑰寶的一大良策。矛盾往往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把它作為切入點,引領學生細讀、涵泳那些矛盾的詞句、暗涌的思想情感,文本獨特的個性魅力也會變得飽滿、鮮明起來,給人以巨大的審美沖擊力,從而達成深度解讀。
如《故都的秋》,作者為什么想要飽嘗清靜悲涼的秋味,甚至愿拿多半的性命交換?通過細讀看似難以自圓其說的矛盾之處,結合文本的寫作背景與作者經歷,便可以深度解讀出作者沉甸甸的家國情懷:1934 年千年文明古都北平處在風雨飄搖之中,于是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這落寞之秋是對國運衰微的喟嘆。此文寫就兩年后,北平淪陷。十一年后,郁達夫于蘇門答臘叢林舍生取義,后被追認為革命烈士。他是骨子里有傳統(tǒng)文人氣的正直的知識分子,為了兌現(xiàn)自己對北國之秋的喜愛甚至超出了對生命的熱愛的真情告白,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文本解讀不僅要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還應該豐富學生的生命體驗,提升學生的生命境界,因此還應聚焦生命視角、滲透生命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與生死觀。
《我與地壇》是聚焦生命視角的絕佳典范,作者以非凡的堅毅挑戰(zhàn)生命極限,從精神世界進行生命突圍。通過扼住病魔的咽喉、直面慘淡的人生,從而詮釋了生命的激揚與執(zhí)著,實現(xiàn)了生命的超越。如細讀“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可以如此深度解讀:只有參悟了死,從死的視角考察生時,才是真正地理解了生命的要義,才能更好地生。生命的意義在于能否實現(xiàn)人生理想與自身價值。因為懂得死,我們更珍惜生;因為懂得死,我們才能夠在短暫的人生中創(chuàng)造出更大的價值。
文本也許會有一些文字表述的“縫隙”,可能是作者故意留白,而這也許正是深度解讀的切入點。通過細讀文本、尋找縫隙,找到文本留白處的合理解釋,那么深度解讀就成為可能。
如《故都的秋》的秋日勝果圖,為什么棗子淡綠微黃正是全盛表現(xiàn),而不是紅透?細讀文本,再結合寫作背景、知人論世,可以得出如下深度解讀:如同日本國民熱愛新月與花苞一樣,這是“物哀”審美情趣的體現(xiàn),留學日本十年的郁達夫受到日本物哀論的影響情有可原。況且走得最急的總是最美的時光,煙花易冷,盛極必衰,1934 年的北平的錦繡繁華正朝不保夕,把握當下之美實屬人之常情。
文本解讀能力是名副其實的“語文教學第一生產力”,將文本細讀走向深度解讀的成果落實為課堂教學實效,更需要教師的課堂智慧與藝術。當然,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解讀能力,才能在課堂上有的放矢地引領學生細讀文本深處,主動挖掘經典文本的價值,課堂氣氛、教學效果才會有明顯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