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湛一
(海珠區(qū)南石頭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廣東 廣州 510280)
近年來,BRG發(fā)病率一直較高,不同程度上影響患者的基本生活狀況,降低生活質量。所以,針對疾病需盡早診斷、治療,以促進患者預后。結合疾病治療經驗,以藥物治療為主。既往多采取西藥治療,西藥治療后可以在短時間內改善患者的癥狀體征,但是治標不治本,疾病復發(fā)情況明顯,反復發(fā)作增加了患者的身體、心理負擔[1]。所以,需優(yōu)化治療方案,以提高治療效果。BRG屬中醫(yī) “嘈雜、胃脘、胃脘痛”范疇,主要是飲食不節(jié)、外邪犯胃、脾胃虛弱等所致。在西藥治療基礎上,配合中醫(yī)藥治療,在標本兼治的情況下提升了疾病治療效果,降低了疾病的復發(fā)風險,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就我院BRG患者為例,對比單純西藥治療、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預后效果。
研究對象均為我院BRG患者(n=90),患者有胃脘痛、脹滿、燒心、噯氣等癥狀表現(xiàn),胃鏡檢查確診,時間選自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納入標準:(1)>18歲患者;(2)患者依從性良好;(3)病歷資料完整;(4)治療方案患者知情,無藥物禁忌;(5)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1)妊娠、哺乳階段患者;(2)喪失配合能力患者;(3)退出治療患者;(4)更換其他治療方案患者;(5)重大臟器疾病、身體不耐受患者。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治療,對照組45例、觀察組45例。對照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患者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36.80±6.80)歲;患者體重40-78kg,平均體重(58.80±8.50)kg;患者病程0.6-8年,平均病程(4.20±1.50)年。觀察組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患者年齡22-58歲,平均年齡(37.50±6.30)歲;患者體重43-80kg,平均體重(59.50±7.20)kg;患者病程0.5-7年,平均病程(4.30±1.70)年。BRG患者分組后基線資料(性別、年齡、病程以及體重)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BRG患者采取西藥治療。泮托拉唑鈉腸溶膠囊(生產企業(yè):杭州中美華東制藥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 H20010032)早餐前30min口服40mg/次、1次/d,連續(xù)用藥4周;鋁碳酸鎂片(生產企業(yè):拜耳醫(yī)藥保健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 H20013410) 飯后1h嚼服1g/次、3次/d,連續(xù)用藥4周。
觀察組BRG患者采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西醫(yī)治療用藥以及時間等同對照組,加用小柴胡湯、左金丸加減治療。方劑組成:黃芩、甘草 、黃連以及吳茱萸各 6g,法半夏9g,黨參以及柴胡各12g,生姜(3片),大棗(5枚)。另外,根據(jù) BRG患者情況隨癥加減。泛酸嚴重患者+打碎瓦楞子、烏賊骨、海螵蛸各10g,脅痛患者+川楝子6g、延胡索10g,便結者+大黃6g,納差者+雞內金以及建曲各10 g。藥房煎制,每天1劑,每劑煎2次取汁450mL,3次頓服,連續(xù)用藥4周。
統(tǒng)計分析2組BRG患者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口干、腹瀉等)發(fā)生情況、膽汁反流次數(shù)與總時間、中醫(yī)癥狀積分、隨訪復發(fā)情況。
效果評價標準:治療后患者惡心嘔吐等癥狀與膽汁反流消失,胃鏡檢查胃黏膜復常,即治愈;患者癥狀、膽汁反流基本消失,胃鏡檢查胃黏膜輕微充血、水腫,即顯效;患者癥狀、胃鏡檢查胃黏膜以及胃鏡檢查胃黏膜改善,即有效;上述效果未達到,癥狀體征基本無變化,即無效。疾病治療總有效率=(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2]。
中醫(yī)癥狀積分評價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主癥包括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口干以及口苦、噯氣/嘈雜7項,癥狀重-中-輕-無記6分、4分、2分、0分,總分42分[3]。評分越低,患者的癥狀越輕,呈正比關系。
基于SPSS 19.0軟件包建模錄入BRG患者觀察指標數(shù)據(jù),治療效果、不良反應、復發(fā)率以例(n)、率(%)描述,膽汁反流次數(shù)與總時間、中醫(yī)癥狀積分以均數(shù)(Mean Value)±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s)描述,檢驗值χ2、t。P<0.05,則相同觀察指標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入BRG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效果、不良反應以及疾病復發(fā)情況見表1。經統(tǒng)計學計算,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P<0.05;另外,2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接近,P>0.05。
表1 BRG患者組間治療情況分析 [(n)%]
2組入BRG患者治療后膽汁反流次數(shù)與總時間、中醫(yī)癥狀積分變化情況見表2。經統(tǒng)計學計算,治療前2組患者的各項指標接近(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平均膽汁反流次數(shù)與總時間、中醫(yī)癥狀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BRG患者組間康復指標情況對比(±s)
表2 BRG患者組間康復指標情況對比(±s)
注:*比較治療前觀察指標,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膽汁反流次數(shù)(次/24h) 膽汁反流總時間(min/24h) 中醫(yī)癥狀積分(分)治療前 治療4周后 治療前 治療4周后 治療前 治療4周后觀察組 105.50±15.50 49.76±6.50* 31.30±5.60 12.88±2.50* 20.50±2.50 4.20±0.80*對照組 106.02±16.50 68.50±8.80* 30.80±6.20 18.60±3.50* 21.20±2.70 11.20±1.20*t 0.1541 11.4907 0.4015 8.9211 1.2761 32.5591 P 0.8779 0.0000 0.6891 0.0000 0.2053 0.0000組別(n=90)
BRG是手術/非手術所致的幽門功能異常,十二指腸內膽汁反流入胃造成胃黏膜損傷,患者有反酸、惡心嘔吐等癥狀表現(xiàn)[4]。近年來,臨床發(fā)病率一直呈遞增趨勢。隨著病情加重,患者有腸內出血、潰爛等風險,增加生命安全威脅,所以需予以積極治療。治療方面,多采取西藥治療,泮托拉唑鈉腸溶膠囊、鋁碳酸鎂片等促進胃排空、抑制胃酸分泌、胃黏膜保護藥物常用,但是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且治療后復發(fā)率高,影響遠期治療效果與患者的生活質量[5]。隨著治療工作經驗的積累,中藥用于諸多疾病治療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且安全性高。中醫(yī)方面,BRG是飲食不節(jié)、外邪犯胃以及脾胃虛弱等所致,治療側重調治肝、胃、膽[6]。小柴胡湯、左金丸加減方中,柴胡、吳茱萸具有疏泄肝經的效果,法半夏、生姜具有和胃降逆止嘔的效果,黨參、大棗具有益氣健脾的效果。諸藥合用共奏,緩解邪氣、胃氣調和、疏肝理氣、和胃利膽等效果[7]。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后,臨療效更為確切,且安全性理想,患者預后良好[8]。相關研究指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一的西醫(yī)治療,助于改善患者疾病癥狀與生活質量,具有推行治療價值[9]。
本文結果: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93.33%)高、無復發(fā)情況、膽汁反流次數(shù)(49.76±6.50次/24h)以及膽汁反流總時間(12.88±2.50min/24h)、中醫(yī)癥狀積分(4.20±0.80分)均低。組間觀察指標比較,P<0.05。由此說明,合理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BRG整體效果顯著,安全性高,復發(fā)幾率低,促進患者癥狀體征改善。本文結果與孫改萍,劉海濤,杜曉泉,等人研究接近,與對照組患者比較,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90.48%高,治療后相關癥狀積分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胃鏡下變化治療總有效率95.24%高。各項觀察指標比較,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另外,2組均無明顯用藥不良反應,P>0.05[10]。
綜上所述,消化內科BRG發(fā)病率一直較高,疾病癥狀明顯,嚴重影響飲食等日?;旧睢V委煼矫?,除規(guī)范患者飲食、生活習慣外,以藥物治療為主。對比單純西藥治療,中西醫(yī)結合治療BRG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價值,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