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桂紅
摘要:史料是學生認識、學習歷史的重要媒介。當前的高中歷史不僅在教學中大量的引入了史料。在高考試題中,史料分值比重比較大。史料題逐漸成為考查學生歷史基本知識以及歷史認識能力的主要題型,因此從歷史備考的角度和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習的能力,史料題的解題策略對于學生來說非常的重要。
關鍵詞:高中歷史? 史料題解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歷史的學科性質也有了更高更清晰的定位。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有如下說明:“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和規(guī)律,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門基礎課程?!睆脑摼渲锌梢钥闯龈咧袣v史提出了更多的對人的發(fā)展要求,即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要求。當前的歷史課堂在傳授歷史學科知識的同時,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紛紛引入史料進行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與歷史教學相輔相成的歷史考試為了更好地考查學生的歷史能力,也將大量的史料應用在高中歷史試題中。
一、高中歷史史料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繁重,不能系統(tǒng)對史料進行講解。
目前,歷史課程的教學任務較重,但是學校安排的課時卻相對較少,短暫的課堂教學時間無法有效開展史料教學活動。部分教師認為,史料教學只是一種應對公開課的方法,甚至認為采取史料教學完全是增加學生負擔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并沒有根據新課改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史料教學無法實現常態(tài)化,就會導致學生無法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無法得到發(fā)揮,影響了學生實踐學習的教學目標。史料教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名無實。
(二)史料應用不足。
新課改制定出的綜合素質教育模式,其效果非常優(yōu)異,但是改革時間較短,尤其是史料教學作為新型教學模式,并沒有形成成熟的教學體系,仍處在實用、通用、系統(tǒng)的初期建設階段。大多數教師并沒有深入了解史料教學的相關理論,只是將史料教學作為考試的輔助材料,對史料的應用存在較大不足。雖然應用了史料教學,但是僅作為課本知識的補充,教師直接將書本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沒有發(fā)揮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三)學生對史料意識不夠。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教師作為課堂主體,而學生完全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這種學習模式,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目前,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在學習不同的史料知識后,無法進行自我分析,也不能進行自我學習,個人的分析、總結、解題能力并沒有提高,而規(guī)范意識也存在一些不足,影響了解題效率。
(四)學生讀不懂史料。
面臨史料題型,很多學生讀不懂,不知道史料的意思,所以在作答史料題型的時候,很多學生都是胡亂作答,并不能把握史料,更不會對史料進行歸納概括,也不能結合所學知識作答,因此,面對史料題,很多學生在作答的時候都是空題或者是史料與答案毫不相干。面對古文的史料,幾乎很多學生直接放棄,因為學生都覺得這樣史料題型很難。
二、高中歷史史料解題策略
高中歷史試卷中,史料題能夠較為全面的考察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而占據的篇幅較大。因此,歷史考試能不能獲得高分,關鍵在于對史料題的解答情況如何。
(一)認真審題,明確主題。
史料題不同于直接考查歷史知識的試題,它是通過呈現史料這種間接方式來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做好此類試題之前必須要對題干中的史料進行仔細的閱讀,可以說認真審題、明確主題是解答的關鍵。在答史料題時,第一步審題瀏覽,將題干的史料和問題結合起來整體判斷考查的內容是屬于軍事政治類、社會經濟類還是思想文化類的等。這樣做有助于對該題考查的方向有個大致的把握,關系到對史料內容能否正確理解。第二步細讀,對史料做具體的分析。無論是文字史料或是圖表史料,都要注意細讀。史料內容中所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注意相關一些附加內容,如標注、注釋、史料的作者與出處,這些都有可能蘊藏著關鍵的解題信息。仔細閱讀題后問題,清晰問題問的是什么,再結合史料的核心,從而明確該題的考查主題。
(二)提取關鍵信息,精準定位考點。
做史料題時應當認真審題,抓住題眼,即抓住關鍵詞,弄清題目在問什么。仔細閱讀的基礎上深入分析題干的史料,理解史料所呈現的內容,深入挖掘與之有關的歷史信息,再根據問題的要求提取出其中的關鍵信息,回憶教科書中有關的章節(jié),縮小頭腦中信息的檢索范圍,再找出與之相似的歷史知識,進行信息匹配,從而精確定位出該問的考點。最后將史料中的內容與考點內容結合起來,進行史論互證。
(三)歸納總結,合理表述
歸納總結是解答史料題的重要思維過程。是學生對學過的知識深入思考而挖掘出表象背后的本質,并找出它們之間的共性與區(qū)別,從而得出結論的過程。合理表述是解題的最后一步,表述時要做到邏輯清晰、層次分明、史論結合。考生要從史料中挖掘有效的歷史信息,分析觀點或現象的本質,找出其異同,將知識的內部規(guī)律與外界聯系,再進行總結,最后將其合理的表述出來。
(四)培養(yǎng)學生讀懂史料的能力
史料的種類具有多樣性,主要有文字類、圖表類兩種。文字類的史料形態(tài)又有文言文與白話文之分,圖表類的史料則有形象與抽象之分。不同的史料蘊含的信息也不盡相同,讀懂史料,從史料中獲取有用的信息,對于學生的正確解題十分重要。在史料教學中,很多歷史教師知道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的意識,卻很少教給學生讀懂史料的方法。而史料不同于一般的文字,其蘊含的歷史信息往往是巨大的,如文言文史料。對于文言文的解讀,不僅需要學生有較為扎實的歷史知識,還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教師需要指導學生仔細的閱讀,對于一些較為生僻的字詞、字義或歷史典故,要給與細致的講解,使學生能夠讀懂。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理解史料所蘊含的意思。
(五)注重歷史知識遷移訓練,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重視對學生的歷史知識遷移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歷史知識的遷移,需要學生牢固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這些歷史知識是學生在理解前提下,通過歸納總結而建立起來的較為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而不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建立起來的死知識。在教學中歷史教師還要注意把握整體的歷史發(fā)展脈絡,將相似或有關聯的中外歷史穿插講述,從而有利于中外歷史知識的遷移。突破學科之間的隔閡,注意歷史學科知識與其他有關的學科知識之間的遷移。在書面表達上,加強史料題的解答訓練,引導學生規(guī)范答題,正確運用學科專業(yè)術語等。
三、結語
解答史料題要深入了解其特點,包括史料的來源、呈現的方式、問題的設置,最重要的是還要知道其想要考查學科能力有哪些。然后根據對史料題的分析,史料作為高中歷史教學的核心內容,也是實現歷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法。為了發(fā)揮出史料教學的作用,必須重視方法,合理選擇史料內容,使史料與教學內容更加契合。加強學習模式探索,通過合理的分組,幫助學生更加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提高綜合素質提供幫助,充分激發(fā)出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實現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連生:重新審視“史料”的定義問題[].歷史學研究新發(fā)現,2007 (2).
[2]沈敏華:歷史教學中的圖像史料及其運用[J].歷史教學問題,2005 (5) .
[3]李進:史料教學研究綜述[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11 (3、4) .
[4]趙恒烈:中學歷史學科能力培養(yǎng)中的幾點看法[J].歷史教學,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