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作為一種精神支柱,對語文教育的發(fā)展具有促進作用,而學好語文則可以產生更加持久、堅定的力量。二者相互促進,研究文化自信對語文教育發(fā)展的意義和作用離不開中國語文教育史,也離不開國際大舞臺,只有在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前提下不斷與外國文化相互融合與借鑒,才能讓語文跟上時代的步伐,走上更廣闊的空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培養(yǎng)學生民族認同感的搖籃,通過學習語文,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讓中華文明走出去,邁向更高更廣的舞臺是語文教育的重要使命和最終目標。
關鍵詞 :語文教學;發(fā)展過程;學習方法;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要想學好語文,學習興趣、好的學習習慣等都非常重要,有人感到學習語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于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沒有擁有一把打開語文之門的金鑰匙。學好語文,要注重培養(yǎng)學習興趣,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積累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等。
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有一句名言:“語文是百科之母?!睆堉竟壬f過:“閱讀不僅僅是學習和繼承前人或他人知識,它還將影響到人類社會現實的和未來的生產、生活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钡拇_,閱讀是學習之父,語文之根。閱讀能力是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學習能力,學會閱讀,才能生存,才能發(fā)展。因此,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必須教給學生最基本的閱讀方法。閱讀的方法很多,包括精讀、略讀、速讀、跳讀以及查閱參考資料、使用工具書和正確處理提示、注釋、思考練習和單元知識的方法;閱讀時思考分析、歸納總結,準確地理解讀物的內容與形式,把握文章的中心與實質的方法等等。不管是“朗讀、默讀、精讀、略讀、跳讀”,還是“品讀、參讀、研讀”,教師的作用始終是“導”,即教師不是拿現成的方法交給學生,而是領著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領悟運用掌握閱讀的方法,獲得閱讀的技能,培養(yǎng)和發(fā)展他們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1950年8月1日,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發(fā)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及中等學校暫行校歷(草案)令》的公布,一個嶄新的學科名——語文,莊嚴誕生。除1956年3月19日至1958年3月8日語文被分設為漢語和文學兩科間隔兩年,一直沿用,已經51年了。然而,由于51年來新中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空前迅猛,加上“文革”的遭折,語文學科竟連個“科學定義”都還沒有!因此,51年來語文教育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應試教育的白熱化浪潮現將語文教育推倒了業(yè)內外人士公認公憤的“少慢差費”困境之中。說學習方法,“語”為話語,“文”為文字。其實與學習習慣有許多交叉之處,比如:抄錄精彩片段,吟誦古詩,隨時寫下精彩瞬間等等都是好的學習方法。語文學習重要的就是積累與運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積累的重要手段。我們運用語文知識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可用在諸多方面,譬如:社交、寫作、演講……無不與我們密切相關,有人學習語文很有一套,但運用時卻是茶壺里裝餃子——倒不出來。其實學的目的就是用,這是綱。由于方法因人而異。學習能力是漸漸培養(yǎng)和積累的。有人說魯迅的文章很難懂,其實就是因為沒有找到突破口,我們理解一句話一定要聯(lián)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上下文語境,這樣你才會將難題迎刃而解。學習要重視基礎能力鞏固,首先要謹記一些寫法、修辭及符號的用意,只有這樣堅實的基礎,才可去拔高?!坝賱t不達”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
當然,語文學習、復習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平時點滴的積累,需要自己心想和手寫不斷實踐、不斷積累、不斷磨合的過程。我的學習方法也是長期學習、復習中總結出來的,正確有效地應用這些方法也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
對于中小學生來講,全面發(fā)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必須的。但每個人天生就有各有所長,有人擅長記憶,有人擅長邏輯推理,有人擅長動手實驗,有人擅長運動,有人擅長音樂藝術等等。而正是因為這樣,人類社會才如此豐富多彩。正如中國古詩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拘一格降人才”。我們的基礎教育在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同時,也要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和讓學生發(fā)展自我特長,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為孩子更好的成才提供最好的教育。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堅定的信心。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梢?,文化自信根植于傳統(tǒng)文化,是對傳統(tǒng)中國語文教育的準確概括與凝練表達。
文化自信來源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貫穿于整個中國語文教育發(fā)展之中。中國語文教育發(fā)展歷史脈絡有自己獨特的規(guī)律,根據曹洪順、馮守仲《語文教育學》,將中國語文教育發(fā)展史分為傳統(tǒng)語文教育期、現代語文教育期、當代語文教育期。傳統(tǒng)語文教育期以1904年語文單獨設立學科為分界,之后至新中國誕生前為現代語文教育期,建國以來至今為當代語文教育期。在傳統(tǒng)語文教育期,中國處于封建社會,政治與語文教育相結合,文人要想走向仕途,就必須接受教育,最直接的體現便是儒學與科舉考試相結合,儒學教育伴隨著科舉制度的起伏而興衰。傳統(tǒng)語文教育期的內容以文言知識和文學為主,從夏、商的“六藝”到孔子編訂的六經,尤其是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后,儒家經典教育一直占領了整個封建教育期,這些以聽、說、讀、寫為主要內容的教材與當今語文育人功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當科舉制度產生以后,其以儒家經典、詩賦的考試內容及以帖經、墨義、口試、策問、詩賦為主的考試方法皆與語文密切相關。唐代考試科目中的明經、進士兩科以《五經正義》為主,而《孝經》和《論語》則是參加科舉考試者必學的兩門課,宋代在“興文教”的政策之下重用士人,把科舉制度推向高潮,儒學也隨之興盛,明代則把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這些語文教材料自成為正統(tǒng)選拔人才的主要內容以后便壟斷了整個中國封建教育時期,并培養(yǎng)出歷代“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人士大夫,這些傳統(tǒng)語文教材既重視道德的培養(yǎng),又重視文化知識的傳承,成為了中國文人的精神支柱,塑造了中國人的脊梁。可以說整個中國傳統(tǒng)語文教育期就是整個中國傳統(tǒng)教育期,要考究文化自信的來源,必然離不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語文教育。
現代語文教育期,語文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登上中國教育史的舞臺,教育界力圖以“教育救國”不斷向西方學習,引進除傳統(tǒng)古文外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政治學說,張之洞在“西學東漸”的社會環(huán)境上提出“中體西用”的教育觀,把“中學”修身,“西學”修體的作用結合起來,使得“中學”與“西學”在融匯的同時,“中學”有保持了自身的獨立發(fā)展。嚴復在“中體西用”的基礎上肯定了西方文化的先進性,繼而提出“體用一致”的教育觀,其對傳統(tǒng)中華文化進行一定的淘汰,保留具有民族特色的精華作為教育的母體,其他教學內容向西方學科傾斜,使得教育在保留中華文化血脈的同時實現“救亡圖存”的救國目標。此外,這一階段,隨著外來教會在華的辦學,教學對象由官僚子弟向平民階層靠攏,女子教育也逐步興起,相比于傳統(tǒng)教育時期只有男性擁有接受教育的資格,現代教育期的中國女性也擁有了受教育權。在教學法方面,也一改傳統(tǒng)語文教育期的“先生”釋讀,學生聽、寫、誦的單調模式,引進了西方的設計教學法、道爾頓制、文納特卡制等教學法來創(chuàng)設課堂的民主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和合作精神,使得教學更具民主性。學制方面,也通過學習西方先后頒布了壬寅學制、癸卯學制及壬子癸丑學制,使得教育更加科學化。總之,這一時期,隨著國門打開,中國通過主動向西方學習,來不斷優(yōu)化教育的發(fā)展模式,使得中國語文教育在吸收外來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還保持了自身的民族特點,并根據時代需求不斷去粗存精,成果豐碩。
我認為語文之所以是萬科之父,一是因為所有學科知識的記載和傳承需要語言文字為載體,沒有文字的學科好像是不存在。二是語文學科包羅萬象,幾平所有學科都能夠在不同的文章中涉及。如《紅樓夢》里面涉及到文學哲學、史學經濟學、心理學、中醫(yī)藥學等領域。三是很多學科的啟蒙都是在語文課本或文學作品里,語文老師除了教授語文文字外,還需要對涉及的其他學科知識做一個鋪墊式的簡介。但很多理科領域對語文水平的要求并不苛刻,掌握常用漢字,加上專業(yè)術語的理解就基本上可以了。但語文水平越高對其他學科的學習是越有利的,特別是在論文及其他學術文章的寫作上。
所以,在日常的學習中,作為學習的個體一定重視語文的基礎學科的重要性;作為學習的參與者家長,也不要一個語文不好就不了了之,而是要針對不好的原因拿出解決的方法,基礎學科解決了,其他學科才可能順利解決。這個問題是對學科的認識問題和對癥下藥的問題,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1] 劉國正. 我的語文教育觀[J]. 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21,4(1):3-7,29.
[2] 張麗晗. 我觀中學語文教育[J]. 文教資料,2021(17):220-221.
[3] 輝艷紅. 語文教育與文化自信[J]. 文學教育(下),2021(9):52-54.
[4] 顧之川. 試論胡喬木的語文教育思想[J]. 課程.教材.教法,2020,40(3):23-27,88.
[5] 龔孟偉. 語文教育:人化、文化與德化[J]. 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75-80.
[6] 王金桂,王曉明. 語文教育:從基因傳承到品位提升[J]. 中小學教師培訓,2021(8):51-55.
[7] 陳杰. 新時期個性化的語文教育[J]. 散文百家,2021(6):150.
[8] 任雅玲,王海峰,李莉莉. 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當代價值 ——《中國傳統(tǒng)語文教育智慧》的多維闡釋[J]. 出版廣角,2021(5):94-96.
[9] 顧之川. 迎接語文教育新時代[J]. 課程.教材.教法,2018,38(6):4-8.
[10] 屠友祥. 語文教育與人文浸潤[J]. 中國教育學刊,2004(4):21-23.
[11] 李宇明. 語文現代化與語文教育[J]. 語言文字應用,2002(1):34-40.
作者簡介:張宇寧 1998.04.06 男 漢族 吉林省安圖縣 無 碩士研究生 延邊大學(吉林省延吉市136200)中學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