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麗萍
摘要:古代散文歷史悠久,內(nèi)蘊豐富,它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但要積累相當數(shù)量的文言詞語句式,還要進一步把握文章深層次的內(nèi)涵,領(lǐng)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進而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針對高中語文古代散文的教學,本文從古代散文本身的藝術(shù)特點進行一些試探性的發(fā)掘,找到一些可能提振教學和學習興趣的切入點,為古代散文教學提供一點新思路。
關(guān)鍵詞:散文課堂 內(nèi)蘊 背景 細節(jié) 語言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高中教材古代散文的篇目都是名家名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厚重的文化思想,是中國幾千年文學海洋中熠熠閃亮的珍珠。這些文章傳承著中華文化的精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孫。中學生學習這些作品,對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文化內(nèi)蘊的意義不言而喻。所以,老師教授古代散文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要點的傳授上,如翻譯、朗讀、背誦、實詞、虛詞、句式等等,還應深入挖掘這些古代散文的內(nèi)在意蘊,進行仔細而有個性的分析,講出學生看不出的內(nèi)涵,使學生獲得獨特而深刻的審美體驗,才能抓住學生的心靈和眼睛。所以,本文就如何挖掘古代散文的內(nèi)涵意蘊作以下幾方面的探討。
一、挖背景中的內(nèi)蘊
古代散文背景從來都是解讀文章內(nèi)蘊的關(guān)鍵鑰匙。背景里作者的家世、閱歷、情感、遭際及所處的時代等,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立體的生活圖景。我們通過文字走進作者的家園、作者的生活。共同體會作者的幸福和快樂,艱難與挫折①。譬如《赤壁賦》一文,蘇軾一生坎坷的經(jīng)歷,是教師分析文章、學生理解文章必不可少的資料。背景中需要說明的是,蘇軾從21歲中進士到45歲時作《赤壁賦》,其間24年,遭遇父母妻子三個親人去世,到過七個地方任職。烏臺詩案,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出獄以后,顛沛流離、身心俱傷的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個職位相當?shù)臀?,并無實權(quán),而此時蘇軾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后,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鼻磯游覽,寫下了《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托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
但是,蘇軾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在《密州出獵》里,蘇軾是一個自信、充實、從容的父母官。到黃州,蘇軾則變成一根豪不起眼的草芥。這種巨大的落差是一般常人難以接受的。面對現(xiàn)實的無奈,不甘沉淪的蘇軾內(nèi)心充塞著難以化解的矛盾。有了這樣的背景知識準備,我們就能夠帶領(lǐng)學生向課文的縱深方向進發(fā),提問學生:《赤壁賦》中的“客”到底是誰?是同游的朋友還是他自己?通過這樣的探討,引導學生去理解文中的主客對話的用意。理解蘇軾內(nèi)心那依然未了的壯志雄心,和因為謫貶而導致有力無處使的失落和消極、苦悶與彷徨。
“根深方能葉茂”,具體的文言文背景知識,可以使學生認識一個立體的作者,學到一篇三維的文章。
二、抓細節(jié)中的內(nèi)蘊
細節(jié)描寫就是指對文章中人物某些細小行為、神態(tài)、舉止、語言或者對事件的細微末節(jié)的描寫。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可以準確生動地表現(xiàn)作者情感.有助于讀者更深入的理解文章的主旨。教師要經(jīng)常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敏感地去捕捉那些富有生活氣息而又真實感人的細節(jié),體會成功的細節(jié)描寫的藝術(shù)魅力?。
“細節(jié)決定成敗”,細節(jié)不僅決定一篇散文的成敗,也決定著教師對一篇文章解讀的成敗。致力抓捕文章細節(jié),對提引學生興趣、更深層理解文章內(nèi)容大有裨益。譬如《項脊軒志》一文,一個與母親有關(guān)的細節(jié)是:“娘以指叩門扉日”一句,妙在“以指”二字。如果刪掉“以指”,即為“娘叩門扉日”,表達的意思雖然完全相同,但意蘊卻大打折扣?!耙灾高甸T扉”意思就是“用手指敲門”,可以想見,母親敲門的手指是怎樣的溫婉和輕柔,蘊涵了多少母性的細膩和愛憐。幼年失母的作者,從這個極細微的動作中感受到了母親這手指上細致的關(guān)懷。這是一種遙遠朦朧而又真切的母愛,讀來讓人有些隱隱的幸福和綿綿的疼痛。
同樣是表現(xiàn)“手”,在懷念祖母的一節(jié)中有這樣的描寫:“比去,以手闔門?!边@節(jié)文字中“以手闔門”中的“以手”二字,是否多余?實則不然,有“手”和無“手”,情味截然不同。“闔門”而去的祖母,想必還得回轉(zhuǎn)身來拉門,闔門之際的自言自語,讀者仿佛看到了慈愛的老祖母那復雜的眼神,那難以言表的內(nèi)心情感,既有一個封建大家庭敗落的傷感,又有對孫子勤奮讀書的夸贊,還有對孫子光宗耀祖的期許。
把這些有價值的文字奉獻給我們的學生,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更加認真仔細地去體味古典文化中的精髓,借此也會形成良好的鑒賞習慣。
三、品語言中的內(nèi)蘊
語言是作品思想情感的載體,記人敘事的散文作品更加注重語言的表達效果。有的教師考慮到學生對文言文興趣淺淡,處理文言文過于簡單,只要求學生記住相關(guān)的文言知識即可,對語言分析則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其實,教師在語言文字的分析上能做到平中見奇、常中見巧、于無聲處聽驚雷,讓學生豎起耳朵也不是件難事?。同時,學生思考的興趣、探求的本能就可能被激發(fā)出來。
如《陳情表》結(jié)尾一段:“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新朝皇帝邀請做官,李密作為前朝官員,士大夫的尊嚴和生命安全的矛盾讓他難以抉擇。文章內(nèi)容除了是為祖母盡孝,也可能是希望皇帝多給他一些心理調(diào)整的時間?!俺疾粍偃R怖懼之情”,不光是憚于皇帝的威嚴,擔心拒絕皇命帶來的危險;更可能是自己不敢說不能說的理由(心理調(diào)整)而感到內(nèi)心惶恐。
總而言之,教師要本著一種研究與探索的心態(tài)去對待文言文課堂。不僅要探尋古代散文的內(nèi)蘊,還要把這些內(nèi)蘊運用于課堂教學,去化解學生對文言文的煩惱和恐懼,培養(yǎng)學生對古典文化的興趣,引導學生從“好知”走向“樂知”,幫助學生從博大的中國古典文化里汲取營養(yǎng)。
參考資料
①黃亞坤,《高中語文古代散文的審美價值及其教學策略研究》,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
②馬寶民,《古代散文的教學探索》,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
③閆曼,《高中散文教學研究》,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