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濱 _ 北京市東城區(qū)史家胡同小學
今天的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中國正以自己的方式穩(wěn)步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邁入為人類和平發(fā)展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發(fā)揮中國力量,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在當今的世界局勢中,我們不僅要知道中國的定位,同時也要看到,中國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面臨各種愈來愈錯綜復雜挑戰(zhàn)的時代。培育具有世界眼光中國胸懷的時代新人,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育人新任務和新目標。
作為思政課起始階段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恰恰就是落實與踐行這一育人目標的主陣地。在教學中,教師要有廣博的視野,能夠將發(fā)生在學生生活中的那些中國與世界相關的熱點事件、典型案例等多樣的內容有機融入到教學中,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滋養(yǎng)學生,使其在堅定的國家認同前提下,用開放、包容、理解、尊重、參與的態(tài)度認識世界,看待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今天我們的學生既是中國人也是世界人。世界文化已經(jīng)通過各種傳播途徑與方式進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如何引導學生在多樣的世界文化、政治、經(jīng)濟中堅守中國信念?不是回避、不是忽視,更不是阻止,而是應該打開學生的視野,深化民族精神與家國情懷,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以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的觀念正確看待世界,準確把握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在此基礎上開展教學工作。因此,要挑選能夠凸顯中國特色、中國文明、中國發(fā)展,以及當今中國對世界影響的典型案例和事件,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認同感。
例如,在教學“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內容的時候,就可以結合現(xiàn)實生活,將中國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真實視頻或紀錄片片段引入教學中,并展示其他國家面對疫情的一些不同舉措,讓學生進行比較分析。此時,學生會結合自己在疫情期間的真實經(jīng)歷,進行分析與思考,最終落腳于“這樣的人權很中國”的價值判斷,從而堅定了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呈現(xiàn)在這次抗擊疫情中,中國給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供的中國方案和為多個國家提供的援助行動,旨在讓學生體會到中國是世界的一員,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有擔當,更有作為,這就是大國形象,更是中國的氣派與中國的胸懷。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通過身邊真實的、有針對性的典型事件,進行自我分析、自我思考、自我建構,在堅定的國家認同基礎上,又能心懷世界。
國際視野教育需要教師有“跳出站在外圍看世界的視角”,建立“置身世界看中國的意識”。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引領學生通過真實的事件或案例,理解“世界好,中國才好;中國好,世界更好”的中國世界觀。
《三國志·魏書·夏侯玄傳》記載“和羹之美,在于合異”。這句話原意是說,羹湯之所以美味可口,在于把各種不同的調料合到了一起。習近平總書記曾經(jīng)引用這句話,意指當前新的國際關系,即當今的世界關系是求同存異的,世界文化的基本特點就是多樣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清楚“不同文明凝聚著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貢獻,沒有高低之別,更無優(yōu)劣之分”,在文明交往中堅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因此,國際視野教育要將中國置身在世界之中,各國文化均有不同,這其中也包括中國。世界因多樣而精彩,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尊重、理解多元世界文化與文明的同時,還要講好中國自己的文化與文明。體現(xiàn)堅守中國立場、堅持中國道路、尊重中國傳統(tǒng)的精神底色與價值追求的課程要義。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統(tǒng)編版教材中,關于國際視野的教學內容遍布全套12冊教材中,呈現(xiàn)了典型事例融入主題教學和集中呈現(xiàn)凸顯關聯(lián)的教材編寫邏輯。特別是在六年級下冊的教材中,三個單元共計7個教學主題,每一個教學主題都是以世界內容為起點,但是所有課的落腳點都是中國與世界。教材中呈現(xiàn)了中國方案、中國智慧、中國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的作用、位置和價值,而這也恰恰是新舊教材之間的差異所在。
回歸生活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基本性質之一,國際視野教育同樣也要回歸到學生的生活,用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方式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在堅持目標的前提下,聚焦生活、聚焦學校、聚焦本土特色,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
例如,學校毗鄰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在講授文化對大國交往的相關內容時,我們利用網(wǎng)絡,讓學生對從事中國文化宣傳工作的外交官進行線上采訪,既拉近了中國外交工作與學生的距離,又真實而清晰地為學生展現(xiàn)了中國文化如何在國際上宣傳以及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認同與喜愛。這種因地制宜的教學方式,貼近學生的生活,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當學生看到極具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手工技藝、戲曲民樂走向世界舞臺的時候,不僅僅是自豪與激動,更有著一種親切感與歸屬感,這是一種觸動心靈的愛國教育。
再如,在教學“日益重要的國際組織”內容時,我們及時查閱中國在近期參與的各種國際會議或相關活動,中國出席或承辦的國際組織會議等信息,將其作為教學的有效補充。G20峰會、中國在聯(lián)合國減貧會議上的發(fā)言、在上合組織會議中發(fā)表的重要講話等,都可以轉化為教學元素,這也是因時制宜的一種體現(xiàn)。
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國際視野教育,是一種更為重要的價值觀教育,也是理想信念的教育。讓學生從生活中一個個真實的中國與世界的相關事例中去探索、發(fā)現(xiàn)、思考,才能讓國際視野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親和力,進而引發(fā)學生發(fā)自內心的品悟,再到國家認同,最終形成家國情懷。培育具有世界眼光中國胸懷的時代新人,是國家對未來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也是夯實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必要教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