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秉鈞
[中圖分類號]R5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19-0024-02
慢性心力衰竭又稱慢性心功能不全,是指各種心臟疾病導致的心功能不全綜合癥。作為一種常見的疾病,常見于心腦血管疾病的后遺癥,是多種不同心臟病的最終轉歸癥狀。患者會出現(xiàn)胸悶氣短、乏力及呼吸困難等癥狀。隨著患者的年齡正常增長,其身體機能下降,心功能逐漸虛弱,該病癥將不斷加重,使患者逐漸出現(xiàn)心衰跡象。該病癥狀較輕時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癥狀較重則可能直接威脅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該病的發(fā)病率較高,存活率較低,與惡性腫瘤接近。為探究有效治療慢性心衰癥狀的治療手段。我院針對生脈養(yǎng)心湯聯(lián)合西藥的治療方法進行探究。該探究獲得一定成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100名慢性心衰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根據(jù)就診號奇偶數(shù)分別分為各為50 例的實驗組及對照組。在觀察組合計50 例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40~78歲,平均(57.42±6.2)歲;其中,具有急性心力衰竭病病史的患者共17例,未有急性心力衰竭病史患者合計33例;病程范圍1至10年,平均病程(8.9±1.4)年。實驗組患者中,男25例,女25例;年齡45~79 歲,平均(62.19±5.9)歲;其中,具有急性心力衰竭病病史的患者共18例,未有急性心力衰竭病史患者合計32 例;病程范圍1 至12 年,平均病程(9.3±1.2)年。兩組在性別、年齡、病史、病程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完全采用西藥治療,使用藥物為地高辛片、培哚普利片及螺內酯片,要求患者嚴格根據(jù)遺囑進行服藥,并對患者病情變化進行觀察,及時進行調整用藥量;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要求患者服用生脈養(yǎng)心湯,通過生脈養(yǎng)心湯聯(lián)合西藥針對慢性心衰進行治療。生脈養(yǎng)心湯擬用中藥配方為:麥冬13克、桂枝5克、炙甘草6克、丹參12克、志遠5克、仙鶴草14克,五味子15克、川七15克、黨參15克、酸棗仁18 克、黃芪30 克。要求患者每日服用一劑生脈養(yǎng)心湯。服藥方法:將藥材煎濃,分兩次服用,每次用藥量200毫升左右,需連續(xù)服藥一月。在患者服藥期間,要求護理人員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并根據(jù)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進行調整。
1.3 觀察指標 (1)患者心功能評分:針對兩組患者進行心功能量表評分,針對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及舒張早期/ 舒張晚期最大血液速度(E/A) 的變化情況進行測量評分,患者分數(shù)越高,則表示其心功能越好,分數(shù)90 分以上則代表患者心功能與正常人趨平。(2)患者治療效果:統(tǒng)計患者完成階段治療后的治療效果,將其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三個級別,從而對治療總有效率進行統(tǒng)計計算。將患者各項臨床癥狀都有明顯改善的情況作為顯效的劃分標準;患者癥狀有所改善,但需繼續(xù)進行治療的情況作為有效的劃分標準;患者病情無改善,甚至病情出現(xiàn)惡化的情況作為無效劃分標準。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計算,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采用% 表示,采用χ2檢驗;患者心功能評分、LVEF及E/A測量結果用(均數(shù)±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患者心功能比對 統(tǒng)計結果表明,采用生脈養(yǎng)心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慢性心衰的實驗組患者心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對比顯著;實驗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 測量結果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對比顯著;對于舒張早期/舒張晚期最大血液速度E/A 測評結果,實驗組的患者相比采用西藥治療的對照組患者更高,對比顯著。P<0.05。詳見表格1。
2.2 患者治療效果 統(tǒng)計結果表明,在實行治療之后,采用生脈養(yǎng)心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慢性心衰的實驗組患者顯效患者有29 例,有效17 例,無效4 例;對照組患者顯效者共有20例,有效14例,無效16 例。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相比對照組患者要更高,對比顯著(P<0.05)。詳見表格2。
3 討論
心力衰竭可通過發(fā)病癥狀及持續(xù)時間分為急性心力衰竭及慢性心理衰竭。具有急性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有較大概率患上慢性心力衰竭。在臨床治療中,一般采用西藥治療為主,治療方法以利尿、強心治療及擴血管治療為主。但由于慢性心力衰竭病程較長,難以在短期內完成治療,患者需要長時間的調養(yǎng)方能恢復健康。西藥雖然可以在短期內改善患者的相關身體指標,在短時間內讓患者身體恢復到接近健康的狀態(tài),但單純依賴西藥治療的手段,只能做到治標,難以完全去除病根。對于心力衰竭疾病,歷代的中醫(yī)學者對其進行了長時間的了解及研究,認為該疾病多見于“心悸”、“心水”等病癥,大量資料及論述均認為以上癥狀與心力衰竭臨床癥狀類似。在中醫(yī)體系中,心為主病位,與其他器官有所聯(lián)系,對于疾病的治療常從整體出發(fā),注重調養(yǎng)整體,通過提高患者自身身體機能提高自我恢復能力,并從整體的角度對癥下藥,通過藥效較為緩和持久的藥劑逐漸針對具體疾病進行治療。因此,針對慢性心衰癥狀,中醫(yī)讓患者服用生脈養(yǎng)心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慢改善患者的心衰癥狀。生脈養(yǎng)心湯作為協(xié)助患者恢復的湯劑,主要起到養(yǎng)血、益氣、溫養(yǎng)的作用,在其組成成分中,黨參及炙甘草作為君藥,可為服用者補充元氣,提高患者自身的調節(jié)能力;黃芪開陽補氣、可利尿;丹參可活血理氣,瀉肺平喘;遠志安神靜心,益氣養(yǎng)血,作為佐藥。此外的麥冬、川七、酸棗仁、仙鶴草及桂枝作為輔助藥物,協(xié)助患者補虛止痛、溫養(yǎng)經脈、寧神靜心。黃芪中具有多種微量元素,藥物成分包含黃芪皂苷、黃芪多糖、黃酮等,可以有效的改善血液流變,減緩患者癥狀變化速度,能對心臟產生一定程度的修復和保護作用。對此,通過使患者長時間服藥,可以逐漸調養(yǎng)患者身體狀態(tài),調節(jié)改善患者機體,通過對心臟的溫養(yǎng)保護、逐步對受到損傷的心肌進行修補,增強心臟細胞活力,逐步提升患者心臟功能,使得患者的心能力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可以通過較長時間的干預治療從根本上解決該病癥。
綜上所述,生脈養(yǎng)心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具有明顯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臟功能,改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及其心臟的功能,對于心功能的各項測評的結果都令人滿意,對于慢性心竭的治療總有效率高。因此,在慢性心衰臨床治療中,生脈養(yǎng)心湯聯(lián)合西藥的治療方法具有顯著效果,值得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