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環(huán)環(huán)
(塔里木大學 新疆阿拉爾 843300)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1]中華民族能夠五千年屹立不倒,生生不息,很重要的原因是擁有偉大中國精神。正如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所言,一個不懂自己出生前的歷史的人,將永遠是一個孩子。同樣的,一個不能深刻理解自己國家精神傳承的群體,也將無法面向未來。塔里木大學建校62年的風雨歷程,取得的教育教學成就能夠得到各類人士的肯定,正是因為學校始終秉持胡楊精神的精神內涵,把學校的教育教學事業(yè)推向更高的臺階。
歷史的長河流過了幾千上萬年,人類能夠留在世間的東西實在有限,物質的東西終將被時間所淘汰,唯有精神會得到永存。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曾經嚴肅說過,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要前進,必先了解其現狀,而要了解現狀,則必須追溯到既往不可,現在是絕不能夠解釋現在的?;厥走^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塔大人不僅創(chuàng)造出享譽南疆的高等學府,也塑造了自己獨特的精神氣質和精神品格,形成了擁有深刻內涵的胡楊精神。并經歷了很多人很多年的提煉升華,最終確定下來“艱苦奮斗、扎根邊疆、自強不息、甘于奉獻”的智慧成果及精神內核。
上世紀50年代,為數不多的第一批塔大人積極響應國家“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千里跋涉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來到各方面條件都極其艱苦的南疆邊陲,靠近沙漠,缺水少食,風沙肆虐,沒有路,更沒有房,一切都需要雙手去創(chuàng)造。就是在這樣的艱難背景下,為了改寫南疆高等學校為0的歷史,這些前輩不畏艱難,白天下地,晚上上課,自己蓋房,自己種糧,把學問既留在課堂,也留在田間地頭,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創(chuàng)造了一批又一批留在南疆工作的畢業(yè)生,這就是最初的開始。只要開始就不晚,堅定留下的信念,直面苦難,勇敢選擇,用自己的雙手為后來者開啟一個美好的明天,這就是老一輩塔大人的執(zhí)著奉獻。回望那段既平凡又不平凡的崢嶸歲月,總會看見他們奉獻的身影,像一盞盞守護明燈照亮著無數后輩前行的路,總有他們漸漸佝僂的偉岸身軀,豐盈著時代的氣度,彰顯著無言大愛。每一個奮斗在三尺講臺上的勇往直前的塔大人,都是銘記的榜樣,都是塔里木大學歷史上的輝煌印記,是他們堅定了后繼者繼續(xù)奮斗,繼續(xù)選擇扎根邊疆的決心和信心。
如果說苦難是筆財富,那對于選擇扎根邊疆的這些老一輩塔大人來說,那真是財富滿滿,來到是一種選擇,留下則是另一種選擇。這意味著,個人要將自己的一切交付給這里。猶豫掙扎肯定是人之常情,很多人離開也并不能因此去埋怨別人,而留下的才是堅強者。就像中國共產黨人從建黨之初,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作為自己的宗旨,作為自己努力奮斗的終極目標,人民的福祉是大于命的。對于選擇扎根邊疆的那么塔大人來說,教育不僅僅是一項事業(yè),更是使命,是最初的夢想,也是最美的遠方。塔里木大學的整個成長發(fā)展史充分展現了胡楊精神,塔大力量,兵團擔當,幾百人的心在艱難中一起守護,匯聚成風雨無阻的巨大力量,用生命守護生命,用知識教化學生,用選擇和堅守傳遞希望,讓南疆的明天更加輝煌。
留下來這才只是夢想剛剛起步,就像萬里長征才吹響起號角,怎樣讓更多的學生選擇這個偏遠的學校,怎么能夠為兵團的建設和發(fā)展培養(yǎng)和輸送更多的人才,怎樣能夠克服艱難的環(huán)境,教學、科研諸多的欠缺,軟硬件的不足,吸引人才來到、留下、扎根、奉獻。一批又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師,學生基于各種各樣的緣由從最開始的幾百人到后面的幾千上萬人,大家克服困難,堅守初心,自強不息,扎根南疆大地辦教育,南疆缺什么人才,學校就培養(yǎng)什么人才,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有技術需求,老師就走到田間地頭,牛欄豬舍送去自己的知識,學問。62年的辦學歷程,為南疆培養(yǎng)了成千上萬最基層的技術人員,這就是自強不息的決心,在南疆貧瘠的大地上綻放出來的光彩。很多的時候,他們也會困惑,很多的工作,他們也會苦惱,但是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印證了自己身上的信仰之光,用一生的學識為每一個求學的孩子鋪砌走向光輝未來的康莊大道。
現在的南疆風景秀美,物產豐饒,交通便利。但是,相較于內地高校,塔大人的生活仍有諸多不便,收入有限,地理位置偏遠,學校距離最近的火車站有130多公里,最近的機場有150多公里,城市人口不少,但一放假,整個城市一多半常住人口就不見了。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有限,教育資源稀缺。即便如此,那些選擇了塔里木大學的人,那些選擇了南疆的人,仍然在用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生命,為南疆大地譜寫壯麗的篇章,這就像胡楊一樣“生三千年不死,死三千年不倒,倒三千年不腐”。是胡楊精神的信仰,讓這些人不畏艱險,不為誘惑多動,不為干擾迷惑,堅定不移地在南疆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中發(fā)揮著自己的作用。這就好比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沒有人堅守,沒有人奮斗,或許短期內不會有明顯的影響,但是假以時日,當其他地區(qū)社會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yè)發(fā)展蒸蒸日上,這里,只有這里仍然止步不前,仍然一片貧瘠,有誰更愿意留守在這里,又有誰會愿意扎根建設這里呢。因為,只有甘于留下,只有愿意奉獻,愿意不惜自己的青春年華,自己的一生所學供養(yǎng)給這片大地,才能有美麗的花,累累的果實等待去收獲。讓信仰之光,照亮更多前行路上的人,讓奉獻的火種,傳遍南疆大地,祖國山河,這就是塔大人的風骨和抉擇。
加快推進南疆高水平大學的建設和發(fā)展,為兵團向南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塔里木大學必須有萬眾一心的強大精神凝聚力。全面提高高等學校教學質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最關鍵的因素是人,最強大的力量之源也是人。[2]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辦好教育事業(y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3]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得好,需要所有人的力量,如果沒有強大的胡楊精神支持,塔大的發(fā)展可能就不會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只有弘揚胡楊精神,在塔大未來的發(fā)展之路上才能越走越好。
當前,塔里木大學的發(fā)展正處在非常關鍵的轉折期,胡楊精神作為興校強校之魂的價值和意義更加突出??v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的歷史,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始終是推動中國和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強大力量,也是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無論是實現中國夢,還是積極應對當前越發(fā)復雜多變的國內外風險和挑戰(zhàn),只能依靠發(fā)展,依靠創(chuàng)新,依靠改革。國家的發(fā)展如此,學校的發(fā)展亦然。推進塔里木大學內涵式發(fā)展向更深層次延伸,必須有胡楊精神的指引。始終做到“艱苦奮斗、自強不息”,使全體塔大人永葆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為實現學校的跨越式發(fā)展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4]
魯迅曾經說過“惟有民魂是寶貴的,惟有他發(fā)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5]回溯整個人類發(fā)展史,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能在亦步亦趨跟在別人背后實現自己的發(fā)展和強大的,也沒有一個民族和國家能在游移不定,心神不寧狀態(tài)下成就自己的輝煌和未來的。一所學校的發(fā)展也必須始終如一堅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把黨的教育方針貫徹落實到實處,把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始終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上,堅定不移走自己學校的發(fā)展之路,把胡楊精神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全程,入耳、入腦、入心,不畏困難、不畏誘惑,堅定不移地把學校的教育事業(yè)推向前進。
“培養(yǎng)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盵6]任何高校首先要明確,高等學校培養(yǎng)人才的目標定位在哪里。對于塔里木大學的培養(yǎng)目標來說,就是要培養(yǎng)愛國愛疆,擔當奉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充分運用好課堂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利用短小精悍,引人入勝的小故事,把胡楊精神的內涵輸送到學生的頭腦里。同時,利用好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己去了解,去講述胡楊故事,讓胡楊精神真正能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理論的學習在任何時候都是必須的,這種必須是你對事物規(guī)律的本真人事,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搞不清楚,行為處事干工作就會容易出問題,理論學習必須通過理論教學來進行,理論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多樣化,可以靈活化,可以因地制宜,因生變化,但是絕不能忽視理論的傳統手段和方法,只有用眼看、用耳聽、用腦記、用心感受,才能吸收成為自己的東西。把吸收的知識轉化為實際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就必須在實踐中去鍛煉,這就是實踐教學的意義所在。只學理論,或者只會實踐,既不符合學生學習的客觀規(guī)律,也不符合個人成長的規(guī)律,只有兩項結合,才能相互促進,通過推動胡楊精神的傳承和發(fā)展。
開展豐富多彩的胡楊主題教育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如和動漫社合作,讓社員設計、創(chuàng)作胡楊精神吉祥物。和書法協會合作,讓全校同學以胡楊精神為主題創(chuàng)作書法、繪畫作品。和攝影協會合作,舉辦全校性胡楊精神攝影展。利用校慶日,可以整合多部門多社團資源,舉辦“胡楊精神文化節(jié)”。以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依托,聯合學校團委、宣傳部和教務處、學生工作處,共同為學生開展活動搭建平臺,構建橋梁,邀請周邊團場、企事業(yè)單位一起來共建共贏,共同為新疆尤其是南疆的建設和發(fā)展貢獻南疆智慧和南疆方案。唯如此,才能更好地把胡楊精神傳承下去,傳播開來。
完善胡楊精神育人激勵機制,讓學生從進校就去了解,去認識胡楊精神,并能在離校前獨立表演胡楊故事,只有懂得并實踐后,記憶才更深刻。記住才是轉化的最關鍵因素,讓身體的記憶成為一種習慣,讓行動成為一種必然,心中所想,所思都能在言行中去體現,才是真正教育的完成時。不斷加大對各項相關活動的資金支持和獎勵力度,讓廣大師生不僅學有所得,學有所獲,還學有所成,獲得知識技能,增長才干,同時也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肯定,這種激勵效應也會影響更多的人。自我的成長是依托內因起作用的,但是外界的激勵也可以更加強化內因的作用,只有內外因齊發(fā)力,才能讓胡楊故事永流傳。健全校內的規(guī)章制度體系,發(fā)揮規(guī)章制度在學生利益平衡,學生權利彰顯和救濟等方面的保障作用,使胡楊育人實踐在健康有序的環(huán)境中順利開展。[6]
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是社會主義國家終極的追求和向往,青年一代的成長和發(fā)展關乎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關乎中華民族的復興偉業(yè),高校思政課堂如果真正能夠做到讓絕大多數學生不僅喜歡,還能熱愛,距離目標就不再遙遠。如果可以做到就像愛因斯坦所說的,不能僅僅用專業(yè)知識教育人,把朝氣蓬勃的青年人教成一個個有用的機器,而要讓他們對價值尤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所理解并能產生強烈的感情,對于塔大學生來說,尤其需要對胡楊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在學習中,在實踐中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辨別力,明是非,知榮辱,去踐行,才能真正成長為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