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時代科學博物館發(fā)展路徑思考

2021-12-24 14:51王挺王麗慧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 2021年6期
關鍵詞:科學素質公共文化

王挺 王麗慧

摘 要 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高需要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全方位提升公共文化水平,科學博物館建設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新時期,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guī)劃綱要(2021—2035年)》,實施“科普基礎設施工程”,需要從理念升級、科學人文融合、加強人才建設等多個角度全面推進科學博物館建設,更好服務于公眾科學文化素質提升和社會文明程度提高。

關鍵詞 科學博物館 科學素質 公共文化

0 引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水平”,科學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技術知識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培育科學文化和提升公眾科學文化素質的責任與使命。2021年6月,國務院頒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guī)劃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2021—2035年)》],將“科普基礎設施工程”作為五大工程之一,提出“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政府引導、多渠道投入的機制,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和服務均衡化、廣覆蓋”的重要目標,要求加強對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的統(tǒng)籌規(guī)劃與宏觀指導、創(chuàng)新現代科技館體系、大力加強科普基地建設,對“十四五”時期和未來15年我國科普基礎設施發(fā)展做出規(guī)劃。著眼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提高科普供給效能,需要深入思考未來科學博物館的發(fā)展方向和路徑。

1 建設科學博物館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

當今世界,百年之未有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創(chuàng)新成為國際戰(zhàn)略博弈的主要戰(zhàn)場,人類文明互鑒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提升公眾科學文化素質,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是引領文化強國建設的關鍵??茖W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也是建設高素質創(chuàng)新大軍支撐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保障。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10.56%,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8.96個百分點,公民科學素質的快速提升離不開國家科普事業(yè)的進步和科普能力的整體提升,其中科學博物館這一重要科普陣地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社會教育功能。

1.1 科學博物館發(fā)展現狀

第一,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基本建成。我國的科技館事業(yè)自上個世紀開始逐漸起步,2006年國家頒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2006—2010—2020年)》],帶動了各級各類科技館的蓬勃發(fā)展。為落實黨的十八大關于“促進公共基礎服務均等化”部署,充分考慮我國幅員遼闊、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不均衡的實際情況,2012年我國著手推進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以實體科技館為龍頭和依托,統(tǒng)籌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數字科技館的建設與發(fā)展[1]。通過提供資源和技術服務,使公共科普服務覆蓋全國各地區(qū)、各階層人群,建設具有世界一流輻射能力和覆蓋能力的公共科普文化服務體系。

目前,中國現代科技館體系布局已初步建成。截至2020年底,各級科協擁有所有權或使用權的科技館1 000個,科技館全年接待參觀人數3 664.1萬人次,流動科技館1 202個,科普大篷車1 265輛[2]。隨著網絡信息發(fā)展和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數字科技館資源量和影響力都顯著提升,線上服務能力大幅提升。以中國數字科技館為例,截至2019年,共集成上線116家科技館,網站資源總量達14.55 TB,日均頁面瀏覽量(PV)445萬次,總用戶數超過1 000萬。農村中學科技館項目自2012年開始建設以來,推動科普資源高效流動,實現科普區(qū)域均衡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全國29個?。▍^(qū)、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設了1 112所農村中學科技館,累計培訓科技教師超過2 440人次,直接服務公眾超過967萬人次[3]。

第二,科普教育基地特色明顯??破战逃厥且劳薪虒W、科研、生產、傳媒和服務等資源載體,面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和技能的設施和場所,是推動科普社會化,鼓勵社會各界參與科普的有效途徑。我國很多科技館、科技博物館同時也被授予為科普教育基地?!犊茖W素質綱要(2002—2010—2020年)》頒布實施以來,各類國家級、?。ㄗ灾螀^(qū)、直轄市)級科普教育基地蓬勃發(fā)展。截至2017年底,中國科協命名的全國科普教育基地1 193個,全年參觀人數2.6億人次。省級科協命名的省級科普教育基地4 366個,全年參觀人數3.3億人次。各級科協命名的農村科普示范基地15 821個[4]。各地各部門也打造了一大批特色科普基地。據《中國科普統(tǒng)計》,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國家科普基地(包括國家科普示范基地和國家特色科普基地)282個,其中國家科普示范基地1家,為平塘天文科普文化園——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國家特色科普基地281個,包括國家環(huán)保科普基地103家,國家科研科普基地6家,國家國土資源科普基地32家,國家防震減災科普基地140家[5]。上述科普基地充分利用行業(yè)資源,面向公眾開展特色科普活動,是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場所。從各地情況看,科普基地在大型科普活動、日常科普活動、針對中小學生的科普教育、科普知識傳播、科普人員培訓中都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各地重要的科普資源。以北京為例,截至2017年,北京市累計認定科普基地370家,其中教育基地313家,培訓基地10家,傳媒基地30家,研發(fā)基地17家。

第三,科技博物館覆蓋廣泛。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的界定,科學博物館包括自然博物館、專業(yè)或綜合類科技館、天文館、水族館,以及動物園、植物園、自然保護區(qū)等??萍拣^已經在前面部分單獨論述,本部分主要分析除科技館之外的科技博物館的發(fā)展情況??萍疾┪镳^從行業(yè)角度歸納各領域的科技發(fā)展情況,從不同視角為參觀者展示科學的歷史,提供參與互動機會,潛移默化地激發(fā)興趣、傳播知識。一般來說,科技博物館只有達到一定展覽面積,才能更好地進行展陳布局,從而吸引觀眾,發(fā)揮社會教育的功能。據《中國科普統(tǒng)計》,2019年全國建筑面積在3 000 m2及以上的科技博物館共有530個。其中文化和旅游、教育、自然資源部門擁有的科技博物館數量較多[6]。

1.2 科學博物館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豐富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和供給。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了更多的文化期待,完善公共文化體系,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正是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重要措施。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愈來愈呈現出多元化、差異化的趨勢,而當前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供需不平衡和錯位現象??茖W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成元素,從科普資源的供給側發(fā)力,滿足公眾對科普類產品和服務的需求。科學博物館在向公眾提供展覽展示、科學教育活動和課程的同時,也提供了多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一方面表現為部分科學博物館有收藏和保存科學文物標本的功能,留存下自然發(fā)展的真實物證,為公眾展現自然歷史概貌;另一方面,科學博物館的互動展品為觀眾提供了體驗機會,讓他們“沉浸”在科學學習的場景中。

第二,弘揚科學精神,促進社會教育水平提升。弘揚科學精神,建設科學文化,培育全社會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氛圍,是科技進步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最深厚持久的社會基礎??茖W博物館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通過展覽展示面向公眾開展的科學教育活動和服務,可以潛移默化地弘揚科學精神,發(fā)揮科學的價值引領功能,有利于塑造全社會崇尚科學的良好氛圍。弘揚科學精神離不開弘揚科學家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全社會弘揚科學家精神,打造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指明了方向[7]??茖W博物館記錄了科學發(fā)展的歷史,也留下科學家奮斗的足跡,向公眾最真實地展現科學的內在價值和科學家崇高精神,提升社會教育水平和效果。

第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必須優(yōu)化城鄉(xiāng)文化資源配置,推進城鄉(xiāng)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在城市層面,大型科技館、自然博物館等場館進一步充實了包含圖書館、文化館在內的城市文化服務設施,構建科技、文化融合的現代化文化服務體系。在鄉(xiāng)鎮(zhèn)層面,以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為先導,面向基層和農村的縣級科技館、農村中學科技館創(chuàng)新實施手段,聚焦提升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功能,開展社區(qū)和青少年科學文化活動,是公共文化體系必不可少的部分。

2 科學博物館發(fā)展存在的問題

《科學素質綱要(2006—2010—2020年)》頒布實施以來,我國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大幅提高,科技館、科技博物館和基層科普設施發(fā)展迅速,全國基本所有省份都建有省級科技館、自然博物館等大型科普場館。社區(qū)科普活動室、農村科普書屋等基層科普基礎設施覆蓋率也逐年提高。在取得成績的同時,科學博物館在理念、功能服務、組織形式和人才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2.1 發(fā)展理念受到場館內涵局限,功能服務還應拓展

科學博物館的發(fā)展理念,經歷了從“以知識為中心”到“以觀眾為中心”的轉變,但總體來看,科學博物館仍局限于關注科技本身。社會進步對于人的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學博物館的發(fā)展理念也需要全面關注人的綜合素質建設,建立“以人的發(fā)展為中心”的理念,營造科學文化氛圍,拓展服務與功能,引導全民形成終身學習理念,促進社會文明發(fā)展和治理能力的不斷提升。

同時,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可以選擇的娛樂活動也日漸豐富,科學博物館作為科技文化傳播的主陣地,在提升公眾吸引力方面面臨考驗,這就意味著科學博物館服務功能還需要拓展。中國科普研究所和北京科技大學課題組對部分科學博物館的調研顯示*,2019年,近30%場館的教育活動累計參與公眾都低于5 000人次(見圖1),一方面原因在于教育活動的性質和特點,另一方面也表明場館的教育活動服務狀況不夠理想,服務功能需要拓展,公眾吸引力還需進一步提升。

2.2 場館之間合作壁壘尚未打通,組織形式仍需變革

科學與文化融合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趨勢,融合發(fā)展、合作共贏是當今時代的發(fā)展共識。作為面向公眾的重要科學文化平臺,科學博物館需要實現與其他系統(tǒng)場館之間的交流合作,不斷關注教育、文化等領域的發(fā)展方向和理念,為傳播科學增效賦能。目前,我國的科普基礎設施建設仍以國家為主,大部分場館的歸口部門為科協系統(tǒng)、科技部門和其他部委,社會力量興辦的科普場館所占比重非常低。但是從國際實踐來看,社會力量興辦的科普場館在吸引公眾參與、提升教育效果方面有很好的效果。為提升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水平,應加快建立科技館體系建設標準,促進不同類型的科學博物館協同發(fā)展,在不同歸口的科學博物館之間整合科普資源,在強化科技類場館標準化體系化發(fā)展的同時,在場館運行及建設中融入地區(qū)特色,建立大聯合、大協作的新格局。

2.3 專業(yè)技術人員不足,高級科普人才稀缺

科學博物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才。根據《科學技術館建設標準》相關規(guī)定,科技館工作人員編制總數主要根據科技館建設規(guī)模確定,要求專業(yè)技術人員占館內員工總數的65%~75%。中國科普研究所和北京科技大學課題組抽樣調查發(fā)現,我國科學博物館的專業(yè)技術人員目前遠達不到這一比例。參與調查的科學博物館工作人員中,博士學歷占比1%,碩士學歷占比7%,本科學歷占比60%,本科以下學歷占比32%。所調查的科學博物館中,四成以上的場館碩士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職稱的科普人才、專職講解及科普策劃與研發(fā)人才規(guī)模在10人以下(見圖2)。由此可見,我國科技館、科技博物館的人才結構存在不合理現象,碩士以上高學歷科普人才較為缺乏。

科學博物館人才結構不合理有著復雜多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國科普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和培訓機制尚待完善;另一方面在于人才激勵機制,大部分科技館和科技博物館工作人員工資待遇不高,缺乏激勵獎勵機制,人員流動性大,嚴重影響展覽教育活動的開展。尤其是市縣級的科普場館上述問題更為普遍,存在著人才“招不來、留不住”的困境。

3 新時期科學博物館發(fā)展路徑

我國正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科學博物館無論在數量發(fā)展還是質量提升上,都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提高,才能切實滿足提升公共文化水平的需要?!笆奈濉睍r期,實現服務范圍、標準、效果等方面的新水平,補短板、強弱項,是科學博物館高質量發(fā)展面臨的主要任務。圍繞貫徹實施《科學素質綱要(2021—2035年)》,科學博物館建設需拓展內涵與外延,實現跨界聯合,促進科學人文融合,切實服務提升公眾科學文化素質的目標。

3.1 跨界縱橫聯動,拓展科學博物館資源與服務功能

一是與文化、教育、科技、旅游等多部門聯動,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資源和服務體系。突出科學博物館的文化引領功能,融合HPS教育理念,實現與現代教育體系的嫁接,研發(fā)科學與人文相互融通的教育課程,打造科學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打通正規(guī)教育與非正規(guī)教育之間的壁壘,發(fā)揮科技館的價值引領作用,以更為靈活的形式對接學校教育。落實“雙減”政策,以科技館體系、科普教育基地為載體,建設科學教育資源匯聚平臺,搭建學校、家庭、社會與個人科學教育的融通渠道。開發(fā)面向中小學生放學后的科學課程及實踐活動,服務中小學科學教育需求,推動場館課程進校園,課堂教學進場館,實現科學博物館和學校的雙向互通,促進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整合和均衡供給,加強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培育;二是深化內容服務,拓展現代科技館體系社會教育功能。拓展科學博物館的區(qū)域服務功能,鼓勵省市級場館結合當地特色開展內容和資源建設,集成打造具有科學家精神傳承教育、前沿科技感知體驗、公共安全健康教育的多重服務基地;三是推動場館成為公眾參與科學的陣地,面向公眾開放場館論壇、課題研究、管理決策等服務。注重強化科學博物館的旅游、文化產業(yè)功能,促進研究成果服務公眾需求。

3.2 打通場館之間的壁壘,打造多方賦能的科學文化建設交流平臺

突破自然、科技、歷史、文化藝術等類型的博物館,動植物園、海洋館等科普教育基地,相關社會組織,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機構歸口限制,為科學博物館建設發(fā)展提供強力支撐。理念上,凝聚共識,全面關注人的綜合素質提升,形成創(chuàng)新融合、優(yōu)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共同發(fā)展目標。組織形式上,積極探索設施建設、資源開發(fā)、服務供給等方面的協作模式,以平臺促進交流合作,以項目促進共建共享,以活動促進協同聯動,建立各類場館資源與服務縱向貫通融合的新機制。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區(qū)以及一些重要城市群的公共科普設施要充分發(fā)揮示范和引領作用,加快構建大協作、大聯合的體系格局,實現科學博物館整體的高質量發(fā)展。管理機制上,發(fā)揮市場配置主體作用,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暢通資金多元渠道,以文化品牌、產業(yè)發(fā)展帶動場館建設投入。具體實踐中,以科技文化館聯合體建設為契機,推動科技館、博物館、文化館融合發(fā)展,打通科學與文化的硬邊界,重塑科技館與文化場館的展品設計理念,打通各類場館的展品界限,讓科技場館更具人文氣息,使文化場館的藏品和展覽科技味道更濃。共同研發(fā)一批科技與文化跨界融合的課程,掛牌一批科學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設立科技館與文化場館合作開放日,打造一批創(chuàng)新教育品牌活動。加強數字科學博物館建設,構建與現代科學博物館發(fā)展相適應的數據中心、虛擬展示和管理服務平臺。

3.3 重視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深化人才發(fā)展體制機制改革

一是根據科學博物館類別、設施、專業(yè)的工作性質、特點及其對于專業(yè)人才素質、技能的需求確定人才培養(yǎng)目標,制定科學博物館專業(yè)人才隊伍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突破學校教育、招聘管理、在職培養(yǎng)、評聘晉升等培養(yǎng)發(fā)展障礙,切實打通科學博物館人才發(fā)展通道。二是結合現有的專業(yè)科普人才培養(yǎng)經驗,如現行的“科普碩士”模式,加強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聯合培養(yǎng)高端科普人才,開展專業(yè)人才的繼續(xù)教育,重點解決理論與實踐結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人才隊伍問題。三是充分吸納社會力量,以科技志愿服務形式參與科學博物館服務,尤其為高校學生、資深科技專家和社會組織參與科學博物館服務提供機會、通道和保障。

參考文獻

[1]朱幼文,齊欣,蔡文東.建設中國現代科技館體系,實現國家公共科普服務能力跨越式發(fā)展[M]//程東紅,任福君,李正風,等.中國現代科技館體系研究[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3-17.

[2]中國科協.中國科協2020年度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EB/OL]. (2021-04-30)[2021-10-28]. https://www.cast.org.cn/art/2021/ 4/30/art_79_154504.html.

[3]趙洋,馬宇罡,苑楠,等.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回顧與展望[J].科普研究,2021(4):80-86.

[4]中國科協.中國科協2017年度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EB/OL]. (2018-07-01)[2021-10-28].https://www.cast.org.cn/art/2018/ 7/1/art_97_317.html.

[5]科技部.中國科普統(tǒng)計2020年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21:342-350.

[6]同[5]:41-45.

[7]習近平.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Museum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Outline of the National Scheme for Scientific Literacy (2021-2035)// WANG Ting, WANG Lihui

First-Author's Address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E-mail: wangting@cast.org.cn.

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public culture on the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museum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 In the new era, the implementation of Outline of the National Scheme for Scientific Literacy (2021-2035) and the projec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frastructure require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museums. To achieve this goal, science museums should be constructed from upgrading concept, science and humanities integration and strengthening human resources to serve the improvement of public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social civilization progress.

Keywords science museum, scientific literacy, public culture

作者簡介:王挺(1967—),男,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研究方向:科普理論與實踐,E-mail: wangting@cast.org.cn。

猜你喜歡
科學素質公共文化
基層群文隊伍人才建設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作用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對文化館人的要求
談初中生化學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
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設計研究
淺析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
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策略
基于公共文化建設的農村大眾傳播效果管窺
社會力量參與檔案公共文化服務路徑探究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人才隊伍建設
深化物理課程改革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質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