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摘要:故事教學對幼兒期語言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從故事教學對幼兒語言發(fā)展所起到的四個方面的價值進行了探索。
關(guān)鍵詞:故事教學、幼兒期、語言能力。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和和思維運轉(zhuǎn)的最重要形式,一個人語言發(fā)展的最重要時期就是在其幼兒階段?!吨改稀氛Z言領(lǐng)域中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為幼兒提供豐富、適宜的低幼讀物,經(jīng)常和幼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豐富其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進一步拓展學習經(jīng)驗。[1]而故事教學作為幼兒園中的一種重要教學形式,可以說它貫穿于幼兒的一日生活當中。大多數(shù)幼兒對故事都非常的感興趣,這就是通過故事來發(fā)展幼兒語言能力最有利的基礎(chǔ)和條件。
一、通過講故事訓練幼兒的語言感知能力
在給幼兒講故事時,一定要用清晰、準確的發(fā)音,使用普通話,以此來給孩子樹立學習、模仿的榜樣。并可以通過表情、動作和抑揚頓挫的聲音傳達故事中的情緒情感,讓幼兒體會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易于其直感知和學習。
其次,教師要盡可能的使用繪聲繪色的語言來講述故事。教師的語言是否富有感染力、吸引力,具體表現(xiàn)在:在講述故事的時候能用豐富的詞匯描繪出故事中的情景,并結(jié)合恰到好處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如:模仿生氣的大老虎時,眼睛瞪的大大的、圓圓的,眉毛緊緊皺在一起等;模仿活潑好動的小猴兒時,時而抓耳撓腮,時而左顧右盼。再使用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使幼兒根據(jù)教師語言的描繪仿佛“身臨其境”,在此基礎(chǔ)上又能展開想像,在頭腦里產(chǎn)生新的形象。即通過語言來感知故事,在故事中發(fā)揮想像,以此來訓練幼兒的語言感知能力。
最后,可根據(jù)具體情況,挑選故事中幼兒感興趣且可游戲的情節(jié),結(ji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故事表演,并根據(jù)幼兒個體差異分配角色,使每個幼兒都能擔當一個自己能勝任的小角色,在自已原有的語言感知水平上有所提升,也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游戲過程中發(fā)展語言感知能力。3~6歲的幼兒處在生理和心理成長的重要時期,他們好奇心強、喜歡模仿。在選擇優(yōu)秀的故事作品時,不僅要考慮故事中語言的優(yōu)美、生動、形象,內(nèi)容更要貼近幼兒生活,易于幼兒理解,并且能夠引起幼兒的興趣。
二、通過講故事豐富幼兒的詞匯
教師生動的語言、夸張的動作、幽默的手勢可以幫助孩子理解一些淺顯的,常見的詞語。例如,在繪本《水果跑啊跑》中教師用夸張的動作幫助孩子理解各種動詞,通過讓幼兒自由嘗試表現(xiàn)這些動詞,這樣,以后幼兒在生活中就可以主動運用這些詞語。當然,故事中還會出現(xiàn)一些生僻的、抽象的、幼兒難以理解的詞語。這時候,教師可以簡化為兒童似的語言,如果幼兒年齡較小,理解能力較弱時,教師可以避繁就簡;如果是大班的孩子,那么故事中可以增加與孩子的交流,通過讓孩子想一想,說一說,或者填充一些修飾詞語,增加孩子的詞匯量。
三、通過講故事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1.故事可以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
借助餐前餐后、離園前、午睡前等這些瑣碎的時間,給孩子講故事,不僅可以穩(wěn)定孩子的情緒,組織好孩子,還可以有效的培養(yǎng)幼兒的傾聽習慣。良好的傾聽習慣,是為幼兒的終身學習、語言交流奠定基礎(chǔ)。曾經(jīng)班上有一個小男孩,特別喜歡打斷別人說話,而且發(fā)言時從不舉手,這讓老師很是苦惱;后來有一段時間,這個孩子有了很明顯的進步,在和家長交流時得知,媽媽每天都會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在每天的堅持和引導下,讓孩子知道打斷別人說話是不禮貌的行為,認真傾聽別人說話才是尊重別人的表現(xiàn)。
2.通過故事培養(yǎng)幼兒模仿能力,理解故事中的常見詞語。
教師在描述故事中的情景時,可以借助夸張的語言、手勢、動作,通過讓幼兒模仿,給幼兒鍛煉的機會。比如當講到傷心的事情時,應該眉頭緊皺,用哽咽的語言;當發(fā)生危險時,要注意情緒的變化;當遇到大灰狼時,要粗聲粗氣,讓幼兒仿佛身臨其境……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家里,教師和家長要鼓勵幼兒對不同的語音語調(diào)、豐富的神態(tài)表情和夸張的動作進行模仿,讓幼兒明白什么樣的故事最動聽,什么樣的故事最能引人入勝。
四、故事促進幼兒的意志品質(zhì)和審美情趣
現(xiàn)在的小朋友從出生開始就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被全家人捧在手心里,不讓做這個不讓做那個,所有的事情都由家人包辦。因此,很多孩子養(yǎng)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到了幼兒園以后,就會發(fā)生這種情況:不會自己吃飯、不知道什么時候上廁所、接受不了老師的批評、沒有挫敗感,遇到困難就只會哭,不能夠正確面對自己的錯誤。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意志品質(zhì),做一個敢于接受批評、做事有耐心、堅持不懈的小朋友,我經(jīng)常給幼兒講《龜兔賽跑》、《愚公移山》等故事,對幼兒進行意志品質(zhì)的教育,通過具體的故事內(nèi)容和生動的講述,幼兒能夠直觀感受里面的情節(jié),并在講完以后和幼兒一起談談自己的想法,使幼兒真正從故事中理解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堅持,不能今天想學這個,明天要做那個;遇到挫折與失敗時,要勇敢面對,下次繼續(xù)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
故事的表現(xiàn)形式有很多,童話故事就是小朋友從小接觸最多的一種,幼兒在童話故事中,感受童話世界所帶來的美妙,充分發(fā)揮了幼兒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如童話故事《白雪公主》中,小朋友都非常喜歡美麗、善良的白雪公主,而相反的,老巫婆這個人物卻沒有人喜歡,因為小朋友們都知道,老巫婆是壞人,非常的兇狠。因此在故事表演中也曾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們都爭先恐后的要扮演小矮人、白雪公主、王子的角色,而當我問誰來扮演老巫婆時,一個舉手的也沒有。原因很簡單,小朋友能從故事中辨別好人與壞人,有了自己的審美情趣。又如故事《會滾的汽車》,幼兒對狡猾的狐貍一點都不喜歡,對可愛善良的小公雞、小鴨、小鵝總是特別的喜愛,甚至對充滿正義的大木桶也非常崇拜。以上的案例我們不難看出,故事對孩子的審美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