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建波
摘要:養(yǎng)成教育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好的習慣和行為甚至可以決定孩子的未來。孩子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本文對養(yǎng)成教育視角下如何開展家校共育進行了研究,指出了養(yǎng)成教育和家校共育的概念和當前家校共育存在的問題,認為可以通過家校共同制定養(yǎng)成教育的計劃、增加家校溝通頻率和充實家校共育的內容來實現學生的行為養(yǎng)成教育。
關鍵詞:養(yǎng)成教育;家校共育;人才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養(yǎng)成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養(yǎng)成教育需要的時間比較長,需要家長和老師付出較多的耐心,但是它決定著孩子的一生。好的行為和習慣是孩子終身受益的財富,學校和家庭應該聯合起來,共同為學生的行為養(yǎng)成做出更多努力。
一、養(yǎng)成教育和家校共育的概念
養(yǎng)成教育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它重視學生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等的培養(yǎng),是新的教育模式下的要求。養(yǎng)成教育不僅重視學生課上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如學生在上課的時候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認真寫作業(yè)等壞習慣的糾正,同時也包括課外習慣的養(yǎng)成,如學生的隨地扔紙屑、亂扔瓜皮等不文明行為的糾正。另外,養(yǎng)成教育不僅是學校教師的責任,同時也需要家長配合,需要共同做好學生良好習慣養(yǎng)成的監(jiān)督。
家校共育的概念是由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他認為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同時也是家庭的責任,家庭和學校是兩個教育者,家校共育綜合了家庭和學校的力量,雙方共同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且有效的教育。
二、當前家校共育存在的問題
(一)家長的重視程度不夠
在當前的家校共育中,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首先,家長對孩子的養(yǎng)成教育不夠重視。家長認為將孩子送到學校后就是學校的事情,學生的學習和行為習慣都應該由老師負責。學生的壞習慣、壞毛病都是因為老師管理不善造成的。這種偏頗的看法導致在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過程中困難重重。其實,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是一個連貫的、系統(tǒng)的工程,需要家長和老師、學校的共同努力。當學生回到家以后,家長應該及時糾正孩子錯誤的行為習慣,當學生在學校中表現出一些錯誤的行為習慣后,老師要及時與家長和孩子溝通,避免孩子在學校里表現得像個乖寶寶,回到家以后卻是一個熊孩子。家長要提高對孩子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視程度,教師也要及時反饋。
(二)家校溝通頻率較低
目前,在家校共育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家校溝通頻率較低的問題,很多家長由于工作忙,大部分時間都將心思放在工作上。較少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部分家長將孩子托付給父母來帶,父母雖然非常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但由于他們的年齡較大,對手機、電腦等通訊設備不太了解,也較少與學校中的老師溝通孩子的行為表現等情況,因此,學校和孩子的監(jiān)護人實際上的溝通頻率較低。尤其是在一些偏遠地區(qū),很多家庭對孩子在學校的行為表現只是問一句而已,并不是特別關心孩子偏頗行為出現的原因和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導致家校共育只是一張皮,沒有實際內容。
三、養(yǎng)成教育視角下開展家校共育培養(yǎng)人才的策略
(一)家校共同制定養(yǎng)成教育的計劃
要想在家校合作的情況下,實現孩子的養(yǎng)成教育,首先家校需要共同制定養(yǎng)成教育的計劃,經常溝通孩子的基本情況。在共同制訂養(yǎng)成計劃的時候,家庭和學校首先需要明確孩子的基本情況和當前行為習慣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改變計劃。此時,學校和家庭就具備了共同的目標,針對學生在家庭和學校中的表現,教師和家長也有可以溝通的共同語言。針對學生每一階段的變化,雙方及時進行反饋,可以提高家校之間的合力,讓老師和家長都有信心,實現孩子行為的改變。
(二)增加家校溝通頻率
增加家校溝通頻率,也是雙方共同開展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策略。首先,學生家長要端正認識,不要將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也要每天抽出一部分時間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和身體健康,經常與老師進行溝通和反饋,準確把握孩子的細微變化。其次,家庭和學校要變革溝通的方式,除了可以互相打電話之外,還可以利用微信、QQ或者微博等通訊工具進行溝通,有條件的家長和學??梢赃M行當面交流。學校也可以舉辦家長座談會,定時定期反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甚至可以舉辦親子活動,如共同參加學校大掃除加強孩子和父母的親密關系,通過各種方式來實現家庭和學校的互動,以此來促進養(yǎng)成教育的實現。
(三)充實家校共育的內容
家校共育要有具體充實的內容,才能夠讓養(yǎng)成教育變成現實,而不是紙上談兵。傳統(tǒng)的家校共育模式更多的是圍繞著學生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成績,當學生在學校中打架或者有其他不好的行為習慣,教師會將情況反饋給家長,如果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好,家長和教師也會及時進行溝通,討論學習不好的原因。這種養(yǎng)成教育僅僅局限在成績和錯誤的行為改變上。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家校合作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品質養(yǎng)成,幫助學生培養(yǎng)獨立自主的能力,重視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家長有意識地在家庭中給孩子灌輸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并以身作則,有條件的可以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進行獨立探究。教師也要將培養(yǎng)目標向這方面轉化,以應對新的教育形式和社會要求。
參考文獻
[1]周在芬;“互聯網+”形勢下家校共育模式實踐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年12期.
[2]魏宏舜;精誠而齊心 協力以致遠——對家校共育共建工作的幾點思考[J];甘肅教育;2018年06期.
[3]張剛;校合作,共育新人——寶山區(qū)高境二小家長志愿者活動展示[J];上海少先隊研究;2015年01期.
[4]莫超英;家校共育之我見[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三卷)[C];2015年.
[5]廖小文;淺談家庭教育對農村小學生良好生活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性[A];2018年“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C];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