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曉穎
(吉林農業(yè)科技學院學生工作處,吉林 132101)
2019年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COVID-19)暴發(fā),我國緊急采取了嚴格的全民居家隔離、線上辦公等管控措施,給世界人民爭取了更多的疫情防控經驗和珍貴的防控時間。但是這場疫情因為世界各國文化差異,防控措施和方法不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災難和危機,給各國人民造成了心理的恐慌,經濟和政治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沖擊,產生了一定的心理問題[1]。為了切實做好疫情期間學生心理防控工作,教育部成立了疫情防控心理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疫情防控期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修訂了疫情危機干預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和維護,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維護和諧穩(wěn)定局面[2-3]。
大學階段對于學生來講,無疑是人生全方面發(fā)展的時期,是收獲友情、愛情以及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時期。而新的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階段,大學生由此引發(fā)了自卑、焦慮、孤獨、恐慌、苦悶等感受,更有嚴重者產生了抑郁情緒。大學生在對疫情的恐慌下,不僅要建立正確的三觀,順利完成學業(yè),還要運用豪豬哲學和諧友好相處、互相理解,建立抱團取暖且舒適的人際關系,掌握為人處世的原則。
大學生屬于一個從青年期向成人期轉化的過渡時期,身心發(fā)展和各種能力都有待提高。長期隔離引起的不適,會使學生的自我管理、自身維護、自我認知以及認知事物能力都面臨著巨大的考驗。給大學生的心理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和沖擊,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1.2.1 作息時間紊亂、睡眠障礙引發(fā)的心理障礙 超長假期導致學生作息紊亂,管理自己的能力不足,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導致大學生同情與恐懼心態(tài)并存,進一步引發(fā)大學生的恐慌和擔心[4]。焦慮恐慌等負面情緒或許對于疫情防控是把雙刃劍,但過大的負面情緒會導致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等[5]。
1.2.2 情感不穩(wěn)定引發(fā)的苦悶彷徨 被動隔離的時間越長,見面互訴衷腸的機會就越少,很多事情憋悶在心,無人可訴;對著手機的發(fā)泄遠遠比不了線下的互動交流。隨著很多地區(qū)的解禁,有研究和實驗證明很多情侶因為相互隔離造成了互不信任,矛盾激增,焦慮煩悶,甚至達到了分手的邊緣。
1.2.3 學習習慣和方式改變帶來的壓力 各地復學再三拖延,自制力差的大學生變得拖沓,整天打游戲、刷疫情信息和無用的短視頻,導致學生無暇投入到自主學習和鉆研課題中,上課“撞鐘”,課后對付作業(yè),價值感偏低、后悔自責、患得患失、焦慮失眠、自我否定。使得大學生身心俱疲,自身的能力發(fā)展受到嚴重的限制。
每年假期學生都能參加拜訪親戚和朋友聚餐等活動,但由于疫情,正常的社交需要得不到滿足,在家又必須面對父母甚至祖父母的管理,導致大學生的情感得不到充分釋放和表達。隨著隔離時間的逐漸延長,學校開學后有的高校采取半封閉管控措施,學生無法自由出入校園,加上每天收看的疫情信息,壓抑的情緒導致不計后果的表達,表現(xiàn)為喜怒無常、煩惱狂躁,內向壓抑的學生,甚至選擇在沉默中爆發(fā),嘗試暴力解決問題。
1.4.1 大一新生的積極適應困難 許多學生在上大學之前對集體生活幾乎沒有經驗,看待事物的視野和格局不同。防疫環(huán)境又給本就不適應的大一新生帶來了對大學的不完全認識。因此,學生不能積極適應大學生活。他們對大學四年的不確定性充滿恐懼,對自己的職業(yè)認知也會有一定的片面性。容易造成學生的恐慌,對學生的未來成長和發(fā)展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6-7]。
1.4.2 畢業(yè)生學習、就業(yè)的壓力 疫情對當年的應屆畢業(yè)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實驗、論文、考研和公招考試的準備、就業(yè)的壓力等,無時無刻不充斥著大學生的生活,專業(yè)的發(fā)展、人生意義的思考以及就業(yè)前景,未來的就業(yè)選擇等問題都時刻困擾著大批畢業(yè)生。
1.4.3 大二、大三學生的發(fā)展焦慮 大二、大三學生還不成熟,看不準人生目標和規(guī)劃,加之疫情影響,看到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困難,心中對于未來感到茫然無所適從,嚴重影響正常學習和生活,對未來發(fā)展充滿焦慮。
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對大學生心理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學校要聯(lián)合家庭和社會及時關注和管理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心理安全,做到“三提前”,即提前發(fā)現(xiàn)、提前干預、提前治療,防患于未然。
針對突發(fā)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高校應積極探索和構建獨立有特色的網絡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保障大學生身心健康。
2.1.1 開展動態(tài)心理普查 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及狀況,篩選危機個體,類似身體的“核酸檢測”,積極探索大學生在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下思想和心理上的變化軌跡,并對其原因加以分析,及時開展心理援助服務,進行心理危機干預,更好地引導大學生科學認識、正確應對疫情[8]。
2.1.2 開展網上心理咨詢服務 第一時間分批、分地區(qū)對需要幫助的學生進行專業(yè)心理輔導,糾正錯誤觀念,構建資源,尋找希望,幫助大學生積極應對疫情,緩解不安、擔憂、緊張、恐慌等不良情緒。疫情期某高校開展了高風險、低風險地區(qū)等5個不同層次的QQ和微信心靈互助群,及時開展了有溫情、溫度、溫暖的心理咨詢服務。
2.1.3 開展疫情特色課程 開展全國性思想政治名家課程、心理課、心理講座、心理咨詢和具有網絡特色的疫情防控等心理答疑課程和活動,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教會學生自助。要幫助大學生規(guī)劃和調整隔離期的學習和生活,努力學習和掌握相關有效的自我保護策略和方法,讓大學生重新認知自己,重新認識危機事件,并對如何應對當前和控制未來類似危機情況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重新適應生活。
充分利用網站、微信公眾號、QQ微博平臺等網絡資源,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紅色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目標,傳播正能量,積極應對疫情。要培養(yǎng)學生接受和理解情感和情緒的能力,找出情感情緒背后的真實需要,從潛意識的流動上升到意識的自覺,不斷在意識中表現(xiàn)客體的自我和主體的自我,促進自我意識的成長;塑造愛和規(guī)則,促進其人際交往經驗的增長;強化生命教育,促進生命價值的成長。
加強對大學生家國情懷、家國格局、家國境界的培養(yǎng),不斷增強大學生的四個自信,使他們對中國文化有堅定的信心,相信中國速度、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在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斗爭中,人民網和全社會形成了育人的整體氛圍[9]。如:人民網與教育部社會科學司聯(lián)合組織的“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課”,取得了強烈的反響。師生積極收看收聽,統(tǒng)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識。學校組織教師和學生一起共同積極探索教育教學的云端新模式;騰訊會議、Zoom、城市、農村、高樓大廈、山間小路形成了學生、教師、學校三方的遙相呼應,真情互動,高校輔導員、思政導師、專業(yè)導師共同在抗擊疫情中進一步深化了“大思政”育人格局,共同為學生解決實際困難,有效地促進了大學生思想的凈化和升華。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強有力的領導以及人民至上的理念,進一步增強了對黨和政府的信任與擁護,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進一步堅定了社會主義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
聯(lián)合思政其它載體,營造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心理育人空間。如吉林某高校易班,集思想、心理教育、教育教學、生活服務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實名制綜合性學生網絡互動社區(qū),激發(fā)大學生內在的自身資源,使他們保持健康的心理。同時也彌補了單純心理育人空間的局限性,進一步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無聲的目的。
在特殊時期,學生心理問題有可能集中爆發(fā),需要心理援助和咨詢的人數(shù)會增加,高校要認清形勢,做好資源融合,校內充分發(fā)揮心理委員學生朋輩輔導、心理輔導員和心理教師的力量優(yōu)勢,同時聯(lián)合體育教師和校醫(yī),做好戶外體育活動和鍛煉,普及好醫(yī)學常識,適當運用中醫(yī)理論,加強身心理論學習。校外要集中本地高校甚至國內高校資源共享,提前做好工作預案和準備。學校與學校之間,學校與社會之間也要聯(lián)合起來,如醫(yī)院、社會團體和社會心理公益組織、社會心理援助熱線及平臺,充分整合資源, 疑難問題相互支援,共同化解。同時針對性地開展疫情期心理健康專業(yè)培訓,增強專業(yè)教師隊伍自身的心理健康維護和管理能力。
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期間,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響。心理問題多發(fā),精神障礙的發(fā)病數(shù)量、嚴重程度也比以前更嚴重。且由于學生求助意識不佳,導致高校心理教育側重危機干預和自殺預防壓力會因此加大,效果也不一定很好。筆者建議各高校,盡快制定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科學規(guī)范的工作方案,提高領導的重視程度與組織力度,快速完善工作機制,多措并舉,預防為主,以微信、QQ、易班平臺等現(xiàn)代通訊手段與學生加強溝通,以校內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導師負責制為基礎,充分發(fā)揮校內外專業(yè)人才的力量,重視與家庭和社會的溝通與合作,合力做好大學生全員普測、心理動態(tài)監(jiān)測和線上線下的防護知識宣傳教育,做好心理輔導、心理援助與積極心理教育管理和維護工作,增強大學生的心理彈性,為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保駕護航,為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實效性提供可行性范例,為國家防疫工作的最終勝利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