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娥
特發(fā)性肺間質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為臨床常見的慢性炎癥性肺疾病,以普通型間質肺炎為主要病理改變,隨疾病進展,可逐漸損害患者肺功能,嚴重時可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F(xiàn)階段,關于IPF 的治療尚無特效藥物,多采用抗炎、抗纖維化藥物治療,吡非尼酮為臨床常見小分子抗纖維化藥物,在預防及治療肺纖維化及其他器官纖維化方面具有明顯作用[2]。潑尼松為糖皮質激素,具有良好的抗炎效果[3]。另有研究指出,乙酰半胱氨酸在抗氧化、抑制纖維化發(fā)展方面效果顯著[4]?;诖耍撗芯坎捎靡阴0腚装彼?、吡非尼酮聯(lián)合潑尼松治療IPF 患者,旨在觀察其對患者肺功能及肺間質纖維化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2 月于筆者醫(yī)院接受治療的85 例IPF 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入選者分為對照組(42 例)與觀察組(43 例)。觀察組中男24 例,女19 例;年齡39~72 歲,平均(58.21±3.47)歲;體質量指數(shù)18~26 kg/m2,平均(22.06±0.68)kg/m2;病程9 個月至6 年,平均(3.02±0.75)年。對照組中男23 例,女19 例;年齡38~73 歲,平均(58.17±3.52)歲;體質量指數(shù)18~26 kg/m2,平均(22.12±0.65)kg/m2;病程10 個月至7 年,平 均(3.06±0.71)年。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對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IPF 相關診斷標準[5];(2)病程超過6 個月;(3)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對實驗藥物過敏者;(2)合并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等其他肺部疾病者;(3)近3 個月接受免疫抑制劑或糖皮質激素治療者。
1.3 方法2 組均給予吸氧、平喘、化痰等常規(guī)對癥治療。
1.3.1 對照組 給予吡非尼酮+潑尼松治療,口服吡非尼酮(北京康蒂尼藥業(yè),生產批號20181109,規(guī)格:200 mg/粒)初始劑量200 mg/次,3 次/d,2 周后調整藥物劑量為400 mg/次,3 次/d,3 周后調整藥物劑量為600 mg/次,3 次/d,而后按照此劑量持續(xù)治療;口服潑尼松(河南圣嘉藥業(yè),生產批號20181206,規(guī)格:5 mg/片)10 mg/次,3 次/d,4 周后調整藥物劑量為5 mg/次,3 次/d,8 周后調整藥物劑量為5 mg/次,1 次/d,而后按照此劑量持續(xù)治療。連續(xù)治療6 個月。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口服乙酰半胱氨酸(海南贊邦制藥,生產批號20181124,規(guī)格:0.6 g/片)600 mg/次,3 次/d。連續(xù)治療6 個月。
1.4 評價指標(1)肺功能:采用德國耶格肺功能測試儀測定患者治療前、治療6 個月后肺功能指標,包括一氧化碳彌散量(DLco)、動脈血氧分壓(PaO2)。(2)肺間質纖維化指標:采集2 組治療前、治療6 個月后空腹靜脈血3~4 ml,以2700 r/min 的轉速離心15 min,分離血清,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2 組肺間質纖維化指標,包括透明質酸(HA)、Ⅲ型膠原(Ⅲ-C)、Ⅳ型膠原(Ⅳ-C)水平。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 檢驗,以(%,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 組治療前、治療6 個月后肺功能比較治療6 個月后,2 組DLco、PaO2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 組治療前、治療6 個月后肺功能比較()
表1 2 組治療前、治療6 個月后肺功能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2 2 組治療前、治療6 個月后肺間質纖維化指標比較治療6 個月后,2 組HA、Ⅲ-C、Ⅳ-C 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 組治療前、治療6 個月后肺間質纖維化指標比較(,μg/L)
表2 2 組治療前、治療6 個月后肺間質纖維化指標比較(,μg/L)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IPF 常見分型以纖維細胞聚合、炎癥細胞浸潤為主要病理改變?,F(xiàn)階段,IPF 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肺上皮細胞損傷、異常增生、異常修復等因素有關[6]。IPF 發(fā)病率雖較低,但其致死率較高,因此積極采取有效的治療干預尤為重要。
吡非尼酮屬多效抗纖維化藥物,是臨床治療IPF 患者的常用藥物,該藥可對多種炎癥因子生成產生抑制作用,同時可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表達,起到減少纖維細胞增殖、細胞外基質沉積作用,進而降低膠原纖維細胞水平,發(fā)揮抗纖維化作用[7,8]。潑尼松為臨床常用的糖皮質藥物,可對締結組織增生產生抑制作用,降低細胞膜、毛細血管壁通透性,減少炎性滲出,同時還可抑制組胺及其他毒性物質生成與釋放,發(fā)揮良好抗炎、免疫抑制作用,從而改善患者臨床癥狀[9]。該研究采用乙酰半胱氨酸、吡非尼酮聯(lián)合潑尼松治療IPF 患者,結果顯示,治療6 個月后,2 組DLco、PaO2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提示聯(lián)合治療方式可有效改善IPF 患者肺功能。究其原因在于,乙酰半胱氨酸屬抗氧化藥物,可發(fā)揮半胱氨酸清除體內自由基,減少細胞內基質形成,起到間接抗氧化作用,從而減少纖維細胞增生;此外,乙酰半胱氨酸還可對粘蛋白產生分解作用,降低痰液稠度,減少炎癥因子釋放,減輕炎癥反應,抑制肺部纖維化發(fā)展,從而改善患者肺功能[10,11]。乙酰半胱氨酸與吡非尼酮、潑尼松聯(lián)合用藥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進一步提升臨床療效。
肺纖維化為IPF 患者重要病理改變,HA、Ⅲ-C、Ⅳ-C 為細胞外基質主要成分,是反映肺纖維化程度與肺組織膠原蛋白合成的重要指標,當上述指標不斷升高時則提示肺纖維化嚴重[12]。該研究通過對上述指標檢測,結果顯示,治療6 個月后,2 組HA、Ⅲ-C、Ⅳ-C 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提示乙酰半胱氨酸、吡非尼酮聯(lián)合潑尼松治療可有效減輕IPF 患者肺纖維化程度。分析其原因為:乙酰半胱氨酸進入人體后可迅速脫去乙?;?yōu)榘腚装彼幔腚装彼崾沁€原型谷胱甘肽的前體,能夠滅活活性氧,穩(wěn)定細胞膜結構,增強抗氧化物水平[13];此外,乙酰半胱氨酸可通過降低轉化生長因子-β 水平打破纖維化過程中的細胞因子瀑布反應,進而緩解甚至阻斷肺間質纖維化進程。
綜上所述,IPF 患者采用乙酰半胱氨酸、吡非尼酮聯(lián)合潑尼松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及IPF指標,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