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麗
(黑龍江大學應用外語學院,哈爾濱 150080)
提 要:本文是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評價理論為分析框架,以政治文獻翻譯中譯者的主體性為研究對象,基于漢、英對應政治文獻語料庫展開的一項研究。 通過對比漢、英互譯中譯文與原文在態(tài)度、介入和級差系統(tǒng)內選擇的異同,揭示評價理論視角下政府文獻翻譯中不同譯向譯者的主體建構方式。 研究發(fā)現,在漢譯英中,譯者的主體性主要借助可靠性、估值性、斷言、數量、品質、過程和聚焦等范疇在原文與譯文中選擇的差異體現;在英譯漢中,譯者的主體性主要借助對立、接納、數量、體積、品質、過程和聚焦等資源在原文與譯文中的不同選擇實現。 在評價理論視角下,在不同譯向的政治文獻翻譯中,譯者主體性的體現方式不同。
政府文獻翻譯是傳播一個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政治立場的重要媒介,盡管譯文受到翻譯目的、譯語文化、譯語讀者等多方面的限制,但此類翻譯的基本要求是譯文要準確反應原文的思想內容。 在譯文內容準確的基礎上,譯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譯語環(huán)境中對譯語讀者進行主體建構。 評價范疇作為譯者主體建構的重要資源,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必然考量。 但目前從評價理論視角,分析政府文獻翻譯的研究并不多見,基于語料庫對政府文獻翻譯中源語向譯語轉換時評價資源再選擇的研究則更少。 為此,本文嘗試以Martin 和White (2005)的評價理論為分析框架,以北京師范大學功能語言學研究中心彭宣維教授主持研發(fā)的“漢英對應評價意義語料庫中漢英對應政治文獻子語料庫”中的文本為語料,分析政治文獻漢譯英和英譯漢過程中,原文與譯文評價意義建構的異同,探究政府文獻翻譯中譯者如何通過評價資源的選擇建構主體性。
評價理論是人際意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從態(tài)度、介入和級差3 個子系統(tǒng)考察說話人的情感態(tài)度、主體間關系和意識形態(tài)。 依據Martin 和White(2005:42 -153),這3 個子系統(tǒng)內都有不同精密度的類別劃分,在最精密的類別上共涉及26類子范疇,詳見表1。
表1 評價系統(tǒng)(基于Martin & White 2005)
態(tài)度子系統(tǒng)分為情感、判斷和鑒賞。 情感體現主體的情感反應;判斷是基于一定的倫理道德和社會規(guī)約對行為的評判;鑒賞則是對事物或現象魅力、結構的平衡性與價值的評價(Martin,White 2005:43 -90)。 情感包括意愿性、愉悅性、滿意性和安全性。 判斷包括社會評判和社會約束。 社會評判又可細化為態(tài)勢性、能力性和可靠性。 社會約束又分為真誠性和恰當性。 鑒賞包括反應性、平衡性和估值性。
介入系統(tǒng)關注說話者參與話語的方式。 依據語篇中對話空間的縮放,分為收縮和擴展性介入。收縮性介入包括否認和公告兩個子系統(tǒng)。 其中否認又分為否定和對立;公告包括認同、斷言和引證。 擴展型介入包括接納和歸屬,歸屬又分為宣稱和疏離。 另外,介入系統(tǒng)關注聲源的問題,人們在使用語言表達態(tài)度的時候,是單刀直入、直陳所思,還是假借他人的觀點、思想或立場,間接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或立場(王振華路洋2010:52),即相關意見的來源是“說話者”還是“外人”(張冉冉2015:13)。 如果意義的來源是說話者,則屬于內部聲源,如果相關意義來自“外人”,則是外部聲源。 介入系統(tǒng)內的否定、對立、認同、斷言和接納屬于內部聲源,引證、宣稱和疏離是外部聲源。
“級差是基于類型學( typology) 視角的等級意義模式” (岳穎2012:84),調節(jié)態(tài)度的強弱和語篇中主體介入的程度,體現主體對“語義梯度”的判斷。 它在兩個維度發(fā)揮作用:一是對強度或數量的評估;二是對典型性或精密性的評估。 前者稱為語力,后者稱為聚焦(Martin, White 2005:137)。 語力系統(tǒng)包括量化和強化兩個子系統(tǒng)。 量化又分為數量、體積和跨度;強化分為品質和過程。
評價系統(tǒng)在建構語篇態(tài)度、價值取向和主體關系的同時,也在建構作者與潛在讀者的關系、讀者的主觀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 對于翻譯而言,譯者不僅需要立足于原文的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同時也需要基于翻譯目的和譯語文化,在主體認知的基礎上,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重新定位讀者,而評價資源則是譯者實現讀者再定位的重要手段。
本文的語料來自“漢英對應評價意義語料庫”中的“漢英對應政治文獻子語料庫”,該語料庫包括漢語原文及英語譯文和英語原文及漢語譯文兩個子庫。 漢語原文及英語譯文子庫包括8 篇漢語原文及與其對應的8 篇英譯文,即十六大報告、中國的兒童狀況、中國的計劃生育、中國的糧食問題、中國的宗教信仰自由狀況、中國婦女的狀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和關于中美貿易平衡問題;英語原文及漢語譯文子庫包括4 篇英語原文政治文獻及與其對應的4 篇漢譯文,即布什國情咨文、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美國經濟和獨立宣言。
語料的對比分析從兩個維度展開:漢語原文與其英譯文的對比分析和英語原文與其漢語譯文的對比分析。 評價范疇的信息檢索工具為UAM2.0。數據統(tǒng)計軟件是SPSS17.0,行文中限于篇幅,僅呈現交聯(lián)表的統(tǒng)計結果,其中計數行體現原始頻率,殘差行是調整后的殘差值。
本部分的語料來自漢語原文—英語譯文子庫。 從數據統(tǒng)計結果來看,原文與譯文在評價范疇的使用上存在差異。 卡方檢驗結果顯示,原文與譯文的差異顯著,p<.01。
表2是漢語原文—英語譯文與態(tài)度范疇的交聯(lián)表。 譯文與原文相比較,除意愿性外,其它態(tài)度范疇的頻率都有所變化。 且調整后的殘差值顯示,原文與譯文在可靠性與估值性兩個子范疇上存在顯著差異,調整后殘差絕對值分別為3.1 和2.0,大于1.96,在p<.05 的情況下,差異顯著。從調整后殘差值的正負來看,英譯文中可靠性資源的比例顯著高于它們在漢語原文中的應用;估值性資源的比例顯著低于它們在漢語原文中的應用。
表2 漢語原文—英語譯文與態(tài)度范疇
可靠性是依據群體共同的評價準則,對人或其行為可靠性的評判,這種評判直接影響被評判人在群體中的威望。 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傾向于選擇可靠性社會評判資源自然化讀者對政府行為的判斷,提升受眾對政府的認可和信任,喚起積極評價。
估值性是對事物或現象的價值評價。 與判斷意義相比,鑒賞評價的對象通常是無意識的客體。漢語原文中估值性鑒賞資源的應用比例顯著高于在英譯文中的應用,說明英譯文中對無意識客體的主觀評價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可減少譯文的主觀性,增強客觀性。
從漢語原文與英語譯文在態(tài)度系統(tǒng)內的選擇來看,在政治文獻的英文翻譯中,譯者通常采用兩種策略:一是通過增加對主體或主體行為可靠性的判斷來自然化讀者的判斷,以提升受眾對政府的認可和信任;二是通過減少對無意識客體的價值評價來增加信息的客觀性。
卡方檢驗結果顯示,英語譯文與漢語原文在介入資源的使用上具有顯著差異,p<.01。 表3的調整殘差行顯示:對立、認同、否定、斷言、宣稱和疏離6 個范疇調整后殘差絕對值大于1.96,說明在這些范疇上,原文與譯文的差異顯著,p<.05;引證和接納兩個范疇的殘差絕對值小于1.96,在p<.05 的情況下,原文與譯文在這兩個范疇上差異不顯著。 從調整后殘差值的正負可判斷,與原文相比,在政治文獻的英譯文中,否定、對立、認同、宣稱和疏離5 個范疇的比率顯著降低,而斷言的比率卻顯著升高。
表3 漢語原文—英語譯文與介入范疇
從聲源的歸屬上看,斷言是內部聲源,表達說話者自身的觀點和態(tài)度,即“說話者運用語言資源強勢干預或插入當前語篇,堅持相關命題的正確性和價值性,并暗示任何不同或反對意見都將付出更大的人際代價”(張冉冉2015:87)。 政治文獻中的主體通常不是以個體的形式出現,而是相應的黨政機關,站在國家政治、經濟立場上發(fā)聲,代表國家的整體形象和利益。 為此,對于政治文獻的外宣翻譯來講,譯文中斷言的大量使用是顯化主體身份、權勢關系的有效手段,是對主體立場、觀點的一種彰顯。 另外,譯文中宣稱和疏離的應用比率顯著低于它們在原文中的應用比率,二者均屬于擴展性介入。 擴展性介入比例的縮減是英譯文的對話空間在縮小。 此外,這兩個范疇屬于外部聲源,二者在譯文中應用比率的下降以及內部聲源斷言范疇應用比率的升高,都表明政治文獻的英譯文更傾向于直接表達主體的觀點和態(tài)度。
級差意義體現的是同一語義范疇內,語義的不同梯級。 作用是在語義范疇內建構對話空間,加強與受話者的意義協(xié)商。 卡方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漢語原文和英語譯文在級差范疇選擇上的差異顯著,p<.01。 從級差的應用頻率來看,英語譯文中級差范疇應用的數量降低。 總體而言,英譯文與漢語原文相比,通過級差意義建構對話空間的可能性降低,同時意義的可協(xié)商性也降低。
表4中調整后殘差值顯示:數量、品質、過程和聚焦4 個范疇調整后殘差絕對值大于1.96,原文與譯文在這4 個方面的應用上差異顯著,p<.05。同時,基于調整后殘差值的正負判斷,漢語原文中數量范疇應用的比率顯著高于其在英語譯文中的應用比率;品質、過程和聚焦的應用比率則顯著低于其在英語譯文中的應用比率。
表4 漢語原文—英語譯文與級差范疇
針對數量范疇在漢語原文與英語譯文中的應用情況,在語篇中檢索發(fā)現:漢語原文中數量范疇在翻譯的過程中存在被省略的現象,即原文中以舉例+數量范疇體現的形式,在英譯文中以窮盡式列舉體現;同時在漢譯英的過程中存在數量范疇向跨度范疇轉移的現象,這使譯文數量范疇的觀測頻率和應用比率下降。 例如:
①在中國,全國性的宗教團體有中國佛教協(xié)會……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等。 / /China has the following national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and China Christian Council.
②……用于兒童的食品、衣著和其他必需品的開支很少。 / /... and only a small part is used for buying food...
在例①中,數量范疇“等”表示,除列舉出來的協(xié)會還有其它協(xié)會的存在,在譯文中這種“約等”的概念被省略,而是以窮盡列舉的形式出現,體現信息的精準性。 在例②中,數量范疇“很少”在翻譯的過程中發(fā)生轉移,轉變?yōu)轶w積范疇。 也就是說,漢語原文與英語譯文中建構對話空間的策略不同:漢語原文傾向于應用量化的數量范疇;而英語譯文傾向于應用強化的品質和過程以及聚焦范疇。
本部分的語料來自英語原文及漢語譯文子庫。 卡方檢驗結果顯示:原文與譯文在評價范疇的使用上存在顯著差異,p<. 01。 但當p<. 05時,二者的差異主要通過介入和級差兩個系統(tǒng)內的評價范疇體現,態(tài)度系統(tǒng)內各范疇應用比率的差異不顯著。 因此,本節(jié)僅探討英語原文與漢語譯文在介入和級差兩個系統(tǒng)內選擇的異同。
從表5中計數行的觀察值來看,介入系統(tǒng)內各子范疇在漢語譯文中的應用頻率都呈上升趨勢。同時卡方檢驗結果顯示,譯文與原文介入范疇的應用具有顯著的差異,p<.01。 調整殘差行顯示,對立和接納范疇調整后的殘差絕對值分別為3.5和2.7,譯文和原文在對立和接納兩個范疇應用上的差異顯著,p<.01。 調整后殘差值的正負顯示,漢語譯文中對立范疇的應用比率顯著高于其在英語原文中的應用比率;接納范疇的應用比率則顯著低于其在英語原文中的應用比率。
表5 英語原文—漢語譯文與介入范疇
對立強調說話者或聽話者的潛在期待(張冉冉2015:40),這種潛在的期待可以在語篇中通過對立資源的應用顯性呈現,有時也會隱含在語篇中。 觀察語篇中的翻譯實例發(fā)現,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譯文,譯者基于對語篇的整體理解,將原文中隱含的期待對立顯性呈現,這使譯文中對立資源的頻率和應用比例得到提升。 例如:
③...inspectors, sanitizing inspection sites and monitoring the inspectors themselves. / /他們還在清理核查場所,甚至對核查人員進行監(jiān)視。
④Saddam Hussein has not credibly explained these activities. / /薩達姆·侯賽因并沒有對這些活動做出可信的解釋。
在例③和例④中,原文隱含著“不應該”對核查人員進行監(jiān)視和“應該”做出可信的解釋。 在譯文中,譯者分別用“甚至”和“并”將這種違反期望顯化體現。 對于隱含違背期望的顯性體現,在以收縮性介入的方式建構對話空間的同時,可以減少受話者為捕捉這一信息所需的努力,降低信息捕捉的難度。
表6顯示,英語原文與漢語譯文相比較,漢語譯文中級差范疇出現的頻率上升。 級差表示語義的梯度,譯語中級差范疇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語義范疇內對話空間的擴大。 卡方檢驗結果顯示,譯文與原文在級差范疇上存在顯著差異,p<.01。 表6中調整殘差行顯示,數量和體積兩個范疇調整后殘差絕對值大于1.96,差異為p<.05;品質、過程和聚焦3 個范疇調整后殘差絕對值大于2.58,差異的顯著性水平為p<.01。 從表6中調整后殘差值的正負判斷,漢語譯文中數量和過程范疇的比率顯著高于英語原文中的應用比率。
表6 英語原文—漢語譯文與級差范疇
在英語原文和漢語譯文中檢索數量范疇發(fā)現,漢語譯文傾向于將原文的舉例說明以舉例+數量范疇形式呈現。 例如:
⑤This amount may fluctuate, depending upon inflation, the cost of living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family. / /隨著通貨膨脹的起伏,生活指數及家庭住址等因素的變化,這個標準可能上下浮動。
例⑤英語原文中只是列舉影響因素,而在漢語譯文中卻添加“等”約數成分。
另外,英語原文中以跨度范疇體現的級差意義,在漢語譯文中傾向于以數量+跨度的形式體現。 例如:
⑥By 1991 ... ranging from street-light repair to solid waste disposal and from data-processing to management of local golf courses. / /到了1991 年……來履行原屬市政府的一系列職務,從路燈維修到固體垃圾處理,從信息處理到本地高爾夫球場的管理,等等。
在例⑥的英語原文中,職務范圍通過跨度范疇ranging from street-light repair to solid waste disposal and from data-processing to management of local golf courses 體現;而在譯文中,則在跨度的基礎上添加了“一系列”和“等等”兩個數量范疇。
對于過程范疇而言,除基本保留原文的過程范疇外,漢語譯文中傾向于添加過程范疇,將原文置于一個統(tǒng)一的大環(huán)境中考慮,從而使過程范疇的應用在譯文中顯著增加。 例如:
⑦Although the American economy has transformed itself over the years, certain issues have persisted since the early days of the republic. / /雖然多年來美國經濟也在不斷變化,但有些問題從建國初期直到如今始終存在。
例⑦英語原文只是表明美國經濟在變化,但譯文中用過程范疇“也”表明其它國家的經濟也在變化,美國只是其中之一,體現出譯者視角的選擇。 與原文相比,譯文中體積、品質和聚焦3 個范疇的應用比率則顯著下降。 但結合各范疇的原始頻率來看,品質范疇在譯文中的比率在上升。 也就是說,這種應用比率下降是由于其它范疇應用比率上升導致的被動降低。 對于體積范疇來講,原文與譯文的原始頻率差異是“1”,譯文中應用比率的顯著降低,同樣是由于其它范疇的比率上升導致。 而聚焦范疇,與原文相比,在譯文中的原始比率和應用比例同時下降,且具有顯著性。 對照翻譯實例發(fā)現,在翻譯的過程中,原文中的聚焦范疇在譯文中存在省略現象。 例如:
⑧I ask you to protect infants at the very hour of their birth and end the practice of partial-birth abortion. / /我請你們自嬰兒出生之際就愛護他們,停止實行晚期人工流產。
例⑧譯文省略英語原文中的聚焦范疇very.聚焦是對范疇成員典型性和信息精確性的評價,它的省略使事物以原型范疇或精確信息的形式呈現,增加信息的準確性,在一定程度上終止與受話者的意義協(xié)商。
對政治文獻的翻譯,客觀上要求譯文在準確體現原文思想內容的同時,為實現翻譯的目的并取得預期的交際效果,譯者要重新定位和建構讀者關系。 在漢譯英中,譯者主觀能動性的建構要借助態(tài)度、介入和級差系統(tǒng)。 通過原文與譯文在這3 個系統(tǒng)內的不同選擇,彰顯文內主體身份;通過對主體或其行為可靠性的判斷,提升主體的可靠性。 在英譯漢中,譯者的主體性主要借助介入和級差系統(tǒng)內的不同選擇體現,調整講話者和受話者的關系以及信息的可協(xié)商性。 在政治文獻的漢譯英和英譯漢中,評價意義的選擇存在差異;在不同譯向的翻譯中,評價意義和讀者建構的方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