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洪稱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0050)
為了避免人情冷漠,鼓勵見義勇為,避免見義勇為者的后顧之憂,《民法總則》第184條對于見義勇為人的適當管理義務設置了特殊規(guī)定。依據(jù)文義解釋可知,行為人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雖然造成了受助人損害,救助人也不承擔民事責任。此條款免除了見義勇為者可能承擔的民事責任,被稱為“好人免責條款”[1]。但是這種完全免除救助人責任的方式,過分的保障救助人的利益而忽略了對受助人的保護。是否恰當,確有探討之必要。
雖然文義解釋在邏輯上屬于基本的解釋要素,但是其并不是唯一正確的要素[2],文義解釋得到的結論是否恰當,還需要借助其他解釋方法予以驗證。
《民法總則》自2017年開始施行,可謂是一個新法。其第184條制定時的社會情況和當時普遍的社會價值觀與現(xiàn)在相比并沒有發(fā)生實質(zhì)的變化,立法者立法時的價值判斷對目前來講依然可以適用。故而根據(jù)該條的產(chǎn)生歷史,分析該法條的含義更具備優(yōu)先性?!睹穹倓t》第184條較之之前的《民法通則》屬于一條新增的法律規(guī)定,因為在《民法總則》二審稿的審議和征求意見過程中,存在意見要求法律對救助人實施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時是否承擔責任這一問題作出回應。立法者對此問題的回應歷經(jīng)多次轉(zhuǎn)變,其核心原因是一些代表要求應當在立法層面上鼓勵見義勇為,免除見義勇為者的后顧之憂。起初,《民法總則》三審稿對此設置規(guī)定:“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除有重大過失外,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贝藯l文為了得到人大代表的同意而幾經(jīng)修改,最終修改為:“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3]。分析審議稿內(nèi)容的變化,可以得知法律委員會對于見義勇為人因為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如何承擔責任的處理方式是一個逐漸妥協(xié)的過程。起初,見義勇為人因重大過失造成受助人損害的,其責任不被免除。既然重大過失不被免責,根據(jù)舉輕以明重的法理,緊急救助人因為故意造成受助人損害的,其損害賠償責任當然也不被免除。這種處理方式和大陸法系中的緊急無因管理的處理方式相同。但是如此規(guī)定,受到了一些代表們的質(zhì)疑,他們要求法律應當對見義勇要持鼓勵態(tài)度,在法律上免除緊急救助者的后顧之憂?;诖嗽?,法律委員會修改了審議稿的內(nèi)容,通過明晰見義勇為的主體要求、限制損害的范圍限縮了見義勇為人承擔責任的范圍:見義勇為主體必須是自愿實施救助的人,且即便因為見義勇為人重大過失造成受助人損害的,見義勇為人也不是一概的承擔責任,只有當損害是不應有的重大損害時,見義勇為人才需要承擔責任。但是此種限縮并沒有得到代表們的一致認同。代表們先是肯定了修改后的審議稿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因為其但書內(nèi)容的存在,代表們認為見義勇為者的后顧之憂并沒有被完全消除,對見義勇為人的保護仍不周全。為了對此做出回應,審議稿的內(nèi)容又被修改,通過對舉證責任的分配,再一次對見義勇為人承擔責任的范圍予以縮減:見義勇為人即便因為重大過失造成受助人不應有的重大損害,見義勇為人也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除非受助人能夠證明見義勇為人因為重大過失造成了自己不應有的重大損害。此時,法律的天平已經(jīng)嚴重傾斜于見義勇為人,但是仍沒有取得代表們的一致滿意。一些代表認為但書規(guī)定仍不合適,會使某種情形的見義勇為者承擔相應的責任,難以免除見義勇為人的后顧之憂,不利于倡導培育見義勇為、樂于助人的良好社會風尚,建議刪除但書內(nèi)容。由此可知,代表們?yōu)榱斯膭钊藗円娏x勇為,而主張任何情形下的見義勇為者均不應當因為救助行為承擔責任?;诖?,法律委員會最終刪除了但書規(guī)定,最終形成了現(xiàn)在《民法總則》第184條的規(guī)定?;跉v史解釋,我們可以得出《民法總則》第184條的含義為:因為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此處的損害并非不可避免的重大損害,而是指所有損害,即造成的損害必要與否,不予討論),即便該損害是因為見義勇為人的重大過失,甚至故意造成的,見義勇為人也不承擔民事責任。由此分析,可以得知我國見義勇為中的見義勇為人的善良管理義務基本被排除,即見義勇為者實施救助時,沒有任何注意義務。
基于文義解釋和歷史解釋,見義勇為者基于緊急救助行為對受助人造成的任何損害均不需要承擔民事責任。這一做法過分了保護了見義勇為者的利益而忽略了對受助人的保護。如此做法,不僅在比較法上比較罕見,而且還造成了一定的體系矛盾。在大陸法系國家,因為緊急事務管理的急迫性,其減輕了見義勇為者的注意義務,見義勇為人僅就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在普通法系的立法中,美國規(guī)定了好撒瑪利亞人法,這些法律通常會免除在緊急事故現(xiàn)場提供救助的醫(yī)生的所有責任,或者免除重大過失之外的責任[4]。比較之下,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之做法,尚屬罕見。
《民法總則》第184條列于民事責任章節(jié)之下,與之一起的還有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的規(guī)定。通過分析《民法總則》第184條與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的關系,便可發(fā)現(xiàn)法律體系上的矛盾。在見義勇為中,見義勇為人因為救助行為造成的損害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損害是因為救助行為造成的見義勇為人自身的損害,此種損害的補償屬于見義勇為人的權利范圍,見義勇為人對于這類損害如何主張權利并非上述三條法條予以解決的問題,在此不予討論。第二類損害是見義勇為人因為救助行為造成的他人損害,其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見義勇為人因為救助行為造成的危險制造者的人身損害;第二種是見義勇為人因為救助行為造成的第三人損害;第三種是見義勇為人因為救助行為造成的受助人的損害。上述三種損害的前兩種在我國法律上由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予以調(diào)整[5],第三種則由《民法總則》第184條予以調(diào)整。
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和見義勇為均包含為了維護他人權利或者公共利益,而采取一定措施,從而避免某些權利或公共利益受到損害的情形。但是正當防衛(wèi)中,有防衛(wèi)過當?shù)囊?guī)定;緊急避險中,有避險過當?shù)囊?guī)定;在防衛(wèi)過當和避險過當?shù)那樾沃?,若是行為人采取的防衛(wèi)措施或者避險措施超過一定的限度,就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6]。維護他人權利或者公共利益不受損害的正當防衛(wèi)人或緊急避險人也有利他的意思,其并非在任何情況下均不承擔責任。同屬利他行為的見義勇為卻沒有規(guī)定救助行為“過當”,見義勇為人因為救助行為對受助人造成的損害,無論必要與否,其責任均被免除。為何同樣是為了維護他人利益或者公共利益免受損失,正當防衛(wèi)人和緊急避險人可能因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而見義勇為中的見義勇為人卻不需要承擔責任,見義勇為值得提倡,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就不值得鼓勵嗎。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和《民法總則》第184條處于同一章節(jié)之下,前二者有“過當”之規(guī)定,后者卻無,很明顯存在體系上的矛盾。
《民法總則》第184條的立法目的是為了避免人情冷漠,匡扶社會正義,鼓勵人們見義勇為,免去緊急救助者的后顧之憂。但是鼓勵見義勇為的目的是什么可能被《民法總則》第184條所忽略。當前我國社會關于見義勇為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是人們實施緊急救助之后,可能反被受助者誣陷,導致人們在實施救助行為時有所顧忌;其二是,因為存在實施救助行為反被追責的可能性,致使社會人情冷漠,見死不救現(xiàn)象可能發(fā)生。不難發(fā)現(xiàn),解決第一個問題,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第二個問題。鼓勵見義勇為是手段,保護處于危難之中的受助人的利益才是根本目的?!睹穹倓t》第184條為了鼓勵見義勇為,免除見義勇為人的后顧之憂,規(guī)定見義勇為中的見義勇為人對受助人造成的任何損害均不承擔責任。如此規(guī)定可能會導致見義勇為人在實施救助行為時無視其注意義務,從而導致受助人因為救助人的行為遭受損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甚至發(fā)生假借危難救助之名實則侵害被救助人權利的侵權行為[7]。筆者認為,既然鼓勵見義勇為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受助人的利益,所以對受助人的維護當然優(yōu)先于對見義勇為的鼓勵。雖然基于見義勇為的危險性和急迫性,為了激勵人們實施緊急救助,可以要求受益人的利益有所犧牲,但是這種讓位應該是有限度的,《民法總則》第184條的規(guī)定,實質(zhì)是將受助人的利益完全讓位于對見義勇為的鼓勵,此做法有本末倒置之嫌疑,其合理性著實難以令人滿意。
鼓勵人們見義勇為,免除見義勇為人的后顧之憂,其方式有很多種。例如可以通過行政立法獎勵人們積極實施見義勇為的行為,尤其是通過物質(zhì)獎勵的方式激勵人們見義勇為;為了避免因為救助人沒有賠償能力,而導致見義勇為人的損害得不到賠償,可以建立多順位的見義勇為綜合救助機制。通過侵權責任、保險、政府補償、社會捐助、受益人補償?shù)馁r償順序,保證見義勇為者的損失得到賠償[8];為了避免見義勇為人因為救助行為反被誣陷,最終被追責。可以加大對誣陷者的懲罰力度,讓誣陷者不敢誣陷,如對誣陷者罰款,列入征信系統(tǒng)黑名單。鼓勵見義勇為和維護受助者的利益之間不是對立的關系,雖然基于緊急救助的急迫性,見義勇為人須在短暫時間內(nèi)作出反應,應當適當降低其注意義務,令受助者的利益有所讓位,但是應當把握好讓位的限度。若是令緊急救助者對受助人造成的所有損害均不承擔責任,這無疑是將鼓勵見義勇為完全的放在了維護受助者利益的對立層面。為了鼓勵見義勇為的方法有多種,這種將鼓勵見義勇為和維護救助者的利益放在對立層面的做法,無疑難以令人滿意。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民法總則》第184條得出的結論存在種種不足,但是基于歷史解釋,可知該條文并不存在法律漏洞[9],上文文義解釋得到的結論與歷史解釋所得的結論一致,符合立法者的立法目的。綜合運用限縮解釋等限縮《民法總則》第184條的范圍的做法[10],很明顯與立法者的立法意圖相違背,此種做法應當被舍棄。
雖然通過文義解釋和歷史解釋所得到的解釋結論存在很多不足,但是這畢竟是立法者所欲采用的結論,而且與立法時的社會狀況相比,當前的社會狀況并未變遷,即便依據(jù)客觀目的解釋,所得結論也是如此。因此,解釋者不可違背立法者的本意進行解釋,否則法的安定性會受到破壞。因此在解釋論上面,只能遵循立法者的本意。若想彌補該條文的不足,至少依據(jù)目前的狀況,只能交由立法者通過立法工作完成。
經(jīng)過上文的分析,可以明確《民法總則》第184條的規(guī)定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然而《民法典》對之依然全文繼承。為了維護法律的穩(wěn)定性,我們應當遵循立法者的本意,但是立法者的本意也可能存在缺陷。當立法者的本意會導致體系矛盾和立法目的難以實現(xiàn)的時候,立法者有必要盡快出臺立法解釋,消除該缺陷。對于《民法總則》第184條的缺陷,立法者們應當盡快出臺立法解釋,將見義勇為者的義務限制至一定的限度內(nèi)(如要求見義勇為者在重大過失時仍需要對受助人承擔責任),而不是全部免除。
基于我國當前陌生人之間的冷漠現(xiàn)象,鼓勵人民積極實施見義勇為確有必要。為了消除見義勇為者的后顧之憂,法律適當降低見義勇為者實施救助行為時的救助義務也應當值得肯定。但是我國《民法總則》第184條的規(guī)定完全免除了見義勇為者的注意義務,遵循立法者的本意,維護了法律的穩(wěn)定性,但是不利于立法目標的實現(xiàn),甚至引發(fā)不公,削弱法律的權威性,因此立法者有必要盡快通過立法工作消除這一缺陷。
[注 釋]
① 《民法總則》第184條規(guī)定:“因自愿實施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