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初畿輔名家王炘《茨庵詩鈔》考論

2021-12-03 09:01:13王新芳
保定學(xué)院學(xué)報 2021年4期

王新芳,孫 微

(1.齊魯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院,山東 濟南 250200;2.山東大學(xué) 儒學(xué)高等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100)

一、王炘生平事跡概述

王炘(1617—1672),字濟似,號曉巖,別號茨庵,直隸雄縣(今屬河北雄安新區(qū))人。幼聰慧,事親以孝聞,九歲讀《尚書》,即通曉大義。長而博覽經(jīng)史,肆力詩文,下筆千言立就,高陽孫承宗以孫女妻之。父王喬棟,以進士仕至湖廣督糧道參議。王炘隨父歷官閩浙江,政務(wù)多與參酌,悉合機宜,喬棟嘆其有經(jīng)世才。李自成陷武昌,王喬棟時駐興國州(今湖北陽新),城陷后自經(jīng)城樓而死,事見《明史·忠義傳》。其父王喬棟殉國后,王炘慟哭嘔血,絕而復(fù)蘇,遂絕意仕進,徙居于真州六合(今江蘇南京六合區(qū))之西圩,老屋三間,訓(xùn)課諸子,暇時教兩女為詩,不問世事,凡四十年。宛平王文靖、章武劉端毅皆少年好友,官階貴盛,王炘未嘗以片札相求。嘗客游金陵,知府訪之,拒不見。至康熙十年(1671)始還里,從游者益眾,一年后病卒于家,康熙四十六年(1707)祀先賢。著有《越嘯近言》《西圩草》《茨庵前后集》《歸來稿》《病余錄》凡幾百篇,輯《史存》《史鈔》《歷朝詩鈔》數(shù)百卷,俱散佚,僅有《茨庵詩鈔》六卷傳世[1]。生平事跡見濟寧潘應(yīng)賓撰《茨庵先生傳》(載《茨庵詩鈔》卷首)、《(雍正)畿輔通志》卷七十九《人物志·文翰》、《皇明遺民傳》卷六、《大清畿輔先哲傳》卷二十七。

二、王炘《茨庵詩鈔》中的郁勃之懷與興亡之感

由于其父王喬棟在明清鼎革之際殉國自殺,王炘于明亡后選擇隱居不仕,作為一個明遺民,他在《茨庵詩鈔》中經(jīng)常表現(xiàn)興亡之感與郁勃之懷,如《甲申三月志感》曰:

年來生死若浮沉,無那艱難歷此身。饑渴夢中逢父母,功名目下見君臣。

陸生馬上詩書贅,李廣蹊前桃李新。東海洋洋秦欲帝,仲連今日感辭貧。[2]

在甲申國變之際,王炘以義不帝秦的魯仲連自許,表現(xiàn)出慷慨激昂的家國情懷。又如《初夏即事,呈蕭山令賈四》其二曰:

不必逢人說向來,十年客次可勝哀。自貪函丈席間久,豈料阿翁馬上催。

秦并布衣且有志,韓亡孺子亦多才。青油欲入悲衰老,猶帶宣明面孔回。[2]

詩中“秦并布衣且有志”仍用魯仲連義不帝秦之典,“韓亡孺子亦多才”乃用張良之典,秦滅韓之后,張良為報國仇,曾于陽武縣的古博浪沙刺殺秦始皇,故此詩頸聯(lián)表現(xiàn)出詩人對國恨家仇的切骨之痛。又如《武林歲暮》曰:

幾向苔痕嘆客裝,迷離煙雨舊錢塘。年光不盡思鄉(xiāng)處,春色才逢歸路旁。

滄海行歌頻雪涕,風塵擊筑一銜觴。由來意氣橫燕市,今日為文吊越王。[2]

詩人憶及荊軻與高漸離當年在易水河畔擊筑悲歌,不禁意氣縱橫。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復(fù)國仇,故詩人“為文吊越王”之舉中,亦暗含欲報國仇之意。有學(xué)者指出,王炘詩歌往往能結(jié)合自身經(jīng)歷抒寫興亡之感[3]。如《乙酉避亂渡錢塘感賦》云:

悲風遍四野,萬物同凄咽。蕩析靡所止,憂亂心如結(jié)。兵火起倉卒,輕與幾杖別。權(quán)臣執(zhí)國柄,士氣先為折。群然樹羽翼,相濟為容悅。所志惟金帛,名節(jié)良不屑。姻婭雖膴仕,周全情更切。殺仇亂國是,公道自此絕。為患已剝膚,尚自捫其舌。一旦敵渡江,奔潰門不閉。載觀出亡者,往往行不缺。余本北方產(chǎn),來吳力已竭。又相從而南,何適乃樂國?瑣尾流離子,處處見人褻。暫息越山下,安危未可測。出入依草木,山泉流甚冽。幽寂似可棲,恐遂成吾劣。寢食思猛步,弗愿藏予拙。何事出師者,靡旗而亂轍。時事既如此,究竟安可說。[2]

此詩不假修飾,直抒胸臆,將個人顛沛流離的經(jīng)歷與明祚覆亡之歷史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反映了詩人于易代之際的復(fù)雜感受及心路歷程,堪稱史外傳心之史。又如《秋日同諸友登山》云:

弗弗西風秋欲深,亂離此日共浮沉。孤城遠望云棲樹,野浦斜看鳥入林。

烽火煙迷山律律,江流聲合馬骎骎。新亭孤酌堪流涕,暮雨無端送笛音。[2]

《秋夕寄慨》曰:

楓葉紛披向晚陰,蕭條籬落值秋深。數(shù)枝野菊非予意,幾處寒苔寄客心。

燈下有懷聞雁過,雨中無事聽蛩吟。蹉跎歲月由來恨,好對新亭泣陸沉。[2]

以上二詩使用晉代王導(dǎo)等人“新亭對泣”之典,表現(xiàn)出對國家覆亡、神州陸沉的深哀與劇痛。又如《即事》曰:

昨夜秋風鼓角催,江干頸血濺青苔。子胥濤上魂仍在,勾踐城中夢不回。

壯士執(zhí)殳常掩淚,元戎秉鉞有余哀。萬家坐吊腸堪斷,當事何勞然死灰。[2]

明朝覆亡之際,有無數(shù)志士仁人為之殺身殞命,此詩憑吊了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靈,認為其精魂毅魄仍在為恢復(fù)明朝而不懈奮爭。王炘之父王喬棟于興國州陷落之時自殺殉國,詩中“江干頸血濺青苔”“子胥濤上魂仍在”等句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王喬棟殉國的壯烈事跡。

王炘于明亡后隱居不仕,故在其詩中亦多自明其志之語。如《讀史》其一曰:

自古多充隱,往往狥虛名。顧盼煙霞色,流連爵祿情。皓首采玄芝,回車待漢廷。紀逡與二唐,矢志薄簪纓。新莽傳詔旨,低頭就其征。捷徑感仕路,移文誤山靈。貪婪以競進,究竟何所成。我觀高士傳,嘆息陶淵明。貞操輕榮宦,峻節(jié)垂丹青。乃祖太尉公,功存石頭城。滄桑已遷改,烈士徒撫膺。寧守丘壑賤,無希他姓榮。[2]

《漢書·鮑宣傳》曰:“自成帝至王莽時,清名之士,瑯琊又有紀逡、王思……沛郡則唐林子高、唐尊伯高,皆以明經(jīng)飭行顯名于世。紀逡、兩唐皆仕王莽,封侯貴重,歷公卿位?!盵4]詩人對紀逡、二唐這樣冒充隱士以博虛名之徒極為鄙薄,而將“貞操輕榮宦”的陶淵明引為同調(diào)。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在石頭城平息蘇峻之亂立下不世功勛,王炘之父王喬棟亦歷仕高官,這是他和陶淵明身世經(jīng)歷的相似之處,故其對陶淵明“峻節(jié)垂丹青”之激賞,隱然有自抒懷抱之意?!蹲x史》其二以漢代賈誼上書文帝卻落得“名位既不揚,年壽尤多蹙”之結(jié)局警醒世人應(yīng)安隱保身,故詩的最后曰:“寄語蓬蒿人,無須嘆幽獨。旦夕理殘編,真氣留茆屋。”[2]《讀史》其四曰:“嗟爾少年人,每被繁華誤。以此思物理,富貴休須慕。雅志觀古今,閑情托毫素。拄頰對西山,懷抱于此足?!盵2]其五曰:“君子修其身,名與日月懸。令德自不朽,何用求神仙?!盵2]《行路難》其六曰:“人生貴賤應(yīng)難料,世態(tài)親疏未可思。舉手褰裳謝塵境,餐霞馭鶴從安期?!盵2]其九曰:“人生福禍分錙銖,奈何一身尚難保。天道乘除有定期,棲遲巖壑吾將老?!盵2]以上這些詩歌都表現(xiàn)了王炘欲全身避害于亂世的隱逸思想。

此外,《江北西圩雜興》八首則描寫了在西圩農(nóng)耕田園之樂,詩曰:

風塵知世態(tài),兵火剩浮生。北郭堪投跡,西溪好寄情。放舟浩蕩蕩,伐木鳥嚶嚶。松菊依人老,煙云入目平。秋風山葉殞,春雨石泉清。細草侵階合,寒蛩入夢驚。霞光分旦暮,林色變陰晴。歲晚傷懷祖,途窮感步兵。兒童勞口授,田舍事躬耕。地僻逢人少,壺觴只獨傾。(其一)[2]

半世依南土,結(jié)茅向草萊。流泉隨曲徑,垂柳蔭莓苔。種竹時將迫,蒔花手自栽。孤蟲鳴晚照,細雨逐人來。僻境慵巾櫛,虛堂任往回。行歌山可答,覓句鳥能催。怪石移危砌,荒齋寄古槐。卷簾看霧起,扶杖待云開。遠憶城中客,閑登江畔臺。輞川多勝事,詩思自悠哉。(其四)[2]

這些詩歌表現(xiàn)了江南秀美的田園風光及詩人對躬耕隱居生活的熱愛。然而王炘作為名門之后,身負濟世之才,終究不能長久地安于隱逸,那些用世之志在其心中會不時泛起波瀾,故在其詩中??梢姷綉崙嵅黄街~。如《金陵行》曰:“步兵憔悴窮途哭,子真寂寞依巖谷。莫向龍門策太平,好入商山結(jié)茅屋。燕市何年尚筑臺,平津東閣未曾開。所嗟采蕨三江客,徒抱凌云萬丈才?!盵2]《山莊秋獲即事紀感》曰:“銅駝才失意,田舍已知名。嘆息來湖海,元龍氣未平。”[2]《寄憤》曰:

幾年乾沒此心傷,巖壑蹉跎發(fā)欲霜。米價江東忘貴賤,雞聲夜半感興亡。

河汾著作文章富,松菊盤桓歲月長。咄咄書空非一事,老來羞佩會稽章。[2]

《元日寄慨》云:

白頭猶作遠游人,問舍求田寄此身。茅屋數(shù)椽才度臘,布衣幾結(jié)又經(jīng)春。

故鄉(xiāng)迢遞驚千里,孤客沉淪近五旬。萬緒縈懷思被酒,椒盤偏感阮家貧。[2]

《丁巳秋杪書悔》云:

有志何須慕隱淪,天涯無地可容身。眼枯尚下窮途淚,衣破猶沾逆旅塵。

五十年來寧作我,三千世上不如人。歲華冉冉真如駛,一往風光問水濱。[2]

王炘也曾入金陵、吳會干謁,但他生性傲岸,落落寡合,最終仍選擇回西圩隱居?!抖贾兄靖小吩唬?/p>

冠蓋崢嶸滿洛陽,愿依巖壑寄他鄉(xiāng)。八年未減狂奴態(tài),三十猶非散騎郎。

如意杖頭扶病久,遂初賦里寓愁長??似诩匆捊下罚唤臑殡x別傷。[2]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評王炘之詩曰:“其詩格調(diào)高古,多河朔幽燕之氣,郁勃之懷,興亡之感,時流露于筆端。少與王熙共筆硯,及熙貴,拒不與通,唯共紀炅交往,亦處士也。教兩女分題賦詩,惜集中不舉其名字,與自矜一門風雅者蓋有別矣?!盵5]

三、“雅愛劉隨州”:王炘詩歌之藝術(shù)宗尚

王企埥在《畿輔七名家詩鈔序》中記載了王炘的詩歌理論:

其言曰:“字句欲煉,聲韻欲諧,寄托欲深,豐神欲靜?!庇衷唬骸叭〔挠凇哆x》,效法于唐,潤色于明,而不濫觴于宋元,則為詩之道備矣?!盵2]

可見王炘的理論傾向是以學(xué)唐詩為主,同時取材于《文選》,并借鑒明詩,而對宋元詩歌保持著一定的警惕。此外,康熙六十年(1721)刊《畿輔七名家詩鈔》本《桂山堂詩鈔》前有王企埥《序》曰:

先中丞賦性孤介,不能與俗人交游,凡親知故舊中,亦少許可,惟與朏庵徵君稱莫逆,篤志下帷,以詩古文詞為事,名噪一時,有《秋興》唱和詩,靜海高文端公大加稱賞曰:“此亦何減元白也!”先中丞心不謂然,蓋平日雅愛隨州,而元白非其所好,徵君亦曰:“吾豈寄長慶籬下者乎?”[6]

“靜海高文端公”,即高爾儼①高爾儼(1605—1654),字中孚,靜海人,崇禎十三年(1640)中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入清后累官至禮部尚書、弘文館大學(xué)士,卒謚文端,著有《古處堂集》四卷。。元稹、白居易二人集中有大量唱和詩,高氏因見王炘、紀炅集中有《秋興》唱和詩,遂以“何減元白”表示贊賞。然而王炘與紀炅二人卻均不認可高爾儼之評,可見其自視甚高,而王炘實則“雅愛隨州”,即以盛唐詩人劉長卿為楷模,這里恰好于無意中透露了王炘詩歌之藝術(shù)宗尚。通覽《茨庵詩鈔》,可以發(fā)現(xiàn)其在藝術(shù)上對劉長卿詩歌頗多學(xué)習模擬痕跡。如《阻雨宿方九別業(yè)》曰:

才酌東堂下,云生江外峰。咽蟬催暮柳,殘雨引疏鐘。

夜色余歸意,苔痕著客蹤。酒懷那可恃,遮莫此愁濃。[2]

《七月十二日入山收稻有懷紀仲霽》曰:

兩寺鐘聲咽,山橋夕路幽。未幾新落葉,已滿舊溪頭。

西去時將晚,東游事亦休。秋苔新月上,雜沓使人愁。[2]

《和丁大聲登皆山樓之作依韻》曰:

山色侵樓重,竹陰傍澗清。綠峰群寂寂,黃鳥獨聲聲。

霧聚松枝合,樵稀石面生。云收余峭壁,日影北林更。[2]

這些詩歌深得盛唐山水詩之清幽逸致,置諸《劉隨州文集》中幾不可辨。

此外,王炘的歌行體亦有模仿唐詩之痕跡。如《金陵行》曰:

細雨梧桐滿阡陌,樹頭落葉紛狼籍。孤棹蘆花撲面飛,長江灘影連天白。燕子磯頭日影沉,謝公臺畔暮云深。南朝事業(yè)皆蕪沒,北客登臨念古今。我來八月游南國,二水三山染秋色。歷歷金城舊著名,滔滔天塹誰能測。關(guān)河創(chuàng)業(yè)盡英雄,形勝全收百戰(zhàn)中。朝寧謨同定命,君王宵旰始成功。天關(guān)地軸爭回斡,荊棘銷除虎狼散。宰相風流有謝安,將軍慎密推陶侃。古來守令重循良,清白流芳姓字香。一歃未移吳隱志,五更難挽鄧侯裝。更聞此地多英妙,雕龍鋪錦遙相照。彩筆呈才位既高,池塘得句年方少。天臺石徑水潺湲,羽客飄飄去不還。見說達摩遙泛海,卻逢支遁遠尋山。況有名卿經(jīng)喪亂,一門節(jié)義同璀璨。戰(zhàn)骨千年泣卞壺,忠魂百世留袁粲。未能廷尉望山頭,犯闕稱兵不自羞。督護抽刀先赴陣,丹陽揮涕乃登舟。自從萬里長城壞,書生白面多摧敗。代陂去后心已灰,桑落歸來勢何憊。充隱當年最可嗟,何人耽志在煙霞。彈琴羞作王門客,種菊同稱處士家。千古豪華重然諾,死生不負平生約。樗蒲百萬孰敢當,復(fù)壁三年信堪托。百愿名篇已擅奇,三劉姊妹復(fù)相宜。張姬弱質(zhì)蘭閨艷,謝女清談步障移。歷觀世主多驕侈,六代年華疾如駛。自謂金甌鞏四方,徒夸玉歷綿千祀。玉歷金甌未可憑,陂池宮闕自繁興。桂殿椒房?;ビ?,黃扉朱邸自相仍。遙遙九陌紅塵起,萬戶千門通戚里。紳佩周旋內(nèi)苑前,冠裳蹌濟南宮里。南宮文物自繽紛,畫閣雕欄復(fù)道分。甲第東鄰曾拂日,樓臺北里欲連云。秦淮蕭鼓中流急,銀燭清樽貴游集。樂部新聲雜綺筵,冰廚精膳傾丹粒。娼家日暮理紅妝,一曲霓裳錦瑟傍。云鬢花鈿臨翠幌,香車寶馬映垂楊。繁華千載空馳逐,爭名爭利何碌碌。榮枯自昔有乘除,禍福由來多倚伏。一入濃團不自知,人生行樂幾何時。堂前象洞杯初引,座上雍門淚已澌。桑田滄海有時變,嘆息銅駝草中見。浮生蹀躞久推移,人事蕭條獨流轉(zhuǎn)。最憐當日帝王身,常侍還來作兩親。琥珀釵成惟獻媚,金蓮花動轉(zhuǎn)含春。俄聞杜預(yù)修兵仗,王浚樓船雄虎帳。高韓諸將立勛名,北軍飛渡天威壯。那堪四面鼓鼙聲,玉樹歌猶滿后庭。鐵鎖徒沉楊子渡,降幡已出石頭城。世上榮華難少待,人間得失須臾改。新亭客淚只空流,鐘山王氣今何在?草昧經(jīng)營心力枯,祖宗辛苦創(chuàng)皇圖。四方羽檄煙塵動,一夕戈矛廟社輸。步兵憔悴窮途哭,子真寂寞依巖谷。莫向龍門策太平,好入商山結(jié)茅屋。燕市何年尚筑臺,平津東閣未曾開。所嗟采蕨三江客,徒抱凌云萬丈才。[2]

從思想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手法來看,此詩與劉希夷《代悲白頭翁》有些相似。而從藝術(shù)風格來看,此詩與吳偉業(yè)的《永和宮詞》《雁門尚書行》《蕭史青門曲》《鴛湖曲》等詩非常接近。葉君遠指出:“吳梅村詩歌這種精美絕倫的藝術(shù)形式,同其史詩般的宏闊場景與豐富內(nèi)容,發(fā)自內(nèi)心的哀感怨情相融合,造成了一種既激楚蒼涼、沉雄悲壯又纏綿凄婉、富麗精工的藝術(shù)風格。”[7]而王炘的《金陵行》同樣是通過反復(fù)追憶金陵的繁華歷史與歷代人物,并將今昔構(gòu)成強烈對比,抒發(fā)了“世上榮華難少待,人間得失須臾改”的深沉感喟,滄桑悲壯之情感內(nèi)涵與繁復(fù)華麗的語言形式相結(jié)合,頗具“梅村體”之神韻。

四、王炘《茨庵詩鈔》的流傳及影響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曰:“(王炘)子企埥登第,刻《畿輔名家詩》,所以承炘之志也。”[5]王企埥《畿輔七名家詩鈔序》曰:“余年踰六旬,老病交至,感前事之已往,恐來日之無多,謹以先中丞及徵君詩付之剞劂,而并采申、楊、郝、郭、龐之遺集匯而梓之,為《畿輔七名家詩鈔》,以俟后之尚論者?!盵2]可見王企埥編纂《畿輔七名家詩鈔》之初衷,正是為了將其父及紀炅之詩集刊刻行世,而“七名家”中的其他五家僅僅是作為附庸和襯托。當然也正是由于王企埥將《茨庵詩鈔》收入《畿輔七名家詩鈔》之中,王炘才得以預(yù)名“畿輔七子”之列,然若平心而論,王炘在“畿輔七子”中的成就似乎要稍弱一些。其實王企埥除了編選《畿輔七名家詩鈔》之外,還編過《明詩百卅名家集鈔》,其中選錄了其祖父王喬棟、外祖父孫鉁之詩,馬衛(wèi)中、尹玲玲已經(jīng)指出:

王企埥編《明詩百卅名家集鈔》的目的之一是使其先人能列于明代詩壇。王企靖以之前王崇簡編《畿輔明詩》未采入其先人為憾,于是編有是選,其祖王喬棟、外祖孫鉁皆入選,并垂于將來?!独m(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看到了《明詩百卅名家集鈔》的這一缺陷:“王喬棟、孫鉁之作賴此以傳,而卓卓名家者,尚在所遺?!盵8]

王炘《茨庵詩鈔》有《畿輔七名家詩鈔》本,為康熙六十年敬事堂刻本。然而《畿輔七名家詩鈔》的流傳卻并不廣泛,故后人很難見到其中的王炘《茨庵詩鈔》。又加之《畿輔七名家詩鈔》在流傳中出現(xiàn)散裂現(xiàn)象,曾遺落三家或二家,以《四家詩鈔》《五家詩鈔》之名傳世。朱則杰、夏勇已經(jīng)指出,《四庫總目》所謂《四家詩鈔》、《中國叢書綜錄》所謂《五家詩鈔》,實際上都不是足本,而僅僅是《畿輔七名家詩鈔》中的一部分[9]。而在《四家詩鈔》中,僅收錄了楊思圣《且亭詩集》、郭棻《學(xué)源堂集》、龐塏《叢碧山房集》、紀炅《桂山堂集》,卻并未收入王炘《茨庵詩鈔》,這無疑使得《茨庵詩鈔》的流傳再一次受到影響。今人整理出版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四庫未收書輯刊》《續(xù)修四庫全書》《四庫禁毀書叢刊》等均未收錄王炘《茨庵詩鈔》,因此該書之流傳仍不廣泛。2010年,河北人民出版社曾影印出版《畿輔七名家詩鈔》,然因印量較小,其流播范圍頗為有限。2017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中國古籍珍本叢刊·保定市圖書館卷》,其中收錄了王企埥編選《畿輔七名家詩鈔》。2020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了《京津冀畿輔文獻叢刊》,其中第十二、十三、十四冊為康熙六十年敬事堂刻本《畿輔七名家詩鈔》,王炘的《茨庵詩鈔》至此方稍為世所知。另外,王炘之詩在清人選本中有少量選錄,如陶樑《國朝畿輔詩傳》收錄王炘詩22首[10],徐世昌《晚晴簃詩匯》選錄王炘詩4首,并引《詩話》曰:“茨庵少聰穎,高陽孫文正器之,以女孫妻焉。尋遭家國之難,徙居六合,課子女為詩。子企靖(埥)成進士,康熙中為湖北巡撫,著聲績,序父集,稱先中丞,令甲贈以子官也?!盵11]張維屏《國朝詩人徵略初編》則未選錄王炘之詩。今人王長華主編《河北古代文學(xué)史》中亦未提到王炘及其《茨庵詩鈔》。相信隨著《茨庵詩鈔》的流布漸廣,學(xué)界對王炘詩歌的關(guān)注程度會進一步提高。

總之,王炘作為“畿輔七子”之一,是清初畿輔地區(qū)的重要詩人。在明清易代之際的特殊遭際,使他在詩中常寓興亡之感與郁勃之懷,同時仕與隱之間的糾結(jié)與矛盾在其詩中亦多有表現(xiàn)。王炘之詩“取材于《選》,效法于唐,潤色于明,而不濫觴于宋元”,在藝術(shù)上頗為效法盛唐詩人劉長卿,其七言歌行亦有學(xué)習模仿“梅村體”的痕跡。然因《茨庵詩鈔》流布甚稀,故學(xué)界對王炘詩歌一直缺乏研究和關(guān)注,這與其在清初詩壇的地位是不相符的,有鑒于此,特為之略作考述如上。

苏尼特左旗| 昭苏县| 县级市| 开鲁县| 陕西省| 怀集县| 海盐县| 昌黎县| 长宁县| 牙克石市| 武鸣县| 盐城市| 中牟县| 新野县| 炎陵县| 天柱县| 太谷县| 大同市| 二连浩特市| 双峰县| 青川县| 江川县| 三亚市| 崇义县| 临夏县| 西乡县| 罗甸县| 通辽市| 星座| 武功县| 桐庐县| 尼玛县| 阿拉善右旗| 宣汉县| 玉龙| 常德市| 白银市| 普兰店市| 姜堰市| 山西省| 南华县|